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2020-12-15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當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極大豐富,心理健康狀況卻問題頻出,令人堪憂。根據衛生部和權威部門的抽樣調查,五分之一的人口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現如今,心理學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甚至還呈現出熱鬧和紅火的景象。但追問一句:什麼是心理學?其實大家還是對心理學存在著深深的誤解。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傅小蘭女士在哈佛大學版《心理學:第三版》譯序中列舉了普通大眾對心理學的幾種典型誤解。最為大眾熟知的可能是打著「心理學」旗號的所謂通俗「心理學」——「星座」「血型」「讀心」「攻心術」等,還有各種「雞湯」和粗糙的測試。

誤解一: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當遇到第一次見面的新朋友,得知我是從事心理工作時,總會有人問我: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心理諮詢師也是人,人們面對的難題與困擾,心理諮詢師同樣要面對,同樣也會困惑。再聰穎的心理諮詢師也不大可能具有所謂的「讀心術」,一眼便洞穿別人的心理。

誤解二:心理諮詢只適合「矯情」的人,「心眼小」的人

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其實很廣,除了心理諮詢關於人的情感體驗,還包括人類的感覺、知覺、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決策等;心理學,並非只把「眼睛」盯在人們的「愛恨情仇」、「矯情」上。

作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學科,心理學關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誤解三:心理學是研究精神病和心理有問題的人,心理諮詢師就是看病

對心理異常和心理障礙的研究與幹預,只是心理學的一部分。精神病學不屬於心理學,心理學也不是精神病學。心理諮詢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心理諮詢師與醫生是不同的職業。

心理醫生一般是學習臨床醫學與精神病學,而心理諮詢師多是學習應用心理學專業與心理諮詢專業的。心理諮詢更多的是解決人群中的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心理諮詢師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幫助的過程。好的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誤解四:心理學就是給人「洗腦」,都是「忽悠」人。

的確,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國內部分心理機構以此為目標,當前橫溢著各種打著心理學旗號的是「成功學」「雞湯」,而非科學。

其實我們學習心理學的本質是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看到我們與他人、外界環境的關係。去看到自己過往的創傷和缺失的那一部分,去接納自己,學會與他人連結,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誤解五:心理學就是做測試。

測試,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理測驗,是心理學下屬的心理測量分支。換句話說,這也還只是心理學的一個部分而已。網絡上常常見到的選一下「咖啡、茶、可樂,還是水」,就能知道你的性格或者你的戀愛類型,這樣的「測試」不但粗糙,而且毫無科學根據,不是心理學的產物。

誤解六: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潛意識,夢境是主要研究對象。

弗洛伊德流派只是一個流派,精神分析學說不能代表心理學,弗洛伊德名氣雖大,卻也不是所有心理學家的「代言人」。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心理學歷史是這樣概括的「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所以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1879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現象,這被公認為是心理科學獨立的標誌。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在這個定義中,有三個重要的關鍵詞:科學、行為和心理過程。

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描述、預測和解釋行為。此外,心理學家對控制和改變人們的行為極為感興趣,並且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幹預人們的行為,例如減少暴力和提升幸福感。

現代心理學是基於大量的科學實驗,包括大腦與認知科學的研究,來還原我們每個人的行為背後,最真實的驅動力。王恆晉老師解釋道:科學的心理學,會幫助我們發現、解剖、最終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它讓我們通過提升和開發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向成功跨進一步。成功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總結起來,有三個必要條件:理解自我、把控關係、價值觀升級,系統學習科學心理學能幫助自身理解和訓練這三種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教授口述,心理學家根據大量研究總結出來一個經驗公式:成功=20%的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主導我們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有「心理彈性、成長型思維、堅毅、情緒智力、成就動機以及領導力」等等。所有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行為是可被直接觀測到的,人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例如小孩哭泣、學生騎車上學、我們出去旅遊等。而心理過程包括思維、感覺以及動機,這些都是無法被直接觀察到的。雖然我們不能夠直接地看到思維和感覺,但它們卻是真實存在的,例如,當媽媽離開房間時小孩的感受,以及學生對騎車旅行的回憶,我們在旅行中看到美景的愉悅感受。

心理學其實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從眾效應,刻板效應、破窗理論等,這些在我們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見的。當我們去更好地認識自己,將心理學應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發揮好方面,避免和接納不好的方面,讓我們更加愉悅與穩定。

(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校稿:陳坤英)

