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2020-09-23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2019年10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就父母對子女的幹涉情況做過一份調查,結果顯示:72.4%的受訪者表示父母對自己管束多,12.1%的受訪者表示父母的管束很多。根據調查結果,父母的幹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工作規劃、婚戀、消費習慣、甚至興趣愛好、飲食習慣等。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過:「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可是大部分父母卻學不會分離,而是以愛之名,逼近孩子生活圈的圓心。

這種狀態下的孩子,真會幸福嗎?


以愛之名,對孩子愛的束縛‍

王恆晉老師講到一個實例:來訪者是一位24歲的男孩,男孩在親密關係中總是感到沒有安全感,想要掌控一切,結果往往只會讓對方感到壓抑,只想逃離這段感情,最終男孩深陷失戀的痛苦中。男孩的原生家庭是一個在外人看來令人羨慕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優越,父母的感情和睦,家庭關係也非常和諧。但隨著諮詢的的深入,男孩漸漸向我描述了在家庭中父母與他相處的模式,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以隨時進入他的房間,無論他在睡覺還是換衣服,甚至在他洗澡的時候,母親也會隨時推門而入。當他試圖反抗時,父母卻對他說:「幹嘛要關門,是不是又背著我打遊戲?」「洗澡為什麼要鎖門,我們是你的父母又不是別人!」他說,「父母給了我最好的教育,卻沒有給我自我生存的能力和空間。」

那些父母自認為的愛,終究成了阻礙。阻礙了親子關係,也阻礙了孩子去往未來的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本是親子關係的底線,卻被當成了天花板。

事實上在從事心理工作的過程中,很多家庭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反鎖門的,父母會卸鎖,會捶門,要求孩子的世界暢道無阻、一覽無餘。這種做法,是以愛為名義,將孩子的自由捆綁並禁錮。殊不知越束縛,越讓孩子反感。人和人之間需要一定距離,親密可以,但不能無間。這種間隔,不是製造出隔閡與嫌隙,而是打造私人的專屬空間,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是一種知進退、懂分寸的愛。


給孩子最好的期待,不是「我管著你」,而是「我相信你」!‍

詢問家長了一個問題:「你對孩子的滿意和認可是什麼?如果滿分是10分,你會給孩子打幾分?」你可能會想出一堆來扣分的理由:諸如不喜歡洗澡、懶惰、拖延等等。最終給孩子打出7分、6分、5分甚至是更低。

如果我再問一個6歲之前的孩子一個問題:「你有多愛、多崇拜爸爸媽媽?如果滿分是10分,你會給父母打幾分?」孩子會說出一大堆他們給家長加分的理由:喜歡媽媽的擁抱、爸爸的陪伴、家人的親吻等等。最終多數孩子都會給爸爸媽媽打出高分、滿分、甚至一萬分。

現在太多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貼上標籤、下定義,認為孩子就是調皮、懶惰、沒有目標感……其實家長們不知道,孩子甚至需要用盡一生的時間去撕掉這些標籤,孩子最希望成為的不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而是父母想要成為的樣子。

給孩子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給孩子一個開放性的成長環境,讓他在愛和自由的氛圍中長大,會讓他成長為一個自尊,自愛,自信的人。

華裔美國作家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寫道:「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被期待、被認同。


與孩子保持距離感,是尊重孩子的表現。‍


孩子三歲開始有性別意識,這時需要家長教會孩子「男女有別」,異性家長更需要及時與孩子適度保持界限,儘量避免過於親密的行為。

當孩子擺脫童年,開始進入青春期,特別是在孩子12歲之後,孩子進入性發育期,性意識覺醒,開始要求有更多的獨立自由、話語權、隱私權。

當家長毫無顧忌地介入孩子的「領地」,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就會失去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也失去了相處中的界限感。正如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經說過:「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

王恆晉老師說:一定要去相信並尊重孩子,才是為孩子最好的減負,也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斷努力成長得更好。好的家庭,一定是有分寸感的,不包攬、不越界、不以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因為真正的愛,不是佔有,不是犧牲,而是成全和放手、理解和支持。

