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感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2020-11-20 努力的小惠

前言:親子關係可以說是最複雜、最難處理的關係,這其中夾雜著血脈親情、纏繞著黏黏糊糊,處理起來不像其他事情那樣乾淨利落,簡直有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糟心感受。

01

前幾天看到新聞說:江西一位32歲的女青年,碩士學歷、不去上班,卻選擇在家啃老,她父母已屆高齡,顯然是沒有更多的能力繼續供養她。

老兩口唯一的心願就是女兒能夠找一份工作,曾經多次勸說讓她外出謀生,但女兒以工作不好找為由拒絕了。

她家裡面的環境看起來並不富裕,這樣的家境為什麼會培養出如此懶惰、不思進取的子女,是她本性如此嗎。

這一切的現象有待探索,僅從他們和採訪人員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一二。

當採訪人員問到女兒為什麼不願意上班,女兒說她性格內向,在工作中屢次碰壁、喪失信心,所以才會辭職在家待業。

當鏡頭轉向父母、問父母對此有何看法,她的母親悲憤的說,她的女兒長這麼大一事無成,她要是有出息、狗都能有出息。

這話確實挺傷人的,特別是在這麼多人面前,她女兒的心境可想而知。

工作人員在了解中得知,女兒從小聰明伶俐,熱愛發明,曾經得過不少獎項,如果好好培養的話,將來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02

為何如此有天分的少女最後淪落到這般境地。

起因是父親發現她「不務正業」後,勃然大怒、他們辛辛苦苦供女兒讀書,不是讓她做這些不靠譜的事。

父親隨後就將女兒的發明毀的一乾二淨,並警告女兒不得再有下次。

面對家長的強力阻止,女兒退縮了、從此後再不敢碰發明。

父親不知道的是,在她自以為是的糾正下,扼殺了一位少女的喜好,也掐斷了她對於社會的熱愛。

以後的事情便如預料中的那樣,每次只要女兒提出什麼新鮮的主意,都被父母給否決了。

但凡女兒犯了什麼錯,父母都會毫不留情的責罵。

在這樣的教育下,女兒真正的意願長期被忽略、身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變得自卑、懦弱,與身邊人的關係也逐漸緊張。

從小沒有得到呵護和關愛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容易出問題。

父母對孩子就像培育一顆花草一般,沒有給夠足夠的陽光和雨露,又怎麼能奢望它能茁壯成長了。

或許一些父母如新聞中的一樣,親自折斷子女的翅膀、卻責怪他們不會飛翔。

但子女卻不能如此自暴自棄,而是要勇敢的走出陰影。

03

如果說新聞中的父母對子女絲毫沒有界限感,導致關係緊張的話,那我的鄰居則是親子關係融洽的典範。

我和他們家剛好正對著門,每次回到家就能聽到他們家裡面傳來歡笑聲。

在外面時不時還會看到一家人手挽著手,愜意的在一起散步。

遇上個節假日什麼的,他們一家人就會聚集在一塊,熱熱鬧鬧的準備著豐盛的美味,邊吃邊閒聊。

我很羨慕他們這種氛圍,曾向大人討教過秘訣,他們給出的方法是尊重和聆聽。

在他們看來,孩子的任何舉動都值得父母去關注,孩子的天性要得到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去忽略和壓制。