相關焦點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根據衛生部和權威部門的抽樣調查,五分之一的人口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現如今,心理學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甚至還呈現出熱鬧和紅火的景象。但追問一句:什麼是心理學?其實大家還是對心理學存在著深深的誤解。「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所以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6歲之前決定孩子的人生
    王恆晉老師聊到青少年心理工作時說:遇到有許多無助、焦慮的父母,看到曾經乖巧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得陌生、冷漠。王恆晉老師提醒:常見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歸到6歲之前找到原因。「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研究顯示,一個孩子6歲之前的生長、學習、發育等過程,都影響著其未來的整個人生。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0-6歲的發育黃金期,才是真正地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活著該怎樣做人還沒弄懂,哪有時間研究死人或該為死人做的事呢?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更不知死亡意味著什麼。這也就是他們如此遊戲生命的原因了。一、了解生命的意義臺灣高雄師大教授張淑美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厭學的背後就是厭生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中國青少年自殺率世界第一,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一份歷時3年多,涉及全國13個省約1.5萬名學生參與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網癮的孩子都是在呼喚愛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網癮」背後的問題。恆晉老師:網絡、手機對於現在社會來說已經成為日常社交的載體和媒介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家長不斷向後退的過程
    (原創文章,作者:王恆晉老師 編審:何良慶)如果要問現在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哪項能力,那一定是專注力了!現在不少機構打著幫孩子提升專注力的口號,號稱可以通過訓練,提高專注力,甚至可以一分鐘讀完一本書,以此收取高昂的學費,但最終卻收效甚微。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擁有幸福的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遊金地小編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剖析單親家庭中,孩子如何健康成長:恆晉老師:一個好的原生家庭表現為父親不缺位,母親不錯位,老人不越位,但卻往往事與願違,這也是為什麼離婚率與單親家庭的數量居高不下。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以愛之名,對孩子愛的束縛‍王恆晉老師講到一個實例最終多數孩子都會給爸爸媽媽打出高分、滿分、甚至一萬分。現在太多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貼上標籤、下定義,認為孩子就是調皮、懶惰、沒有目標感……其實家長們不知道,孩子甚至需要用盡一生的時間去撕掉這些標籤,孩子最希望成為的不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而是父母想要成為的樣子。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好的關係,一定要有界限感
    王恆晉老師聊到在他小時候曾一度以為,那些不分青紅皂白關心你的人是「真正」對你好的人,長大以後發現,過於熱情的人無一例外會讓他感到不適。不過度幹涉別人的事。王恆晉老師談到:很多人在婚姻中都沒有界限感 王恆晉老師
  • 王恆晉: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窮人家的「富二代」
    過度縱容,毀掉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來到蒲蕊,王恆晉分享到畢業幾年後,換了很多份工作,卻沒有一件事能夠堅持下來,結果就是退行到家中。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富翁的父母,但最可悲的是,現在許多家庭,沒有富二代的物質條件,卻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條件,不想讓自家孩子落後於人,這反而讓孩子沾染上了種種惡習,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王恆晉分享到,近年來,心理學培訓尤其是心理諮詢師培訓備受社會熱捧,各類心理諮詢培訓機構和項目層出不窮。2017年,國家取消了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後,心理諮詢師培訓亂象愈演愈烈,近三年來,各類心理諮詢輔導專業技能培訓證書多達百種。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培訓證書越來越多,心理諮詢師不可勝計?王恆晉講到,長久以來,中科院心理所一直是國內繼續教育和培訓市場上的發證大戶。據內部學員稱,此事涉及學員近萬人,倘若如此,退款金額將數以億計。
  • 王恆晉與何良慶跨界對話:大數據時代下心理學的人情味
    今天我們邀請到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他將與遊金地全媒體中心創始人何良慶一起探討:《數字時代下,心理行業的新發展》。王恆晉王恆晉王恆晉感謝王恆晉和何良慶帶來的深度解析與分享
  • 王恆晉:未來已來,心理行業未來發展新趨勢
    王恆晉老師談到,在他從事心理行業的工作中,遇到越來越多的90後願意為孩子的教育與心理健康,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方面學習成長。幾年後00後大學畢業後,這波年輕人,會因為情緒問題,親密關係、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去找心理諮詢相關的服務。在00後的群體看來,去尋求心理方面的幫助,與健身運動,養生一樣,都是身心健康的一部分。
  • 王恆晉:心理行業爆發背後,是人才的匱乏
    14歲的男孩被母親當眾扇耳光,從教學樓翻越而下,決然而去;青島15歲女孩親手將朝夕相處的單親母親勒死;12歲女孩因老師評價作文「負能量」跳樓身亡;根據蒲蕊在疫情期間的來訪量來看,今年來諮詢心理問題的學生來訪者比往年增多大約三分之一,甚至許多早已告別父母在外求學的大學生、研究生,也因為疫情期間與家人共處一室頻發矛盾,原本積壓的情緒和問題在疫情期間集中性的爆發出來。
  • 胡塞爾:心理學與現象學共冶一爐
    畢竟經驗科學仰賴經驗觀察,但經驗的觀察卻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確定性;在胡塞爾時代的心理主義也就是從具體個別的存在物一層一層的抽象上去,藉由「經驗主義的抽象理論」來解釋觀念之物何以產生。胡塞爾對這樣的說法十分不以為然,他認為必須嚴格區別觀念之物和現實之物,才不會把從經驗得到的普遍性,錯誤挪用到觀念之物去。(文章由公眾號眾園編輯發布)第三個成見和「明見性」概念有關。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建構「同心」關係
    一、學校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成績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是孩子的家長學校上面是教育局,教育局要升學指標,要績效,就施加壓力給學校,學校又施加給了老師,老師再施加給了孩子和家長,層層壓下來,我們的孩子承受的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多。落到實處就是分數,分數,分數。大量的作業,寫不完的卷子幾乎充斥了孩子的校園生活。周末和節假日又奔波於各個學習班和興趣班。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是停留在表面,幾乎落不到實處。
  • 王祖利與王恆民間借貸糾紛一案
    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 告(2019)粵01執4950號王恆:  本院立案執行申請執行人王祖利與你民間借貸糾紛一案,因你下落不明,無法送達。  被執行人:王恆,男,漢族,1970年7月6日出生,住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雙井街44號401房。  關於申請執行人王祖利申請執行被執行人王恆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作出的(2019)穗仲案字第4192號裁決書已發生法律效力。因被執行人未履行上述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根據申請執行人的申請,本院於2019年8月30日立案執行,執行標的為107033元。
  • 許瑞芳、張志恆:廓清與重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探究
    自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以來,學界對這一問題已經進行了異彩紛呈的辯論,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詮釋,一定程度上繁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學說,但仍沒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什麼」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因而有必要進一步廓清與重釋。一、問題的提出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闡釋,影響較為廣泛的觀點如下:一是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範疇的主張。
  • 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
    習主席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要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到眼睛亮、見事早、行動快。」習主席這一重要論述,飽含著對中青年幹部的殷切期望,也為我們成事成才指明了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