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界限感的孩子,自來熟成了缺點。

2020-08-27 楊曉木

妞寶是個很活潑開朗的小孩,交友眾多。來我家玩耍的孩子很多,近段時間來最多的就是豌豆。

豌豆比妞寶大兩歲,是一個瘦瘦小小的小女孩。棕色的皮膚,一頭蓬亂的軟發,大大的眼睛,睫毛長的像扇子撲稜撲稜的,笑起來一嘴白牙,一口標準的北方普通話。快活的很,嘴巴常常哼唱時下的歌曲,還挺好聽的,我跟小徐經常誇讚她唱的好。她小孩心氣很重,十一歲的娃了,行為還像個小寶寶,有時會跟我撒嬌,還讓我給她梳頭。


豌豆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自來熟、沒界限感。


到我家裡來,家裡的牛奶零食,她隨手拿起來就吃喝,並不詢問。時間久了,一到我家,她首先就跑去拿牛奶拿餅乾拿乾果,然後再幹別的。疫情期間在家帶娃的小徐,很不滿意:一個大人也不能說不讓人家小孩吃喝,但是這種跑別人家裡當成自己家,問都不問隨便吃喝的樣子,讓人覺得很沒規矩。跟妞寶提了幾次讓她告訴豌豆拿別人家東西前要徵取同意,然後,豌豆在拿東西吃喝之前就會加上一句:「XXX,我能喝瓶牛奶嗎?我能吃塊餅乾嗎?」妞寶自然每次都是說:「可以,好吧。」留下我們大人看著她乾瞪眼。

有次我旁敲側擊問她:「豌豆,你家裡沒牛奶嗎?」她回:「是,我們家沒有,所以到你這裡來喝啊。」

上周六是我的生日兼結婚紀念日,小徐跟妞寶去美心西餅家訂了個一磅的蛋糕,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只吃了一半。第二天早上,因為是假期,我們九點多才起來,十點我做好早飯,拿出蛋糕準備一起吃早飯時,豌豆過來了,一看見蛋糕就興奮地大叫起來:「蛋糕?看起來好好吃啊,我好想吃啊,我可以吃一塊嗎?」我和小徐面面相覷,沒人應她,還是妞寶答應:「你可以吃一塊。」只剩下一半的蛋糕只夠一家四口一人一小塊的,原本打算都留給兩個娃吃,這下可好,只能主要給她和妞寶吃了。


自來熟的孩子:到別人家隨意吃喝


其實,豌豆家經濟能力比我們家強不少,怎麼可能缺少吃的喝的呢?大概率是「別人家的東西就比自家的香」這種心理作祟,再加上沒界限感。


那天我們家計劃出門踏青,豌豆得知後又纏著要跟我們一起出去。她動作很快,跟我們一起下樓後,就迅速跑回家跟父母匯報。其實小徐不想帶著她,可是妞寶屁顛顛地要帶著她。到大學城江邊後,我們在草地上搭起帳篷和吊床。如今疫情比較鬆懈,有不少家庭都出門春遊了。我家的帳篷旁邊,就有一個大家庭,足足有十幾人之多,正在一起野餐聚會。我們家兩個娃一個挖土,一個玩吊床,我跟小江在帳篷裡躺著,忽然找不到豌豆。到處查看,發現她這個自來熟正不帶口罩,坐在別人家的凳子上,喝著別人家的茶水,吃著我們給她的華夫餅,正跟別人聊天呢。我把她叫出來,正言道:「豌豆,你跟他們都不認識,怎麼能隨便就喝他們的水吃他們的東西呢?還獨自跑到別人的地盤玩,這樣很不安全也很不好啊!你要想喝水、想吃東西我們這裡都有,跟我們講就好了。」她耷拉下眼睛,低頭說:「好吧。」把手裡拿的水杯倒掉了,跑到一片小花圃那裡蹲著,看似心情很不好,過了好一會,才跑過來跟妞寶一起玩吊床。


