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網癮的孩子都是在呼喚愛

2020-09-03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為什麼孩子總是捧著手機不願放下?

為什麼孩子總是沉迷網絡不與外界交流?

為什麼無論採取什麼方式,孩子還是不願離開網絡和遊戲?

根據中國之聲的報導,廣州市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暑期網路遊戲玩家相對於平時會增加20%左右,而每年的8月,很多大型網路遊戲的在線人數會達到最高峰,其中青少年是主力軍,因為67.5%的青少年選擇網上衝浪來作為自己假期主要的消遣方式。

「網癮」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長困惑的問題。疫情期間,孩子們隔離在家上網課,又讓這個問題井噴式的爆發出來。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網癮」背後的問題。

恆晉老師:網絡、手機對於現在社會來說已經成為日常社交的載體和媒介,許多孩子玩遊戲,上網也是因為現實中缺少興趣和樂趣的時間。但許多家長卻把正常的娛樂和社交放大化,為孩子貼上「網癮」的標籤。

在我從事青少年心理工作中,遇到過太多認為孩子有「網癮」的家長,拔網線、砸電腦、摔手機、甚至打罵孩子,用盡了所有極端的方法,也往往是治標不治本。家庭中的許多衝突都是因為網絡、遊戲,硬碰硬的對抗,只能是兩敗俱傷。

網癮的背後其實是家長們過度的擔心與焦慮,害怕孩子一接觸網絡,就會沉迷網絡,沉迷遊戲,耽誤學習,自毀前程。所以拼命的去阻止孩子接觸網絡,得到的結果卻適得其反。

在我幫助過眾多所謂「網癮」的青少年中,內在都充滿了對愛,對與他人連結的渴望,這些孩子不是對網絡、遊戲上癮,而是對愛、對與他人連結的渴望。網絡世界中有朋友,有認同,有陪伴,這個虛擬的世界給了他們現實給予不了的心理安慰,填補了他們內在缺失的一部分。

恆晉老師:曾經有一個青少年來訪者,孩子的母親總是抱怨孩子愛玩手機遊戲,每天會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但當孩子說要拿手機聽英語時,母親又會打破自己設置的時間界限把手機給孩子,最後發現孩子還是躲在房間裡偷偷玩遊戲。於是爆發了巨大的衝突,當我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問孩子:「如果現在不限制你玩遊戲,這是你最想要的嗎?」出人意料的是,孩子的回答:這不是最我想要的。其實對於許多青少年,就算阻斷了他的「網癮」,他也會在其他地方爆發出問題。網絡與遊戲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與他人連結的方式,是對現實環境的逃避,是一種情緒表達的方式和出口。

對於父母所謂的陪伴,許多家長曾對我說:「我是全職媽媽,全天都在家裡陪伴孩子,為什麼孩子還是會沉迷網絡?」,但太多的家長所謂的陪伴,只是孩子在做自己的事,家長在一旁玩手機而已。我們所說的有質量的陪伴,不只是空間與時間,而是全身心的臨在,放下手機,放下觀點,一起去做孩子想做的事,讓孩子被看到,被聽到。

曾經遇到過許多家長,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做了「對」的事情時,他們才會對孩子表達愛。而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對錯」,孩子表現出的只有對關係的疏離與恐懼,更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感受是沒有對錯的,感受是最真實的表達。當孩子內在的情緒是滿的,就只能跑到網絡的世界中去發洩。

孩子是如何成長的?所謂的「人格」,就是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係內化到心理,形成以後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內化的孩子心理,是與父母的情感連結。當家庭中,父母真實的表達情緒,讓愛流動,孩子的內在也會充滿愛的流動。

在0-1.5歲的嬰兒期,是孩子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在嬰兒期,媽媽是孩子的全世界,如果媽媽給予孩子充足的陪伴,讓孩子被看到被聽到,孩子就能擁抱整個世界,長大後去體驗真實的生活。當孩子沒有得到愛與關注,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重複否定與挫折,他就會選擇退縮,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不願走出。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位置的重要階段。青春期的同伴關係會對青少年產生極大的影響。與同伴相處,被同伴接納的程度以及青少年在同伴群體中的角色和地位都非常重要。遊戲和網絡,不僅是孩子社交的媒介,更能讓孩子體會到在同伴關係中的認同感和價值感。

泰戈爾曾說過: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指責別人,最難的事就是認識自己。孩子的網癮問題更多反映出家長的過度焦慮與逃避。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其實孩子所有的壞習慣都是家庭問題的「信號」,所有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背後都是孩子在呼喚愛。

