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家長不斷向後退的過程

2020-08-12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創文章,作者:王恆晉老師 編審:何良慶)

如果要問現在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哪項能力,那一定是專注力了!現在不少機構打著幫孩子提升專注力的口號,號稱可以通過訓練,提高專注力,甚至可以一分鐘讀完一本書,以此收取高昂的學費,但最終卻收效甚微。針對孩子專注力的問題,我們一同來聽聽曾幫助眾多青少年和家庭回歸校園,回歸生活,蒲蕊心理的創始人,青少年心理專家王恆晉老師的看法:

恆晉老師:通過訓練提高的專注力,往往指標不治本。對於專注力,我們要去更深層的探索,關注孩子缺乏專注背後的原因。

在青少年心理工作中,家長對孩子最容易詬病的就是專注力問題。曾經有一位媽媽向我形容自己孩子晚上寫作業,寫兩個題,愣十分鐘,再憋幾個字,上廁所蹲半小時,再背幾個單詞,出來吃水果花二十分鐘。寫作業異常煎熬。去學校找老師了解情況,老師也反映上課不能專注,開小差。相信這也是許多家長遇到的問題。

其實專注力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許多家長都曾對我說自己的孩子沒有專注力,其實不是孩子沒有專注力,而是他的專注力被隱藏起來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你看到孩子寫作業總是走神,打遊戲卻半天都不嫌煩。對於缺乏專注力的孩子,背後往往缺乏安全感與價值感。不專注也是在害怕面對後果。

恆晉老師: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一定能給予我們的是生命、性別、價值與身份,但是不一定給予我們愛、陪伴、接納、尊重與界限,當父母沒有給足不一定給予我們的,在進入青春期甚至成人後,孩子都會表現為低價值感和低安全感。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潛意識決定你的人生,你卻稱之為命運。

在孩子0~2歲,處於口欲期時,孩子們好奇外界一切的東西,但卻經常遭到喝止。在孩子在開始獨立思考的階段,不少父母又跟在身邊一會吃點水果,一會喝杯牛奶。這種長期處於幹擾環境的孩子,專注力將受到損傷。在這樣被打斷、被忽視、被否定的模式下,孩子不僅變得失去自我,更缺少情感的連結。

恆晉老師:我在從事青少年心理的工作中,遇到很多不能專注、沒有所謂專注力的孩子,但令我驚訝的是,在進行心理療愈的過程中,不少孩子在找到自我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自己真正喜歡熱愛的事情,當他專注在自己的興趣點上時,不僅學習力得到了提升,人際關係能力、抗挫力、復原力也都隨之提升。

曾經有一個女孩來訪者,休學兩年,休學前一直是班級的第一名,但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考不好,於是選擇乾脆休學不參加考試。這樣的低價值感和不安全感,也來自於父母在她成長過程中很少肯定過她,只關注她做的不好的部分。隨著諮詢的進行,女孩逐漸接納自我,找到了自己攝影方向的興趣,表現出極高的天賦與能力。很高興也很欣慰地看到一年後,女孩的家庭關係得到了很大的修復,女孩也在休學兩年後參加高考,最終考入了北京某大學的攝影專業

在高考成績公布後,女孩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對我說:「恆晉老師,沒有你,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儘管諮詢的過程異常的艱難,但在聽到這樣的話語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價值感,這也是我一直在做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初心和意義。

我在青少年心理工作中接觸到許多家長,都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得到的卻是孩子不願專注,更不願承擔後果。其實作為家長,更應該看到專注力問題的本質,解決底層的問題,暨安全感和價值感的建立,發現並保護孩子的願望和嚮往,接納讓孩子去承擔後果的事實。

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家長不斷向後退的過程。

(來源:遊金地)