自來熟的孩子:對陌生人毫無警覺心


這樣的自來熟,其實挺危險,因為毫無警覺心啊。


周日的時候,我在家包餃子,桃子又過來玩了。家裡有四個小孩:妞寶、小仔、西西(另外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豌豆。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場面挺亂糟糟的。豌豆來時帶了個絲帶舞的玩具,她跟妞寶西西一起去玩芭比娃娃的換裝生活遊戲去了,小仔就拿著這個絲帶舞的玩具玩,到下午四五點時,她想拿回這個玩具,小仔正玩的興起,不肯還。妞妞也幫著她討還,小仔犟脾氣發作就是不肯。她開始生氣:「你再不還我就要打你了啊!」我介入裡面勸小仔還玩具,讓豌豆耐心一點等;等不及的豌豆這時動手拍了小仔一巴掌,妞寶也跟著打了小仔一下,小仔哇哇大哭起來。我趕緊把小仔護在裡面,挺生氣。

自來熟的孩子:越線打別人家的孩子


哪有到別人家玩,當著別人家媽媽面,揍她心愛的小寶這種事呢?也太沒界限感了吧!


晚上我訓斥了妞寶一頓:「弟弟你揍可以,哪能跟著別人一起揍自己的弟弟呢?別人揍你弟弟,你心裡會高興呢?你應該護著弟弟才對!難道你一個短時間的朋友比弟弟還重要嗎?」妞寶這才回過神來,說自己不對,應該護著弟弟。我繼續訓:「作為一個到別人家玩的小孩,不聽大人建議直接去打別人家的小寶寶,這合適嗎?你去豌豆家玩時,她弟弟搗蛋,你敢、你會當著她外婆、媽媽、爸爸的面教訓她弟弟嗎?」妞寶立刻說:「我才不會呢,他搗蛋,我頂多告狀,哪會打啊。」

妞寶說去豌豆家時,她外婆管的很嚴。外來的小朋友如果太吵或者沒收拾好東西,都會被嚴厲訓斥,甚至被趕出去;有好幾次是別人搞亂的東西,她外婆也嚴厲要求妞寶去收拾。我聽說後,就要求妞寶少去豌豆家。奇怪的是,有這麼嚴格的外婆,怎麼自家的小孩沒管教好呢?


孩子外向、活躍是好事,可是,起碼的界限感警覺性也得有才對啊!

去別人家做客時,基本準則和禮儀得遵守;面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基本的警覺也應該有。


