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戲劇系教授帕特斯亞·瑞·麥德森說:人的一生都是在即興發揮中度過的。
所以,在我看來幫助孩子進行思考的最好方式,其實是「聊天」。
成年世界的頭腦風暴也是靠聊天,聊著聊著就有方案了…
但是,聊天是門學問。
因為聊不好就會把天聊死。
而面對孩子,家長們更容易一不小心就把「十萬個為什麼」給聊死了。
「媽媽,太陽為什麼離我們這麼遠?」
——不遠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不就都給熱死了嗎?
「哦…媽媽,地球為什麼有引力?」
——沒有引力東西都飛起來了啊!
「那引力哪裡來的呢?」
——不知道,你趕緊去看書吧,怎麼那麼多問題?媽媽還忙著呢!…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而且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
但是,在家裡對付孩子的好奇心,是需要耐心和方法的;而學校工廠式的教育又極大限度的制約了孩子用不同角度探索這個世界。
過去,大部分家長都是教科書式學習的產物,而未來孩子的教育及學習方式還是以死記硬背為主,那麼孩子很容易就會變成厭學的機器;即便長大後,如果沒有成長性思維,那他的知識也極易被淘汰,所從事的職業也會輕易被弱人工智慧所取得代。
如果是在家聊天,討論「十萬個為什麼」的話題,那就要努力聊出「花兒」來!雖然孩子很容易就會被有趣的問題帶入角色,而且可能會越聊越high,甚至聊的漫無邊際,但在這個聊天互動的過程裡,風箏線掌握在你的手裡,要懂得收控自如。
下面,是我自己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出的要點:
這些點 如果你已經做到了,那麼給你點讚並請堅持下去;如果還有欠缺,那現在開始也不遲。
(鼓勵提問、平等對話、花式引導、復盤共慶、主動求助)
一、鼓勵提問
我曾在網上看到過一段關於樊登老師講「以色列人為什麼優秀」的視頻。他提到,猶太人為什麼這麼傑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色列的教育裡沒有所謂的高考,孩子們可以開放的探索,學任何自己想學的東西。而他們的課堂也經常是「亂鬨鬨」一片,因為他們的課堂是鼓勵學生提問的。學生可以提各種問題,然後大家一起探討。
在學校,老師並不是「知識權威」。
所以,以色列的孩子,保持了非常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其實不僅是以色列,大部分我們了解的西方國家的課堂上,也都是可以隨時提問的(不僅是大學可以,幼兒園就鼓勵孩子發問)。包括我以前在國外學習的時候,教授們經常是邊上課,邊和學生「聊天」;聊的起勁的時候還會跟學生分享關於自己對正在所講的文獻/理論的不同看法。
所以我們常常在講批判性思維、成長性思維,如果你都不允許孩子發問,不鼓勵人家思考,思維的火花剛燃起來就被澆滅了,還怎麼去批判、去成長?連思維的根基都沒有,反過來還怪孩子想不出這個想不出那個…
試想,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多變且促進、鼓勵思考的環境裡,其實是非常利於孩子培養自信、敢於嘗試和挑戰的性格。
二、平等對話
既然是一起聊天,那就得放下「架子。我本身脾氣其實比較急躁,有了孩子後還算是沉澱了不少,但沒耐心的時候也經常會擺出嚴肅家長面孔和態度,那這種時候其實就特別不適合「聊天」,因為聊出來的內容往往容易變成「說教」。不是說說教不行,但說教算不上絕對的平等對話,尤其在幫助孩子進行發散思維的時候,孩子心裡緊張,不能處於思考問題的最佳狀態)
所以,和孩子聊天一定是要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才能進行的。
這樣孩子心理不設防,也不緊張,更沒有思想負擔,就會跟著你腦洞大開天馬行空的想。
放下架子,就要開始兩小無猜了。
A:咦,這個問題是怎麼回事?你是怎麼想的?
B: 讓我看看哈,我猜…可能是這樣的…
B:你知道我為什麼這樣想嗎?——我前幾天看了條新聞/查了資料,我發現….
