上周五,外出歸來後的第一次手衝回歸,在衝的過程中突然覺得這個儀式很神聖。在衝過無數次手衝之後的最大感覺就在於儀式感的落寞,尤其是在熟練掌握過程之後呃,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會逐漸被自己忽略掉,甚至覺得有些東西根本無足輕重。對於手衝而言,保證每次出品的質量穩定的重點就在於能否在儀式中找到平衡,儘管數量和時間都有精確的計量方式,但是每個人都會在成品中出現細微的差別,哪怕是同一個人。
前段時間看《茶道六百年》,裡面在論述千利休和今井宗久在豐臣秀吉面前表演臺子巡迴點茶,利休在過程中省略了很多繁瑣的步驟,結果卻乾淨利索,讓豐臣秀吉和今井宗久都大吃一驚,但利休的解釋很到位:「古流太為繁瑣,故而簡略」,而今井宗久卻遵循古法,可惜在過程中出了點小差錯,結果反而輸給了「現學現賣」的利休,想來不禁讓人唏噓。細細想來,茶道也好,咖啡也罷,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尤其是某種事物上升到哲學和精神層面的時候,往往過程就是精神的最好體現。我們現在都還不是大師,最重要的「取捨」精神其實我們根本還沒有摸到門道,所以我們不敢不尊重過程,不得不崇尚儀式感。孔子在《春秋》中以極為簡潔的筆觸記錄了當時的歷史,表面上平鋪直敘,可實際上確實字字珠璣,飽含對於當時社會歷史事件的評價,在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禮」,任何過程都是禮,小到迎來送往大到國家政治,五一不滲透著「禮」字,而孔聖人在感嘆禮壞樂崩的時代,就是在感嘆人們越不注重過程和過程中賦予的精神內涵。禮雖然看上去只是形式,有的時候甚至是非常簡單的形式,但是裡面包含的是精神,就在行禮的過程中我們才能不斷體會禮中的精神內涵,所以我一向覺得不能空談精神,一定要以物質基礎為襯託,也就是注重實現的過程,因為只有反覆體驗實現的過程才能不斷了解過程中包含的禮的精神,也就是我們更加注重的精神內涵或者說精神層次和哲學層面的問題,這也是我看《茶道六百年》最深刻的體會之一。
天下間的事果然都是相同的,雖然有著中西方的不同,有著國界的區分,但是就事物本身的內在含義來說確實有著本質上的相同點。我們在手衝的過程中往往更注重如何成就一杯好的咖啡,很多時候忽略了過程和最重要的儀式感,其實這在內裡上就失去了製作食物本身的意義。我想,當我們重新拾起手衝咖啡的那種儀式感的時候,當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每一杯咖啡都像茶道中的「一期一會」的精神那樣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能夠真正做好一杯手衝咖啡的時候,我說過:技術層面的問題都不叫問題!
手衝咖啡的儀式感--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