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2021-02-22 湘伢子學國醫瑣記
簡介:傷寒著作。六卷。宋.龐安時約撰於1100年。卷一敘述六經分證;卷二談汗、吐、下、溫、灸等治法;卷三論析與傷寒有關的一些雜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溫病等;卷六載傷寒雜方、妊娠雜方等。其處方用藥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參考諸家學說並結合個人實踐,有所補充。旨在注釋《傷寒論》,卻有不少越仲景藩蘺而獨自發揮之處。是一部研究《傷寒論》較早而有相當影響的著作。現存清刻本、日本抄本、叢書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卷一敘論

龐曰∶《素問》雲∶冬三月是謂閉藏,水冰地裂,無擾乎陽。又雲∶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是以嚴寒冬令,為殺厲之氣也。故君子善知攝生,當嚴寒之時,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馳荷重,勞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陽氣閉藏,反擾動之,令鬱發腠理,津液強漬,為寒所搏,膚腠反密,寒毒與榮衛相渾。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其即時成病者,頭痛身疼,肌膚熱而惡寒,名曰傷寒。其不實時成病,則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夏陽氣發生,則寒毒與陽氣相搏於榮衛之間,其患與冬時即病候無異。因春溫氣而變,名曰溫病也。因夏暑氣而變,名曰熱病也。因八節虛風而變,名曰中風也。因暑溼而變,名曰溼病也。因氣運風熱相搏而變,名曰風溫也。其病本因冬時中寒,隨時有變病之形態爾,故大醫通謂之傷寒焉。其暑病、溼溫、風溫死生不同,形狀各異,治別有法。

龐曰∶天寒之所折,則折陽氣。足太陽為諸陽主氣,其經夾脊膂,貫五臟六腑之 ,上入腦,故始則太陽受病也。以其經貫五臟六腑之 ,故病有臟腑傳變之候。以其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以陽主生,故足太陽水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為微邪。以陰主殺,故木傳足太陰土,土傳足少陰水,水傳足厥陰木。至第六七日,當傳足厥陰肝,木必移氣克於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危殆矣。榮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則死,速用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則可保五死一生。勿從容拯溺,病患水漿不入,湯液不下,無可奈何也。《素問》雲∶脾熱病則五臟危。又雲∶土敗木賊則死。若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其證寒熱似瘧,此為必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和之。(方在可汗證中。)微緩、微浮為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克,邪無所容,否極泰來,榮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人將大汗必冒昧者,若久旱天將時雨,六合皆至昏昧。雨降之後,草木皆蘇,庶物明淨,《玉冊》所謂換陽之吉證也。

王叔和雲∶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以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立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兩審之。

龐曰∶叔和非醫之圓機,孰能臻此也。如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黃、青龍內宜黃芩也。自夏至以後,桂枝內又須隨證增知母、大青、石膏、升麻輩取汗也。若時行寒疫及病患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矣。夏至以後,雖宜白虎,詳白虎湯自非新中 而變暑病所宜,乃汗後解表藥耳,以白虎未能驅逐表邪故也。或有冬及始春寒甚之時,人患斯疾,因汗下偶變狂躁不解,須當作內熱治之,不拘於時令也。南方無霜雪之地,不因寒氣中人,地氣不藏,蟲類洩毒,嵐瘴間作,不在此法,治別有方也。又一州之內,有山居者為居積陰之所,盛夏冰雪,其氣寒,腠理閉,難傷於邪,其人壽,其有病者多中風中寒之疾也。有平居者為居積陽之所,嚴冬生草,其氣溫,腠理疏,易傷於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溼中暑之疾也。凡人稟氣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熱。因傷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異氣而變者。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疾,或變陰毒也。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疾,或變陽毒也。

