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應不應該幫忙帶孩子?有了良好的界限感,就能避免很多矛盾

2020-12-13 晨光微曉

下樓散步時,遇到經常一起帶孩子的幾位媽媽,閒聊中,其中一位忍不住抱怨說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幫著她帶孩子,現在她自己帶,忙都忙不過來;而另一位則勸她說,想開點,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帶也是應該。

隔代該或不該帶孩子,答案涇渭分明

有些人認為爺爺奶奶幫帶孩子是應該的,有些人認為孩子理應是自己帶,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

很多年輕人初為人父母的時候都得到過長輩的幫助照料孫子輩、而在父母年邁、行動不便的時候對父母盡孝,這是中國特有的傳統。

而西方的教育孩子的理念就是18歲孩子就要獨立,自己的零花錢要自己去打工獲得,成年後的子女,父母一般不再幫忙照顧孫子輩的,而當父母年老的時候也不要求孩子必須來照顧自己。

這就是文化間的差異,中國人一直在遵循的的就是這種扶老攜幼的傳統,當父母老去的時候予以扶持、而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伸出援手。

這種文化差異沒有正確或者錯誤的評判,只是傳統的差異而已。

跟人的理念有很大關係,現在隨著人們觀念的轉換,有很多年輕人在自己能夠兼顧的情況下會謝絕老人幫忙照顧孩子,也有很多人認為爺爺奶奶幫忙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的,這只能說明每個人對界限感的解讀不同,跟教育程度無關。

傳統家庭容易出現的家庭矛盾知多少?

中國式家庭中界限感的概念是很模糊的,這就導致了很多家庭問題的產生,比較有共性的問題有:

1、界限感不明,孩子形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

在中國式家庭的概念裡,沒有孩子獨立的意識,家長習慣了大包大攬,養出的孩子只會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情商都很底下,這就導致了成家了以後也離不開對父母的依賴。

特別是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安心上班,往往犧牲了自己的休閒生活來幫助孩子照顧孩子。

但很年輕人習慣了父母的照顧後,就更加不思改進,長時間的依賴父母的生活上的照顧。

離開了父母的照顧,生活上就會亂成一團。能夠及時領悟到自己問題的年輕人會改進自己,但更多的是被養成了成年的「巨嬰」。

想離開父母的照顧,自己又無法獨立,更別說獨立面對自己小家庭的各種問題了。

2、界限感不明,家長過度幹涉成年子女的選擇。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獨立性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愛子之心又非常真切,導致了對成年子女的專業、學校、 就業、婚姻的過多幹涉。

這讓孩子非常的不滿,但又無力反抗家長的「為了你好」,終其一生都是為了孩子好而進行幹涉,不顧孩子的感受,從小就是填鴨式的教育、被動地接受家長的各種概念。

不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畫畫為終身的職業,因為不穩定;不能選擇到了一定年齡不結婚,因為會耽誤下一代;不能選擇留在大城市為喜歡的工作而努力,一定要回到老家去考事業編……這些家長認為的是重要的事都是必須聽家長的。

3、界限感不明,雙方都感到很痛苦。

其實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的發展的背景下,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先創業後成家,不想讓家庭成為阻礙自己生活的障礙。

在準備好充裕的物質條件後再選擇適當的時機要孩子,這時往往年輕人都選擇專業的月子中心或者是專門經受過培訓的月嫂來度過這一段特殊時期,當孩子開始牙牙學語了,會送進相對專業的早教機構而不是讓父母來幫忙照顧。

父母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方面還是相對落後的。而很多家長也都發愁幫孩子帶孩子出現的自己身體吃不消、家庭矛盾迭出的狀況。

界限感在中國人的概念中是個很陌生的詞,很少有人意識到保持界限感對處理人際關係的意義。

比如說界限感強的父母就不會過度幹涉孩子的生活、不會指望孩子來養老,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自己消遣的方式。

而界限感強的孩子就不會指望父母幫助帶孩子,自己的人生都已經通過自己的計劃安排好了,包括什麼時候要孩子、夫妻雙方的分工等等都在計劃之內了,年輕人更注重生活的質量而不是跟父母一樣急急慌慌的一輩子都跟別人再比,沒有自己的想法。

界限感是如何來的?

