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很多人都是比較熟悉的,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很多人都有傷寒的經歷,它在人體很多方面都有表現。那麼,傷寒的症狀有哪些呢?什麼原因導致傷寒呢?接下來,大家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傷寒的症狀
典型傷寒的自然病程約為4周,可分為4期。
初期
初期的時候,起病大多是比較緩慢的。最早出現的症狀是發熱,常常伴隨著全身的不適感,感到乏力、頭痛、食慾減退。病情會慢慢加重。體溫也會上升。在發熱之前會有畏寒的情況,出汗不是很多。
極期
病程的第2~3周。常伴有傷寒的典型表現,腸出血與腸穿孔等併發症亦較多在本期發生。本期內疾病表現已充分顯示。
皮疹
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現皮膚淡紅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為2~4mm,壓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為數不多,一般在10個左右,分批出現,分布以胸腹部為多,亦可見於背部與四肢。大多維持2~4天後消退。此外,出汗較多的患者可見水晶型汗疹(白痱)。
高熱
稽留熱為典型的熱型,少數可呈弛張型或不規則熱型。高熱常持續2周左右,高峰可達39~40℃,亦有超過40℃者。
消化道症狀
會有腹脹,腹部不適或者食慾減退等消化道症狀,右下腹是最明顯的,可能會有輕壓痛,大多是便秘,少數人有腹瀉的情況。
緩解期
病程第3~4周。體溫開始波動,並逐漸下降。患者仍覺虛弱,食慾開始恢復,腹脹減輕。腫大的脾臟回縮,壓痛減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現各種併發症,包括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仍可發生。
恢復期
病程第5周。體溫回復正常,食慾好轉,症狀及體徵均回復正常。通常需1個月左右才完全康復。
由於患者的免疫狀態、入侵菌株毒力、數量、治療措施是否及時與適當、併發症的發生,以及是否原有慢性疾患等因素影響,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傷寒的原因
感染的細菌量
一般傷寒桿菌從口進入消化道之後是會被胃酸殺滅的,但是若是侵入的細菌比較多,或者是胃酸分娩或者是腸道等功能受到了破壞,這樣傷寒桿菌就容易入侵。
菌株的毒力
傷寒桿菌釋出的內毒素,對傷寒的病理過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認為傷寒患者的持續發熱,毒血症狀等臨床現象,並不是由內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實際原因遠較單純的內毒素血症複雜得多。
內毒素增強局部病灶的炎症反應,激活單核-巨噬細胞與中性粒細胞,使之產生及釋放各種細胞因子,加上壞死組織產生的有毒物質,都可能與傷寒的臨床表現有密切關係
機體的免疫狀態
病程進入第4周以後,人體各種免疫能力逐漸加強,尤其是細胞免疫作用,傷寒桿菌從血液與臟器中逐漸消失,腸壁潰瘍病變逐漸癒合,臨床表現逐漸恢復,疾病終於痊癒。
少數患者可能因為免疫能力不足,潛伏病灶內未被消滅的病原菌,又可再度繁殖,侵入血循環引起復發,傷寒的主要病理特徵是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組織等),單核-巨噬細胞的增生性反應,形成「傷寒結節」,病變部位以腸道,尤其迴腸末段最為顯著,病變過程包括增生,壞死,潰瘍形成,潰瘍癒合等四個階段。
總結:通過上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傷寒的症狀都有了大致的了解。除此之外,文中還介紹了傷寒的原因,這些僅供大家參考。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注意適當鍛鍊身體提高免疫力,注意預防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