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兒:學會與父母和解

2020-12-13 中國青年報

帶孩子,不是祖輩的義務,而是他們給我們的額外付出。

育兒的路上有很多不同的選項,年輕父母和老人之間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育兒過程中發生的衝突,是兩代人、兩套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不過,智慧的家長們一定要記得:即使意見不同,也要保持對彼此的相互尊重,為對方留出調整的時間和空間。

在育兒這件事上,家庭成員間的「求同」比「存異」更利於孩子成長。讓隔代照料更能發揮替代性功效,緩解成年子女的壓力,降低育兒成本,對家庭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請好好愛那個幫你帶孩子的人。

隔代撫養不如隔代幫忙

曾接待過一位來訪者,她講述的家庭紛爭讓我記憶深刻。老人的孫子三歲了,從十個月時就由她和老伴照看。最近,她給孫子選了一家離家很近的幼兒園,當她告訴兒子時,卻遭到了反對。兒子找了家私立幼兒園,離家有一段路程。還決定接孩子回自己家住,讓老兩口日後只負責放學接孫子,然後送到兒子家。老人無法接受兒子的決定,認為兒子、兒媳為什麼不能聽從她的意見?

鄰代與隔代撫養者的內心衝突

孩子由親生父母撫養屬鄰代撫養,是最普遍自然的撫養結構。鄰代撫養長大的孩子會自然而然與父母形成心理上的依戀關係。

如果孩子自幼大部分時間交由祖輩撫養,則屬於隔代撫養,這種撫養結構在我國很普遍。隔代撫養長大的孩子,也會與撫養人形成心理上的依戀關係,此時,祖父母在幼兒心理上的位置明顯比父母的位置更重要,幼兒與祖父母建立了物質、情感以及安全需要的依戀滿足關係,這是一種雙方都非常依賴的關係模式,不僅是幼兒需要祖父母,祖父母也同樣需要幼兒的存在來撫慰心理。

鄰代撫養不當也存在著父母在心理上與幼兒非常依賴的關係模式,這一點與隔代撫養並沒有優劣之分。隔代撫養的劣勢在於祖父母習慣於用自己的撫養方式代替父母的撫養方式,祖父母與父母的關係不再是合作性的,而是充滿了競爭意味。競爭破壞了原本穩定的家庭結構,撫養者之間明明相互埋怨但又礙於面子無法明言。幼兒長期處在這種矛盾的家庭氛圍裡,也會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依附於哪一方更安全。原本屬於家庭撫養者內心的衝突,最終演變成幼兒內在秩序的混亂,無法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

隔代撫養隔走的是真正的「媽媽」

依戀理論創始人約翰·鮑比認為,一個人童年時對父母的依戀可能是最強烈的。

在兒童的依戀心理編碼過程中,通常一個編碼出來是主附兩個依戀客體,因為大家族都存在這個問題。正常情形下,兒童內心可以容納其內在與不同客體間的關係,並不是說多於兩個人參與就一定會影響兒童的依戀進程。

產生不良影響的前提是:被邀請進來的祖輩試圖「鳩佔鵲巢」,嘗試突破家庭成員的身份界限。這種逾越界限的行為有兩個不良後果,一是引發了幼兒內心的衝突;二是削弱了年輕父母承擔的家庭功能,使得父母一方或是雙方逐漸被家庭系統邊緣化。

那位前來諮詢的老人,祖孫兩人形成了類似母子的依戀模式。孫子對她的依賴帶給她一種異乎尋常的重要感,重要感賦予她的特權讓她逾越了「奶奶」這個家庭角色,她的困惑在於侵佔孩子父母應有的角色功能而不自知。兒子、兒媳決定接回孫子是感受到奶奶對小家庭邊界的入侵,祖父母與父母雙方無意中都陷入了一場對孩子控制權的爭奪中。

類似的事例很常見,很多「85後」「90後」養育的後代直接就交給父母代養。觀察他們的家庭成員關係不難發現,嬰幼兒與其父母似乎都依賴著祖父母這一代,祖父母維持著家庭的日常生活。對於祖父母來說,他們退休早,年齡與身體狀況尚好,照顧孫子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而對於年輕的父母輩來說,他們承擔的家庭事務越來越少,覺得自己變成了家庭裡可有可無的成員。

