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德國孩子的界限感?學會這3招,你的孩子也可以

2020-09-24 小薩育兒

眾所周知,德國人的嚴謹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在日常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他們的「界限感」很高,從不幹涉他人的私生活,也很尊重他人的個人空間,並且,不僅成人能做到,德國的孩子們也很克制,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德國父母從很小就開始很重視孩子的界限及教育,從家人之間的界限禮儀,再到外部社交的界限禮儀,德國的父母絕對可以用「嚴格」來形容。


1.德國父母在嬰兒期就開始給孩子樹立邊界意識

樹立孩子的邊界意識,德國父母靠的是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上進行引導和教育,他們從孩子嬰兒時期就開始界限教育了。

比如孩子會爬開始,他們就會明確告訴孩子,哪裡可以爬,哪裡不可以爬,什麼可以摸,什麼不可以摸。

他們認為,無論在當下,孩子有沒有聽,能不能聽得懂,父母對孩子輸入的每句話都是有用處的,並不會浪費,認為每一個言行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揮神奇的作用。

當寶寶可以走了以後,他們會讓孩子明白要彼此尊重家人的個人空間,無論是進入父母的臥室,還是孩子的,都應該先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入,更不能隨意亂翻他人房間內的東西。

即便孩子再小,父母也會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去培養孩子的界限感。


2.德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明顯很明確

我們中國家長,很多都會犯一個錯誤,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還是在繼續著,那就是替孩子做決定,幫孩子開口說話,甚至是替他們回應問題。

而德國父母則恰恰相反,他們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不會替他們問,也不會替他們答,更不會替他們做決定。

舉個例子,就像是吃東西,中國父母習慣是什麼?認為這對你好,認為你應該吃,那你就必須吃!

而德國朋友呢,比如孩子餓了,他們不會直接上來給孩子衝個奶粉喝,而是會先詢問孩子是不是想喝牛奶。

可能很多人會很詫異,覺得這種事直接替孩子決定了不就好了。可看到德國朋友和孩子如何相處才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間也不能「越界」,無論是物理空間上的,還是精神心理上的尊重,都同等重要。


3.德國父母很注重孩子與他人之間的界限感

德國父母不僅重視自身與孩子之間的界限感,還更加重視孩子在外面與他人之間的界限感。

尤其是當孩子觸碰到了別人的個人空間時,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德國父母都會督促孩子先詢問別人的意見,不能擅自「越界」,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別人空間有做主的權利。

在這種監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德國小孩,從小就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為人處世懂禮貌情商高,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尊重他們,這讓許多中國家長羨慕不已,不過大家學會這3招,你的孩子也可以邊界感爆棚。



教育無小事,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不單單體現在我們成人身上,孩子也是一樣,我們都是想方設法的讓自己的孩子更優秀,那該怎麼做呢?只有學習,改掉我們以往固有的一些理念,看到他人優秀的地方,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哪怕還是沿用我們老人的一句話,也是咱們中國家長掛在嘴邊的:「我們活著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孩子嗎」。

