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個媽媽都操碎了心。嬰兒時期,媽媽追著餵飯,幼兒時期,媽媽追著認字念詩,好不容易上了學,還要追著孩子寫作業……
不僅感慨:這日子,啥時候才是個頭啊?孩子為什麼就不能自己主動學點什麼呢?
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能,而是家長沒有給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在神經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叫「海伯定律」,是指同步發射的神經元會連在一起,發射次數越多,神經連接越緊密。
所以習慣的養成,是靠著一直做同樣的事,使相關的神經元不斷同步發射,形成緊密連接。
聽起來會有點懵,不知道這神經元聯繫緊密跟孩子的好習慣有什麼關係?
我舉個例子。假如你每天開車上班,最開始時候,對這條路不熟悉,還需要導航,走的多了就不需要導航了,再後來,你完全可以用無意識來開車了,什麼意思呢?就是即便你在打電話,或者在思考問題,到了拐彎的地方,自動就會拐彎,有時候你會有種感覺:我今天是怎麼開的車,走的哪條路,怎麼到家的啊?完全想不起來。放心,不用想,你肯定走的是這條最熟悉的道路。
這就是因為,每天開車走同一條路,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就會同步發射,這條路走多了,相關的大腦神經聯繫特別緊密,形成了習慣性,到了拐彎的地方就拐彎,到了該停的地方就停下了,完全不用思考。
這和我們平時所說的「一件事連續做21天,就會形成習慣」是一個道理。
那些自主性學習強的孩子就是在大腦中形成了學習的習慣性,上課前主動預習,有了作業就完成,遇到問題主動去克服,不用去想為什麼了。
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學習方面的大腦神經元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呢?
//1.好習慣不是講給他聽,而是做給他看
很多爸媽培養孩子習慣,主要的方法就是靠逼迫和嘮叨。
比如,想讓孩子養成一回家先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從接孩子放學那一刻,爸媽就對孩子說:「寶貝,咱們回到家先把老師的作業完成,然後再去玩,好吧」。然後一路不停的給孩子洗腦,回到家之後,就開始盯著孩子做作業,甚至幫著孩子打開書包,把作業本拿出來,但是,孩子就是不做,想玩。
這時候爸媽心中的火就開始竄起來了,感覺這熊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然後就會用脾氣來制服孩子,強迫孩子做作業。
這種嘮叨和強迫,對孩子養成好習慣一點幫助都沒有,只會讓孩子特別討厭寫作業。
正確的做法是,找一個適合孩子寫作業的時間,把這個時間固定下來,用作家庭的學習時間,這個時間內,爸媽也要停止別的事情,切換到學習上來。
比如把時間固定在吃完晚飯後半小時,到了這個時間,爸媽拿出自己要讀的書開啟學習時間,做一個好的示範,讓孩子主動拿出作業本來寫作業,整個家庭氛圍都處在學習之中,孩子想不認真學都難。
當然這個工作一定要在孩子剛開始接觸學習,剛開始有家庭作業的時候就養成,效果是最好的,孩子的主動性是最高的。這就是我們倡導的第一次就做對,不要讓孩子陷入錯誤中之後再去糾正。
//1.在規則之中,孩子是自由的,
但是絕對不可以越過規則,否則自己承擔後果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能自主學習,是因為漠視規則。老師布置作業讓孩子回家完成,其實這就代表著規則,而有些孩子不重視老師的話,不把作業放在眼裡,也不會主動去學習。
其實這裡面藏著很多人對規則誤解,有些孩子覺得規則就是限制自由的,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這個世界,只有有了規則,我們才有自由可談,否則人人只談自由,社會秩序混亂無比,人可能都沒法生存了。規則其實是用來保護我們的,就像我剛剛說老師布置作業回家完成,這就是規則,這個規則可以讓我們順利進行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否則會出現問題。
所以我們要先跟孩子解釋清楚規則的重要性,其次再向孩子闡述在這個規則內他可以享受到的自由。
比如老師布置作業,孩子完成是規則,在這個規則內,孩子什麼時候完成,先完成什麼後完成什麼,怎麼安排作業,以什麼方式來呈現自己的作業成果,都是他可以享受到的自由,這一點家長不得過度幹涉,並且在這個規則內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能滿足的要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要跟孩子協商解決,不要再給孩子限制過的條條框框,否則又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這樣做了以後,部分孩子仍然會挑戰規則,就是不遵守,家長也無需過度嘮叨,只需要告訴他後果,讓他自己承擔即可。
還拿做作業來舉例子,如果孩子不願意做,那就告訴他:「如果你不完成也可以,爸媽能理解,但是明天到了學校老師會檢查,不做的孩子可能會有麻煩,有可能是會有更多的作業,有可能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你,也有可能讓你留下來完成作業之後再回家,如果你願意接受這種結果,現在不做作業也可以。還有一種結果,就是你跟不上老師的學習進度,成績落後於你的好朋友。」
家長們描述的後果的時候,一定要用溫和的語氣,只描述事實,不能去恐嚇孩子。
所以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先是做示範,然後讓孩子明白學習規則的含義,給予他一定的自由,激發完全自主學習的動力,好的習慣孩子自己就能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