大人,也應該教教這些吧。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原標題: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我們往往因為愛,而模糊了界限。父母和孩子是兩個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一個人有自我界限感是很重要的。
  • 大唐母嬰告訴你,沒有界限感的家庭,很難走出優秀的孩子
    大唐母嬰告訴你,這樣的人出現的根本問題是:缺乏界限感。大唐母嬰育兒師表示,在我國很多家庭中都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常常會將愛當做藉口模糊了界限,父母喜歡去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即便孩子已經成年,「啃老」現象不增反減恰恰就是一種心理「自己的事就是父母的事」。
  • 你不是自來熟,你就是不要臉
    而是通知的語氣,「我用一下你的口紅了哦」妹子完全沒有反駁的餘地,又不好意思拒絕,畢竟剛入學,不想傷和氣,只能自己憋著憋著。終於,有一件事,把妹子給憋成內傷了。很顯然,那些沒有徵求你同意就動你東西的人,不是自來熟,而是沒修養。著名作家史密斯曾說:好友之間其實應該注重隱私:一旦熟絡後就會肆無忌憚。
  • 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 德卡先生即便在親子關係中,也應該有清楚的自我界限,不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更要引導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守得住自己的界限,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 為什麼中國婆媳難相處,那是因為沒有界限感
    客觀的分析,其實中國婆媳沒有邊界感,也只能說是在中國文化傳統下的家庭關係裡,邊界感非常容易模糊。婆婆和媳婦都容易超越那個邊界,覺得理所當然,沒有在心裡劃一個邊界,那麼由此而帶來的問題和痛苦,比比皆是。界限感的模糊會直接導致家庭成員充滿焦慮,妻子和丈夫不知道如何自處,更不知道如何和婆婆相處,很多時候,家庭成員相處的過程中,之所以感到不快樂,是因為缺失了一份恰到好處的邊界感感。所謂的界限感就是指兩者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
  • 掌握人際關係的密碼:界限感
    孩子時期的自我界限感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母親無時無刻的關懷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我是世界的主宰」的控制感,這種無所不能的幻想其實就是「自我界限感」完全不存在所致。嬰幼兒時期的我們,全世界都是我的,我哭會立即招來關懷,我一個萌萌的動作可能換來家人的開懷大笑。
  • 破壞孩子身體界限感的養育行為
    「總裁性侵養女案」需要我們反思的問題:「身體的界限」是什麼?父母該如何教給孩子什麼是「身體的界限」?關於孩子的性教育安全意識,父母該怎麼教給孩子?成人破壞孩子身體界限感的常見養育行為有以下幾種:1給孩子穿開襠褲兒子2歲,因為穿開襠褲,小雞雞常常容易被看到,家裡有一個20來歲的保姆,常常會去逗弄兒子的小雞雞,我不知道該不該制止保姆的行為
  • 羨慕德國孩子的界限感?學會這3招,你的孩子也可以
    比如孩子會爬開始,他們就會明確告訴孩子,哪裡可以爬,哪裡不可以爬,什麼可以摸,什麼不可以摸。他們認為,無論在當下,孩子有沒有聽,能不能聽得懂,父母對孩子輸入的每句話都是有用處的,並不會浪費,認為每一個言行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揮神奇的作用。
  • 工作中那些自來熟的人,有沒有你討厭的?
    身在職場中,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能夠自來熟的人,他們可以非常迅速的和所有人打成一片。就算剛認識沒多久,也會讓對方覺得已經很熟悉,甚至值得信賴。很多時候自來熟的人自帶活躍氣氛的技能,早些年,我會參加豆瓣小組的線下聚會,一期聚會成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次活動有沒有一兩個自來熟的,這些自來熟的人,會讓大家熟悉起來,讓活動的氣氛更好,我常去的那個小組,後來鎖定了一個自來熟的組員,只要線下活動,一定會把他喊來,因此這個小組的成員,儘管都已從文藝青年變為中年阿姨和大叔,但現在還保持很頻繁的溝通,形成了十幾個人的好朋友小組
  • 家長的界限感教育,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比如《小威向前衝》,繪本把精子擬人化成「小威」,通過小威與三億多其他小精子比賽跑步最後贏得勝利為故事原型,讓孩子感受著小威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了解到生命是由精子和卵子結合的。界限感,能夠讓孩子更好地進行「自我保護」,也更能做到對他人「尊重」,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界限教育,落實在生活細節裡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把教育落實在生活細節裡,能夠讓孩子得到最直觀真切的教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價值觀。
