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子女要儘早跟父母「分家」,家庭相處需要界限

2020-09-22 心理師小乙

昨天下午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一條平時不太有人走的小路,在那條小路上,一個青年男子在教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小男孩騎自行車。

小男孩顯然不太喜歡跨坐在自行車上蹬腳踏板,他一手握著車把,一手扶住車座,兩條小腿跑得飛快,看起來開心極了。

男孩的爸爸跟在後面,他看著男孩,沒有被孩子的開心情緒所感染,一臉嚴肅的說:「我抽出時間來教你騎自行車,你就這樣學騎車嗎?」

男孩停下,笑容斂去,低著頭等他爸爸走到身邊。男孩爬上自行車,他的爸爸笑著扶著他,低聲說著什麼。

雖然後來父慈子孝的畫面看起來美好極了,但是我卻笑不出來。


開始的時候,小男孩推著車子跑,他是自由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享受自己的快樂。男孩需要的不是學習騎自行車,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感受父親陪伴下的快樂。但是身後的父親在那一刻產生出被拋棄的孤獨感,他比起自己的兒子反而更像無助的孩子。

為了對抗被拋棄感,這個父親選擇了控制他兒子,強迫兒子按他的要求來做。他蠻橫地阻止兒子的快樂,以無理的暴力的方式參與別人的世界。

這種相處模式在很多家庭中都能找到影子,從小到大,父母以陪伴或者愛的名義對孩子的生活橫加幹涉,名為付出,實則是索取

「教」孩子實則是剝奪孩子學習的能力

什麼是「教」,就是把我們成年人懂得的知識教授給孩子。受限於成年人的認知,我們能夠傳授的其實只是太狹窄的知識了,但卻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知識淵博。


比如我們會告訴孩子,1+1=2,沒有為什麼,這就是我們從學校裡學到的,1+1隻能等於2。

但是這種狹隘的數學在現實中有時候卻講不通,比如一滴水加一滴水還是一滴水,比如一個男人加一個女人可能會產生愛情。

我們成年人的「教」很多時候是束縛孩子思想的繩子,在傳授給孩子「月亮圓圓像圓盤」的時候,同時也是間接否定孩子「月亮亮亮像媽媽的眼睛」的想法。


「教」不應該只為維護教育者的正確性,這樣的教等同於在給孩子設置認知上限,阻撓孩子向上攀登的腳步。

過度的幫助實則是控制

「你還不會用筷子,我來餵你吃吧。」

「有蚊子吧,給你點根蚊香。」

「你去學習,我給你刷碗。」

「衣服扔那裡就行,一會兒我洗了。」

父母有多愛孩子就有多恨孩子,他們總能在孩子開口求助之前就幫孩子做了太多事情,結果不是在幫孩子成長,而是在幫他們適應怎麼做一個嬰兒。

因為一個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嬰兒是最容易控制的,只能依賴父母,只能圍繞在父母膝下


幫孩子培養興趣實則是父母在滿足自己的理想

鄰居家每天晚上都有大提琴聲響起,琴聲優美,雖然我不太懂音樂,也被琴聲吸引。

周末早晨我總能看到鄰居家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吃力地背著一個碩大的琴盒出門,晚上很晚了才看到她母親陪她回來。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沒有聽到琴聲,只聽到刺耳的巨響,然後就是爭吵聲。

「你知道這把琴多少錢嗎?你知道我省吃儉用多久才給你買了這把琴嗎?」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討厭它,我不要再學了!」

「你說不學就不學嗎?為了幫你報這個特長班,我花了…」

「錢錢錢,你眼裡只有錢!」

爭吵過後的第二天晚上,我又聽到了琴聲,但是那琴聲在我耳中不再優美,只剩下憂傷。


父母卯足了勁幫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學各種特長,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但很少有父母徵求孩子的同意。

