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媽媽留言:
前幾天收到班主任的一條信息,班主任反饋: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看到老師信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了一下,我對孩子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孩子買零食、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
有的家長則會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
02
日本的神經外科醫生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一書中講到孩子學習出現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書中說到: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
孩子已經玩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腦的行動力就很差,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不足。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
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但這些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我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試圖用獎勵的方法,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外部動機。
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體驗成功即可獲得獎勵」,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狀態稱為「破壞效應」。
1978年三位美國教授進行了有關破壞效應的經典實驗:
將幼兒園小朋友分為三組,並讓小朋友們畫畫。
A組:在畫畫之前事先約定「畫畫可以得到獎勵」,且實際給予獎勵;
B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畫完後再給予獎勵;
C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不給予獎勵;
結果表明:A組畫畫的時間有所減少,這說明過多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而我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約定: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好吃的,你寫字寫得漂亮我就給你買玩具,你堅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遊戲。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當初正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才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2種方法促進孩子多巴胺分泌,提升孩子學習動力。
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議設定小目標,可以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要求孩子7門功課都拿到A,孩子會因為目標太大,而變得「望眼欲穿」,一旦過了這個心理階段,就會變成一種「無所謂的心態」目標形同虛設。
如果將目標進行分解,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只需要做出很少的努力,專注於幾個小目標,就很容易完成任務,完成任務後,由於精神愉悅,從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會更具有學習動力。
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
孩子除了學習之外,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支持孩子這些愛好,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讓孩子挑戰自我,充滿生活的動力。
菅原道仁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抱著不情不願的心態,便難以促進快樂物質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一味關注孩子學習,而讓他放棄自己的愛好,就會讓孩子失去快樂的源泉,而且還會阻礙孩子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如果支持孩子的愛好,孩子的內心就會充滿愉悅,作為對父母的「回報」,他也會變得心甘情願,多巴胺不請自來。
通過對學習動力的了解和認識,家長不妨留言說說,在日常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怎樣的,孩子有哪些變化?
如果大家想要確切了解孩子的問題,以及對應的專業訓練方法,在文章下或後臺留言,專家老師免費為您提供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