既然是為了孩子,那首先我們父母就要變得更優秀。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從小開始就什麼都由父母去決定,人生都是由父母去掌控,並且家長也不明確的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需要明確的界限,如果你可以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界限感,相信以後孩子一定是要一個優秀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給孩子灌輸什麼界限感,並有意的去培養呢?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原標題: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我們往往因為愛,而模糊了界限。父母和孩子是兩個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一個人有自我界限感是很重要的。
  • 孩子上幼兒園,如何幫助TA建立界限感、學會保護自己?
    親子之間有必要的界限感,孩子才更容易建立與他人之間的界限感。那是在一間快餐店,媽媽一直給六七歲的女兒整理頭髮,這麼弄弄,那麼弄弄,持續了一二十分鐘,弄到最後,孩子的頭髮更亂了,而整個過程中,孩子都沒有絲毫抗拒,也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基本上就是木然的、「你想怎麼弄就怎麼弄」的狀態。對這件小事印象深刻,是因為在我看來,媽媽對孩子頭髮(也是身體的一部分)的擺弄實在是太過隨意,說是侵犯可能太嚴重,但不尊重、無界限程度已經相當高了。
  • 大唐母嬰告訴你,沒有界限感的家庭,很難走出優秀的孩子
    親戚之間就很喜歡問你房子、車子、票子的事情。大唐母嬰告訴你,這樣的人出現的根本問題是:缺乏界限感。導致現在都還有人羨慕別人擁有「輕鬆快樂和自由的家」這是從小到大都沒有擁有過的但我國的文化中,界限就意味著生疏、隔閡與分離。大唐母嬰育兒師表示並非是這樣的,即使是再深沉的愛,也應該有界限。為什麼孩子會感覺到沒有界限感?或者缺乏界限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本身沒有界限感。有的父母盡職盡責照顧孩子,但孩子卻覺得父母管的太寬。
  • 家長的界限感教育,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研究表明, 3-6歲是兒童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孩子開始關注性別,並會對自己包括身邊人的身體產生好奇。 如果家長及時對孩子做好性啟蒙教育,就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價值觀,明白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 寶媽帶8歲兒子進女澡堂:孩子的「性別界限感」,要趁早培養
    這位媽媽沒當一回事,拉著孩子就走了,也沒責備孩子。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這兩個小孩都沒有特別強的性別界限感,而父母也沒有當一回事。所謂性別界限感,指的是跟異性之間要保持比同性之間更明顯的距離,這點要從小開始培養,否則會影響到長大後的社交能力與情商。
  • 破壞孩子身體界限感的養育行為
    成人觸摸孩子的生殖器會刺激孩子的性感覺,性感覺讓孩子獲得全身心欣快感,導致孩子自己動手嘗試性行為帶來的快感;第三,破壞了孩子的身體界限感。很多時候,父母會告訴我:「胡老師,我不好意思阻止老人或者外人摸孩子生殖器的行為,怕得罪人啊!你說我該怎麼辦呢?」我告訴他們:「在不願意得罪別人和不允許別人傷害孩子這兩件事情上,你只能夠二選一,你選擇哪一個?」如果父母選擇不得罪別人,就接受別人對你孩子的傷害;如果選擇了保護孩子,就要拿出行動,制止別人的行為。
  • 孩子吃飯難?從「強餵」到「自主進食」,爸媽學會這3招輕鬆搞定
    孩子吃飯難?從「強餵」到「自主進食」,爸媽學會這3招輕鬆搞定孩子身體健康的前提就是要好好吃飯。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我們身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能夠自主進食,擁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每一個媽媽所期盼的。
  • 孩子怒打媽媽,如何制止?幼兒專家:建立與孩子的界限感
    「今天你要是不給我買那個玩具,我就一直在這待著」。媽媽蹲下來想要抱孩子企圖讓他安靜下來,結果被推倒。看著那位媽媽滿臉通紅的表情,有路人說:「買給孩子吧,反正也小,正是玩玩具的時候」。建議家長將孩子拉到一個相對比較安靜的地方,採用冷處理的方式,不予理睬,嚴肅的看著,不批評不謾罵,同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生氣。情緒是相互的,孩子可以生氣發脾氣,媽媽也可以生氣,讓孩子清晰的感受到情緒。讓孩子發洩他的不滿情緒,等到情緒慢慢平靜下來,再處理剛才發生的事情。
  • 你的孩子是否經常不聽話難溝通?快學會這3招,培養出高情商孩子
    學習3招培養高情商孩子所謂情緒訓練師,就是指父母對孩子負面情緒給予正面關注,並指導孩子用什麼方法應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約翰·戈特曼認為,教孩子認知情緒、規定孩子的行為界限、引導孩子主動解決問題是培養高智商孩子的三大法寶。除此之外,當孩子故意哭鬧時、或者在不信任環境下,下面這三種方式都不適合使用情緒訓練法。