通過隔代撫養彌補早年缺憾

隔代撫養的盛行並不是祖輩或是父母輩任何單方意願的達成,而是一個家族兩代家庭關係深層動力的反映,代際的問題不被處理就會通過這種形式進行傳遞。

一個隔代撫養的孩子背後,可能有一位心理功能缺位的父親或母親,甚至是雙親。參與撫養的祖父母或多或少承擔了父母親的那部分心理功能。在很多年輕父母加班賺錢時,用心陪伴孩子成為了一種奢侈。於是,祖父母們一邊埋怨子女,一邊允許子女啃老,從房款首付到全託式育兒。

這是一個「閉環式」的家族依賴鏈,年輕一代依賴著祖父母提供的資源,祖父母依賴著撫養孫輩帶來生存意義和心理滿足,孫輩的存在緊密地連結著兩代人的心理和現實需求。

隔代撫養中,大多數的祖父母會刻意迴避早年養育方式上的錯誤,對孫輩的要求遠沒有對子輩那麼嚴厲;沒有為子輩做到的,會努力為孫輩付出。他們在撫養孫輩的過程中,無意識也在滿足內心的期待:修復早年在養育過程中與子女連結上的缺憾。

結構式家庭治療強調,夫妻應是一個家庭結構的核心軸,無論是家庭問題還是家庭成員的個體症狀,根源在於家庭結構的功能不良。如果家庭功能、核心成員功能出現了問題,家庭問題必然產生。所以,祖輩介入子輩的家庭中須以維護年輕父母的功能穩固為前提。

隔代撫養要守住的界限

客觀上,隔代撫養可以充分利用家族資源、共同抵禦現實世界的艱難和風險,有很好的一面;另一面,家族成員很容易因守不住各自的家庭角色界限過度捲入,把好事變成壞事。

隔代撫養需要守住兩點界限:一是外在事務上的界限,孩子的哪些事情由父母替孩子決定,哪些事情可以交給祖父母代辦,需要事先有充分的討論和共識;二是避免內在對孩子抱有幻想性的期待。比如希望孫子要是男孩(女孩)多好、希望孫子的性格像父親(母親)一方該有多好等。

如果家族兩代對隔代撫養的利弊有了充分的討論和認識,將隔代撫養限定在隔代幫忙的界限內,可最大化地規避隔代撫養的不利之處。年輕一代的父母應肯定和感激祖輩的付出,理解老人在撫養過程中傾注的情感、承受的壓力、積攢的委屈,老人並不是敵人,是我們育兒路上一起「打怪升級」的得力助手。

(作者繫心理諮詢師)