  • 缺乏界限感,是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
    這也許是這篇文章所提「界限感」的另一有力證明:現代人,對於智慧財產權也沒有界限感,分不清或者故意不去分清楚,不分別人寫的文章和自己寫的文章,任意抄襲。對此,我是深惡痛絕的。我想缺乏界限感,不僅是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也是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
  • 孩子出門"自來熟"?並非好事,家長教育懂得"優缺互補"是關鍵
    他們在成長路程中交際能力也會比較突出,可以說父母們幾乎都想要這樣的孩子。同事的孩子琪琪就很&34;,第一次來我們家的時候就甜甜的主動問好,我們對這個孩子的印象也很好。但是第二次來之後,我們感覺到了一點不對勁。起因是她直接打開了我們家的電腦玩,雖說小孩子玩一下並沒有什麼,但是看到她熟練地開機甚至沒有詢問我們的時候,我的心裡隱隱約約還是有點不舒服的。
  • 孩子偷喝奶茶被罵上熱搜:界限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尊重
    不少網友認為她小題大做,我卻不以為然,她對奶茶的介意,給孩子樹立了明確界限感。界限感是什麼:是親近地保持距離。通俗來講就是: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無論是和愛人、孩子,都需要保持適當的界限感,關係才能和諧而長久。可不少父母卻容易忽視它,對孩子總是打著愛的幌子,進行明目張胆的控制幹涉。
  • 《雙面膠》:沒有界限感的婆婆,才是兒子婚姻中的「第三者」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有這麼幾點:第一,沒有界限感的關係,傷人又害己。孫瑞雪老師在她的書《愛和自由》裡提到,這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都是獨立而「完整」的。這種「完整」,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邊界」。電視劇中的麗娟婆婆,顯然就是一個毫無界限感的人。具體體現在這些地方:早上麗娟兩口子還沒起床,她已經把兩人的衣服,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床邊,包括內衣內褲,這讓剛睡醒的麗娟感覺很驚悚。臥室是多私密的地方,婆婆竟然不打招呼就進去了,而且是在兩個人睡著的時候。
  • 婆婆在孫子前換衣服,老公與女兒親親,沒有界限感的家庭真可怕
    最近,有位寶媽在家長慕課後臺留言訴苦,說婆婆不避嫌,經常當著兒子、孫子面換衣服,她十分焦慮,很擔心長期的耳濡目染,養出沒有性別意識、沒有身體界限感的孩子。這不是小慕第一次聽到寶媽吐槽家庭成員沒有界限感了。
  • 親子之間最怕沒有界限感:母子關係再好,這些「禁忌」也不能犯
    導讀:親子之間最怕沒有界限感:母子關係再好,這些「禁忌」也不能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孩子上幼兒園,如何幫助TA建立界限感、學會保護自己?
    我們擔心,孩子這樣會成為霸凌的對象。孩子的這位幼兒園老師真是很善於觀察也很負責,提出的「幫助孩子建立界限感」的建議也非常中肯。但讓媽媽不解的是,自己在家也是這樣教育孩子的,為什麼孩子卻對別人的「侵犯」如此不敏感也不知道反抗呢?
  • 《我們戀愛吧》王晰發文:好的感情自帶界限感
    你給愛人的安全感來自你帶來的界限感,來自你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和穩重。03、愛人之間的親密感需要界限感愛人之間的親密感不僅需要跟外面異性的界限,也需要愛人之間的界限感。這兩人之間的關係比起夫妻倒是更像母親跟孩子,母親強勢地入侵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退無可退,最終關上自己的心門。心理學家李松蔚說過:"沒有邊界,代表著至少一個人捨棄了自己的權利界限。這種情況下,兩個人無法形成「關係」。"兩個人之間有界限感,才有選擇讓對方跨界的自由,才有表達親密的機會。
  •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再大也是巨嬰
    但是,話到嘴邊,我立馬打住了,這難道不是用成人掌握的資源優勢入侵孩子的界限嗎? 無數「性侵」孩子的事件,不就是怪叔叔告訴孩子:你跟我走,我給你吃糖啊。 我一方面告訴孩子:「不想做的事情,或者讓你不舒服的事情,要敢於拒絕,直接說不。」
  • 「我就是跟你鬧著玩的」:界限感教育,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我就是跟你鬧著玩的」:界限感教育,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惡作劇的致命性源於缺乏界限感。與這次事故相比,最令人煩惱的不僅是這種不安全的舉動,還包括將親友推下橋面對這種惡作劇的態度。我忍不住感到發冷,沒有規模和界限的騙局與謀殺一樣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