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散步時,遇到經常一起帶孩子的幾位媽媽,閒聊中,其中一位忍不住抱怨說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幫著她帶孩子,現在她自己帶,忙都忙不過來;而另一位則勸她說,想開點,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帶也是應該。
隔代該或不該帶孩子,答案涇渭分明
有些人認為爺爺奶奶幫帶孩子是應該的,有些人認為孩子理應是自己帶,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
很多年輕人初為人父母的時候都得到過長輩的幫助照料孫子輩、而在父母年邁、行動不便的時候對父母盡孝,這是中國特有的傳統。
而西方的教育孩子的理念就是18歲孩子就要獨立,自己的零花錢要自己去打工獲得,成年後的子女,父母一般不再幫忙照顧孫子輩的,而當父母年老的時候也不要求孩子必須來照顧自己。
這就是文化間的差異,中國人一直在遵循的的就是這種扶老攜幼的傳統,當父母老去的時候予以扶持、而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伸出援手。
這種文化差異沒有正確或者錯誤的評判,只是傳統的差異而已。
跟人的理念有很大關係,現在隨著人們觀念的轉換,有很多年輕人在自己能夠兼顧的情況下會謝絕老人幫忙照顧孩子,也有很多人認為爺爺奶奶幫忙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的,這只能說明每個人對界限感的解讀不同,跟教育程度無關。
傳統家庭容易出現的家庭矛盾知多少?
中國式家庭中界限感的概念是很模糊的,這就導致了很多家庭問題的產生,比較有共性的問題有:
1、界限感不明,孩子形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
在中國式家庭的概念裡,沒有孩子獨立的意識,家長習慣了大包大攬,養出的孩子只會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情商都很底下,這就導致了成家了以後也離不開對父母的依賴。
特別是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安心上班,往往犧牲了自己的休閒生活來幫助孩子照顧孩子。
但很年輕人習慣了父母的照顧後,就更加不思改進,長時間的依賴父母的生活上的照顧。
離開了父母的照顧,生活上就會亂成一團。能夠及時領悟到自己問題的年輕人會改進自己,但更多的是被養成了成年的「巨嬰」。
想離開父母的照顧,自己又無法獨立,更別說獨立面對自己小家庭的各種問題了。
2、界限感不明,家長過度幹涉成年子女的選擇。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獨立性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愛子之心又非常真切,導致了對成年子女的專業、學校、 就業、婚姻的過多幹涉。
這讓孩子非常的不滿,但又無力反抗家長的「為了你好」,終其一生都是為了孩子好而進行幹涉,不顧孩子的感受,從小就是填鴨式的教育、被動地接受家長的各種概念。
不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畫畫為終身的職業,因為不穩定;不能選擇到了一定年齡不結婚,因為會耽誤下一代;不能選擇留在大城市為喜歡的工作而努力,一定要回到老家去考事業編……這些家長認為的是重要的事都是必須聽家長的。
3、界限感不明,雙方都感到很痛苦。
其實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的發展的背景下,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先創業後成家,不想讓家庭成為阻礙自己生活的障礙。
在準備好充裕的物質條件後再選擇適當的時機要孩子,這時往往年輕人都選擇專業的月子中心或者是專門經受過培訓的月嫂來度過這一段特殊時期,當孩子開始牙牙學語了,會送進相對專業的早教機構而不是讓父母來幫忙照顧。
父母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方面還是相對落後的。而很多家長也都發愁幫孩子帶孩子出現的自己身體吃不消、家庭矛盾迭出的狀況。
界限感在中國人的概念中是個很陌生的詞,很少有人意識到保持界限感對處理人際關係的意義。
比如說界限感強的父母就不會過度幹涉孩子的生活、不會指望孩子來養老,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自己消遣的方式。
而界限感強的孩子就不會指望父母幫助帶孩子,自己的人生都已經通過自己的計劃安排好了,包括什麼時候要孩子、夫妻雙方的分工等等都在計劃之內了,年輕人更注重生活的質量而不是跟父母一樣急急慌慌的一輩子都跟別人再比,沒有自己的想法。
界限感是如何來的?
其實這種變化是非常進步的,脫離了父輩的思維模式,更加注重生活質量,那麼該如何掌握這種界限感呢:
首先、年輕人要有自己的思考。
不是父母所有的經驗都是對的,在自己想好了自己要什麼樣的生活的前提下自己去努力,而不是指望著父母的幫助。
無論任何形式的幫助、是精神上的溫暖也好、是物質上的資助也好、還是日常生活的照顧也好,都要拒絕,這樣才能讓自己成長起來而不是依賴父母。
只要是對父母有所求就肯定要受父母的影響,一旦有接觸就沒有不幹涉的。
第二、對父母要進行溝通和引導。
界限感是終身要保持的一個概念,既然父母沒有這種觀念,就要慢慢地讓父母適應這種思想。
對孩子的生活不幹預是正確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父母的萌陰下生活一輩子,他總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學會跟人交流、組建自己的家庭。
這個過程中也許會碰壁,但不碰壁就永遠無法成長,無法適應社會的要求的人只能是個廢人。
而對父母的孝順並不意味著言聽計從,而是有原則地保持自己生活的範圍。
第三、對孩子的教育要保持距離。
其實父母生活了大半輩子,習慣的改變已經很難了,最有所作為的就是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則顯得更有意義。
當孩子3歲的時候要學會退出孩子的房間,當孩子5歲的時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進行學習、當孩子10歲的時候讓他開始學習洗自己的內衣內褲和襪子、自己學會洗澡和收拾房間。
當孩子15歲的時候讓他自己學會簡單的做飯技能,從此能夠照顧好自己。當孩子18歲以後要讓他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對於升學、就業等等重要的事給出參考意見就可以。
界限感強的人不會干擾到別人的生活、也不會讓自己的生活受到幹擾,不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也不會在孩子困難的時候坐視不管。自己的獨立生存能力強,不會過度依賴孩子。
精神上有寄託就不會陷於埋怨孩子不來看自己,而是想方設法地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樂趣,跟這樣的人一起生活,就會感到非常輕鬆愉快。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
本文為晨光微曉原創,獨家發布百家號,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