龐曰∶四時之中,有寒暑燥溼風火相搏,喜變諸疾,須預察之。其飲食五味禽魚蟲菜果實之屬,性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藥素嘗有餌者;人五臟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六腑亦有大小、長短、濃薄、緩急,令人終身長有一病者。貴者後賤,富者乍貧,有常貴,有常富,有暴富,有暴貧,有暴樂,有暴苦,有始樂後苦,有離絕蘊結,憂恐喜怒者。夫常貴後賤,名曰脫營;常富後貧,名曰失精。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精竭體沮,脫勢侯王,精神內傷,情慕尊貴,妄為喪志。始富後貧,焦皮攣筋,常富惡勞,驕墮精消。離間親愛者魂遊絕,所懷者意喪,所慮者神勞,結怨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蕩憚而不收,喜樂者撣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所中而得之於內也。良工必預審問其由,先知臟腑經絡受病之所,可舉萬全。粗工不思曉,令五臟六腑血氣離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

龐曰∶陰陽虛盛者,非謂分尺寸也。榮衛者,表陽也。腸胃者,裡陰也。寒毒爭於榮衛之中,必發熱惡寒,尺寸俱浮大,內必不甚躁。設有微煩,其人飲食慾溫而惡冷,謂陽虛陰盛也,可汗之則愈,若誤下則死也。若寒毒相搏於榮衛之內,而陽盛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熱氣盛而入裡,熱毒居腸胃之中,水液為之乾涸,燥糞結聚。其人外不惡寒,必蒸蒸發熱而躁,甚則譫語。其脈浮滑而數,或洪實,或汗後脈雖遲,按之有力,外證已不惡寒,腹滿而喘,此皆為陽盛陰虛,當下之則愈,若誤汗則死也。仲景載三等陽明,是陽盛陰虛證矣。調經論雲∶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以此別之。若陰獨盛而陽氣暴絕,必四肢逆冷,臍築腠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脈細欲絕,名曰陰毒也。須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氣復生, 然汗出而解。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文。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名曰陽毒也。宜用針洩熱,服以苦酢之藥,令陰氣復生, 然汗出而解也。

龐曰∶夫邪逆陰陽之氣,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問》雲∶辛甘發散為陽,謂桂枝、甘草、細辛、姜棗、附子之類,能復陽氣也。酸苦湧洩為陰,謂苦參、大青、葶藶、苦酒、艾之類,能復陰氣也。酸苦之藥,既折熱復陰亦當小汗而後利者。經雲∶身汗得而後利,則實者可活是也。

華佗治法雲∶傷寒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痞膈,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身熱,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隨證發汗則愈。

龐曰∶凡發汗,須如常覆腰以上,濃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難取汗故也。半身無汗,病終不解。

凡發汗後,病證仍存,於三日內,可二三發汗,令腰腳周遍為度。若病不解,便可下之。設令下後不解,表裡邪亦衰矣,足觀脈證調治,七日內可期正汗為善也。發汗後不可再行汗者,始發熱惡寒,今不惡寒,但倍發熱而躁;始脈浮大,今洪實,或沉細數;始惺靜,今狂語;此胃實陽盛,再行汗藥即死,須當下之。有人始得病變陽盛之證,須便下之,不可拘日子深淺次第也。病三日以上,氣浮上部,填塞胸膈,故頭痛胸中滿,或多痰涎,當吐之則愈。

龐曰∶若虛損及新產人不能吐者,可服枳實散。(枳實細末,米飲調二錢,日可三四服。)

若有虛寒,手足冷及脈微弱者,枳實二兩加桂枝一兩,同末之,如前服。

病五六日以上,氣結在臟腑,故腹滿身重,骨節煩疼,當下則愈。若小便少,手足心並腋下不滋潤,尚未可攻之,當消息其候,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以上解華佗治法。)

太陽證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而腰脊強。(此是太陽膀胱經,屬水,《病源》雲∶小腸者,非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其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體痛,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煩躁,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病發熱而惡寒,邪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邪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發於陽者,隨證用汗藥攻其外;發於陰者,用四逆輩溫其內。)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補足陽明土,三裡穴也。)

風者,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方言》曰∶南楚疾愈或謂之瘥,或謂之了。)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自汗,四肢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與陽旦湯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八破,同煎服之。(陽旦即桂枝湯異名。)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行此湯,宜用芍藥甘草湯。若誤行桂枝附子湯攻表,則咽幹、煩躁、厥逆、嘔吐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陽氣;若厥愈足溫,更與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溏則譫語止。

