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子女的生活難以幸福,拎得清才是大智慧

2020-09-09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界限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存在?是的,孩子是獨立個體,並非父母的附屬品。

記得有次在遊樂場,兩個孩子鬧了矛盾,大孩子一直在哭,小孩子則很害怕,事情本身可以平和解決。然而,這場鬧劇卻被數十人圍觀,因為小孩子媽媽動手幹預,大孩子才被打哭了。

「大的就得讓著小的,我家孩子不會反抗,我教他,我替他遭罪都行,我就護著」,最後驚動了警察才結束。

看似這位媽媽是護著孩子,可也有沒拎清的嫌疑,孩子自己能解決的事情還是要插手,模糊了親子間的界限感,更教會了孩子暴力溝通。

再舉個例子,有的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就聽不得孩子哭,不忍心離開,於是又是買糖果又是帶玩具,送走後還在門口徘徊,甚至有的家長直接就把孩子接回家說不上學了。

這雖然都是小事,但隱藏著邊界感的問題。

父母和孩子關係真的不要太近,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太過「不分你我」,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父母是否懂得界限感,決定子女的幸福度

擁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子女的生活難以幸福,這句話聽起來有些偏頗,但現實中的確如此。

楊嘉玲老師的書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願你既能保有善良,又能堅定做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

有時家長保護欲望很強烈,也是好心,可關心則亂,丟失了自己也丟失了邊界感,未必是孩子需要的,他反倒會感覺束縛。

看過一部影視作品,叫做《寄生》。

小夫婦和老人一起住,故事發生在一個妻子出差的日子,由於任務提前結束,妻子選擇提前回家,製造個驚喜,還買了花和紅酒。

然而,當妻子樂滋滋打開房門,走進臥室,瞬間呆滯在原地。

婆婆和老公都穿著睡衣,婆婆穿吊帶,而只穿了一條短褲,彼時婆婆在給男人按摩頭部。見妻子回來,男人很詫異,接著急忙解釋自己頭疼得厲害,媽媽幫著按一按。

妻子卻覺得,雖是母子也應該懂得避嫌,這樣實在不妥。婆婆卻一臉不在乎:我兒子再大也是我的孩子,反覺得是她挑事。

而後婆婆更是越過邊界,挑選兒子的內衣褲,不讓他穿除純棉之外的,還換掉妻子買的花紋襯衫。特意給兒子留飯,衣食無憂,甚至偷偷換掉臥室香薰的味道,儼然小家庭的女主人。

後來,妻子終於忍受不了,男人默不作聲,兩人離婚了,婆婆反而冷靜高傲。

結尾是男人再一次相親,身後就站著媽媽,露出讓人匪夷所思的笑。

這雖是現實的誇張寫照,但確實有很多女性,因為忍受不了男友太過依賴家裡老人,雙方都拎不清,選擇了分手。

兩個家庭畢竟是兩個家庭,搞不清楚這一點,會有很多矛盾發生。

說到這裡想起了朱雨辰和他的媽媽,無論生活還是婚姻大事,都由媽媽操持,讓不少網友直呼刷新三觀。

為何親子間容易拎不清?

1、親子依戀使父母焦慮

孩子會始終扮演弱者,覺得只要有家長在,自己就可以有恃無恐,不用操心任何事情。

但當家長真的離開身邊又不知所措,這種親子依戀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尋找庇護,不願獨立成長。

家長感覺到被需要,更容易在過界的路上越走越遠。

2、家長情緒不穩定

缺乏邊界感,會讓家長的控制欲變強,見孩子情緒波動,自己也焦躁,甚至比孩子更容易被激怒。總帶著負面情緒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堆積負面情緒,不夠積極陽光。

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體退出,放手與分離的命題,需要深刻的思想準備。

拎得清的父母,才是大智慧

缺乏邊界感真的會偏離軌道,迷失方向,這是「中國式父母」的暗傷,但也不是不能改變。

1、 給孩子獨立空間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保護隱私,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不懂隱私的概念,他們也有小心思。