你覺得呢?
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嗎?
A: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
B: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呢?…
B:讓我們一起查查資料,然後分析一下你想的有沒有道理啊…
像不像兩個都很好奇的好朋友在討論事情?聽上去不像命令式或者說教式口吻吧?也沒有直接上來給答案。最重要的是,兩個人和和氣氣的商量、一起思考、想辦法。
這種用商量著來的口氣去討論知識問題,說實話我以前很少用,一個是孩子年齡還沒有到,小一點的寶寶更喜歡直接要答案;但現在孩子大了,我更鼓勵他獨立思考。而且,這種「有問題好商量」的策略我是從一套書《艾特熊和賽娜鼠》中學到的。
《艾特熊和賽娜鼠》是部獲獎作品,是由一位比利時的作家創作的。
書中艾特熊和賽娜鼠這兩個簡單的人物形象,關係時而像父母與孩子、時而像情侶、時而又像共患難的朋友。同在一個屋簷下,兩人一起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其實這部書受到廣泛好評的點重在兩位主角在遇到困難時的心態和態度。但對我來說,書裡最吸引我的是兩個人的溝通方式——一隻憨厚的大熊,和一隻精靈可愛的老鼠之間,有點慢吞吞,但卻是最淳樸、平等、有愛、真情流露的對話。(不同的書,吸收的營養不同)
沒錯,平等對話,商量著來!
這種態度和溝通方式在家長式教育的家庭中,顯得特別稀缺。
再者,如果你覺得和孩子好好溝通,用商量的方式去討論問題對自己來說有難度,因為的確有很多家長平時習慣了用說教的語氣和口吻與孩子對話,突然放下架子溫柔下來不知道該怎麼好好說話了,
那你也可以提前先學習下《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第一章中提到的讓溝通軟著陸的三個動作——
1、將父母對孩子的刻板印象清零(去標籤化)
2、關掉鯊魚音樂,心境便能海闊天空(用情緒來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
3、做回自己(父母先給予自己足夠的滋養,再把愛傳遞給孩子)
我也很贊成書中用很常見的案例,用簡單的方式講明白一個道理。我也很提倡在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中,大人需要先改變的——「如果你期待孩子靈動鮮活,那就不要先在自己腦中把他們固定為某種刻板印象,從而用刻板印象去假定他們的未來。」
三、花式引導
美國傳播學奠基人沃爾特·李普曼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先理解,後定義,還是先定義,後理解?
針對上面這個問題,家長們也可以先思考一下,然後再開展要和孩子聊的話題。
我經常跟孩子耳邊吹風:凡事都是會變的。
今天不行/變,不代表明天不行/變。明天不行/變,不代表一輩子不行/變。
所以,既然需要「聊出花兒」來,「花式引導」很重要。
舉個例子:
這幾天,孩子一直被外星人是否真實存在、百慕達三角底下到底有什麼所困擾。
我給他找來很多視頻,但視頻其實大部分都是些剪輯拼湊來的內容,缺乏真實性。
但即便如此,孩子被那些製作的像科幻大片一樣的視頻迷的暈頭轉向,反而更大的激發了他的好奇。
我告訴孩子,我也不知道這些視頻的真假。既然這些視頻都無法證實真偽,那麼我們不防換一個思路來想想。
先不說是否真實存在,我們就探討這種事件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少。
然後,再討論如果真有這樣的情況/事件,你打算怎麼去證實自己的想法?
我拿和兒子聊百慕達的故事舉例:視頻裡都說海底下能夠幹擾信號的磁場,甚至是消失的亞特蘭蒂斯國,那麼,如果是你,你打算怎麼一探究竟?