芍藥甘草湯 

主脈浮而自汗,小便數,寸口脈浮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小便數,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湯,宜補虛退熱,通治誤服湯後病證仍存者。(按古之三兩,準今之一兩。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則銖兩升合之分毫難以從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減半為一劑,稍增其枚粒,乃便於俗爾。且仲景方雲,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減半之劑,此古方一劑又加其半,庶可防病未盡而服之也。有不禁大湯劑者,再減半亦得。《肘後》所謂或以一分為兩,或以二銖為兩,以盞當升可也。貧家難辦,或臨時抄撮皆可。粗末每抄五錢,水二平盞,煎八分服之。有姜棗者,每服入姜三片,棗三枚,一日三服,未中病可六七服也。有不可作煮散者,是病勢大,宜根據古方行之。凡湯一劑,有附子一枚,增半之劑,合用附子一枚半。古方不析枚者,是枚力要完也。半兩以上大附子,可當一枚半;四錢以上者,可用一枚為準。枚傷多不妨,仲景雲強人可加附子成一枚是也。)

芍藥 甘草(各一兩半)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溫溫分再服。

甘草乾薑湯

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

煎如前方。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一兩) 甘草(半兩) 芒硝(一大合)

細銼,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盞,微溏為度。如難利者,再與一劑。

太陽病汗證,反下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湯主之。

黃芩(三錢) 黃連(三兩) 甘草(半兩) 幹葛(二兩)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溫飲一盞,日三服。

陽明證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幹,不得臥。(此證惡寒可發汗,若惡寒罷,反自汗惡熱者,為胃家實,屬正陽明,宜調胃承氣湯,方在太陽證下。)

龐曰∶有三陽陽明者,其太陽陽明,本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也;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患本風盛氣實,津液消鑠,或始惡寒,汗出多,寒罷而反發熱,或始得病便發熱狂言也。

凡陽明證俱宜下,唯中寒惡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

二陽合病,脈必浮大而長,外證必頭痛腰疼,肌熱目疼鼻幹也。浮大者,太陽受病也;長者,陽明也。頭腰太陽也,肌目鼻陽明也。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方在可下證中。)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自微汗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徹,當短息,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宜麻黃湯更發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徹,其脈澀故知也。(方在可汗證中。古本字多差誤,以從來所見病患證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方在可汗證中。)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方在可汗證中。)若不惡寒,為外欲解,手足 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宜大承氣湯。(方在可下證中。)

陽明病有不可攻者,謂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或發汗,或自汗,大便雖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津液恐還入胃,必先硬後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

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其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此證必無汗,與後證相似,且惡寒無汗為異,以咽幹腹滿,亦不宜正與汗藥,別與消詳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幹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煩躁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苔生舌上者,梔子香豉湯主之。

肥梔子(十枚) 香豉(二合)

水二升,煮梔子減半,下豉再煮八合,去滓,溫服一盞。得快吐者,止後服。

脈浮緊,必無汗,而反有汗,咽燥,腹滿,惡熱,法當下之;而又脈浮緊,不當下,此恐變風溫,宜細詳。

陽明病,口鼻燥,但漱水而不欲咽者,必衄。

少陽證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上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足少陽膽屬木,弦者,細長如琴弦狀。仲景雲∶脈浮而緊曰弦。非謂此弦脈也,凡傷寒脈浮緊相載,皆屬弦之類也。有屬太陽,有屬陽明者。少陽正得弦脈,體是小弦長大脈也,多宜和表,鮮有汗證。)

少陽之證,口苦,咽幹,目眩也。

此三陽經皆病,未入於髒,可汗而解。(仲景少陽證,唯小柴胡乃和表藥耳。)

弦細,頭痛發熱,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此屬少陽、陽明證也。(方在太陽證中。)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可吐下,脈緊者,小柴胡湯主之。(少加牡蠣。)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小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知犯何逆者,犯四種溫病,壞候也。)

少陽中風,兩耳微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驚悸,小柴胡湯主之。(方在和表證中。)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不言弦者,隱於長大也。)

三陽合病,面垢譫語,腹滿身重,不能轉側,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者,宜白虎湯。(方在厥陰證中。)

