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值得書寫的日本人並不多,但「姬百合」學生隊算是比較值得書寫的組織。這其中的原因並不是它做了多少反法西斯的貢獻,而是這個組織在戰後所肩負起的責任。
當然,在這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這個名為「姬百合」的學生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我們知道,「花」的文化在日本文化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日本歷史可以簡稱為一部「菊與刀」的歷史。而「姬百合」這個名字,來源於這個學生隊所出身的兩所學校——衝繩師範學校女子部和衝繩縣立第一高等女子學校。
其實,這兩所學校在1916年之後,便因財務原因合併為一體,但在那之後還是各自運營。不過,這兩所學校的校友會刊倒是自此合二為一。在那之前,它們的會刊分別名為「白百合」和「乙姬」,所以合併之後便簡稱為「姬百合」。當然,以「姬百合」來稱呼這兩所學校在戰時的學生隊,已經是戰後的事了。
而與當時戰時大多數女子部隊不同的是,姬百合學生隊並非自發組織。說起來,這還是一段悲傷的故事。
話說1945年時,太平洋戰爭已經進入收尾階段,美軍兵鋒劍指日本本土,兵臨衝繩島。由於衝繩島的位置正好位於日本四島的南端,在戰略上屬於日本本土防禦作戰的最前沿陣地,所以日軍大本營做出了「犧牲衝繩島軍民,以換取本州四島做全民玉碎之準備的時間」的殘暴計劃。姬百合學生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當時,由於兵員緊缺,於是衝繩島上小至14歲的中學生都被徵召入伍。不過,與日本本土的「一億玉碎」所不同的是,這些14~19歲的中學生大多只是負責後勤方面的工作,比如男生負責搶修工事、往返於戰地間配送情報等,女生則多負責醫院的看護工作。比較幸運的是,她們不需要進行戰地「慰安」工作。
▲衝繩戰役前衝繩島本地學生被徵召調派的地區分布,姬百合學生隊就位於14號地區
而衝繩師範學校女子部和衝繩縣立第一高等女子學校被徵召的一共有240人,其中就包括222名學生和18名教師。她們被調往位於如今南風原町的衝繩陸軍醫院,但令人咋舌的是,這家所謂的醫院其實是「建立」在南風原的一處小山坡上,沒有大門和庭院,病房都是被設置在被挖掘出來的壕洞中,每個壕洞中的雙層病房就是這家醫院僅有的設施。
次月,戰事開啟,衝繩島猶如陷入了人間地獄,前線的日軍傷員不停地往醫院送來,滿是泥濘的土地上夾雜著各種血液、排洩物,環境之惡臭簡直無法用言語描述出來。由於醫院人手有限,姬百合學生隊的女孩子們慢慢地也要接手傳遞信息、埋葬屍體的任務,活動範圍越來越大。一旦走出洞口,更是有遠方的跳彈不時飛來,隨時可能奪去生命。
然而,由於日本陸軍的裝備和美軍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日軍潰敗得十分迅速。不到2個月時間,衝繩島的所有主陣地幾乎盡數失守。在鄰近崩潰之餘,牛島滿下達了「撤退並抵抗到底」的命令之後拔刀自殺,學生們也在6月中下旬收到了解散和撤退的命令。
失去指揮之後的衝繩島,完全成為了一盤散沙。作為這次罪惡之戰的無辜受害者,姬百合學生隊陷入了比之前那些壕洞更加惡劣且恐怖的環境之中。在過去的2個多月中,240人中僅僅有19人死去,而在收到撤退命令之後,便有100多人死於各種狀況。她們有的被炮彈炸死,有的則在受傷後的掙扎中叫喊著爸媽而慢慢死去,更有的因為精神崩潰而拉響手雷自盡……
最終,姬百合學生隊中的222名學生和18名教師,分別戰死123人、13人,而那些沒被徵召卻死於戰役的同級師生也有91人,可以算是傷亡慘重了。
故事到此便告一段落了、但在戰後,衝繩師範學校和衝繩縣立第一高等女子學校的校友組建起「姬百合同窗會」,真正讓姬百合學生隊值得書寫的便是因為這個同窗會的所作所為。
1960年之後,同窗會設立的基金會建立起了一個名為「姬百合和平祈念資料館」的博物館。這個資料館以它自己的努力,向戰後的日本各代人述說著屬於那一代人的不堪回首。在二戰之後乃至如今的日本社會中,能夠如此向後輩闡述那場戰爭,已經實屬不易。
而在館中的一角,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日本青少年們留下的筆跡,這些筆跡無不開始透露著這一代日本人的反思、以及對資料館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