來源:中國婦女報

相關焦點

  • 隔代育兒:學會與父母和解
    育兒的路上有很多不同的選項,年輕父母和老人之間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育兒過程中發生的衝突,是兩代人、兩套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不過,智慧的家長們一定要記得:即使意見不同,也要保持對彼此的相互尊重,為對方留出調整的時間和空間。在育兒這件事上,家庭成員間的「求同」比「存異」更利於孩子成長。
  • 隔代教育中如何進行科學育兒方法
    隔代教養家庭中,父母與老人一定要形成合力,在相互配合之下共同制定育兒方案,即便出現衝突,也需要父母多理解老人。此外,老人也需幫助父母構建育兒權威,如此一來才可讓兒童對自己的父母具有正確行為觀念,學會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 聊聊隔代育兒那些事
    ,大部分是育兒觀念造成的。不妨想想現在的我們,雖然已經是成人了,但更願意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還是喜歡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呢?隔代育兒,有個主要問題,就是老人的育兒觀念普遍落後。最顯著的是,很多老人還停留在:孩子可千萬別餓著啊!
  • 隔輩愛,是孩子的福氣,別讓隔代育兒矛盾,破壞了祖孫情
    但凡事都有他的兩面性,一方面父母可以從帶娃的忙碌中抽身出來,另一方面老人與年輕父母的新舊育兒觀念也會發生碰撞,矛盾也就隨之產生。 怎樣化解隔代育兒帶來的矛盾,成了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隔代育兒,矛盾在所難免。但只要大家的出發點都是一致,都是為了孩子好。那還有什麼矛盾是不可以化解的呢?做好這三個方面,讓隔代育兒變得更科學:①心態上:放下優越感,學會感恩 年輕的父母通常比祖輩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在信息發達的時代,年輕父母要獲得育兒資訊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 隔代養育有利有弊,年輕父母如何應對隔代養育差異?
    導語:知道自己帶娃最好,但回歸現實,絕大多數年輕父母都不可避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帶孩子是現在社會普遍現象。寫此文只是想探討一下隔代養育利與弊,希望幫助那些不得已把孩子交給老人的父母,以此減少一些焦慮。育兒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科學。
  • 如何巧妙化解隔代育兒的矛盾
    作為一位需要和老人共同撫養孩子的媽媽,我也曾踩過一些隔代育兒溝通問題中的坑。這篇文章分享幾個親測非常有效的處理隔代育兒矛盾的方法。雖然這是一篇主要給媽媽看的文章,但是爸爸們也可以轉發給自己的妻子看看。本文僅限於討論媽媽如何處理自身對於老人育兒方式的不滿情緒,而對於另一種情形,即老人對媽媽的育兒方式感到不滿的,我們下次再講。
  • 隔代教育矛盾多,如何處理好?巧用這些方法,解決隔代育兒難題
    這樣的場景,就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矛盾。相信很多家庭都會有發生過。其實父母的管教方式和老人家發生衝突是很常見的事情,怎樣才能做到既科學地管教了孩子,又能夠得到老人的支持?琦想媽媽總結了幾點經驗和大家分享。特別是在孩子3歲之前,我們年輕父母與孩子間的交流、溝通與互動,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無可替代。在以隔代教育為主的家庭中,我們作為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我身邊有一個朋友為圖省事,孩子一生下來就甩給老人;後來,孩子長大了總不親她。反而和爺爺奶奶關係好。我這朋友後悔。
  • 「隔代育兒」究竟是「選擇題」還是「判斷題」?
    「隔代育兒」的話題,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繞過的話題。如今很大一部分的中青年夫妻都有工作,迫於生活壓力,隔代育兒是很多家庭「不得不」選擇的方式。 隔代育兒有利有弊,對年輕的父母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為他們騰出職業發展和社交休閒的時間,但如果家庭關係處理不當,可能會帶來摧毀性的打擊。
  • 學會這種溝通方式,隔代教育再也不是難題
    學會這種溝通方式,隔代教育再也不是難題引言90後也開始當媽了,時間真的過的很快吧,現在國家也允許生二胎了,如此怎麼和孩子和諧相處變成了大問題,有時間的自己帶孩子,沒時間直接給父母帶,現在的孩子衣食住行都要用好的,幾乎所有大人都圍著孩子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想法,不免發生衝突。
  • 孩子一頓飯引爆一場婚姻危機,「隔代育兒」的矛盾該如何規避?
    這些對話在隔代育兒的家庭中,簡直就是司空見慣。很多觀眾感慨,「這簡直就是我家裡的情景再現。」老人的傳統育兒理念,再加上老公的喪偶式育兒,讓每個全職媽媽都倍感無奈,婚姻危機往往也因此產生。這些年,我國的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婆媳不和是主要原因,而隔代育兒又是影響婆媳關係的重要因素。
  • 育兒專家說婆媳不和大多是因為寶寶!隔代育兒問題應該這樣解決
