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寡言,可能是多數人對性格內向者的普遍印象吧?
那麼,作為內向的你,你了解自己嗎?想了解自己嗎?
德國語言學博士西爾維亞.洛肯的《內向 心理學》,應該是了解內向者最適合不過了,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多年來,她致力於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邁向成功。
本書首先從腦部結構深入剖析我們內向者的特點,從而引領我們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裡安靜地發揮影響力。
本書,我還在閱讀第一部分內容,但信息增量很大。
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淺淡一下,我們內向者的控制中心——大腦。更多精彩內容,還是由各位親自解讀。
在《<內向 高敏者>|用自己的方式,安靜地生活》一文中,我用自己的切身體驗來印證了這種特性。
曾經的我一度以為,我是因為比較笨,才導致了反應總是慢半拍。其實,我想很多有過這種情況的人應該都困惑過:我平時挺聰明的呀,為什麼一到臨時應變時就顯得那麼糟糕呢?
其實不然,內向者的神經通路與外向者比,相對較長。
這個特性帶來的結果就是:面對同一件事情的處理過程,內向者確實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其實我們的智力與性格並無關係。
神經通路才是我們問題的根源。
相對於處理外部的刺激,我們更擅長處理內心活動。我們喜歡思考、獨處,也不喜歡冒險、狂歡。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是如此,比如學習、工作、記憶、解決問題……前額葉皮質發生著較多的內心活動,也就是說內向者的血流和腦電波會更加的活躍。
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那麼及時充電是必須的。
內向者的充電方式也異於外向者,外向者可能需要不斷的刺激、冒險來完成一次大腦的精神充電。而我們,則更像是蓄電池,安安靜靜地休養生息就可以完成充電,比如,看幾頁書、做一次冥想、來個下午茶……
杏仁體是大腦邊緣的一部分,是一個敏感部位,因為它傳輸的是恐懼,所以,我更樂意把它稱為&34;。
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周邊有個風吹草動,它就能立馬警覺起來,並為你拉響警報。
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像毛主席可以在菜場讀書這樣的,那肯定不是我們這一類型的,我們屬於坐在教室,只要走廊有人走過,杏仁體都要提醒我們旁邊有&34;的那種類型。
這是我們大腦中神經系統裡的一種,它還有個對手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是負責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比如反抗、逃跑、決鬥……等,屬於比較有攻擊性的一個傢伙。
但我們內向者更傾向於聽從副交感神經的控制,我們喜歡安靜、平和、舒適,不喜歡打鬥、冒險、刺激等。
副交感神經負責保護、恢復、平衡,更像是一個溫文爾雅、成熟穩重的人,在我們受到傷害或刺激之後,能給我們安慰和復原,穩定我們的心率,降低我們的血壓,它能夠給人安定、可靠的感覺。
所以,我們喜歡跟文靜、和氣的人打交道,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喜歡固定的儀式感……等,總之,我們受不了太熱鬧太刺激。
這個跟杏仁體一樣,也是處在我們大腦的邊緣系統裡,它是一個比較勢利的傢伙,跟獎勵、興奮、好玩啊之類相關,被稱作大腦的&34;。
很明顯,它跟多巴胺是一路的。我們內向者,在面對獎勵、誇獎這些外來刺激通常看得比較淡,所以,我們的伏隔核對這些東西作出的反應也是懶洋洋的,不會像外向者那樣積極。
它與多巴胺一樣,也屬於神經遞質,杏仁體就是依靠它作為媒介來發生作用的。
杏仁體之所以能夠成為&34;,完全是依靠乙醯膽鹼從前線(副交感神經)傳回情報,才作出警惕反應的。
如果環境變化過多,乙醯膽鹼這個情報員就要跑死人,從而造成消耗過多,能量不足的現象,這樣我們就會處於情緒緊張、不安當中,就會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免疫能力下降。
所有的內向特性,都是可以找到科學依據的,所有的內向疑慮,也都是可以找到科學解答的。
任何一種缺點,無聊、沉悶、呆板、敏感、逃避、易受刺激……等等,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破解。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能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幫我們堅定自己的信心,無論是交流還是獨處,她都將引領我們找到自己的平衡,幫助我們輕鬆構建一個舒適的氛圍。
在外向的世界裡,如何與外向者相處,如何安靜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如何克服對衝突的恐懼以及突發狀況的應對……等等
所有內向者的疑惑,本書都將為你一一解答。
作者:花小溪,喜歡磨文琢字分享小確幸,用簡單質樸的文字打動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