傷寒四五日,或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悶,此為陽去入陰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病到陰必吐利。)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愈也。(小而平勻者也。)

太陰證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其經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幹,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以四逆輩。)

傷寒三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脈大而胸滿多痰者,宜吐之;無此證者,宜汗之。)

傷寒脈浮緩,(亦大之類。)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主之。)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橘皮湯主之。

五苓茵陳湯

以茵陳濃煎,湯調五苓散二錢服之,日三四,黃從小便下,以小便清為度。

橘皮湯

橘皮(一兩) 生薑(二兩)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分二服,稍熱呷,未瘥再作服。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 大棗(六枚) 生薑(一兩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注云∶小建中湯不用飴糖,故芍藥為君,止痛複利邪故也。)

少陰證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經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欲寐也。

少陰中風,陽微陰浮,為欲愈也。

凡少陰病四逆者,宜溫之。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以二三日無陽證,故微發汗也。(謂初得病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者,鬚髮小汗也。)

麻黃(二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龐曰∶少陰病脈沉,不知何沉也,且沉緊發汗則動經,沉數為病在裡,不可發汗。詳此脈或沉而濡,或沉而微,是表中寒而裡不消,脈應裡而發熱在表,故以小辛之藥,溫散而微微取汗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太溪穴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言發熱者,謂其身發熱也。)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煩躁者,內煩躁也。與茱萸湯證,宜細審其生死也。)

少陰病,惡寒而倦(居員切。)時時自煩,不欲濃衣,宜大柴胡湯。(方在可下證中。)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自倦,脈不至而吐利,煩躁者,死。(重詳定此。)

少陰病下利,利止而眩,時自冒者,死。(此合是少陽冒昧汗 出,脈勻小浮者生。少陰無眩冒之證。)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一兩) 黃芩(一分) 芍藥(一分) 雞子黃(半枚) 阿膠(炙,三分,為末)

以水二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內阿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溫一盞,日三四服。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一兩半,湯洗三遍) 人參(三分) 生薑(一兩半) 大棗(三個)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少陰病,咽痛者,桔梗甘草湯主之。

桔梗(半兩) 甘草(一兩)

細銼,水一升,煎半升,去滓,作三服,細呷之。

半夏散亦主之。

半夏(湯洗七遍)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各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溫冷少少咽之。

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甘草(一兩) 附子(大者半個,強人加半個。) 乾薑(三分,強人加一兩半)

細銼,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每溫服一盞,日三四服。未瘥,急更作一劑,不可作煮散。

其脈續續出者愈,暴出者死。面赤者,加連須蔥四莖,去青;腹痛,去蔥加芍藥一兩;嘔者加生薑一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半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半兩。病與方皆相應者,乃與服之。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宜豬苓湯

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各半兩)

咀,以水二升,先煮四物取一升,去滓,內阿膠末烊盡,每溫一盞服。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豬膚(半斤)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白蜜半升,白粉二合半,熬香和令相得,每溫服一盞,日三四服。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各五分)

搗篩為細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炮),各二分半,並主下利;悸者,加桂二分半;小便不利者,加赤茯苓二分半;腹痛者,加附子一個,炮,去皮臍;洩利下重者,先以水三升,薤白一升半,煮取二升,去滓,以散方寸匕,用薤白湯一盞,煎八分,日三四服。

厥陰證

尺寸俱微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微緩者,囊必不縮。若外證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候,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也。若尺寸俱沉短者,囊必縮,宜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烏梅丸主之。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者,此髒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煩也,此髒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即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治久痢。(髒厥宜四逆輩,極冷服之。)

烏梅(一百五十個) 乾薑(五兩) 黃連(八兩) 當歸(二兩) 川椒 桂枝 附子 人參 黃柏 細辛(各三兩)

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二鬥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再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食物等。

厥陰中風,脈微浮者為欲愈,不浮者為未愈。

脈遲,反以黃芩湯得徹其熱,腹中應冷,當不得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痛者,其喉為痺;發熱無汗,其利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者,其喉不痺。

龐曰∶熱少厥微,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自如,此熱除也。宜乾薑甘草湯。(方在太陽證中。)

