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極大豐富,心理健康狀況卻問題頻出,令人堪憂。根據衛生部和權威部門的抽樣調查,五分之一的人口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現如今,心理學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甚至還呈現出熱鬧和紅火的景象。但追問一句:什麼是心理學?其實大家還是對心理學存在著深深的誤解。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傅小蘭女士在哈佛大學版《心理學:第三版》譯序中列舉了普通大眾對心理學的幾種典型誤解。最為大眾熟知的可能是打著「心理學」旗號的所謂通俗「心理學」——「星座」「血型」「讀心」「攻心術」等,還有各種「雞湯」和粗糙的測試。
誤解一: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當遇到第一次見面的新朋友,得知我是從事心理工作時,總會有人問我: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心理諮詢師也是人,人們面對的難題與困擾,心理諮詢師同樣要面對,同樣也會困惑。再聰穎的心理諮詢師也不大可能具有所謂的「讀心術」,一眼便洞穿別人的心理。
誤解二:心理諮詢只適合「矯情」的人,「心眼小」的人
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其實很廣,除了心理諮詢關於人的情感體驗,還包括人類的感覺、知覺、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決策等;心理學,並非只把「眼睛」盯在人們的「愛恨情仇」、「矯情」上。
作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學科,心理學關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誤解三:心理學是研究精神病和心理有問題的人,心理諮詢師就是看病
對心理異常和心理障礙的研究與幹預,只是心理學的一部分。精神病學不屬於心理學,心理學也不是精神病學。心理諮詢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心理諮詢師與醫生是不同的職業。
心理醫生一般是學習臨床醫學與精神病學,而心理諮詢師多是學習應用心理學專業與心理諮詢專業的。心理諮詢更多的是解決人群中的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心理諮詢師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幫助的過程。好的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誤解四:心理學就是給人「洗腦」,都是「忽悠」人。
的確,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國內部分心理機構以此為目標,當前橫溢著各種打著心理學旗號的是「成功學」「雞湯」,而非科學。
其實我們學習心理學的本質是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看到我們與他人、外界環境的關係。去看到自己過往的創傷和缺失的那一部分,去接納自己,學會與他人連結,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誤解五:心理學就是做測試。
測試,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理測驗,是心理學下屬的心理測量分支。換句話說,這也還只是心理學的一個部分而已。網絡上常常見到的選一下「咖啡、茶、可樂,還是水」,就能知道你的性格或者你的戀愛類型,這樣的「測試」不但粗糙,而且毫無科學根據,不是心理學的產物。
誤解六: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潛意識,夢境是主要研究對象。
弗洛伊德流派只是一個流派,精神分析學說不能代表心理學,弗洛伊德名氣雖大,卻也不是所有心理學家的「代言人」。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心理學歷史是這樣概括的「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所以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1879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現象,這被公認為是心理科學獨立的標誌。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在這個定義中,有三個重要的關鍵詞:科學、行為和心理過程。
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描述、預測和解釋行為。此外,心理學家對控制和改變人們的行為極為感興趣,並且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幹預人們的行為,例如減少暴力和提升幸福感。
現代心理學是基於大量的科學實驗,包括大腦與認知科學的研究,來還原我們每個人的行為背後,最真實的驅動力。王恆晉老師解釋道:科學的心理學,會幫助我們發現、解剖、最終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它讓我們通過提升和開發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向成功跨進一步。成功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總結起來,有三個必要條件:理解自我、把控關係、價值觀升級,系統學習科學心理學能幫助自身理解和訓練這三種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教授口述,心理學家根據大量研究總結出來一個經驗公式:成功=20%的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主導我們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有「心理彈性、成長型思維、堅毅、情緒智力、成就動機以及領導力」等等。所有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行為是可被直接觀測到的,人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例如小孩哭泣、學生騎車上學、我們出去旅遊等。而心理過程包括思維、感覺以及動機,這些都是無法被直接觀察到的。雖然我們不能夠直接地看到思維和感覺,但它們卻是真實存在的,例如,當媽媽離開房間時小孩的感受,以及學生對騎車旅行的回憶,我們在旅行中看到美景的愉悅感受。
心理學其實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從眾效應,刻板效應、破窗理論等,這些在我們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見的。當我們去更好地認識自己,將心理學應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發揮好方面,避免和接納不好的方面,讓我們更加愉悅與穩定。
(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校稿:陳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