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蒸九曬,是一種古老的中藥炮製技藝,常規的九蒸九曬品種有:黑芝麻、黃精、地黃、黑豆、大黃、姜、何首烏……經過炮製的中藥材,藥效得以加強可以充分發揮功效。
隨著九蒸九曬產品的火爆,市面上的假冒偽劣產品也越來越多。2019年6月,記者來到華夏藥都——禹州市,在禹州市九蒸九曬炮製技藝非遺傳承基地——歸園田居,採訪了兩位國寶級中藥炮製專家:
汪林昌,91歲,1985年第一批國家級老藥工,十幾歲便開始進入藥行當學徒,畢生精力從事中醫藥炮製;
師金安,82歲,2007年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製技藝)傳承人,九蒸九曬是禹州最具代表性的炮製技藝。
兩位老人為我們道出了這個行業的種種黑幕:
第1坑:工藝縮水,偷工減料。九蒸九曬,最最核心的工藝,是「蒸」,按傳統工藝,每次必須蒸足兩個時辰(即4個小時)以上,九次做下來,起碼蒸36小時,九蒸九曬出來的黑芝麻外皮烏黑油亮、內裡通體呈均勻的深褐色(板慄色),做一次十幾天卻只能做三四百斤而已。所以那些月銷過萬的都得好好分辨真偽了。即使用現代化的機器做,起碼也得蒸足時間、遍數吧?「聰明」的企業連機器蒸、曬都省掉了,直接用烤箱烘焙熟,兩個小時就可以出成品,這樣的「九蒸九曬」,成本是非常低廉了,但是和九蒸九曬有毛線關係嗎?
第2坑:肆意添加,降低成本。縱觀市場上五花八門的九蒸九曬黑芝麻丸產品,添加的東西也是亂七八糟:黑米、枸杞、麥芽糖、澱粉、各種甜味劑、添加劑、防腐劑,甚至還有人往裡面加入油脂,以冒充黑芝麻的油份。尤其是加黑豆的非常多,幾乎沒人敢展示加的黑豆九蒸九曬的過程。記住,添加的非九蒸九曬產品越多,成本越低,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千萬不要被誤導了!
第3坑:本末倒置,誤導顧客。九蒸九曬,最核心的工藝,首先是「蒸」,其次是「曬」,然後是「煉蜜」。很多商家不敢展示這些過程,因為他們的產品壓根就不是這樣遵循古法做出來的,就自作聰明的在粉碎、搓丸這些環節大做文章,配圖迷你搗蒜臼、迷你石磨忽悠人的比比皆是,展示純手工搓丸的場景,更是廣大造假者最喜歡的。問題是,這些環節的工藝對九蒸九曬產品的效果無任何改變和提升……強調這些就是本末倒置了。
第4坑:虛假宣傳、冒充古法。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九蒸九曬產品都是現代化的SC工廠生產的,機械化作業速度快、產量高,但是大部分不敢承認自己是機器製作,千方百計的把自己偽裝成在農村或者山區古法製作的,識破這些很簡單,95%以上的SC企業是不可能燒木柴蒸、露天晾曬的,道理很簡單,不可能符合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生產環境要求,去藥監局官網查一下他的SC證書所在地就知道了。所以遇見聲稱自己是在農家院或者山區燒木柴蒸、露天晾曬的SC企業生產的「九蒸九曬」,請遠離。
第5坑:代工泛濫、來源複雜。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九蒸九曬產品都是代工產品,而且大都是現代化的SC工廠代工,低價低質的產品是無良賣家最喜歡的,利潤大嘛!不能說代工產品就一定不好,需要慧眼識別、判定來源是否可靠。電視臺之前曾經曝光過無證黑作坊為幾個所謂的「大品牌」代工烘焙九蒸九曬黑芝麻丸的惡劣事件,就是在敲響了警鐘。
第6坑:價格低廉、品質低劣。同樣的產品,價格相差十倍,很正常,因為低價的產品要走量盈利,控制成本是頭等大事,如九蒸九曬黑芝麻丸,真正九蒸貨,不可能有白色芝麻顆粒;如九蒸九曬槐豆角,真正九蒸貨,顆顆黑亮,幾乎沒有棕色;問題是有幾個顧客懂得這些鑑別的知識呢?這就為大量的造假者提供了機會,甚至有人在科普為什么九蒸九曬黑芝麻仁是白色的,這不是在鬧笑話嗎?
第7坑:做賊心虛、不敢見光。所有造假者,都有無法迴避的硬傷,宣傳的是古法,事實並不是在這樣的環境生產,要麼盜圖、盜視頻,要麼找個地方擺拍、作秀專用,但是他們是絕對不敢讓人去上門參觀的,容易見光死。
第8坑:套路滿滿、防不勝防。有兩家賣九蒸九曬芝麻丸,一家賣69,一家賣299,誰的貴?顧客第一反應,哇,便宜這麼多,但是仔細看看,第一家只有100克,第二家600克,反而是第一家的更貴……類似這樣的套路很多,令人防不勝防。
第9坑:不賣原料、自己打臉。既然是九蒸九曬黑芝麻丸的賣家,九蒸九曬好的芝麻粒是做丸子的必備原料,為什麼不敢售賣「自己」做的原料呢?因為丸子容易造假唄,芝麻粒造假的難度大,而且和丸子成品一對比口感,有沒有亂七八糟的添加一下子就吃出來了,太容易穿幫了!
第10坑:滿口謊言、牽強附會。有很多賣家是沒有底線的,像剛才說的聲稱九蒸九曬過的黑芝麻仁是白色的的賣家只是小兒科,各種奇葩說法:有人說自己加1%的蜂蜜99%的芝麻粉就能搓成丸子;有人說自己的蜂蜜是熟的不用煉製比煉製的還要牛;有人拼命營造各種儀式感神秘感;有人聲稱加了麥芽糖是為了做素食;有人聲稱不用竹籠是因為超過3層就蒸不透;有人聲稱自己是慈禧、乾隆御用……編造各種謊言,都是為了賣產品的話術而已。
臨別之時,兩位老人說了一句有哲理的話:真正的古法九蒸九曬必定是敢於開門迎客的,世間頗多,有緣自會遇上!一天的採訪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離開歸園田居,惜別兩位老人,但是他們的話語振聾發聵、一直在耳邊迴響,我們謹以此文向兩位老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