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成立於2009年,目的是普及漢語教學和推廣中國文化。孟柱億教授是韓國外大孔子學院首任院長,在過去的3年半的時間裡一直致力於孔子學院的發展。他專注於增進兩國友好交流,發揮著民間外交橋梁的作用。人民網近日有幸採訪到了孟柱億院長,並就他的人生哲學和為在韓推廣漢語教學等問題展開了交流。
以下是採訪實錄:
記者:首先,請您向人民網中韓兩國的網友打個招呼。
院長:各位人民網的網友,大家好!很高興在網上見到各位。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為什麼選擇學習漢語,分享一下您學習漢語過程中的一些小故事。
院長:當時距離中韓建交還很遙遠。那時我們所了解的中國,是根本沒有往來,「非常遙遠」的國度。而且我們之間還有一段悲劇的歷史。我上中學的時候,注意到美國和中國改善了關係。尤其是尼克森總統訪華事件,讓我重新審視亞洲局勢。雖然年齡很小,但我對外交很感興趣。美中關係的改善,我認為這是一件大事。同時我也意識到今後韓國也有可能改善同中國的關係。我認為為了未來,應該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所以我選擇了學習漢語。
當時,能聽到漢語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我周圍的朋友知道我是學習漢語的,都很驚訝。那時學習漢語的條件不是很好,沒有太多學習漢語的教材,但是我對未來充滿希望。
就像剛才提到的,當時在韓國能聽到漢語都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我想要練習漢語就要找會說漢語的人。在首爾能找到會說漢語的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有一些華僑開辦的中國餐館,但是去中國餐館練習漢語總是有限的。而且後來我了解到並不是每一位華人都會說漢語。當時我經常去明洞找一些會說漢語的人聊天。現在回味一下,其實我當時還是很勇敢的。互不相識的人,就去找他們聊天。但是不管在哪裡,華人都是好客的,我很冒昧,還是受到了他們的歡迎。
記者:現在去中國和您第一次去的時候,感受上有什麼差異?
院長: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很多中國朋友並不知道「韓國」這個國名,但是他們知道這個地方,當時是叫「南朝鮮」。現在最大的變化就是,如果我去中國,介紹自己是「南朝鮮」來的,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新鮮,很奇怪。
我第一次去中國,是韓國即將舉辦奧運會的1988年8月。
記者:您怎麼評價韓國的漢語教學的開展情況,為此都做了哪些努力?
院長:我雖然已經從事漢語教學30年,但我還是一個學生,還需要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習漢語以及漢語教學的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學習漢語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教材。但是現在的教材很多,很容易能找到關於中國文化、地理、政治等各方面的教材。也很容易在附近找到學習漢語的地方。漢語教學在韓國已經十分普及。
雖然學習環境改善了,但是學習外語本身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
漢語學習的語音關,對我們來說門檻太高。漢語還有聲調。我早期做過語音方面的研究。因為我認識到,我們學習漢語的時候,同樣一個音節,不同聲調,怎麼分辨?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而且開始說漢語的時候有很大的心理障礙。掌握好聲調才能順利度過語音關。還有語法問題。有人看到「我喜歡你」這樣的句式,也就是「主語+動詞+賓語」的語序。他們就認為這是和英語一樣,但具體來看和英語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除了語法,還有詞彙問題。韓國人在學習漢語時在漢字詞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也有我們預想不到的困難。
就像我剛才介紹的,雖然學習漢語的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還需要解決一個「非目的地語環境」的問題。在不是漢語的環境中,開口說漢語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怎麼讓學生開口說話呢?我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發了「任務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執行任務。因為是在漢語的環境中,他們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就必須說漢語。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順利地克服了張不開口的心理障礙。這之後他們覺得開口說話也不是什麼大事了,大家都有了信心。之後,他們對學習漢語就更有興趣了。
我們還舉辦了中國文化活動。同學們通過這種活動不僅了解了中國文化,還具備了直接接觸中國人的感性認識,而且還可以說漢語,這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他們了解了中國文化,就會想學習漢語,了解中國,交中國朋友。這樣的文化活動,不僅為同學們提供了增加知識的機會,也是他們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們還舉辦了孔子學院中國老師的韓語演講比賽。韓語比賽同樣不僅僅是學習韓語的過程,也是了解韓國,深入韓國生活的過程。總的來說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此外,我們去年還舉辦了韓中大學生論壇,這是大學生文化交流中的高端活動。通過這種論壇,我們可以讓青年學生認識到韓中有什麼不同,有沒有文化誤讀現象。年輕人交流比較單純,很容易成為朋友。
記者:您怎麼看待中韓建交20多年來,兩國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就?漢語教學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院長:韓中建交20多年來,我們對雙方的認識都有很大的變化。就像我剛才介紹的一樣,我第一次去中國的時候,很多中國朋友聽到「韓國」都覺得很陌生,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現在他們反而對「南朝鮮」比較陌生,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韓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也有很大的變化。過去,我們單純地認為中國是一個實行計劃經濟的社會。現在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十分開放的,很有活力,而且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和別的國家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現在,中國人通過很多渠道非常了解韓國。對於韓國首位女總統樸槿惠,很多事情中國朋友比我們還熟悉。
記者:今後中韓交流會向哪個方向發展?怎樣推動漢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院長:據悉,中國新領導人很了解韓國,曾訪問過韓國,很了解韓國的經濟狀況。同時,樸槿惠總統也非常了解中國。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兩國的領導人都關注對方,並對對方有著深入地研究和了解,這對促進兩國的交流會有很大的幫助。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漢語的人會更有動力。
以前的漢語教學已經為韓中兩國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需要更加努力解決一些問題。韓中兩國從文化的角度看,「大同小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韓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也有差異,這就是「小異」。但即使是「小異」也是不可忽略的客觀存在的差異,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在我們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要用對待「小異」的態度,認真學習。由此,我相信兩國的交流也將邁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孫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