    隨著養育方式的精細化,教育成本的提高,隔代養育涉及的教育分歧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了解這幾點,育兒問題很簡單。隔代育兒如何助力孩子成長?他們便會把這份情感「補償」到了孫子的身上,因而就產生了「隔代溺愛」的現象。對於他們而言,這是老人的一種補償方式。
  • 隔代育兒有方法,如何避免家庭戰爭的六技巧!
    怎麼說呢,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時間上是要自由一些,也可以上班有份收入經濟上獨立,不過隔代育兒這其中的矛盾也有很多,有哪些方法解決的呢? 隔代育兒問題多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90%的家庭需要老人帶娃,又嫌棄帶不好,隔代育兒分歧怎麼破?
    和身邊的朋友聊天,才發現,有這種困窘的人還有很多,「隔代育兒」痛普遍存在著。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雖然隔代育兒詬病重重,但是我們需要老人帶孩子,我們離不開老人。傳統育兒就一無是處嗎?現代父母受到西方科學育兒的影響比較深,對於傳統的育兒全盤否定,這樣是不夠客觀的。
  • 隔代育兒——誰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不知道為什麼,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手頭上都有些錢了,但隔代育兒反而變得更加的普遍了,我記得小時候大家雖然都比較貧困,但大部分孩子都是在自己父母身邊長大的,那時候其實跟現在不都一樣嗎?父母都要上班(幹農活),中午回家做飯,下班後才有時間陪陪孩子,問問一天的情況,如果孩子太小,賺錢就基本是男人的事了,母親就在家帶孩子,但我覺得現在還是一樣的條件啊,婦女不是有產假嗎?
  • 老人帶娃小半年,孩子變化讓人哭笑不得,隔代育兒的坑你踩過沒?
    但其中有些問題,也非常值得父母注意,比如娃的教育。 老人幫忙帶娃雖好,但隔代教育要注意 隔代育兒最大的弊端,就是老人溺愛孩子,這件事小李真的是深有感觸。 第二天看到孩子後,兩口子有些意外,蛋蛋的變化有些太大了,孩子變得有些黑,但也結實了許多,但最讓夫妻倆不能接受的是,孩子似乎學會了許多口頭禪,還有些髒話夾在裡面,這讓小李哭笑不得,也讓妻子很鬱悶。
  • 父母咆哮隔代教育!隔代撫養究竟是阻力還是助力?又該如何雙贏?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老人溺愛孩子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現狀,這也是令很多父母咆哮隔代教育的原因。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父母要忙於工作,不能很好的照顧孩子,對於孩子的日常生活爺爺奶奶無疑是給了年輕父母很大的助力。但是在育兒觀念上,隔代撫養卻有很大的弊端,對於孩子的成長又成了一種阻力。
  • 讓人頭疼的「隔代育兒」矛盾,如何化解?
    很多家庭中,父母要上班,老人是帶孩子的主力軍。如果說有什麼事情讓人苦惱,那麼兩代人之間的養育觀念衝突,肯定位列前茅。在享受老人幫忙帶孩子便利的同時,因為育兒理念、生活習慣的不同,時不時的吐槽隔代養育成為寶媽們的共同心聲,有的家庭甚至上演育兒大戰。
  • 隔代育兒最怕什麼?最怕你說:蒼天啊咱媽又來了!父母都用心看看
    你的女兒父母都希望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但生活中卻常常無法盡職盡責。老人帶孩子辛苦,卻經常受到埋怨。隔代育兒的衝突矛盾,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又該如何解決?一、隔代育兒的矛盾衝突,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年輕父母和老人在隔代育兒中的分歧、衝突,不僅僅影響家庭關係、夫妻關係,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負面作用。比如:老人和父母對待事情標準不統一時,孩子就不知道聽誰的;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吵,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又或者父母對老人的不尊敬行為,也會讓孩子不知道尊敬老人,等等。
  • 朱永新: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如何讓父母帶好孩子
    但是,在我國情況卻有極大不同,我們有自己特色的隔代教養。而且其原因更複雜,隔代教養比例、形式和參與度等等,也都明顯更高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去年進行的《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有近八成的家庭,是祖輩參與教養的。
  • 8個月孩子撓爺爺,孩子和奶奶頂嘴表情呆萌,隔代育兒怎麼解決?
    孫子打爺爺,奶奶批評孫子還不服,隔代育兒怎麼解決?這個小孫子還不會說話,都會用小手來掐爺爺胳膊了,奶奶看到了,嚴厲的批評了孫子。根本不要覺得他小就讓著他,該批評還是批評。寶媽們,你們的孩子有沒有遭遇到隔代育兒?這隔代的溺愛該怎麼平衡呢?1、多學會放手。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一個孩子一個習慣。跟奶奶長大跟媽媽長大,帶出來的孩子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