龐曰∶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亦不可汗。有須下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也,故可消息汗下也。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發厥者,後必發熱,厥甚熱亦甚,厥微熱亦微。厥不過五日,六日不厥者必愈。若六日厥者,必發熱愈甚,仍下利也。

龐曰∶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者,當用綿衣包手足,令溫暖,必大汗而解也。有不因大汗下,而兩手忽無脈,謂之雙伏;或一手無脈,謂之單伏。或利止,如此必有正汗,急用四逆輩溫之,時有汗便安。脈終不出者,死。

下利,先厥後發熱,利必自止。不爾,咽中痛,或喉痺;若便膿血者,其喉不痺。

厥而下利者,當不能食;反能食者,為除中,必死。能食反發熱,脈數者,必發癰膿;厥而嘔,胸脅煩滿,後必便膿血。

病者手足冷,小腹按之痛,此結冷在膀胱關元也。(當關元灸之。)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胃中,心下滿而煩,不能飲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凡病可吐者皆宜此方。

瓜蒂 赤小豆(等分)

細末,別以香豉一合,熱湯三盞,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錢,溫溫頓服。不吐者,少少加藥再服,得吐快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服。(有用丁香者吐之,多霍燥人。)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次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各一兩) 生薑(一兩半) 甘草(半兩)

細銼,水二升,煎一升,溫飲一盞,悸止為度。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宜麻黃升麻湯。(有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血者,亦宜此方。)

麻黃(一兩) 升麻 當歸(各半兩) 知母 黃芩 葳蕤(各三錢) 芍藥 天門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石膏 白朮 乾薑(各一錢半)

細銼,水二升半,先煮麻黃一二沸,去沫,內諸藥,煮一升二合,去滓,溫服一盞,如人行七八裡久,進一服,以汗出即住服。

本自寒,醫復吐下之,寒格愈逆,食入口即吐,宜乾薑黃芩湯

乾薑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一兩半)

細銼,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一盞。

下利,微熱而渴,脈弱者自愈。脈數汗出亦然,緊為未解,發熱而厥,七日下利,為難治。

凡厥,通用四逆湯,方在四逆證中。謂其脈浮遲,或微,或細,或沉,皆屬裡有寒也。

厥而脈滑者,為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知母 石膏(八兩) 甘草(半兩) 粳米(三合)

以水五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盞,日三服,有渴加人參半兩。

龐曰∶三陽皆有合病。凡合病者,有十四證,唯三陰無合病。

兩感證

龐曰∶《素問》載兩感於寒,其脈應與其病形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言其六日死者,是臟腑榮衛或有所通行,故四日少陰與太陽俱病,五日太陰與陽明俱病,六日厥陰與少陽俱病,是重傳得六日死矣。其有三日死者,《素問》謂陽明為五臟十二經脈之長,其邪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絕,故死矣。夫邪氣盛則實,表裡邪實,並領血氣入胃,不通於榮衛氣血,故氣血隨邪而盡,則三日死矣。其脈候《素問》已脫,今詳之。凡沉者,皆屬陰也。一日脈當沉而大,沉者,少陰也,大者,太陽也;二日脈當沉而長;三日脈當沉而弦,乃以合表裡之脈也。沉長、沉弦皆隱於沉大。凡陰不當合病,唯三陽可以合病,今三陰與三陽合病,故其脈似沉緊而大,似沉實而長,亦類革至之死脈也。

三陰三陽傳病證

龐曰∶傷寒一日,巨陽受病,前所說膀胱詳矣。《病源》雲小腸,雖則誤其標本,其手足陰陽自有並病者。故《素問》雲∶六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是表裡次第傳,不必兩感,亦有至六日傳遍五臟六腑而死者也。《素問》雲∶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假令第一日脈不躁,是足太陽膀胱脈先病;脈加躁者,又兼手太陽小腸也。

又雲∶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假令第四日脈靜者,足太陰始傳病也。脈加數,又兼手太陰病也。故六日亦能傳遍臟腑也。躁謂脈數,靜謂脈不數,用藥則同,若用針,須取足與手之經也。