家長不要刻意試探,給孩子自己獨立的空間,比如單獨的臥室或者私密日記,只要你夠耐心、尊重他,孩子會主動和盤託出。

2、 親密要適度

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他自然就會說出來,這時家長再給予幫護。

若孩子能自己完成就不要幹擾,靜靜觀察就可以了,否則孩子永遠也得不到成長。

3、 做孩子的榜樣

面對家庭成員也要有邊界感,比如,夫妻也不可以在對方去衛生間時,未經允許直接進入,或者沒有避諱地餵奶。在家裡的行為過於隨意,孩子也會觀察,成為將來他家庭中的生活模式。

拎得清才是大智慧,有的家長永遠在孩子最需要時出現,給予有價值的幫助,其他時候學會各自安好、漸行漸遠。

說白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是尋找自己的修行,溫柔而堅定。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缺乏界限感,是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
    缺乏界限感,不僅是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也是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缺乏界限感的人一方面會把自己的事交給朋友、親人,對方辦不好就會鬱悶,甚至責備對方;另一方面,會想當然的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吃力不討好的時候,就會心生怨恨,埋怨對方。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2019年10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就父母對子女的幹涉情況做過一份調查,結果顯示:72.4%的受訪者表示父母對自己管束多,12.1%的受訪者表示父母的管束很多。根據調查結果,父母的幹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工作規劃、婚戀、消費習慣、甚至興趣愛好、飲食習慣等。
  • 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裡非議,因為,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 孩子偷喝奶茶被罵上熱搜:界限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尊重
    一個中年人,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工作,至於吃什麼,和愛人什麼時候要孩子,工作等,都是自己的事,而母親卻不以為然。關心和過問可以適當,可也不能太過,因為一旦過了就會變質。而缺乏界限感的關愛,只會讓關係疏離。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全,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完善,把自己的意願和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探索周圍事物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感到退怯、無助、沒有主見,容易本能地採取逃避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缺少應有的擔當或責任感。
  • 界限感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對孩子就像培育一顆花草一般,沒有給夠足夠的陽光和雨露,又怎麼能奢望它能茁壯成長了。或許一些父母如新聞中的一樣,親自折斷子女的翅膀、卻責怪他們不會飛翔。但子女卻不能如此自暴自棄,而是要勇敢的走出陰影。
  • 婆婆洗澡讓老公給搓背惹兒媳發怒,父母子女間的界限到底是什麼?
    媽媽生了孩子,從小悉心照顧,要給孩子餵奶,要睡在一張床上,還天天給孩子換尿布、洗澡、換衣服,抱抱親親也是時常有的親密舉動,這些都是正常自然的事情,也是家庭幸福的來源。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有了性別意識,大多數父母會逐漸拉開與子女之間的距離,特別是異性父母與子女之間要有所避諱。可是,有的孩子已經成年了,父母卻還與孩子親密無間,會令人感覺不舒服,有點違背倫理常態。
  • 有多少男孩,毀於媽媽缺乏界限感的愛?別把親情變成綁架
    小到玩具,大到生活,缺乏界限感的媽媽有多可怕?如果說玩具的例子無法讓大家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那就講講生活方面吧。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已經41歲的演員朱雨辰,目前還是單身一人,這和他的母親的高壓控制有關。
  • 擁有界限感,才是人際交往中最高級的情商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和唐晶是多年閨蜜,因此羅子君對唐晶的男友賀涵一點也不避嫌,即使賀涵不順路,她也一定要賀涵送她回家;唐晶也很信任子君和賀涵,在羅子君離婚後,叮囑賀涵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幫助子君。最後賀涵和子君日久生情,唐晶發現真相後和二人徹底決裂。子君心存內疚,傷心遠走他鄉。
  • 心理學家:子女要儘早跟父母「分家」,家庭相處需要界限
    為了對抗被拋棄感,這個父親選擇了控制他兒子,強迫兒子按他的要求來做。他蠻橫地阻止兒子的快樂,以無理的暴力的方式參與別人的世界。這種相處模式在很多家庭中都能找到影子,從小到大,父母以陪伴或者愛的名義對孩子的生活橫加幹涉,名為付出,實則是索取。