在親子關係中,並非都是輕鬆和愉悅的,他們也出現過短暫的失衡,不過好在最後都及時的補救了。

據說有一段時間,女兒上高中時,成績不知怎麼掉的厲害,問了老師才知道女兒和另一個男生走的極近。

經常逃課和男生出去上網、無心學業,勸導幾次也不聽。

得知女兒早戀後,媽媽心中警鈴大作,她本想找女兒問個清楚,思前想後、為了維護女兒的自尊,還是忍住了。

04

媽媽開始自我反省,她這段時間確實忙於工作上的事情,而忽略了女兒的感受。

有好幾次女兒跟她訴說學習上的壓力,她都以為小孩子矯情、是正常的現象,沒有放在心上。

現在看來,從那時候起,女兒就承受著心理壓力、無處紓解,沒有人給她正確的引導,所以才會誤入歧途。

媽媽決定和女兒坐下來促膝長談,在面對女兒忐忑不安的情緒時,他沒有責備、而是安撫。

媽媽表示是她對女兒的關心過少,連她有喜歡的人都不知道, 還問女兒喜歡那個男生哪個地方。

女兒聽到媽媽關心的語氣,戒備的心理瞬間鬆懈了下來,她向媽媽坦白她並非早戀,而是喜歡跟同學在一起釋放壓力的感覺。

經過溝通交流後,他們的隔閡減少,針對女兒當前的困境,媽媽積極制定方案,幫助女兒渡過眼前的難關。

母女倆自從這件事後,關係越發的親密了,女兒在學習、生活上碰到的困難,都會向媽媽傾訴探討方法。

而媽媽也會向女兒說說工作上的事情,和女兒分享一些心得,讓她了解大人的生活。

夫妻倆平時只要有機會,也會帶著女兒去一些交際場合,讓她見見人情世故。

05

在教養孩子上,父母大致可以分為3種:第一種是只給孩子他們能給的,其他的一絲一毫都不會給。

這種父母延續的是上一輩的窮養方法,不僅在物質上滿足不了孩子,在精神上也是貧瘠的,給不了孩子充足、安逸的生長環境。

這樣的家庭教養出來的孩子,大多自卑、懦弱,基本沒有自己的意識, 更不懂得為自己爭取,孩子的將來可想而知。

第二種是相反的,只注重物質上的富養,父母拼命滿足孩子一切的要求,哪怕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

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就是所說的「窮人家的富二代」,父母精心給孩子編織了一張欲望的大網,一旦哪天不能滿足,孩子就會掉入欲望的深淵。

第三種就是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富養,這一類父母在物質上未必就會百分百滿足孩子,但他們一定會注重對孩子精神的富養,給足他們精神食糧,讓他們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後記:這三類父母的優劣高下立判,作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禮物無疑是界限感。