龐安時(約1042~1099),字安常,自號蘄水道人,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被譽為「北宋醫王」。龐安時出身於世醫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醫術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醫不謀私利,常讓來診者在自己家裡住下親自照料,直至治癒送走,他晚年參考諸家學說,結合親身經驗。撰成《傷寒總病論》6卷,對仲景思想做了補充和發揮。其突出特點是著意闡發溫熱病,主張把溫病和傷寒區分開來,這對外感病學是一大發展。


相關焦點

  • 逯銘昕:《宋代傷寒學術與文獻考論》出版
    逯銘昕:《宋代傷寒學術與文獻考論》,科學出版社,2017年1月,320頁,定價78元。    二、《傷寒論》學理的探研     三、官方醫學體系中《傷寒論》地位的確立    四、宗經稱聖:朱肱傷寒學術的轉向     五、《活人書》的影響與南宋傷寒學     六、促成《傷寒論》「經典化」的因素 第三章 經典閱讀、士人身份與傷寒學術     一、經典作用的再討論     二、解讀《
  • 《傷寒總病論》上篇1-4卷 中醫內科古籍完整版
    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體痛,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煩躁,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病發熱而惡寒,邪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邪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發於陽者,隨證用汗藥攻其外;發於陰者,用四逆輩溫其內。)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 │ 《傷寒總病論》釋評.pdf│ │ 《傷寒雜病論》湯方現代研究及應(王付).pdf│ │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蔡振東).pdf│ │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影印版】.pdf│ │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
  • 《傷寒論》:只有三味藥的方劑,臨床上的運用範圍非常廣
    小陷胸湯是《傷寒論》中的一首名方,為祛痰劑,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的功效。主治痰熱互結的結胸證。本方原治傷寒在表,誤用攻下,致邪熱內陷,濁液為痰,而成痰熱互結心下的小結胸病。《傷寒論》說:「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 傷寒發微論
    333重雕元刻傷寒百證歌發微論敘新編張仲景註解傷寒百證歌五卷.發微論二卷.題曰白沙許叔微知可述.直齋書錄解題雲.許叔微傷寒歌三卷.凡百篇.皆本仲景注
  • 宋以前傷寒論考(8)
    《傷寒總病論》(1100年成書)卷四中的「時行寒疫論」有這樣的記述:「《諸病源候論》載,……春分以後至秋天之前,天感暴寒,皆感時行寒疫。……此病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有不同。」有關時行寒疫的記述,可見《宋版傷寒論》傷寒例第八條,《諸病源候論》時氣候第三條、《外臺秘要方》天行發汗第三條,除去傷寒例,有「時行寒疫,一名時行傷寒」的記載。
  • 傷寒的症狀 這些原因導致傷寒
    傷寒很多人都是比較熟悉的,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很多人都有傷寒的經歷,它在人體很多方面都有表現。那麼,傷寒的症狀有哪些呢?什麼原因導致傷寒呢?接下來,大家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傷寒的症狀典型傷寒的自然病程約為4周,可分為4期。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現代文逐條譯傷寒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論醫道,談病案,說傷寒 | 蔡長福傷寒經方大家的境界是怎樣煉成的?(譚傑中,包識生,胡希恕)中醫美容,離不開《傷寒雜病論》中醫為什麼那麼關心病人的吃飯問題,從《傷寒論》說起極簡傷寒:病機傷寒論(收藏)拋磚引玉:教你如何讀懂傷寒條文多少人想要:一篇讀懂傷寒的奇文!!!
  • 漫談傷寒與溫病
    熱病是傷寒與溫病的總稱。傷寒是寒邪致病,溫病是熱邪致病,二者雖然不同,但都可引致發熱,故統稱為熱病。在對熱病的探討方面,中醫歷來有傷寒學派和溫病學派之分。傷寒學派抓住了熱病的寒因、傷陽等特點,注重辛溫解表、急救回陽諸法;溫病學派抓住了熱病的熱因、耗陰等特點,注重辛涼解表、滋陰降火諸法。
  • 《「傷寒懸解」讀書筆記》連載002:傷寒溫病,各不同氣.
    要點(1)   傷寒是一個多義詞,《難經》說「傷寒有五」。《難經懸解.五十八難》原文: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熱論三十八》懸解:外感之病,統曰傷寒,《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是也。溫熱之病,本非傷寒,曰傷寒者,感病之總名如是。從上面的引用來看,最細緻的分類是「傷寒,中風,溫病,熱病,溼溫」這五種。在分為這五種的時候,「傷寒」的含義是最小的,是「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中的傷寒。