相關焦點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6歲之前決定孩子的人生
    王恆晉老師聊到青少年心理工作時說:遇到有許多無助、焦慮的父母,看到曾經乖巧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得陌生、冷漠。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王恆晉老師提醒:常見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歸到6歲之前找到原因。「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研究顯示,一個孩子6歲之前的生長、學習、發育等過程,都影響著其未來的整個人生。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0-6歲的發育黃金期,才是真正地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網癮的孩子都是在呼喚愛
    「網癮」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長困惑的問題。疫情期間,孩子們隔離在家上網課,又讓這個問題井噴式的爆發出來。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網癮」背後的問題。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厭學的背後就是厭生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抑鬱與厭學背後的問題:恆晉老師:在我日常的諮詢與工作中,接觸的90%青少年來訪者都是厭學和抑鬱的情況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以愛之名,對孩子愛的束縛‍王恆晉老師講到一個實例但隨著諮詢的的深入,男孩漸漸向我描述了在家庭中父母與他相處的模式,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以隨時進入他的房間,無論他在睡覺還是換衣服,甚至在他洗澡的時候,母親也會隨時推門而入。當他試圖反抗時,父母卻對他說:「幹嘛要關門,是不是又背著我打遊戲?」「洗澡為什麼要鎖門,我們是你的父母又不是別人!」他說,「父母給了我最好的教育,卻沒有給我自我生存的能力和空間。」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擁有幸福的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遊金地小編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剖析單親家庭中,孩子如何健康成長:恆晉老師:一個好的原生家庭表現為父親不缺位,母親不錯位,老人不越位,但卻往往事與願違,這也是為什麼離婚率與單親家庭的數量居高不下。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在孩子面前,我們一直避談「死亡」,可「死亡」並不會因此繞開孩子。其實「死亡」就像是樹葉變黃從樹上掉下來一樣自然。但死亡也同時代表著生命的消失,意味著什麼都不能做了。沒有辦法與夥伴玩耍、不能吃美味的食物、也不能與爸爸媽媽一起生活。所以,對於孩子,需要讓他們能夠敬畏生命,才能遠離危險。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其實大家還是對心理學存在著深深的誤解。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王恆晉老師解釋道:科學的心理學,會幫助我們發現、解剖、最終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它讓我們通過提升和開發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向成功跨進一步。成功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總結起來,有三個必要條件:理解自我、把控關係、價值觀升級,系統學習科學心理學能幫助自身理解和訓練這三種能力。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好的關係,一定要有界限感
    比如在家庭親子關係當中,孩子的哪些行為是父母想要的?哪些又是孩子想要的?在親密關係中,哪些是愛人本來的樣子?哪些是我們想要TA成為的樣子?王恆晉老師聊到王恆晉老師談到:很多人在婚姻中都沒有界限感 王恆晉老師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心理諮詢師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幫助的過程。好的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誤解四:心理學就是給人「洗腦」,都是「忽悠」人。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在這個定義中,有三個重要的關鍵詞:科學、行為和心理過程。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描述、預測和解釋行為。
  • 王恆晉: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窮人家的「富二代」
