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是大腦使用習慣沒養成:了解大腦行動力的關鍵

2020-09-24 注意力訓練專家

玲玲媽媽留言:


前幾天收到班主任的一條信息,班主任反饋: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看到老師信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了一下,我對孩子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孩子買零食、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



有的家長則會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

02


日本的神經外科醫生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一書中講到孩子學習出現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書中說到: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


孩子已經玩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腦的行動力就很差,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不足。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


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但這些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我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試圖用獎勵的方法,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外部動機。


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體驗成功即可獲得獎勵」,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狀態稱為「破壞效應」


1978年三位美國教授進行了有關破壞效應的經典實驗:


將幼兒園小朋友分為三組,並讓小朋友們畫畫。

A組:在畫畫之前事先約定「畫畫可以得到獎勵」,且實際給予獎勵;

B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畫完後再給予獎勵;

C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不給予獎勵;


結果表明:A組畫畫的時間有所減少,這說明過多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而我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約定: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好吃的,你寫字寫得漂亮我就給你買玩具,你堅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遊戲。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當初正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才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2種方法促進孩子多巴胺分泌,提升孩子學習動力。


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議設定小目標,可以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要求孩子7門功課都拿到A,孩子會因為目標太大,而變得「望眼欲穿」,一旦過了這個心理階段,就會變成一種「無所謂的心態」目標形同虛設。


如果將目標進行分解,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只需要做出很少的努力,專注於幾個小目標,就很容易完成任務,完成任務後,由於精神愉悅,從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會更具有學習動力。



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


孩子除了學習之外,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支持孩子這些愛好,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讓孩子挑戰自我,充滿生活的動力。


菅原道仁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抱著不情不願的心態,便難以促進快樂物質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一味關注孩子學習,而讓他放棄自己的愛好,就會讓孩子失去快樂的源泉,而且還會阻礙孩子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如果支持孩子的愛好,孩子的內心就會充滿愉悅,作為對父母的「回報」,他也會變得心甘情願,多巴胺不請自來。


通過對學習動力的了解和認識,家長不妨留言說說,在日常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怎樣的,孩子有哪些變化?


如果大家想要確切了解孩子的問題,以及對應的專業訓練方法,在文章下或後臺留言,專家老師免費為您提供專業指導!