王恆晉老師


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界限,可以說是中國人、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自以為是的愛,如果沒有和孩子分清界限,過多幹涉,給孩子留下的重創絕不亞於暴力。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中國式親子關係最大的矛盾就是:父母毫不鬆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和渴望自由活出自己的孩子之間的矛盾。他們沒有邊界地幹涉孩子的一切,讓親子關係矛盾不斷,並且執著地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我都是為了你好,聽我的準沒錯」;「我生你養你,你就得聽我的」;「我是你媽媽,為什麼不能知道你的一切」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真實的所需所想,最怕你給的「愛」,不是孩子想要的。

父母覺得自己的人生閱歷更多,於是總想安排孩子的人生,絲毫容不得孩子偏離他們為其預設的人生軌道。當孩子偏離時,父母就會不顧一切地進入到孩子的世界,用盡一切辦法將孩子拉回。所以,父母缺乏邊界感的背後,隱藏的其實是他們的控制欲。他們認為,孩子的一切都是他們的。如果全世界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與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私人世界的邊界越是被觸碰就越是想逃離。所以孩子並不像父母想像中那樣幸福,反而一生都在為自由奔走。


界限感,決定一個家庭的幸福感,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有自己空間的孩子,才能有選擇的權利,才能更會選擇自己的人生。所以,身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做自己。

(原創文章,轉載務必註明出處,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校稿:陳坤英)