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人生」,這一階段的經歷對我們成人後的工作、婚姻、家庭、生活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不只是成績、對錯,更重要的是接納、聽到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擁有價值感,生命感,也擁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感謝恆晉老師的分享,讓孩子成為ta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正確的或者應該的ta,生命才有真正的意義。我們要看到網癮的背後是孩子在呼喚愛,更要看到背後自己的焦慮與恐懼。(作者:王恆晉 編審:何良慶 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相關焦點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6歲之前決定孩子的人生
    王恆晉老師聊到青少年心理工作時說:遇到有許多無助、焦慮的父母,看到曾經乖巧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得陌生、冷漠。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王恆晉老師提醒:常見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歸到6歲之前找到原因。「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研究顯示,一個孩子6歲之前的生長、學習、發育等過程,都影響著其未來的整個人生。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0-6歲的發育黃金期,才是真正地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厭學的背後就是厭生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抑鬱與厭學背後的問題:恆晉老師:在我日常的諮詢與工作中,接觸的90%青少年來訪者都是厭學和抑鬱的情況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家長不斷向後退的過程
    (原創文章,作者:王恆晉老師 編審:何良慶)如果要問現在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哪項能力,那一定是專注力了!現在不少機構打著幫孩子提升專注力的口號,號稱可以通過訓練,提高專注力,甚至可以一分鐘讀完一本書,以此收取高昂的學費,但最終卻收效甚微。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擁有幸福的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遊金地小編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剖析單親家庭中,孩子如何健康成長:恆晉老師:一個好的原生家庭表現為父親不缺位,母親不錯位,老人不越位,但卻往往事與願違,這也是為什麼離婚率與單親家庭的數量居高不下。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對孩子愛的束縛‍王恆晉老師講到一個實例:來訪者是一位24歲的男孩,男孩在親密關係中總是感到沒有安全感,想要掌控一切,結果往往只會讓對方感到壓抑,只想逃離這段感情,最終男孩深陷失戀的痛苦中。正如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經說過:「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王恆晉老師說:一定要去相信並尊重孩子,才是為孩子最好的減負,也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斷努力成長得更好。好的家庭,一定是有分寸感的,不包攬、不越界、不以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能感受生命美好的人,都是熱愛生命的;熱愛生命的人,內心都充滿著愛;而內心充滿愛的人,都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中。當家庭中,父母真實的表達情緒,讓愛流動,孩子的內在也會充滿愛的流動。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老師,在《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中說,如今很多孩子都得了「時代空心病」——缺乏價值觀,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好的關係,一定要有界限感
    比如在家庭親子關係當中,孩子的哪些行為是父母想要的?哪些又是孩子想要的?在親密關係中,哪些是愛人本來的樣子?哪些是我們想要TA成為的樣子?王恆晉老師聊到王恆晉老師談到:很多人在婚姻中都沒有界限感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隱私,需要有自己的個性,需要與愛人的平等相處。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建立清晰的邊界,就是守住自己的邊界的同時,也要尊重別人的邊界。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王恆晉老師解釋道:科學的心理學,會幫助我們發現、解剖、最終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它讓我們通過提升和開發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向成功跨進一步。成功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總結起來,有三個必要條件:理解自我、把控關係、價值觀升級,系統學習科學心理學能幫助自身理解和訓練這三種能力。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誤解四:心理學就是給人「洗腦」,都是「忽悠」人。的確,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國內部分心理機構以此為目標,當前橫溢著各種打著心理學旗號的是「成功學」「雞湯」,而非科學。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描述、預測和解釋行為。此外,心理學家對控制和改變人們的行為極為感興趣,並且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幹預人們的行為,例如減少暴力和提升幸福感。