  •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再大也是巨嬰
    另一方面,我如果又在生活中為達到自己的目標去誘惑孩子,入侵他的邊界,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笑的悖論啊。 就像我一直說的,父母講無數的大道理,都比不過自己無意識做的事情,對孩子的影響大。 小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說: 「我生你養你,日記就得拿給我看」;「屁大點孩子,有什麼事不能告訴我?」 其實長大後,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懂得拒絕的,因為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之下,說「不」對他們是一件非常難以啟齒的事情。
  • 心理學家:父母與孩子之間,界限感很重要,否則出力不討好
    很多人剛聽到都表示不能接受,父母對個體的意義如此之大,賦予我們生命,還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何要如此回饋呢?Papi醬認為這樣排序的目的,是希望父母能從子女的身上脫離出來,過他們本來的生活。我們都以為孩子長大成人後,父母便可以過自己的生活,可事實上,父母依舊會為子女的生活操心,擔憂孩子出門在外是否過得好,工作是否順心。組建了新家庭後還是由父母操勞,好像只有孩子過得好他們才會安心,很難有自己的生活。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1、合格的父母會給自己和孩子保留邊界感,不替他做所有的決定,不控制他的行為,同時尊重他的隱私。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
  • 父母與孩子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孩子面前,我們家長到底要怎樣扮演自己的角色,才能讓孩子、自己及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有比較健康的生活和成長空間? 逝者已逝,不想過多評價討論。而引發的思考,連綿不絕,也絕對值得反思,父母與孩子有界限嗎?界限又在哪裡?
  • 親子之間最怕沒有界限感:母子關係再好,這些「禁忌」也不能犯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親子之間最怕沒有界限感:母子關係再好,這些「禁忌」也不能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非常重要且影響深遠。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起,母親就會給予他細緻的照顧。從母乳餵養到接受的教育,孩子的成長几乎都會受到母親的影響。統計數據顯示,我國82%的母親願意為子女的成長盡最大的努力,三分之一的母親為養育子女而犧牲自己的時間。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好的關係,一定要有界限感
    一個缺乏界限的人,將會失去自我......界限就像是標示出一個極限、範圍或邊緣的一些界線或事物,在心理層面,界限是對於自己與他人為不同個體的認知,因為這種的不同感,所以每個人都具有獨特且獨立的身份。「邊界感」大概是很多人都需要、很多人又缺乏的東西。需要讓伴侶們明白的是,即使是再親密不過的伴侶,也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在生活和情感上有屬於自己的部分,也有屬於兩個人共同的部分,這兩個部分是需要共識和平衡的。
  • 心海無憂】抱持適度的界限感,家長必須知道的心理密碼
    「界限感」的意思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託付給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若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
  • 孩子缺乏獨立性,可能是親子界限未確立,父母試試用這3招來培養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離開了自己就不能夠生活,沒有主見,不能自己拿主意。家長可以抱怨孩子一大堆,但是都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缺乏獨立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造成的。
  • 父母子女一場,別讓「太愛」模糊了人與人的界限
    這份在性與隱私上無界限感的「愛」,會毀了孩子一生,甚至扭曲孩子的性發育。女孩如若長期生活在這種無界限感中,久而久之便會對這樣的狀態習以為常。對於女孩子來說,沒有男女設防的界限,將會增大性教育的難度,加劇了她們遭遇侵害的可能。
  • 大唐母嬰告訴你,沒有界限感的家庭,很難走出優秀的孩子
    大唐母嬰告訴你,這樣的人出現的根本問題是:缺乏界限感。大唐母嬰育兒師表示,在我國很多家庭中都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常常會將愛當做藉口模糊了界限,父母喜歡去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即便孩子已經成年,「啃老」現象不增反減恰恰就是一種心理「自己的事就是父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