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港臺腔」微信公眾號
2017-10-12 18:07
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不少國人選擇出境旅遊:在巴黎塞納河畔,有遊客通過微信掃碼訂票;在孟買街頭,有人用支付寶買印度飛餅;在日本零售店、在泰國街頭小巷、在莫斯科地鐵……中國的行動支付加速出徵海外。
而縱覽全球,行動支付市場還是藍海一片。英國《金融時報》今年初曾刊發題為《相比於中國,美國的行動支付市場看上去像是侏儒》的文章稱,市場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行動支付的規模大約為美國的50倍,這表明,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在這一被視為「通往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康莊大道」的細分市場中,佔據了強勢主導地位。
如今,行動支付與高鐵、共享單車、網購,已經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然而在中國臺灣地區,行動支付卻發展緩慢,這也讓島內民眾不禁對大陸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羨慕不已。
不久前,臺北市長柯文哲稱悠遊卡公司申請發行數字悠遊卡被「金管會」卡2年,意外掀起悠遊卡公司與「金管會」論戰。從這場論戰中,我們多少可以看出島內行動支付發展的現狀。
遲至2015年5月3日,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才出臺了《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並核准發出5張電子支付執照。不過,監管的口子一開,銀行、網商、電信運營商、手機生產商、門戶網站等蜂擁而入,推出的各類APP讓人眼花繚亂——一類是以搭載NFC技術的手機信用卡為核心的閃付派,另一類是以第三方支付APP為核心的掃碼派。一些原本對行動支付抱有很高的期待島內民眾抱怨稱,在臺灣還遠遠不能實現「只帶手機出門」,如果不帶錢包只帶著手機出門,就得下載一大堆APP,並完成各自的註冊和帳戶綁定。就算下載了很多APP,許多地方也還不支持行動支付,算來算去倒不如帶信用卡和現金出門方便。因此,雖然2016年曾被臺灣期許為「電子支付元年」,但成績單卻不溫不火。
與大陸行動支付的如火如荼相比,臺灣行動支付落後,早已是全島共識。在臺灣的電視節目上也經常出現兩岸行動支付發展現狀的討論。臺灣主持人黃智賢說起自己來到上海的見聞,感嘆上海變化之快。來到中餐廳可以用手機點菜、支付,餐廳還有充電寶,掃一下即可充電。國民黨籍「立委」費鴻泰在臺灣節目中表示,來到大陸發現路邊推車賣水果的都用微信、支付寶支付,直呼「天啊,太厲害了」。一些綠營媒體也坦言大陸行動支付發展迅速,並批評島內發展緩慢的「臺灣pay」成了「臺灣呸」。
那麼,島內行動支付遲遲難以推進的原因是什麼呢?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北市政府智能支付平臺「pay.taipei」於6月25日正式上線,民眾只要下載「pay.taipei」行動App或上網,便可一鍵繳納水費、停車費及聯合醫院醫療費用,成為全臺首創的市政繳費平臺。對此,臺北市長柯文哲指出,針對這些新創產業,是要管理不是禁止,北市府會改變作法,不管臺當局怎樣,「我們一定會『先走』,不要被臺當局拖垮。」
「不要被臺當局拖垮」,柯文哲的擔憂不無道理。前不久,臺灣工業總會在產業政策白皮書中發出警告:臺灣目前的產業環境面臨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五缺」;政府失能、社會失序、臺當局「立法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失去總體目標的「六失」,臺灣的投資環境正極速走向崩壞。對此,蔡英文在10月10日的講話中用一句「全力解決中」帶過。
對於臺灣的經濟環境,《旺報》曾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當局對「五缺六失」充耳不聞,令人寒心,企業界以及有能力出走的中高端人才,只能選擇噤聲,用腳投票。臺灣《經濟日報》報導則指出,蔡當局很多不利經濟成長的政策,包括「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兩岸對抗升高等,皆可能持續發酵並抑制民間投資及消費。
具體到對行動支付的監管上,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李沃牆指出,大陸法規是「先開後縮」,由市場去淘汰;臺灣法規是「先縮後開」,監管機構防弊心態過重,阻礙產業發展,業者難以把餅做大。臺灣的監管部門應在兩點間取得平衡點,給產業發展留足空間。臺灣可以從監管理念方面借鑑大陸發展的經驗,此外在商業模式和消費觀念層面也可以多向大陸學習。
事實上,在臺灣行動支付工具尚未問世之前,大陸兩大行動支付巨頭支付寶和微信便先後登島。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不僅在臺灣建立起了數量眾多的支付點,也搭建起了兩岸跨境電商發展的平臺,未來臺灣發展行動支付完全可以搭大陸順風車。
(原題為《都怪蔡英文拖後腿 島內民眾紛紛為大陸這項成就打call》)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灣觀察
相關推薦
評論(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