其實這種變化是非常進步的,脫離了父輩的思維模式,更加注重生活質量,那麼該如何掌握這種界限感呢:

首先、年輕人要有自己的思考。

不是父母所有的經驗都是對的,在自己想好了自己要什麼樣的生活的前提下自己去努力,而不是指望著父母的幫助。

無論任何形式的幫助、是精神上的溫暖也好、是物質上的資助也好、還是日常生活的照顧也好,都要拒絕,這樣才能讓自己成長起來而不是依賴父母。

只要是對父母有所求就肯定要受父母的影響,一旦有接觸就沒有不幹涉的。

第二、對父母要進行溝通和引導。

界限感是終身要保持的一個概念,既然父母沒有這種觀念,就要慢慢地讓父母適應這種思想。

對孩子的生活不幹預是正確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父母的萌陰下生活一輩子,他總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學會跟人交流、組建自己的家庭。

這個過程中也許會碰壁,但不碰壁就永遠無法成長,無法適應社會的要求的人只能是個廢人。

而對父母的孝順並不意味著言聽計從,而是有原則地保持自己生活的範圍。

第三、對孩子的教育要保持距離。

其實父母生活了大半輩子,習慣的改變已經很難了,最有所作為的就是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則顯得更有意義。

當孩子3歲的時候要學會退出孩子的房間,當孩子5歲的時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進行學習、當孩子10歲的時候讓他開始學習洗自己的內衣內褲和襪子、自己學會洗澡和收拾房間。

當孩子15歲的時候讓他自己學會簡單的做飯技能,從此能夠照顧好自己。當孩子18歲以後要讓他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對於升學、就業等等重要的事給出參考意見就可以。

界限感強的人不會干擾到別人的生活、也不會讓自己的生活受到幹擾,不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也不會在孩子困難的時候坐視不管。自己的獨立生存能力強,不會過度依賴孩子。

精神上有寄託就不會陷於埋怨孩子不來看自己,而是想方設法地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樂趣,跟這樣的人一起生活,就會感到非常輕鬆愉快。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