那天在火車上遇到一個中年男人,三兩句話扯到孩子身上。

「我最後悔的是什麼你知道嗎?就是上初中那會我美術老師說我有畫畫的天賦,但家裡沒錢供我學,所以現在我有孩子了,我拼命賺錢,給他報了美術班,他現在畫畫可好了。」


中年男子臉上的表情驕傲又滿足,但我笑不出來。

有多少父母內心有壓抑的焦慮,在有了孩子後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把孩子培養成自己實現理想的工具。


我相信父母沒有惡意,也相信父母想讓子女生活地更好,起碼可以比自己好,但是過度的捲入子女的生活是以愛為名的綁架。

我們需要界限,需要獨立的自由的完整的生命,我們需要跟父母「分家」才能長大。

子女不是父母的過去

子女要維持作為一個個體的尊嚴就必須要學會對父母說「不」,不是為了否定父母,而是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做的很好,並且可以接受失敗的挫折。

父母當然可以對子女有期望,但是不是站在過去看現在,不是以過去自己還是孩子時候的理想來要求自己的子女。

子女不是父母的過去,父母也不是子女的未來。


這是我的事,那是您的事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談到自己的一個頓悟,要抵消控制,需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需要劃清界限,需要分清楚「這是我的事,那是您的事」。

父母與子女對世界的認知不同,造成了對待問題不一樣的處理方式,這時需要子女以溫和而又堅定的態度劃清界限。在保證自己的思想不被吞噬的同時,也避免父母因為子女的問題過分焦慮。

「分家」不是遺棄父母

父母愛子女,很多時候只是不自知的採取了錯誤的方式。子女需要做的不是與父母決裂,而是以溫和的態度和成熟的人格來說服父母,讓父母從養育者的身份中跳出,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

烏鴉尚能反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也有能力讓父母擁有安穩的晚年生活。


想說:

