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擁有幸福的能力

2020-09-03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截止2019年1月,根據「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的《單親媽媽生活現狀與服務需求調查研究》顯示,全國共有2400萬單親家庭,約每20戶家庭中就有1戶單親家庭。

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離婚率已連續16年上漲,當婚姻感情破裂,隨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認真面對和解決。這其中,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成了重中之重。針對這一問題,遊金地小編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剖析單親家庭中,孩子如何健康成長:

恆晉老師:一個好的原生家庭表現為父親不缺位,母親不錯位,老人不越位,但卻往往事與願違,這也是為什麼離婚率與單親家庭的數量居高不下。很多人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認為找對象不能找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多家庭的婚姻都是為了孩子在維繫。在我從事青少年心理工作的過程中,遇到過許多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家長們認為孩子們叛逆、懶惰、沒有目標,但我卻看到了孩子內心對家長的理解、包容以及內在的堅毅。這些孩子表面上風平浪靜,但當向深層去觸碰時,就會看到孩子渴望愛,渴望關注的支離破碎的心

今年大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裡,跟母親生活的朱朝陽,更是許多單親家庭的一個縮影。表面上的朱朝陽是個成績優異,聽話內向的孩子。但實際上,父母的離異、親情的缺乏在他的心中紮下了巨大的空洞。《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母親是個非常強勢的女人,獨自一人承受生活的重擔,就像許多單親家庭中的母親,認為孩子就是一切。為了孩子放棄了正常的社交和放鬆,對婚姻的失望讓她將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背負自己的一生。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吃飯、社交,對於孩子過度的關注讓孩子感到壓抑和恐懼。過度關注的教育是沒有溫度的教育,很難讓孩子感受到愛。在周春紅和朱朝陽母子之間,我們很少能看到親情與愛的流動,更多的只有命令和控制。

許多父母把孩子當成維繫婚姻的工具,每年的中考、高考結束時都是離婚的高峰期,在我幫助過的許多孩子中,幾乎所有孩子無形中都會成為家庭中情緒的承擔者。許多父母認為一個完整的,即使是表面完整的家庭,也比離婚要好得多。但當父母陷入自我犧牲的感動中,卻往往讓孩子陷入了更大的痛苦和創傷中。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孩子其實對於家庭中的氛圍和情緒有著極強的感知力。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孩子在第一時間就會感受到父母的貌合神離與偽裝。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教育專家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裡講到: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撫養環境的質量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持久的影響。

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該如何健康成長?

恆晉老師:

1、父母不要互相指責,說對方的壞話

美國心理大師薩提亞曾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曾經幫助過一位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關係的緊張讓孩子每天都生活得小心翼翼,父母把孩子當作對抗彼此的工具,整日抱怨對方才是有過錯的那一方。互相的貶低和詆毀,讓孩子整日處於撕裂的狀態。這樣的童年對他來講是在接受父母雙倍的怨恨,導致了長大後的他,從不敢輕易相信任何人。

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家的概念,只想逃出自己的原生家庭,想要更快地給自己一個家。在孩子成人後,因為沒有一個好的榜樣,在與人相處時會表現得過度敏感,在面對人際關係往往會出現很大問題。

2、父母全身心高質量的陪伴

對於單親家庭的父母,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兼顧工作與孩子的辛苦,可能每天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要為家務忙碌。我們所說的有質量的陪伴,不只是空間與時間,而是全身心的臨在,放下手機,放下觀點,放下道理,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鐘,一起去做孩子想做的事,讓孩子被看到,被聽到。

3、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

許多父母會把離婚看作是天大的事,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內心會受到創傷,單親的孩子會受到歧視,卻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在家庭中,父母如果活在壓抑中,孩子也不會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情緒。

作為特斯拉之父,身家數百億的頂級富豪,同時管理數家公司,玩汽車,造火箭,顛覆傳統能源觀念,要把人類帶到火星……埃隆·馬斯克是美國最牛的商界大佬之一,回顧所取得的成就,馬斯克將一切歸功於他的母親。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及母親對他的影響:「母親才是我的英雄,我的成功都來自她的培養和影響。」

22歲時,埃隆的媽媽梅耶·馬斯克的婚姻遭遇痛苦,丈夫出軌、家暴,31歲離婚成為單親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新生活困難重重,梅耶一人要打五份工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但她仍將自己的樂觀傳遞給孩子:盡己所能好好生活,對未來充滿期待。

