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作者:王恆晉老師 編審:何良慶)
如果要問現在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哪項能力,那一定是專注力了!現在不少機構打著幫孩子提升專注力的口號,號稱可以通過訓練,提高專注力,甚至可以一分鐘讀完一本書,以此收取高昂的學費,但最終卻收效甚微。針對孩子專注力的問題,我們一同來聽聽曾幫助眾多青少年和家庭回歸校園,回歸生活,蒲蕊心理的創始人,青少年心理專家王恆晉老師的看法:
恆晉老師:通過訓練提高的專注力,往往指標不治本。對於專注力,我們要去更深層的探索,關注孩子缺乏專注背後的原因。
在青少年心理工作中,家長對孩子最容易詬病的就是專注力問題。曾經有一位媽媽向我形容自己孩子晚上寫作業,寫兩個題,愣十分鐘,再憋幾個字,上廁所蹲半小時,再背幾個單詞,出來吃水果花二十分鐘。寫作業異常煎熬。去學校找老師了解情況,老師也反映上課不能專注,開小差。相信這也是許多家長遇到的問題。
其實專注力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許多家長都曾對我說自己的孩子沒有專注力,其實不是孩子沒有專注力,而是他的專注力被隱藏起來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你看到孩子寫作業總是走神,打遊戲卻半天都不嫌煩。對於缺乏專注力的孩子,背後往往缺乏安全感與價值感。不專注也是在害怕面對後果。
恆晉老師: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一定能給予我們的是生命、性別、價值與身份,但是不一定給予我們愛、陪伴、接納、尊重與界限,當父母沒有給足不一定給予我們的,在進入青春期甚至成人後,孩子都會表現為低價值感和低安全感。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潛意識決定你的人生,你卻稱之為命運。
在孩子0~2歲,處於口欲期時,孩子們好奇外界一切的東西,但卻經常遭到喝止。在孩子在開始獨立思考的階段,不少父母又跟在身邊一會吃點水果,一會喝杯牛奶。這種長期處於幹擾環境的孩子,專注力將受到損傷。在這樣被打斷、被忽視、被否定的模式下,孩子不僅變得失去自我,更缺少情感的連結。
恆晉老師:我在從事青少年心理的工作中,遇到很多不能專注、沒有所謂專注力的孩子,但令我驚訝的是,在進行心理療愈的過程中,不少孩子在找到自我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自己真正喜歡熱愛的事情,當他專注在自己的興趣點上時,不僅學習力得到了提升,人際關係能力、抗挫力、復原力也都隨之提升。
曾經有一個女孩來訪者,休學兩年,休學前一直是班級的第一名,但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考不好,於是選擇乾脆休學不參加考試。這樣的低價值感和不安全感,也來自於父母在她成長過程中很少肯定過她,只關注她做的不好的部分。隨著諮詢的進行,女孩逐漸接納自我,找到了自己攝影方向的興趣,表現出極高的天賦與能力。很高興也很欣慰地看到一年後,女孩的家庭關係得到了很大的修復,女孩也在休學兩年後參加高考,最終考入了北京某大學的攝影專業。
在高考成績公布後,女孩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對我說:「恆晉老師,沒有你,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儘管諮詢的過程異常的艱難,但在聽到這樣的話語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價值感,這也是我一直在做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初心和意義。
我在青少年心理工作中接觸到許多家長,都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得到的卻是孩子不願專注,更不願承擔後果。其實作為家長,更應該看到專注力問題的本質,解決底層的問題,暨安全感和價值感的建立,發現並保護孩子的願望和嚮往,接納讓孩子去承擔後果的事實。
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家長不斷向後退的過程。
(來源:遊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