小時候作為頂梁柱為孩子遮風擋雨,長大後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的飛翔。

相關焦點

  • 孩子偷喝奶茶被罵上熱搜:界限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尊重
    媽媽回來知道後,大發脾氣,對孩子氣憤地說:「我還特意囑咐你一百遍,我說你別動我這杯奶茶,別動你非得動!」不少網友認為她小題大做,我卻不以為然,她對奶茶的介意,給孩子樹立了明確界限感。界限感是什麼:是親近地保持距離。通俗來講就是: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 家長的界限感教育,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一、父母的態度裡藏著孩子的認識觀 要告訴與人相處很中,身體的界限在哪裡?這就要求家長首先對孩子做好性啟蒙教育。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觀念,才能讓孩子學會愛護自己、尊重生命。 三、界限教育,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和「尊重」 對孩子的性啟蒙教育工作,不僅要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構造,教孩子學會保護好自己的私密部位,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身體的界限」的意識。
  • 擁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子女的生活難以幸福,拎得清才是大智慧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界限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存在?是的,孩子是獨立個體,並非父母的附屬品。記得有次在遊樂場,兩個孩子鬧了矛盾,大孩子一直在哭,小孩子則很害怕,事情本身可以平和解決。看似這位媽媽是護著孩子,可也有沒拎清的嫌疑,孩子自己能解決的事情還是要插手,模糊了親子間的界限感,更教會了孩子暴力溝通。再舉個例子,有的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就聽不得孩子哭,不忍心離開,於是又是買糖果又是帶玩具,送走後還在門口徘徊,甚至有的家長直接就把孩子接回家說不上學了。
  • 父母必須送給孩子的3件禮物,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
    不僅僅是說供他們吃喝,就算是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而是給他們最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不是說家長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多少金錢,而是你給他們多少陪伴和愛,給他們種下多少種可能,多少選擇的能力,多高的眼界。除此,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給他們怎樣的品質。
  • 這才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今天開始共讀《為何家會傷人》的P248-P281: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愛與自由。在共讀之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你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嗎?2、你的身體是不是別人的奴隸?3、親子關係裡,你有沒有打擊過孩子的活力?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很多強勢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過度的保護和幹涉行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這種間隔,不是製造出隔閡與嫌隙,而是打造私人的專屬空間,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是一種知進退、懂分寸的愛。當家長毫無顧忌地介入孩子的「領地」,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就會失去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也失去了相處中的界限感。正如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經說過:「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
  • 掌握人際關係的密碼:界限感
    最近時常看到「界限感」一詞,而且慢慢發現,是否具有界限感幾乎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也就是界限感一點點建立並成型的過程。「界限感」慢慢有了雛形。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也必須建立一種界限感,比較良性的融入他們的校園生活。比如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在一開始被人欺負的時候,就要界限分明的告知對方,你踩到我的紅線了,我不允許你這樣子對待我。一旦被欺負的有了這種界限感,就會給對方一個威懾,欺凌這件事情就會終止。所以,樹立界限感對孩子自我保護非常有必要。
  • 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請你要明白3點
    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請你要明白3點:1、無邊界的付出,是沉重的負擔母親習慣了所有的付出,為孩子曾起一片沒有成長壓力的天空,2、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說:「孩子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與父母的分離。」
  • 擁有界限感,才是人際交往中最高級的情商
    再好的關係,也不要隨便濫用「朋友」的權利,侵犯對方的界限。02感情裡抓的越緊,傷得越深在感情婚姻中,缺乏界限感也往往是許多矛盾的根源。感情中,和伴侶以外的異性保持界限,不是形式,而是要保護自己所愛的人不受傷害。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給與伴侶足夠的空間和信任,不要隨意幹涉對方的自由,侵犯對方的邊界,不要把愛,變為掌控。
  • 心理學家:父母與孩子之間,界限感很重要,否則出力不討好
    有的家庭,從小就喜歡進行散養模式,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關心頗少,只希望他們能長大成人就行。這類父母不會把太多時間花到孩子身上,甚至會將孩子直接交予上一輩的老人去教育,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孩子無法體會到父母的愛。當需要和父母分離時,他們會很平靜,但這樣的小孩對情感的體驗較低,因為很少接受到父母的愛,所以會產生冷漠的情感。
  • 孩子的自律、時間管理、行為問題和界限感等,都與父母的做法有關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一定是從我們的行動來示範,通過行動,向孩子詮釋什麼是道德、良知、信仰。 作為家長,你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明天的模樣,必定會刻上你今天的烙印。 3、一個真正父母覺醒的標誌是什麼?
  • 大唐母嬰告訴你,沒有界限感的家庭,很難走出優秀的孩子
    大唐母嬰告訴你,這樣的人出現的根本問題是:缺乏界限感。大唐母嬰育兒師表示,在我國很多家庭中都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常常會將愛當做藉口模糊了界限,父母喜歡去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即便孩子已經成年,「啃老」現象不增反減恰恰就是一種心理「自己的事就是父母的事」。
  • 羨慕德國孩子的界限感?學會這3招,你的孩子也可以
    他們認為,無論在當下,孩子有沒有聽,能不能聽得懂,父母對孩子輸入的每句話都是有用處的,並不會浪費,認為每一個言行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揮神奇的作用。當寶寶可以走了以後,他們會讓孩子明白要彼此尊重家人的個人空間,無論是進入父母的臥室,還是孩子的,都應該先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入,更不能隨意亂翻他人房間內的東西。
  • 孩子上幼兒園,如何幫助TA建立界限感、學會保護自己?
    二是家中父母比較強勢,對孩子的權益並不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多數時候只能忍耐父母那些讓她不快的行為,只在不尊重程度過高時,才忍無可忍地奮起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是這樣,孩子對具有侵犯意味的行動,敏感度就會比較低,忍耐程度會比較高。
  • 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 德卡先生即便在親子關係中,也應該有清楚的自我界限,不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更要引導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守得住自己的界限,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裡非議,因為,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 為什麼說: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為家長,我們的心情大致都是一樣的,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最多、最新鮮的。於是給孩子買很多有趣的玩具,周末帶孩子去遊樂場、動物園、公園去感受各種體驗,在每年的生日或者兒童節的時候絞盡腦汁準備讓孩子驚喜的禮物……這樣固然很好,但對家長來說卻是比較累的,比如在忙碌了一周後,你本來更想宅在家裡,但已經安排了去遊樂場的計劃。帶遊樂場去遊樂場是必要的,在家休息也是必要的,如何尋求這兩類事情的平衡,是作為家長需要思考的。
  • 為什麼說: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為家長,我們的心情大致都是一樣的,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最多、最新鮮的。於是給孩子買很多有趣的玩具,周末帶孩子去遊樂場、動物園、公園去感受各種體驗,在每年的生日或者兒童節的時候絞盡腦汁準備讓孩子驚喜的禮物... 這樣固然很好,但對家長來說卻是比較累的,比如在忙碌了一周後,你本來更想宅在家裡,但已經安排了去遊樂場的計劃。
  • 「我就是跟你鬧著玩的」:界限感教育,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導讀:「我就是跟你鬧著玩的」:界限感教育,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6歲男孩脫光僅剩內褲,引數萬人圍觀:界線感,是家庭最好的風水
    孩子是否擁有身體的界限感,根本上是源於父母是否對孩子擁有界限感。武志紅老師說過:太多的中國家庭,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界限感,而導致幸福感不強。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小時候或許相安無事,也沒有任何幸不幸福可言;可長大後,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是有很大可能受到外界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