對孩子們,梅耶從不妄下評論與判斷,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選擇,她會無條件支持孩子們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都是不同的,要讓孩子去決定自己想要什麼。」

除了我們熟知的大兒子埃隆馬斯克外,二兒子金博爾是生態連鎖餐廳的創始人,女兒託斯卡是好萊塢的導演、製片人。而作為一位單親媽媽,她獲得營養學的博士,50歲重回模特行業,如今,72歲的她依然走上紅毯,上《VOGUE》、芭莎的封面。

其實好的教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面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這個新的自我來為孩子做示範和表率,我們要先學會愛自己,再去愛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讓孩子去填補自己缺失的那一半,讓孩子在充滿愛的親子關係中汲取養分,更好的成長。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重組家庭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許多單親父母找到了新的伴侶組成家庭,但卻有太多的顧慮:害怕孩子沒有得到好的照顧,擔心另一半對自己的孩子不好……將過多的關注仍放在孩子身上,這樣的家庭模式無形中又回到了之前的婚姻關係中,重蹈覆轍。其實當我們把夫妻關係放在家庭的首要位置時,孩子自然會感受到家庭中充滿愛的家庭氛圍。

感謝恆晉老師的分享,其實對於對於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保持形式上的家庭結構,而是需要讓孩子感受到儘管父母分開,但父母仍然是愛自己的,讓我們用愛與陪伴去守護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能夠擁有幸福的能力。(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編審:何良慶)