健康的家庭相處模式中,父母與子女是獨立又自由的,同時彼此之間有愛流動。教育是一場修行,成長也是一場修行,因為有愛陪伴,修行也便不再孤獨。

相關焦點

  • 婆婆洗澡讓老公給搓背惹兒媳發怒,父母子女間的界限到底是什麼?
    媽媽生了孩子,從小悉心照顧,要給孩子餵奶,要睡在一張床上,還天天給孩子換尿布、洗澡、換衣服,抱抱親親也是時常有的親密舉動,這些都是正常自然的事情,也是家庭幸福的來源。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有了性別意識,大多數父母會逐漸拉開與子女之間的距離,特別是異性父母與子女之間要有所避諱。可是,有的孩子已經成年了,父母卻還與孩子親密無間,會令人感覺不舒服,有點違背倫理常態。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過:「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可是大部分父母卻學不會分離,而是以愛之名,逼近孩子生活圈的圓心。這種狀態下的孩子,真會幸福嗎?
  • 心理學家告訴你,家庭痛苦的根源在於:父母不放手。
    作者在這裡用「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生命中分離出去。相信大家還記得,娛樂圈著名的媽寶男朱雨辰。這種強制性的控制,集中表現在父母對待子女的事情上。比如,高考填什麼志願?工作選擇什麼樣的單位?找什麼樣的對象?婚後生不生孩子?要不要二胎?等等都由父母做決定。以前曾看過一個情感調解節目,說的是一個姑娘什麼都聽媽媽的,買衣服買鞋都是母親做主,結婚後跟丈夫一切都是AA制,把彼此的生活分的特別開。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4、每一個成年人,要學會的第一門必修課,就是遠離父母的庇護,學會獨立成長,讓他們安享晚年。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5、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身體」,網友:父母和異性子女之間有界限嗎?
    愛孩子,是每對父母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同時也需要把握尺度與分寸,倘若愛一旦「越界」了,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爸爸跟17歲女兒一起洗澡,自稱:女兒的身體屬於我看過這檔名叫《大國民脫口秀-你好》的網友,肯定都對這位「奇葩爸爸」印象深刻。17歲的女兒上節目控訴自己的父親「與自己的關係太過於親密,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 婆婆在孫子前換衣服,老公與女兒親親,沒有界限感的家庭真可怕
    ,原生家庭父母沒有界限感,對新生家庭及孩子的影響!,無論是親人還是婆媳,都會惹麻煩,想維繫好婆媳關係,必須要劃清界限。吃瓜群眾紛紛表示,這種大尺度行為超越母子界限,親密有度,適當避嫌,保護隱私,彼此尊重,才是親子關係最佳相處方式。
  • 富有的父母資助成年子女,為什麼反而傷害了子女?
    最近的大學招生醜聞揭露了父母們為了子女在頂尖學校中獲得一席之地而願意做的令人震驚的事情。同樣,一些父母持續資助孩子的生活,使他們早日進入成年期,這往往會對整個家庭造成損害。「有多少次我們在富裕家庭中看到賺錢養家的人無休止地為家庭和生活提供經濟來源,甚至連愛,親密和親近程度都要通過金錢給予表現出來。」心理學家和金融治療師Alex Melkumian博士說。
  • 心理學家:父母與孩子之間,界限感很重要,否則出力不討好
    很多人剛聽到都表示不能接受,父母對個體的意義如此之大,賦予我們生命,還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何要如此回饋呢?Papi醬認為這樣排序的目的,是希望父母能從子女的身上脫離出來,過他們本來的生活。我們都以為孩子長大成人後,父母便可以過自己的生活,可事實上,父母依舊會為子女的生活操心,擔憂孩子出門在外是否過得好,工作是否順心。組建了新家庭後還是由父母操勞,好像只有孩子過得好他們才會安心,很難有自己的生活。
  • 擁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子女的生活難以幸福,拎得清才是大智慧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界限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存在?是的,孩子是獨立個體,並非父母的附屬品。記得有次在遊樂場,兩個孩子鬧了矛盾,大孩子一直在哭,小孩子則很害怕,事情本身可以平和解決。父母和孩子關係真的不要太近,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太過「不分你我」,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父母是否懂得界限感,決定子女的幸福度擁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子女的生活難以幸福,這句話聽起來有些偏頗,但現實中的確如此。
  • 多子女家庭,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世界最大家庭」父親去世,留43個老婆和上百子女,這樣的事讓人好奇與驚嘆之餘,也在生育問題上,給了我們一些啟示。那就是:多子女家庭,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因為,不論在哪個國家,子女都是要吃要喝要上學的,所以不能光圖痛快,隨意多生孩子,生了就要對孩子負責,要努力養大孩子,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像新聞中這位父親,雖然生育了兩百多子女,但是他靠著農業種植和養牛為生,養活了包括孫子女和曾孫子女在內的,大約580人的大家庭,也算是有擔當、有能力的好父親了。比起現在生一個兩個孩子,都是只生不養,甩給老人養育的父母們,他真算是負責任的父親了。
