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就父母對子女的幹涉情況做過一份調查,結果顯示:72.4%的受訪者表示父母對自己管束多,12.1%的受訪者表示父母的管束很多。根據調查結果,父母的幹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工作規劃、婚戀、消費習慣、甚至興趣愛好、飲食習慣等。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過:「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可是大部分父母卻學不會分離,而是以愛之名,逼近孩子生活圈的圓心。
這種狀態下的孩子,真會幸福嗎?
王恆晉老師講到一個實例:來訪者是一位24歲的男孩,男孩在親密關係中總是感到沒有安全感,想要掌控一切,結果往往只會讓對方感到壓抑,只想逃離這段感情,最終男孩深陷失戀的痛苦中。男孩的原生家庭是一個在外人看來令人羨慕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優越,父母的感情和睦,家庭關係也非常和諧。但隨著諮詢的的深入,男孩漸漸向我描述了在家庭中父母與他相處的模式,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以隨時進入他的房間,無論他在睡覺還是換衣服,甚至在他洗澡的時候,母親也會隨時推門而入。當他試圖反抗時,父母卻對他說:「幹嘛要關門,是不是又背著我打遊戲?」「洗澡為什麼要鎖門,我們是你的父母又不是別人!」他說,「父母給了我最好的教育,卻沒有給我自我生存的能力和空間。」
那些父母自認為的愛,終究成了阻礙。阻礙了親子關係,也阻礙了孩子去往未來的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本是親子關係的底線,卻被當成了天花板。
事實上在從事心理工作的過程中,很多家庭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反鎖門的,父母會卸鎖,會捶門,要求孩子的世界暢道無阻、一覽無餘。這種做法,是以愛為名義,將孩子的自由捆綁並禁錮。殊不知越束縛,越讓孩子反感。人和人之間需要一定距離,親密可以,但不能無間。這種間隔,不是製造出隔閡與嫌隙,而是打造私人的專屬空間,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是一種知進退、懂分寸的愛。
詢問家長了一個問題:「你對孩子的滿意和認可是什麼?如果滿分是10分,你會給孩子打幾分?」你可能會想出一堆來扣分的理由:諸如不喜歡洗澡、懶惰、拖延等等。最終給孩子打出7分、6分、5分甚至是更低。
如果我再問一個6歲之前的孩子一個問題:「你有多愛、多崇拜爸爸媽媽?如果滿分是10分,你會給父母打幾分?」孩子會說出一大堆他們給家長加分的理由:喜歡媽媽的擁抱、爸爸的陪伴、家人的親吻等等。最終多數孩子都會給爸爸媽媽打出高分、滿分、甚至一萬分。
現在太多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貼上標籤、下定義,認為孩子就是調皮、懶惰、沒有目標感……其實家長們不知道,孩子甚至需要用盡一生的時間去撕掉這些標籤,孩子最希望成為的不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而是父母想要成為的樣子。
給孩子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給孩子一個開放性的成長環境,讓他在愛和自由的氛圍中長大,會讓他成長為一個自尊,自愛,自信的人。
華裔美國作家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寫道:「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被期待、被認同。
孩子三歲開始有性別意識,這時需要家長教會孩子「男女有別」,異性家長更需要及時與孩子適度保持界限,儘量避免過於親密的行為。
當孩子擺脫童年,開始進入青春期,特別是在孩子12歲之後,孩子進入性發育期,性意識覺醒,開始要求有更多的獨立自由、話語權、隱私權。
當家長毫無顧忌地介入孩子的「領地」,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就會失去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也失去了相處中的界限感。正如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經說過:「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
王恆晉老師說:一定要去相信並尊重孩子,才是為孩子最好的減負,也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斷努力成長得更好。好的家庭,一定是有分寸感的,不包攬、不越界、不以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因為真正的愛,不是佔有,不是犧牲,而是成全和放手、理解和支持。
王恆晉老師
界限,可以說是中國人、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自以為是的愛,如果沒有和孩子分清界限,過多幹涉,給孩子留下的重創絕不亞於暴力。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中國式親子關係最大的矛盾就是:父母毫不鬆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和渴望自由活出自己的孩子之間的矛盾。他們沒有邊界地幹涉孩子的一切,讓親子關係矛盾不斷,並且執著地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我都是為了你好,聽我的準沒錯」;「我生你養你,你就得聽我的」;「我是你媽媽,為什麼不能知道你的一切」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真實的所需所想,最怕你給的「愛」,不是孩子想要的。
父母覺得自己的人生閱歷更多,於是總想安排孩子的人生,絲毫容不得孩子偏離他們為其預設的人生軌道。當孩子偏離時,父母就會不顧一切地進入到孩子的世界,用盡一切辦法將孩子拉回。所以,父母缺乏邊界感的背後,隱藏的其實是他們的控制欲。他們認為,孩子的一切都是他們的。如果全世界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與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私人世界的邊界越是被觸碰就越是想逃離。所以孩子並不像父母想像中那樣幸福,反而一生都在為自由奔走。
界限感,決定一個家庭的幸福感,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有自己空間的孩子,才能有選擇的權利,才能更會選擇自己的人生。所以,身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做自己。
(原創文章,轉載務必註明出處,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校稿:陳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