本文為晨光微曉原創,獨家發布百家號,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隔代教養
    由隔代教養產生的家庭矛盾,正成為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溺愛孩子、不科學的餵養、不適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這是城市和農村隔代教養的普遍問題。此外,城市老人特有的漂泊異鄉的孤獨感、生活習慣的差異化,也正日漸突出。
  • 四類老人是隔代教育典範,幫著帶娃矛盾少,子女不操心孩子不遭罪
    ,此時,帶娃的重任就到了老人的肩上,但兩代人之間畢竟存在一定的代溝,隔代教育難免會出現很多矛盾,甚至可能引發家庭危機。但是,也有一部分老人堪稱隔代教育的典範,不僅能將娃帶好,還能避免家庭矛盾。,比如下面這四類老人堪稱隔代教育的典範,孩子帶得好,子女不操心孩子不遭罪。
  • 《安家》中,宮蓓蓓家隔代教育引發的家庭矛盾,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式家庭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界限不清。男人應該明白,自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孩子,應該承擔起責任,不要覺得已經交給父母了,自己就可以當甩手掌柜。而且男人應該在養育孩子方面跟妻子達成一致,遇到父母有不好的育兒習慣,就要及時提出來,一起溝通,好好改正。而如果只是一味地維護自己的父母,那這樣子的生活哪有幸福可言。
  • 老人應不應該幫忙年輕人帶孩子?
    近幾年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話題:要不要讓老人幫忙帶孩子!關於「隔代帶娃」這個話題也一度成為媽媽圈裡熱門的話題。 媳婦指責婆婆帶娃的方法落後,跟不上時代,特別是有一個寶媽吐槽到:我的孩子都已經發燒兩天了,婆婆還不送他去醫院看病,而是孩子在家裡呆兩天就好了,還說去醫院浪費錢!
  • 隔代育兒不簡單:優勢弊端全有,想要化解矛盾,需掌握些技巧
    ,但是又不放心讓別人來帶自己,只好做全職媽媽;二是有老人帶,但是又遇到了隔代育兒的矛盾不可化解,而且越來越嚴重。1、作為年輕父母,你肯定不想在家做全職媽媽,那你要上班的話,孩子給誰看?如果交給外人看的話,你可能不放心,那倒不如交給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婆婆來看了。即便有育兒的矛盾,老人帶孩子絕對不會去害孩子。不管他們的做法如何,他們的初心是愛孩子的。2、老人比年輕父母更有耐心。雖然有些地方老人做的不好,但是老人真的是會比年輕父母更有耐心對待孩子的各種狀況。
  • 1.9億人次吐槽老人帶娃:隔代育兒的矛盾,究竟該如何避免?
    有的人吐槽老人是舊時代的觀念養育孩子,有的吐槽老人總是給孩子講過去有多麼不容易,還有的吐槽老人過於溺愛孩子。1.9億人的吐槽老人帶娃讓我不禁感慨老人的不易。然而隔代育兒的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呢?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生活中的摩擦以及隔代育兒的困難呢?以下三點,家長們不妨看一看。1、 自己親力親為,不麻煩老人很多家長看到這句話第一反應是要不是生活所迫,也不至於讓老人幫忙照看。
  • 「隔代教育」矛盾多,孩子到底應該怎麼帶?觀念融合才是硬道理
    健全的性格會讓「雛鷹」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們會飛的更高更遠。「隔代教育」似乎是育兒界一直都很引人關注的一個話題。「隔代教育」矛盾多,孩子該怎麼帶?通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導致矛盾的爆發,舉個簡單的飲食習慣的例子:年輕爸媽希望孩子吸收全面營養,即使是寶寶不愛吃的蔬菜也希望他們能吃一點,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而老一輩的人卻覺得不逼孩子吃不喜歡的東西就是疼愛寶寶
  • 擔心老人「帶壞」孩子?讓人頭疼的「隔代育兒」矛盾,如何化解?
    很多家庭中,父母要上班,老人是帶孩子的主力軍。如果說有什麼事情讓人苦惱,那麼兩代人之間的養育觀念衝突,肯定位列前茅。在享受老人幫忙帶孩子便利的同時,因為育兒理念、生活習慣的不同,時不時的吐槽隔代養育成為寶媽們的共同心聲,有的家庭甚至上演育兒大戰。
  • 隔代育兒:學會與父母和解
    帶孩子,不是祖輩的義務,而是他們給我們的額外付出。育兒的路上有很多不同的選項,年輕父母和老人之間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育兒過程中發生的衝突,是兩代人、兩套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不過,智慧的家長們一定要記得:即使意見不同,也要保持對彼此的相互尊重,為對方留出調整的時間和空間。在育兒這件事上,家庭成員間的「求同」比「存異」更利於孩子成長。
  • 隔代育兒:學會與父母和解
    帶孩子,不是祖輩的義務,而是他們給我們的額外付出。育兒的路上有很多不同的選項,年輕父母和老人之間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育兒過程中發生的衝突,是兩代人、兩套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不過,智慧的家長們一定要記得:即使意見不同,也要保持對彼此的相互尊重,為對方留出調整的時間和空間。
  • 隔代育兒有方法,如何避免家庭戰爭的六技巧!
    有個朋友向我抱怨,家裡沒個老人幫忙帶孩子,照顧孩子,家裡大小事務都得自己處理,老公一個人賺錢,她自己也好像做點事賺錢,可惜孩子離不開人,還說好羨慕我這種有老人幫忙帶孩子,多享福。怎麼說呢,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時間上是要自由一些,也可以上班有份收入經濟上獨立,不過隔代育兒這其中的矛盾也有很多,有哪些方法解決的呢?