  • 漫談《傷寒論》
    從古至今,《傷寒論》在中醫學中都佔有絕對重要地位,時下中醫被大致分為學院派、民間傳統派,但無論哪一派別,都尤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可謂不學傷寒論,不足以稱中醫!傷寒論有宋本(現已遺失),桂林古本,長沙古本,涪陵本,白雲閣本,後幾本流於民間的內容都類似。
  • 傷寒是什麼病?傷寒患者的飲食禁忌要注意,否則難愈
    一說到傷寒,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想到古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 此書中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指的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在現代的醫學領域裡面,傷寒則指的是由傷寒沙門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該種病常見於夏秋季節,而且感染了傷寒的患者一定要及時的到醫院去就診,否則會引起嚴重的腸穿孔。傷寒患者為了儘早的治癒,除了配合醫生治療日常的飲食,飲食都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 【傷寒基石】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仲景經方》第201808016期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那麼第一個把《傷寒雜病論》整理成《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的是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那麼第一次校定、刻印、刊行《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的是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的林億、孫奇、高保衡。能夠使我們今天看到宋版《傷寒論》那就歸功於明代的趙開美,他在萬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 年刻了《仲景全書》,《仲景全書》裡包含了有四部著作,第一部就是翻刻宋版《傷寒論》,第二部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那麼第三部是宋雲公的《傷寒類證》,第四部是《金匱要略》。所以在《傷寒論》流傳沿革的過程中,王叔和是第一功臣。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由於刊印了《傷寒論》,是《傷寒論》得以廣泛流傳一直到今天。
  • 傷寒結合疫苗可有效降低尼泊爾兒童傷寒發病率
    傷寒結合疫苗可有效降低尼泊爾兒童傷寒發病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9 11:17:31 傷寒結合疫苗可有效降低尼泊爾兒童傷寒發病率,這一成果由英國邱吉爾醫院Merryn Voysey研究組取得。
  • 黃元御——自學傷寒的故事
    他首先去書店買來了一本《傷寒論》,放在桌子上就開始讀。黃元御是什麼人啊,不但國學功底厚,而且絕頂聰明,所以就信心滿滿地以為就此可以學會中醫。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基礎好的學生,在《傷寒論》面前還是敗下陣來。  黃元御自己說的,剛一看《傷寒論》的時候,幾乎完全看不懂:這,這都說什麼呢?張仲景老師的這些話怎麼一句都看不懂啊(詎讀仲景傷寒,一言不解)?
  • 傷寒患者最適宜的飲食是什麼 傷寒患者的飲食禁忌要注意
    傷寒是一種急性消化道傳染病,早期症狀有點類似感冒,併發症可能會致死。得了傷寒,患者一定要注意多補充水份,多吃高熱能食品,補充維生素、堅持少食多餐,隨時調整飲食。同時可以試試烏梅湯、馬齒莧煎兩個小偏方來食用。
  • 淺談如何自學《傷寒論》
    在講《傷寒論》的過程中,我又閱讀了一些學習《傷寒論》的資料。我結合自己學習《傷寒論》的心得,談一談該如何自學《傷寒論》。《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特色的一部臨床醫學著作。古往今來,有不少學中醫者對《黃帝內經》有非議,如日本的一些醫學家,中國民國時期的陸淵雷等,都認為《黃帝內經》的價值不大。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因此,要想學懂、學深《傷寒論》,就必須首先學習好現代編寫的《中醫學基礎》以及《內經》、《難經》等古典醫籍。同時,還要學習《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成書在《傷寒論》之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它所論述的有關藥物性味功能的理論,與《傷寒論》的用藥規律最為接近。故此,學習《神農本草經》對探討《傷寒論》的用藥與治療,則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