娃:「用海底望遠鏡!」
我:「哦?還有海底望遠鏡呢,我好像沒有聽說過!但貌似是個超酷的點子!你快給我講講,在海底是怎麼個望法?」
娃:「這種望遠鏡有光,它的光能穿透海底,一下子就能照見百慕達的海底有什麼!」
我:「嗯聽上去有道理呢!那這種光一定很厲害!」
我:「那除瞭望遠鏡我還想湊近點看怎麼辦?」
娃:「派機器人去!」
我:」嗯嗯,這個主意不錯,而且現在已經在研究水下機器人了呢!」(我又把之前我們見過的水下機器人、水母機器人等等的藉機和他回顧了一下)
我:「那機器人去的時候萬一被海底的大魚當做食物吞掉了怎麼辦?還怎麼勘察!?」(我開始花式發問了)
娃:「那就給機器人做很多的角,角上全是滿滿的尖刺,頭上也是刺,全身就跟刺蝟一樣。這樣機器人下去後就沒有動物敢靠近他了,一挨著他,皮就會被扎破!」
我:「嗯呢,這樣一來你的機器人就減少了被吞的風險。」
我:「但是,機器人也得傳遞信號啊,但是一接近那片海域就沒有信號了這可怎麼辦?」
娃:「不會的,我這個機器人不是用普通方式傳遞信號,是特殊的….為什麼特殊呢?具體...他說不出來了…反正他說,就是不一樣的方式,就能把問題解決。」
這個其實就是我故意設問並激發他創意思考的過程。
再補一點,在這個引導過程裡,「以孩為師」也很重要。我們單純的講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還不太夠,以孩子當老師,你和他的互動方式、親子關係又會不一樣。
四、復盤共慶
這個過程其實是對之前整個過程的「嘉獎」。鼓勵孩子提問,為兩人互動的方式點讚,其次要表揚孩子能夠獨立思考,並解決之前思考中出現的漏洞——學著發現不足並解決問題。再者,孩子腦洞大開,家長應該要欣喜並給予鼓勵,保護這種好奇和求知慾。
上面的例子我個人就覺得是一種很好的「聊天開腦」過程,也是一次針對某一話題比較有效的溝通。
1、 鼓勵孩子對感興趣的話題發問(百慕達的故事)
2、 給彼此留有足夠的時間,大人穩住情緒、留住耐心、用對的方法溝通、且平等探討。(先看外界的客觀分析,再好好聊天看問題從哪裡入手)
3、 放下自己已經知道的,就算你知道答案也需要拋開說教,至於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多給孩子留機會,讓孩子主動去想。開始腦洞大開的想像。想像過程中花式引導,找出孩子思路中的破綻,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他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解決這些破綻。不管孩子的回答是對的或者脫離實際的,整個獨立思考、開腦洞的過程都值得被鼓勵。
五、主動求助
如果,你實在本身是一個沒有太多點子,又不善表達、不善用這種聊天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思考的家長,那就用工具書或者遊戲書來解決困難症吧。市面上類似DK出的《燒腦思維訓練手冊》(適合5+),就特別適合大人孩子一起玩。
兩人或者全家可以一起比看誰按照書裡引導的訓練記憶法學的快、效果好;也可以看看誰的歸類方法更巧妙;還可以看看誰在玩創意聯想的時候能夠想到更多的點子…
如果,你的孩子更大一點,你又是個自認為是學習型難不倒的家長,還推薦你們互動玩一玩專門訓練邏輯思維的工具書。這一本,前面的內容對我來說還容易轉過彎來,但後面的就有些難度了。經常輔導小學生的朋友歡迎來挑戰!
這些遊戲工具書,都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獨立、創造性思考。按照書裡設計的路子,帶著孩子一起思考,這樣目標更明確一些,方式也更簡單粗暴。
而且重點是: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在玩中學習和燒腦,避免枯燥的說教和單一的聊天。
在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創意性思維上如果實在不得竅,我是鼓勵懶爸媽對外求助的。
但任何工具書也好,遊戲書也好,我還是鼓勵大人和孩子多互動。
不要把孩子單獨扔在一旁苦玩。遊戲中的樂趣,往往是在互動中才能收穫到的。
再者,讓孩子多讀書、讀雜書,也是對孩子進行通識教育的很好方式。幫助孩子學習各種知識、認識世界、多元化思考也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