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是捧著手機不願放下?
為什麼孩子總是沉迷網絡不與外界交流?
為什麼無論採取什麼方式,孩子還是不願離開網絡和遊戲?
根據中國之聲的報導,廣州市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暑期網路遊戲玩家相對於平時會增加20%左右,而每年的8月,很多大型網路遊戲的在線人數會達到最高峰,其中青少年是主力軍,因為67.5%的青少年選擇網上衝浪來作為自己假期主要的消遣方式。
「網癮」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長困惑的問題。疫情期間,孩子們隔離在家上網課,又讓這個問題井噴式的爆發出來。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網癮」背後的問題。
恆晉老師:網絡、手機對於現在社會來說已經成為日常社交的載體和媒介,許多孩子玩遊戲,上網也是因為現實中缺少興趣和樂趣的時間。但許多家長卻把正常的娛樂和社交放大化,為孩子貼上「網癮」的標籤。
在我從事青少年心理工作中,遇到過太多認為孩子有「網癮」的家長,拔網線、砸電腦、摔手機、甚至打罵孩子,用盡了所有極端的方法,也往往是治標不治本。家庭中的許多衝突都是因為網絡、遊戲,硬碰硬的對抗,只能是兩敗俱傷。
網癮的背後其實是家長們過度的擔心與焦慮,害怕孩子一接觸網絡,就會沉迷網絡,沉迷遊戲,耽誤學習,自毀前程。所以拼命的去阻止孩子接觸網絡,得到的結果卻適得其反。
在我幫助過眾多所謂「網癮」的青少年中,內在都充滿了對愛,對與他人連結的渴望,這些孩子不是對網絡、遊戲上癮,而是對愛、對與他人連結的渴望。網絡世界中有朋友,有認同,有陪伴,這個虛擬的世界給了他們現實給予不了的心理安慰,填補了他們內在缺失的一部分。
恆晉老師:曾經有一個青少年來訪者,孩子的母親總是抱怨孩子愛玩手機遊戲,每天會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但當孩子說要拿手機聽英語時,母親又會打破自己設置的時間界限把手機給孩子,最後發現孩子還是躲在房間裡偷偷玩遊戲。於是爆發了巨大的衝突,當我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問孩子:「如果現在不限制你玩遊戲,這是你最想要的嗎?」出人意料的是,孩子的回答:這不是最我想要的。其實對於許多青少年,就算阻斷了他的「網癮」,他也會在其他地方爆發出問題。網絡與遊戲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與他人連結的方式,是對現實環境的逃避,是一種情緒表達的方式和出口。
對於父母所謂的陪伴,許多家長曾對我說:「我是全職媽媽,全天都在家裡陪伴孩子,為什麼孩子還是會沉迷網絡?」,但太多的家長所謂的陪伴,只是孩子在做自己的事,家長在一旁玩手機而已。我們所說的有質量的陪伴,不只是空間與時間,而是全身心的臨在,放下手機,放下觀點,一起去做孩子想做的事,讓孩子被看到,被聽到。
曾經遇到過許多家長,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做了「對」的事情時,他們才會對孩子表達愛。而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對錯」,孩子表現出的只有對關係的疏離與恐懼,更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感受是沒有對錯的,感受是最真實的表達。當孩子內在的情緒是滿的,就只能跑到網絡的世界中去發洩。
孩子是如何成長的?所謂的「人格」,就是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係內化到心理,形成以後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內化的孩子心理,是與父母的情感連結。當家庭中,父母真實的表達情緒,讓愛流動,孩子的內在也會充滿愛的流動。
在0-1.5歲的嬰兒期,是孩子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在嬰兒期,媽媽是孩子的全世界,如果媽媽給予孩子充足的陪伴,讓孩子被看到被聽到,孩子就能擁抱整個世界,長大後去體驗真實的生活。當孩子沒有得到愛與關注,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重複否定與挫折,他就會選擇退縮,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不願走出。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位置的重要階段。青春期的同伴關係會對青少年產生極大的影響。與同伴相處,被同伴接納的程度以及青少年在同伴群體中的角色和地位都非常重要。遊戲和網絡,不僅是孩子社交的媒介,更能讓孩子體會到在同伴關係中的認同感和價值感。
泰戈爾曾說過: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指責別人,最難的事就是認識自己。孩子的網癮問題更多反映出家長的過度焦慮與逃避。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其實孩子所有的壞習慣都是家庭問題的「信號」,所有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背後都是孩子在呼喚愛。
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人生」,這一階段的經歷對我們成人後的工作、婚姻、家庭、生活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不只是成績、對錯,更重要的是接納、聽到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擁有價值感,生命感,也擁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感謝恆晉老師的分享,讓孩子成為ta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正確的或者應該的ta,生命才有真正的意義。我們要看到網癮的背後是孩子在呼喚愛,更要看到背後自己的焦慮與恐懼。(作者:王恆晉 編審:何良慶 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