  • 身處這3種原生家庭製造無數心理疾病,希望你沒有
    文/老K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蘇母離世後,經濟上、生活上、情感上無法獨立的蘇父,只能通過入侵子女的當下家庭來養老。入侵子女小家庭的代價是:藉口耳水不順不帶孫女被長子埋怨,試圖續弦被子女詬病……心理諮詢中,界限是結構家庭諮詢[StructuralFamilyTherapy;Minuchin,1974]中的一個概念。結構家庭諮詢的核心理念是從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來理解和調整家庭內個體成員的行為。
  • 3種原生家庭製造無數心理問題,希望你沒中標
    ·古斯塔夫·榮格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蘇母離世後,經濟上、生活上、情感上無法獨立的蘇父,只能通過入侵子女的當下家庭來養老。入侵子女小家庭的代價是:藉口耳水不順不帶孫女被長子埋怨,試圖續弦被子女詬病……心理諮詢中,界限是結構家庭諮詢[StructuralFamilyTherapy;Minuchin,1974]中的一個概念。結構家庭諮詢的核心理念是從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來理解和調整家庭內個體成員的行為。
  • 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細節是怎樣的?
    這些小細節,溫暖不做作,這些照顧,潤物細無聲,一個17歲的男生能做到這般,再次證明教養和年齡無關,但一定是和家庭教育,和他父母與他的相處模式有關。▼/02一個人能很自然舒服和身邊的人建構一段健康的相處模式,和他小時候父母是否也給他一段融洽愉悅的親子關係有很大關係。所以那些有著良好親子關係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細節都是怎樣的呢?
  • 高中女生和父親全裸洗澡:不分界限的父母,令孩子有多窒息?
    而當兒子與母親間沒有界限,長大則很容易被發展為媽寶男。而這種習慣性的「無性別、無界限相處」方式,容易讓男孩在長大後追求女孩時忽視需要尊重女孩的意願。這種男孩,在生活上與心理上都會十分依賴母親,嚴重時會直接導致:與他人建立另一段親密關係時屢屢受到阻礙。
  • 異性親子相處要有界限,這些親密活動在娃6歲前不改,對娃影響大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之中,一直是內斂的相處。即使是和爸爸媽媽,也是一種較為正常的狀態,正所謂「男女授受不親」,雖然這種較為過分的禮節現在已經被我們拋棄,但是在和異性相處時我們還是要多加注意。特別是親子之間的關係更為微妙,我們也不應該以一種「他是我孩子」的態度無所顧忌。
  • 父母子女一場,別讓「太愛」模糊了人與人的界限
    兒童性教育學家胡萍,曾如此表示過:有一種會給孩子性心理帶來巨大傷害的隱性性侵害,常常被忽視,它不但會破壞孩子的身體界限而它就來自於家庭,來自於父母,來自於很多不恰當的養育方式。更令人咂舌的是,安佐5歲時,狄鶯曾帶他一起參加熱吻大賽,歷經三小時跟競爭者打成平手。
  • 高中女生被爸爸要求全裸洗澡: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有多可怕?
    「親姐弟、兄妹之間要不要避嫌?」「表姐弟之間要不要避嫌?」「如何看待母親在兒子成年後依然不懂避嫌的舉動?」「男朋友跟他姐姐去外面工作睡同一間房間,我理解不了,都是成年了為什麼不避嫌?」下面的評論也兩極分化。有人覺得親姐弟沒關係,表姐弟才需要避嫌。 有人覺得不是故意的就沒關係。
  • 子女多的家庭誰最具有孝心?心理學家:出生順序對孝順有所影響
    那麼在子女多的家庭裡,到底誰最有孝心呢?想必這一點大家也會感到十分疑惑。有著名的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出生順序對其孝順的程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出生順序對孝順程度的影響1、老大受到的關心度很多家長在決定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都會忽視老大的感受,而這常常就會讓老大產生一種想法,那就是家裡的弟弟妹妹將會分種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 無論家裡幾個子女,父母偏心的總是這個,心理學家給的原因很現實
    夏夏有兩個哥哥,大哥早早地分了家,媽媽就和二哥住在一起。平時二哥花錢就喜歡大手大腳,結了婚以後也一直沒有改變。這不,最近沒錢了,就又向媽媽要錢。不過,夏夏的媽媽哪有錢,所以一直向夏夏要錢。夏夏其實也知道媽媽要這個錢,是給了二哥。但是夏夏覺得是自家兄弟,一次兩次也就沒說什麼。
  • 家庭教育,父母成熟麼?
    大家想想,親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恩愛夫妻這些最親密的關係,是不是也要有彼此的獨立空間和時間,也要有自己的心靈的一方淨土,因為我們可以互相關愛,可以相濡以沫,可以生死相隨,但是我們彼此代替不了彼此生老病死。舉個例子,比如我和母親生活中不同的城市,我希望她和我們住在一起,因為可以方便我們照顧,方便我們朝夕相處,可是住不了多久,母親就要回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