  • 「我就是跟你鬧著玩的」:界限感教育,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導讀:「我就是跟你鬧著玩的」:界限感教育,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父母:我不想嘮叨了,你能自覺嗎?3個理由幫助孩子界限養成
    我和家人說,我們等孩子5分鐘,他要是不過來,我們就先吃,等他來了再加入我們。其實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是非常想要去叫孩子的,但我使勁忍住了。等我們開吃大概3分鐘後,孩子過來了,等他自己上桌後,奶奶本來想說孩子,被我制止住了,我給孩子夾了一筷子青菜,表揚孩子今天吃飯是自己過來的,希望明天可以更早一點,然後我們開始正常的用餐。
  • 孩子不聽話?別吼了!家長學會這5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
    孩子不聽話?別吼了!家長學會這5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孩子初入人世時,父母是他的全世界;後來,父母就成了孩子的老師,教他如何為人處世;等到孩子大了,我們跟他的關係卻&34;,越發微妙。
  • 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 德卡先生即便在親子關係中,也應該有清楚的自我界限,不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更要引導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守得住自己的界限,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幹涉,也不應該幹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 隔代應不應該幫忙帶孩子?有了良好的界限感,就能避免很多矛盾
    中國式家庭中界限感的概念是很模糊的,這就導致了很多家庭問題的產生,比較有共性的問題有:1、界限感不明,孩子形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3、界限感不明,雙方都感到很痛苦。其實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的發展的背景下,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先創業後成家,不想讓家庭成為阻礙自己生活的障礙。
  • 初中退休班主任:數學拔尖的孩子多半有這3種共性,學渣羨慕不來
    數學是這麼難學,但我們生活中卻總有些人是例外,對於他們來說學習數學似乎可以做到看一遍就會,完全不需要死記硬背,讓人羨慕不已。所謂「存在即合理」,是什麼讓他們如此適合學習數學呢?一位初中退休班主任,總結自己多年的教學經歷,他看來數學拔尖的孩子多半會有3種共性,學渣們是羨慕不來的。
  • 沒有界限感的孩子,自來熟成了缺點。
    豌豆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自來熟、沒界限感。到我家裡來,家裡的牛奶零食,她隨手拿起來就吃喝,並不詢問。時間久了,一到我家,她首先就跑去拿牛奶拿餅乾拿乾果,然後再幹別的。妞寶自然每次都是說:「可以,好吧。」留下我們大人看著她乾瞪眼。有次我旁敲側擊問她:「豌豆,你家裡沒牛奶嗎?」她回:「是,我們家沒有,所以到你這裡來喝啊。」上周六是我的生日兼結婚紀念日,小徐跟妞寶去美心西餅家訂了個一磅的蛋糕,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只吃了一半。
  • 孩子偷喝奶茶被罵上熱搜:界限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尊重
    媽媽回來知道後,大發脾氣,對孩子氣憤地說:「我還特意囑咐你一百遍,我說你別動我這杯奶茶,別動你非得動!」不少網友認為她小題大做,我卻不以為然,她對奶茶的介意,給孩子樹立了明確界限感。界限感是什麼:是親近地保持距離。通俗來講就是: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產物,於是毫無節制地保護孩子,幹涉和侵犯孩子的隱私,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侵擾症」。這種心理疾病常常出現在最親密的關係中,例如妻子關係,夫妻關係等, 有「侵擾症」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這3個方面,父母要重視:一、給孩子和睦的家庭。
  •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再大也是巨嬰
    當時,我想到他早餐喜歡吃火腿,差點脫口而出: 「你要是跟我說了你的夢,我早上就給你吃火腿三明治哦。」 但是,話到嘴邊,我立馬打住了,這難道不是用成人掌握的資源優勢入侵孩子的界限嗎? 無數「性侵」孩子的事件,不就是怪叔叔告訴孩子:你跟我走,我給你吃糖啊。
  • 發量少的妹子如何扎出蓬鬆感的馬尾?學會這3招讓你看上去飽滿!
    發量少的妹子如何扎出蓬鬆感的馬尾?學會這3招讓你看上去飽滿!導讀:馬尾這一款髮型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款髮型,這款髮型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受小仙女們歡迎的哦,在馬尾髮型的領域中也有很多不同風格的馬尾髮型,比如說馬尾又分為低馬尾、中馬尾、高馬尾等髮型!似乎每一位妹子都羨慕擁有比較豐盈的女生,因為發量較大的妹子似乎扎出的馬尾造型更加具有飽滿感哦,在外觀上看上去也是非常女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