  • 王恆晉: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窮人家的「富二代」
    來到蒲蕊,王恆晉分享到,近期有一位特殊的來訪者,20多歲的男孩,因為在工作和感情上屢屢受挫,越來越消極,最後閉門不出。越來越多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王恆晉講到,他曾經問過許多來到蒲蕊的家長:為什麼要讓孩子好好學習?幾乎所有的家長不假思索地告訴我,為了讓孩子以後少吃苦。
  • 王恆晉與何良慶跨界對話:大數據時代下心理學的人情味
    今天我們邀請到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他將與遊金地全媒體中心創始人何良慶一起探討:《數字時代下,心理行業的新發展》。王恆晉:「眾所周知,新冠病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各行各業都受到一定波及,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遊業、影視院線等受到巨大影響。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建構「同心」關係
    學校上面是教育局,教育局要升學指標,要績效,就施加壓力給學校,學校又施加給了老師,老師再施加給了孩子和家長,層層壓下來,我們的孩子承受的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多。落到實處就是分數,分數,分數。大量的作業,寫不完的卷子幾乎充斥了孩子的校園生活。周末和節假日又奔波於各個學習班和興趣班。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是停留在表面,幾乎落不到實處。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王恆晉講到,長久以來,中科院心理所一直是國內繼續教育和培訓市場上的發證大戶。據內部學員稱,此事涉及學員近萬人,倘若如此,退款金額將數以億計。經多年的不懈努力,「中科院心理所XX碩士」已泛濫成災,大量僅持有課程結業證書的學員紛紛以中科院心理所碩士自居,尤其是在心理諮詢領域,可謂「中科院心理所碩士」遍地走。
  • 王恆晉:未來已來,心理行業未來發展新趨勢
    80後是真正開始重視自己心理健康的人,擁有更高學歷與教育的90後群體作為父母是更願意為孩子的教育與心理健康消費的群體,00後2018年剛進入大學,2022年00後大學生畢業,00後才是真正有意識,願意為自己的心理健康進行花費的群體。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培訓證書越來越多,心理諮詢師不可勝計?王恆晉講到,長久以來,中科院心理所一直是國內繼續教育和培訓市場上的發證大戶。據內部學員稱,此事涉及學員近萬人,倘若如此,退款金額將數以億計。
  • "扔手機、摔電腦",成父母阻止孩子玩遊戲的方式,但並不可取
    當下網絡的發達是此前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曾有過的巨變,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創造出了一個充滿奇光異彩的虛擬世界。青春期的孩子對於環境刺激最為敏感,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最高。而這也使得他們更加容易沉迷於虛幻的網絡世界,成為一名&34;。
  • 王恆
    一、樂善好施心繫故鄉貧苦  你很難想像,一個地方,十幾條路,都與同一個人有關。可是在河源和平縣熱水鎮,十幾條村道水泥路的修建歷史,都寫上了王恆的名字。王恆在廣州出世,但對祖籍河源卻充滿了感恩之情。「以前家鄉人走的是機耕路,要找人來拓寬,然後打水泥,我就參與了。」曾經,熱水鎮的村道都是機耕路,只能人通行,車過不了,而鎮裡的很多橋梁,也都年久失修。
  • 王恆晉:心理行業爆發背後,是人才的匱乏
    據AI心理諮詢平臺Psybot的數據顯示,我國疫情發生之後,平臺流量的增速達到了平時的150%,用戶的集中訴求都與疫情相關,其中武漢的用戶最多,有近40萬。14歲的男孩被母親當眾扇耳光,從教學樓翻越而下,決然而去;青島15歲女孩親手將朝夕相處的單親母親勒死;12歲女孩因老師評價作文「負能量」跳樓身亡;
  • 王恆晉談:精神健康新政策下我國抑鬱症群體現狀
    王恆晉談到:抑鬱症被稱為「心靈上的感冒」,其實本質上與我們日常的感冒、發燒相似,都是一種疾病,並不是通過勸說、忍一忍就能夠緩解的,它需要系統規範的心理治療與幹預。王恆晉講到:處在青春期的少年的心理特點和成年人和幼兒期人群是不同的,身體的快速發育與心理的成長不平衡,對於社會的經驗、經歷、人際關係還在逐漸成長中,處於自我同一性混亂時期的他們心理會有一些不穩定,紓解自己內在情緒的途徑通常也沒有那麼理性。在面臨學業壓力的同時,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過度控制、過度嚴苛,可能會成為情緒出現問題的一個誘因。
  • 大學生接連深陷網癮 父母無邊的愛也殘害孩子
    心裡只想著遊戲,連破罐子破摔的力氣都沒有  「網癮的孩子一看就能看出來。」陶宏開教授說。他永遠也忘不了第一次見到小張時的情景。「他從門外蹭了進來,簡直沒有人樣,低著頭、彎著腰,衣服髒兮兮的,頭髮和鬍子顯然已經很長時間沒打理過了,眼睛總是向下看。」  「一旦玩上遊戲,真的是什麼都不想了。」不少有網癮的孩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