相關焦點

  • 了解大腦運作方式,科學優化大腦分工區,才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關鍵
    大腦是否能夠針對學習進行有效訓練?隨著這些問題,科學家發現學習規律、深度學習及學習能力的養成都與大腦運轉息息相關。孩子的回答都會很直接,他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但他沒辦法跟你說10天後他要做什麼。所以學習內容的設計就應基於大腦的發育規律,不應超前或延遲。
  • 用這四個步驟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永遠做班裡的尖子生
    你是不是有這樣一個苦惱,孩子興致勃勃的說要學某個技能,比如,彈鋼琴,經過一小段時間嘗鮮後,等新鮮勁耗散之後不想再學習了。怎麼辦,你是否會從育兒文章中找到一些技巧,想要幫助孩子提升行動力,例如,21天習慣養成法,雙峰工作法,自我綁架法等等。
  • 減少大腦神經元刺激,2個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用腦習慣
    ……在了解專注力對孩子學習提升、人際交往、自控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後,身邊有孩子的家長,十個裡面有八個都會擔心孩子的專注力不夠。所以要想孩子擁有更好的專注力,家長要從小就對孩子進行鍛鍊和引導,促進前額皮質發育。如果因為不了解孩子興趣以及注意力發展規律,而對孩子進行無辜訓斥,長期以往,會嚴重影響孩子自信心和成就感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不僅記憶力強,大腦也更聰明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的記憶力好與壞跟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是分不開的,比如你吃的好、睡眠充足、平時多運動,這都能提高記憶力,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平時家長多帶孩子做益智遊戲,對開發智力是有很大好處的。
  • 習慣形成周期是66天!讓大腦基底核儲存新的迴路,養成好習慣
    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有多重要,相信每位家長都知道。可是,好習慣不是那麼容易養成的,而想要改掉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培養出新的好習慣,更是難上加難。而且家長多半聽過「21天習慣養成法」,但事實上,這個數據並不是非常科學,更不適用於每個孩子。一個習慣平均需要多少天才能養成?
  • 不是所有的物質獎勵,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2招教你正確使用大腦獎勵機制,培養良好習慣,高效學習
    如今在管教孩子方面,很多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但培養結果常常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甚至還會有強烈的挫敗感。為了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有些家長便會借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試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減少大腦神經元刺激,專注時間更持久,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用腦習慣
    ……在了解專注力對孩子學習提升、人際交往、自控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後,身邊有孩子的家長,十個裡面有八個都會擔心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如果因為不了解孩子興趣以及注意力發展規律,而對孩子進行無辜訓斥,長期以往,會嚴重影響孩子自信心和成就感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記憶力會越來越強,大腦更聰明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的記憶力好與壞跟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是分不開的,比如你吃的好、睡眠充足、平時多運動,這都能提高記憶力,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平時家長多帶孩子做益智遊戲,對開發智力是有很大好處的。
  • 從大腦的角度分析,如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所以習慣的養成,是靠著一直做同樣的事,使相關的神經元不斷同步發射,形成緊密連接。聽起來會有點懵,不知道這神經元聯繫緊密跟孩子的好習慣有什麼關係?我舉個例子。假如你每天開車上班,最開始時候,對這條路不熟悉,還需要導航,走的多了就不需要導航了,再後來,你完全可以用無意識來開車了,什麼意思呢?
  • 家長"強迫"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大腦更聰明
    新加坡知名大腦潛能開發教師林乾義受訪時說,3至11歲孩子的大腦處於被開發狀態,要刺激其潛在能力,幫助孩子提升思維與邏輯能力,啟發新思路。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鍛鍊孩子的大腦潛能,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又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開發寶寶的「聰明腦」。
  • 5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不僅記憶力會更好,大腦也更聰明
    記憶力不僅起到幫助學習的作用,更是孩子聰明、大腦發育好的表現。在孩子5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將來他會感謝你。習慣二:堅持閱讀堅持閱讀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記憶力,還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 競思教育丨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差,2個方法幫助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如果大腦在無意識中默認了這種混亂、無序、分散的思維習慣,並且由這種思維去主導行為,讓孩子在學習、做事和生活中,也往往是雜亂無章的、沒有計劃的、容易半途而廢的......這種默認模式最容易在我們大腦放鬆,不做任何需要專注和努力的行為時啟動。
  • 孩子不愛學習,父母怎麼辦?大腦有「開關」!
    經常也有其他家長問類似的問題,他們問「孩子不愛閱讀怎麼辦」,也有家長說「孩子每次寫數學卷子就大哭」,還有家長說「孩子很討厭上學」……為什麼很多小朋友都不怎麼愛學習?1、孩子不愛學習是天性其實,不是所有小孩都愛學習,愛學習的孩子只佔小部分比例,因為學習是逆人性的。正如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威林厄姆所說的,一開始人類的大腦不是為了學習而設計的,甚至大腦本來就不是用來思考的。
  • 培養「聽話懂事」孩子,靠嚴格監督?了解大腦機制,提升驅動力
    因此,家長想通過制定學習計劃的方式,科學提升孩子學習興趣,養成高效學習習慣,就需要先來了解下孩子學習壓力和大腦工作機制之間的關係,而大腦又影響著壓力的釋放,了解孩子的大腦,可以有效幫助孩子進行減壓。腦神經細胞逐漸習慣在枯燥的環境下產生適量的多巴胺。與此同時,通過訓練抑制注意力不集中和過度焦慮,讓大腦養成高速用腦習慣,達到增加注意力和學習工作效率的效果。
  • 為什麼孩子能專注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了解大腦思維模式,科學處理大腦前額葉與邊緣系統關係,孩子學習更專注
    孩子的大腦額葉要到14歲左右才發育到接近成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額葉的抑制功能增強,才能夠有比較高的主動注意力水平,有效地對「不該做」的事情進行抑制,將注意力轉移到目標行為上。同樣,由於大腦神經發育的特點,孩子的主動注意力水平沒那麼高。
  • 智慧父母: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天賦智能教養的基礎,則是父母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處事習慣。認知父母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明白和理解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才能培養良好的習慣。在談到教養的關鍵時,很多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是教養的關鍵」。
  •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高峰一生只有3次,錯過會影響學習
    02 孩子從3歲到6歲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做事會比較拖拉,不管什麼事情他們都不急,小時候習慣攀比的心理不見了,但是這正是孩子們大腦發育的高峰期。父母可以趁著這個階段,幫助孩子養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改掉孩子的一些壞的習慣,鍛鍊孩子的大腦飛速的運轉,可以用一些外在的東西,就像是智力遊戲書,火之是益智玩具都是可以的。同時這個階段,也可以幫助孩子開始做一些啟蒙工作了,像是英語的啟蒙、邏輯思維的啟蒙等等,都可以在這個階段進行了。
  • 孩子記憶力不好?兒科主任:可能與這些有損大腦的生活習慣有關
    每位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自家寶寶的成績也是鄰裡鄰居,家人親戚見面時候缺少不了的話題。除了寶寶身體的健康的問題之外,學習也是家長最關心,最頭疼的問題。那麼,寶寶為什麼學不好呢?真的就是寶寶腦子笨嗎?兒科醫生分享:很可能是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損傷了大腦發育! 那麼,損傷大腦的生活習慣有哪些呢?
  • 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差,不良注意力習慣會持續伴隨孩子
    研究還發現,「母細胞」水平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神經可塑性(大腦改變或「再連結」能力)也是下降的。因此,在兒童時期,在孩子大腦發育和神經元連結的黃金時期,我們更是要幫助要他們養成積極正面的神經慣性,養成專注高效的用腦習慣!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並非孩子本意!了解大腦發育過程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孩子總是辦事沒有效率愛拖拉,時間長了養成這種壞毛病可怎麼好。被孩子拖拉習慣影響的還有小澤的媽媽,在暑假期間,孩子脫離老師的教導,小澤媽媽就承擔起了小澤假期期間的學習輔導任務,長時間的接觸相處,很多問題就都暴露出來了。小澤媽媽發現小澤總是拖著一件事不做,不到最後關頭就不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