  • 老人帶娃有很多矛盾?解鎖隔代教育,讓你輕鬆應對上有老,下有小
    對於帶養孩子,他們經歷了過自己小孩成長的完整過程。在他們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有兩個甚至好幾個孩子,面對很多育兒過程中突發的情況能夠更遊刃有餘地處理。老人家們更有時間這裡給大家推薦叔伯的生涯彩虹圖。所以在帶養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很多體能活動就會被限制或者被縮短。我的小侄子在一歲多空間敏感期階段時,每天循環很多次,從床的一端爬上去,穿過大床,從床的另一端爬上去,周而復始。那個時間段,孩子的奶奶整天累的不行,從這一端追到另一端,希望孩子能夠停下來。停不下來就只能一個勁地批評孩子:太調皮!不聽話!
  • 爺爺老家帶孫子患上焦慮症|隔代教育的矛盾究竟如何解?
    近日,杭州一夫妻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沒時間照顧假期裡的孩子,於是就把孩子放到老家讓爺爺幫忙帶,誰知帶了一段時間,爺爺竟然因為帶孩子患上了焦慮症。此新聞還上了熱搜。以前我們總說「隔代親」,通常大多數老人都特別喜歡孩子,也非常樂意幫助孩子的父母照顧孩子。但在現實生活中, 隔代教育在給予忙碌的父母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隨之暴露出它的弊端,比如:老人體力不支、安全考慮過度、過分溺愛等等。
  • 隔代教育有弊端,老人帶娃,家長應該如何溝通規避
    文/阿凱媽媽隨著社會快節奏的發展,老人帶娃似乎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年輕父母外出工作打拼,家中長輩居家帶娃,雖然很多媽媽也想親自帶娃,但是,工作卻不允許,無奈之下,只好把孩子交給老人,人們常說「隔輩親」,這句俗語流傳至今一點兒不假,家庭中的長輩,在照顧孩子時,難免會對孩子遷就溺愛,所以在老人帶娃的過程中,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習慣,所以
  • 老人幫忙帶娃,卻帶出了矛盾,這個結怎麼破
    農村老太太伺候兒媳婦兒坐月子,沒想到卻被要求只能洗尿布,不允許碰小孫女兒。在兒媳的強烈要求下,全家只好忍痛花錢請專業月嫂精心照顧孫女。這事一出,再一次把老人帶娃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老人好心幫忙,卻幫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那麼老人帶娃,你害怕嗎?
  • 老人幫帶孩子,怎樣避免矛盾?
    昨晚,擠壓了許久的家庭矛盾爆發了。大寶這段時間以來,很多壞習慣日益凸現,挑食、晚睡、貪玩、責怪他人、找藉口,再加上發燒、咳嗽各種問題,讓我們都很焦慮。反觀公公和婆婆,兩個老人一輩子每天都是吵來吵去,有了更是在孩子面前吵。老人幫我們帶孩子,我們很感謝,但是老人和我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差異很大,矛盾也日益增大。孩子的教育、日常的經濟開銷、工作壓力、家庭矛盾,都讓我們疲憊不堪,生活一地雞毛。你怪我,我怪你,我怪他,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當中,跳不出來。和老人住,必須要注意一定的相處界限。
  • 隔輩愛,是孩子的福氣,別讓隔代育兒矛盾,破壞了祖孫情
    很多父母忙於生計而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但隨之而來的育兒矛盾,也令很多家庭感到困擾。父母自己帶孩子,工作和帶娃往往又不能同時兼顧,捨棄工作還是帶孩子?權衡之下,老人帶娃便成了首選。 有了老人的幫忙,年輕父母可以放下顧慮,安心在外面打拼。這於一個家庭的穩固發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普通家庭最常見的組合模式。
  • 隔代教育矛盾太多?這四招教你輕鬆破解隔代育兒之痛
    「隔代教育」的出現是因為一些年輕的父母由於沒有經驗,或工作繁忙,或出於其他各種原因,需要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家裡的長輩幫忙照顧。但在長輩帶娃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衝突和矛盾。出現這些分歧,主要是教育觀念的不一致和溝通的不順暢。
  • 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在成為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
    由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成為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溺愛孩子、不科學的餵養、不適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這是城市和農村隔代教育的普遍問題。此外,城市老人特有的漂泊異鄉的孤獨感、生活習慣的差異化,也正日漸突出。
  • 如何巧妙化解隔代育兒的矛盾
    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往往感到自己是第一責任人,付出最多的心力和體力,也最為關注孩子成長的細節。因此,也更頻繁地面臨著隔代育兒的的矛盾。如果不能得當地處理這些矛盾,將會使家庭關係變得緊張。本以為是為孩子好,但長期緊張的家庭關係卻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實,或多或少,每位母親都會對隔代育兒有不滿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