    來到蒲蕊,王恆晉分享到,近期有一位特殊的來訪者,20多歲的男孩,因為在工作和感情上屢屢受挫,越來越消極,最後閉門不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富翁的父母,但最可悲的是,現在許多家庭,沒有富二代的物質條件,卻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條件,不想讓自家孩子落後於人,這反而讓孩子沾染上了種種惡習,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這種現象發生的最大原因是來自家長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 王恆晉:未來已來,心理行業未來發展新趨勢
    隨著因為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高,還有人口代際更替,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不斷增長。80後是真正開始重視自己心理健康的人,擁有更高學歷與教育的90後群體作為父母是更願意為孩子的教育與心理健康消費的群體,00後2018年剛進入大學,2022年00後大學生畢業,00後才是真正有意識,願意為自己的心理健康進行花費的群體。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大約80%的人拿到證書後,會將其放到箱子裡,「這一頁就翻過去了」,20%的人真心喜歡心理學,會不斷學習、成長,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會成為能勝任的專職心理諮詢師。原來二、三級心理諮詢師職業標準設計的本意是好的,分別有500個學時、900個學時的學習時長,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比較亂,「有的機構組織學員刷題,有的地方改卷混亂,考試不過的話,到時候就掏錢,把分數改一改」。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建構「同心」關係
    家長心急如焚,著急的心情固然能理解,但其實也大可不必過於焦慮,孩子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時期到十八歲成年,不僅僅是教育的過程,也是生命的進程。教育的組成是社會、家庭、學校共同來完成的,那生命的進程將會持續我們一生。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培訓證書越來越多,心理諮詢師不可勝計?王恆晉講到,長久以來,中科院心理所一直是國內繼續教育和培訓市場上的發證大戶。據內部學員稱,此事涉及學員近萬人,倘若如此,退款金額將數以億計。
  • 王恆晉與何良慶跨界對話:大數據時代下心理學的人情味
    今天我們邀請到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他將與遊金地全媒體中心創始人何良慶一起探討:《數字時代下,心理行業的新發展》。王恆晉:「現在有很多線上課程,講的是個人職業規劃,職場人際交往,溝通談判,兩性情感,情感挽回,PUA,九型人格,潛能激發,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情緒管理等等。
  • 王恆晉談:精神健康新政策下我國抑鬱症群體現狀
    王恆晉談到:抑鬱症被稱為「心靈上的感冒」,其實本質上與我們日常的感冒、發燒相似,都是一種疾病,並不是通過勸說、忍一忍就能夠緩解的,它需要系統規範的心理治療與幹預。青少年是抑鬱症多發人群,家長需要格外關注孩子的變化。
  • 王恆晉:心理行業爆發背後,是人才的匱乏
    在後疫情時代,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各種產業模式,也從昔日的不溫不火不斷升溫,迎來新的機遇。14歲的男孩被母親當眾扇耳光,從教學樓翻越而下,決然而去;青島15歲女孩親手將朝夕相處的單親母親勒死;12歲女孩因老師評價作文「負能量」跳樓身亡;
  • 王恆
    廣州人熟知的王恆,是一名在改革開放30年裡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家,是一位十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彩收藏家,是以粵商之名為歲月留聲並分享十三行城市記憶的文物捐獻者,但對於那些依靠王恆的資助和支持撐過了人生艱難時刻的人們來說,王恆是他們心中再親切不過的善良人,他曾因知曉偏遠山區窮苦人家吃不飽飯而哽咽,他曾因目睹鄉人在泥濘不堪的機耕路上寸步難行而難眠,他也曾因一封滿懷崇敬和充滿恩情的感謝信而欣慰不已
  • 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家長不斷退讓的過程
    經過三催四請、三番四次的叫起床,那孩子終於爬起來了,然後妥妥的晚了,為了節省時間按時到校,讓他爹送他上學去。然後給老太太又打個電話告知這個好消息,老太太一聽也挺高興,這不用幫忙準備也等於放一天假,原本婆婆的想法是不願孩子在外面吃的,她一向認為外面的飯菜油煙大,又不衛生,結果孩子吃的越來越少越來越瘦,婆婆心疼的不得了,我們趕緊開始學習做菜,不說色香味俱全,就是可以讓他吃的比較滿意,眼看著現在吃飯基本正常,婆婆也就放鬆了口氣,現在的要求就是只要每天吃飽吃好就可以,偶爾在外面吃個一頓半頓的也不打緊
  •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經營幸福的過程
    當美德像寶石一樣存在在孩子身上,經過歲月的不斷打磨,它會一點點全部顯現出來。我的孩子在幼兒園做的所有作業都沒有分數的評定,而是看他是不是很努力,是不是一如既往地在進步,包括老師跟我們溝通的時候也會談到,小孩子學習的幸福值其實是三角形的最高一節。孩子如果回家的時候累了,不想再繼續學習了,媽媽們一定要讓孩子先停頓一會兒,這樣做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