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界限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存在?是的,孩子是獨立個體,並非父母的附屬品。
記得有次在遊樂場,兩個孩子鬧了矛盾,大孩子一直在哭,小孩子則很害怕,事情本身可以平和解決。然而,這場鬧劇卻被數十人圍觀,因為小孩子媽媽動手幹預,大孩子才被打哭了。
「大的就得讓著小的,我家孩子不會反抗,我教他,我替他遭罪都行,我就護著」,最後驚動了警察才結束。
看似這位媽媽是護著孩子,可也有沒拎清的嫌疑,孩子自己能解決的事情還是要插手,模糊了親子間的界限感,更教會了孩子暴力溝通。
再舉個例子,有的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就聽不得孩子哭,不忍心離開,於是又是買糖果又是帶玩具,送走後還在門口徘徊,甚至有的家長直接就把孩子接回家說不上學了。
這雖然都是小事,但隱藏著邊界感的問題。
父母和孩子關係真的不要太近,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太過「不分你我」,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擁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子女的生活難以幸福,這句話聽起來有些偏頗,但現實中的確如此。
楊嘉玲老師的書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願你既能保有善良,又能堅定做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
有時家長保護欲望很強烈,也是好心,可關心則亂,丟失了自己也丟失了邊界感,未必是孩子需要的,他反倒會感覺束縛。
看過一部影視作品,叫做《寄生》。
小夫婦和老人一起住,故事發生在一個妻子出差的日子,由於任務提前結束,妻子選擇提前回家,製造個驚喜,還買了花和紅酒。
然而,當妻子樂滋滋打開房門,走進臥室,瞬間呆滯在原地。
婆婆和老公都穿著睡衣,婆婆穿吊帶,而只穿了一條短褲,彼時婆婆在給男人按摩頭部。見妻子回來,男人很詫異,接著急忙解釋自己頭疼得厲害,媽媽幫著按一按。
妻子卻覺得,雖是母子也應該懂得避嫌,這樣實在不妥。婆婆卻一臉不在乎:我兒子再大也是我的孩子,反覺得是她挑事。
而後婆婆更是越過邊界,挑選兒子的內衣褲,不讓他穿除純棉之外的,還換掉妻子買的花紋襯衫。特意給兒子留飯,衣食無憂,甚至偷偷換掉臥室香薰的味道,儼然小家庭的女主人。
後來,妻子終於忍受不了,男人默不作聲,兩人離婚了,婆婆反而冷靜高傲。
結尾是男人再一次相親,身後就站著媽媽,露出讓人匪夷所思的笑。
這雖是現實的誇張寫照,但確實有很多女性,因為忍受不了男友太過依賴家裡老人,雙方都拎不清,選擇了分手。
兩個家庭畢竟是兩個家庭,搞不清楚這一點,會有很多矛盾發生。
說到這裡想起了朱雨辰和他的媽媽,無論生活還是婚姻大事,都由媽媽操持,讓不少網友直呼刷新三觀。
1、親子依戀使父母焦慮
孩子會始終扮演弱者,覺得只要有家長在,自己就可以有恃無恐,不用操心任何事情。
但當家長真的離開身邊又不知所措,這種親子依戀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尋找庇護,不願獨立成長。
家長感覺到被需要,更容易在過界的路上越走越遠。
2、家長情緒不穩定
缺乏邊界感,會讓家長的控制欲變強,見孩子情緒波動,自己也焦躁,甚至比孩子更容易被激怒。總帶著負面情緒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堆積負面情緒,不夠積極陽光。
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體退出,放手與分離的命題,需要深刻的思想準備。
缺乏邊界感真的會偏離軌道,迷失方向,這是「中國式父母」的暗傷,但也不是不能改變。
1、 給孩子獨立空間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保護隱私,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不懂隱私的概念,他們也有小心思。
家長不要刻意試探,給孩子自己獨立的空間,比如單獨的臥室或者私密日記,只要你夠耐心、尊重他,孩子會主動和盤託出。
2、 親密要適度
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他自然就會說出來,這時家長再給予幫護。
若孩子能自己完成就不要幹擾,靜靜觀察就可以了,否則孩子永遠也得不到成長。
3、 做孩子的榜樣
面對家庭成員也要有邊界感,比如,夫妻也不可以在對方去衛生間時,未經允許直接進入,或者沒有避諱地餵奶。在家裡的行為過於隨意,孩子也會觀察,成為將來他家庭中的生活模式。
拎得清才是大智慧,有的家長永遠在孩子最需要時出現,給予有價值的幫助,其他時候學會各自安好、漸行漸遠。
說白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是尋找自己的修行,溫柔而堅定。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