相關焦點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好的關係,一定要有界限感
    王恆晉老師聊到界限就像是標示出一個極限、範圍或邊緣的一些界線或事物,在心理層面,界限是對於自己與他人為不同個體的認知,因為這種的不同感,所以每個人都具有獨特且獨立的身份。王恆晉老師談到:很多人在婚姻中都沒有界限感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家長不斷向後退的過程
    (原創文章,作者:王恆晉老師 編審:何良慶)如果要問現在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哪項能力,那一定是專注力了!現在不少機構打著幫孩子提升專注力的口號,號稱可以通過訓練,提高專注力,甚至可以一分鐘讀完一本書,以此收取高昂的學費,但最終卻收效甚微。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擁有幸福的能力
    截止2019年1月,根據「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的《單親媽媽生活現狀與服務需求調查研究》顯示,全國共有2400萬單親家庭,約每20戶家庭中就有1戶單親家庭。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離婚率已連續16年上漲,當婚姻感情破裂,隨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認真面對和解決。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網癮的孩子都是在呼喚愛
    根據中國之聲的報導,廣州市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暑期網路遊戲玩家相對於平時會增加20%左右,而每年的8月,很多大型網路遊戲的在線人數會達到最高峰,其中青少年是主力軍,因為67.5%的青少年選擇網上衝浪來作為自己假期主要的消遣方式。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厭學的背後就是厭生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抑鬱與厭學背後的問題:恆晉老師:在我日常的諮詢與工作中,接觸的90%青少年來訪者都是厭學和抑鬱的情況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6歲之前決定孩子的人生
    王恆晉老師聊到青少年心理工作時說:遇到有許多無助、焦慮的父母,看到曾經乖巧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得陌生、冷漠。王恆晉老師提醒:常見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歸到6歲之前找到原因。「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研究顯示,一個孩子6歲之前的生長、學習、發育等過程,都影響著其未來的整個人生。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0-6歲的發育黃金期,才是真正地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在缺乏 「生命教育」的中國教育體系裡,孩子對於生命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和教育學反思的原點。我們的生命應有所覺醒、有所提升,這是人生面臨的,也是必須應對的最重要課題。一、了解生命的意義臺灣高雄師大教授張淑美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現代心理學是基於大量的科學實驗,包括大腦與認知科學的研究,來還原我們每個人的行為背後,最真實的驅動力王恆晉老師解釋道:科學的心理學,會幫助我們發現、解剖、最終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它讓我們通過提升和開發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向成功跨進一步。成功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總結起來,有三個必要條件:理解自我、把控關係、價值觀升級,系統學習科學心理學能幫助自身理解和訓練這三種能力。
  • 王恆晉: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窮人家的「富二代」
    過度縱容,毀掉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來到蒲蕊,王恆晉分享到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富翁的父母,但最可悲的是,現在許多家庭,沒有富二代的物質條件,卻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條件,不想讓自家孩子落後於人,這反而讓孩子沾染上了種種惡習,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這種現象發生的最大原因是來自家長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 缺乏界限感,是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
    缺乏界限感,不僅是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也是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前段時間在微信圈子裡看見一篇文章,印象中題目為「引發家庭關係痛苦的原因——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大意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即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也分不清什麼事別人的事,所以常會把自己該做的事轉嫁給別人
  • 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裡非議,因為,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描述、預測和解釋行為。此外,心理學家對控制和改變人們的行為極為感興趣,並且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幹預人們的行為,例如減少暴力和提升幸福感。
  • 王恆晉與何良慶跨界對話:大數據時代下心理學的人情味
    今天我們邀請到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他將與遊金地全媒體中心創始人何良慶一起探討:《數字時代下,心理行業的新發展》。王恆晉據網絡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規模高達278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392億元。據艾媒網統計數據可知,疫情爆發期間,約有63.1%的中國用戶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培訓證書越來越多,心理諮詢師不可勝計?王恆晉講到,長久以來,中科院心理所一直是國內繼續教育和培訓市場上的發證大戶。據內部學員稱,此事涉及學員近萬人,倘若如此,退款金額將數以億計。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王恆晉講到,長久以來,中科院心理所一直是國內繼續教育和培訓市場上的發證大戶。據內部學員稱,此事涉及學員近萬人,倘若如此,退款金額將數以億計。經多年的不懈努力,「中科院心理所XX碩士」已泛濫成災,大量僅持有課程結業證書的學員紛紛以中科院心理所碩士自居,尤其是在心理諮詢領域,可謂「中科院心理所碩士」遍地走。
  • 擁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子女的生活難以幸福,拎得清才是大智慧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界限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存在?是的,孩子是獨立個體,並非父母的附屬品。記得有次在遊樂場,兩個孩子鬧了矛盾,大孩子一直在哭,小孩子則很害怕,事情本身可以平和解決。父母是否懂得界限感,決定子女的幸福度擁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子女的生活難以幸福,這句話聽起來有些偏頗,但現實中的確如此。楊嘉玲老師的書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願你既能保有善良,又能堅定做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
  • 王恆晉:未來已來,心理行業未來發展新趨勢
    王恆晉老師談到,在他從事心理行業的工作中,遇到越來越多的90後願意為孩子的教育與心理健康,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方面學習成長。幾年後00後大學畢業後,這波年輕人,會因為情緒問題,親密關係、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去找心理諮詢相關的服務。在00後的群體看來,去尋求心理方面的幫助,與健身運動,養生一樣,都是身心健康的一部分。
  • 王恆:中國百貨大亨
    而當所有人認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的王恆卻「意外」的選擇了後者。    而這個「意外」似乎早就在王恆的腦中打好了算盤,因為他的「第一哲學」告訴了自己:在中國大陸,「第一」是特別值錢的名號。這幢高218公尺、58層,矗立在南京最繁華中心的大樓,與上海黃浦江邊的地標88層金茂大廈、南京西路上66層的恒隆廣場,一起被視為中國的三大摩天樓。摩天樓的地標性質同時也抬出了王恆在大陸百貨地產業二、三線城市稱王的位置。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問題孩子,大多都處在問題家庭,很多家長不願意承擔孩子出現的問題,總願意把孩子出現問題,歸因於外在學業的沉重或者老師的批評,當然也是有關係的,可是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的問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產物,於是毫無節制地保護孩子,幹涉和侵犯孩子的隱私,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侵擾症」。
  • 大唐母嬰告訴你,沒有界限感的家庭,很難走出優秀的孩子
    大唐母嬰告訴你,這樣的人出現的根本問題是:缺乏界限感。大唐母嬰育兒師表示,在我國很多家庭中都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常常會將愛當做藉口模糊了界限,父母喜歡去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即便孩子已經成年,「啃老」現象不增反減恰恰就是一種心理「自己的事就是父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