相關焦點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界限感,中國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以愛之名,對孩子愛的束縛‍王恆晉老師講到一個實例他說,「父母給了我最好的教育,卻沒有給我自我生存的能力和空間。」那些父母自認為的愛,終究成了阻礙。阻礙了親子關係,也阻礙了孩子去往未來的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本是親子關係的底線,卻被當成了天花板。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網癮的孩子都是在呼喚愛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網癮」背後的問題。恆晉老師:曾經有一個青少年來訪者遊戲和網絡,不僅是孩子社交的媒介,更能讓孩子體會到在同伴關係中的認同感和價值感。泰戈爾曾說過: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指責別人,最難的事就是認識自己。孩子的網癮問題更多反映出家長的過度焦慮與逃避。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其實孩子所有的壞習慣都是家庭問題的「信號」,所有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背後都是孩子在呼喚愛。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6歲之前決定孩子的人生
    王恆晉老師聊到青少年心理工作時說:遇到有許多無助、焦慮的父母,看到曾經乖巧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得陌生、冷漠。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王恆晉老師提醒:常見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歸到6歲之前找到原因。「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研究顯示,一個孩子6歲之前的生長、學習、發育等過程,都影響著其未來的整個人生。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0-6歲的發育黃金期,才是真正地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家長不斷向後退的過程
    (原創文章,作者:王恆晉老師 編審:何良慶)如果要問現在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哪項能力,那一定是專注力了!現在不少機構打著幫孩子提升專注力的口號,號稱可以通過訓練,提高專注力,甚至可以一分鐘讀完一本書,以此收取高昂的學費,但最終卻收效甚微。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厭學的背後就是厭生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抑鬱與厭學背後的問題:恆晉老師:在我日常的諮詢與工作中,接觸的90%青少年來訪者都是厭學和抑鬱的情況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好的關係,一定要有界限感
    比如在家庭親子關係當中,孩子的哪些行為是父母想要的?哪些又是孩子想要的?在親密關係中,哪些是愛人本來的樣子?哪些是我們想要TA成為的樣子?王恆晉老師聊到王恆晉老師談到:很多人在婚姻中都沒有界限感無論是在親子關係,還是在親密關係中,毫無底線地「寵愛」,都會讓人失去自我,失去成為自我的能力。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一、了解生命的意義臺灣高雄師大教授張淑美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王恆晉老師解釋道:科學的心理學,會幫助我們發現、解剖、最終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它讓我們通過提升和開發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向成功跨進一步。成功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總結起來,有三個必要條件:理解自我、把控關係、價值觀升級,系統學習科學心理學能幫助自身理解和訓練這三種能力。
  • 王恆晉: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窮人家的「富二代」
    來到蒲蕊,王恆晉分享到,近期有一位特殊的來訪者,20多歲的男孩,因為在工作和感情上屢屢受挫,越來越消極,最後閉門不出。王恆晉講到,他曾經問過許多來到蒲蕊的家長:為什麼要讓孩子好好學習?幾乎所有的家長不假思索地告訴我,為了讓孩子以後少吃苦。但成長一定為了伴隨著痛苦,我們希望孩子身心成長,變得優秀,但卻不希望孩子經歷痛苦。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悖論。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究明一事一物,探究心理學的本質與現象
    王恆晉老師談到: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運用系統的研究方法來觀察人們的行為,進而得出結論。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描述、預測和解釋行為。此外,心理學家對控制和改變人們的行為極為感興趣,並且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幹預人們的行為,例如減少暴力和提升幸福感。
  • 王恆晉與何良慶跨界對話:大數據時代下心理學的人情味
    今天我們邀請到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他將與遊金地全媒體中心創始人何良慶一起探討:《數字時代下,心理行業的新發展》。王恆晉:「現在有很多線上課程,講的是個人職業規劃,職場人際交往,溝通談判,兩性情感,情感挽回,PUA,九型人格,潛能激發,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情緒管理等等。
  • 擁有這4種必備的能力,孩子長大後會更有出息,尤其單親家庭
    ,其實這是在害了孩子,在一般的家庭中孩子會得到的愛很多,但是現在單親家庭也不佔少數,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加的應該學會獨立的能力。學習能力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正所謂「笨鳥先飛」,讓孩子在學習能力方面有所提升,也會影響孩子的各種對事物的感受和認識,會增加孩子的信心,同時還會讓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加強,這也是很重要的。
  • 單親家庭孩子怎麼教育 單親家庭孩子教育方法
    單親家庭,這一由來已久的社會問題早已成為普遍現象,一般人直覺認為是離異家庭。但隨著家庭、社會結構的多元,家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造成單親,如離婚、配偶死亡、甚至未婚先孕等等,那麼單親家庭孩子怎麼教育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什麼是單親家庭?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都有哪些問題?
    單親家庭,是現在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加之近年來,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所以,單親家庭,一般是被人認作「離異家庭」,孩子的成年陪伴只有父/母其中一位。但導致單親家庭情況有很多,我們也不能全部歸於是父母離異,有的是一開始父母都在,但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方出了意外,導致的死亡,亦或者是未婚先孕、常年單身無生育能力,年輕時曾經凍卵,要的孩子等等。想要減少單親家庭的數量,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要控制離婚率,這樣才能避免兒童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 王恆晉:未來已來,心理行業未來發展新趨勢
    80後是真正開始重視自己心理健康的人,擁有更高學歷與教育的90後群體作為父母是更願意為孩子的教育與心理健康消費的群體,00後2018年剛進入大學,2022年00後大學生畢業,00後才是真正有意識,願意為自己的心理健康進行花費的群體。
  • 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
    愛是一切的答案,更是單親家庭孩子需要的答案。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以下主要幾個心理問題:(一)自閉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爸媽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
  • 單親媽媽的坎坷再婚路:難道帶著孩子,我就不能擁有幸福嗎?
    想要再婚的單親媽媽有很多,但是,真的成功走上再婚之路的單親媽媽卻並不多。最大的原因是她們帶著孩子,而這個孩子與未來的老公一家非親非故,自己融入一個新家庭尚且需要時間,更何況一個孩子。媽媽們又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所以,有時寧可委屈自己,辛苦自己,一直一個人帶孩子,也不會選擇再婚。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建構「同心」關係
    家長心急如焚,著急的心情固然能理解,但其實也大可不必過於焦慮,孩子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時期到十八歲成年,不僅僅是教育的過程,也是生命的進程。教育的組成是社會、家庭、學校共同來完成的,那生命的進程將會持續我們一生。
  • 有愛的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和不幸福的雙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一個良好的有愛的單親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遠比一個不幸福的雙親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要幸福的多。像那樣的例子,只要細心你會發現,現實生活中很多。女主人是個二婚,一婚在另外一個省生了兩個兒子,大的都十歲啦,還忍心扔下不管,跑到外面去,那個時候鄰居他爸30歲左右沒有結婚,家裡很窮,父母雙亡很難娶上媳婦就在外面做生意,他們剛好碰上了,兩個人就在一起了,還生了三個小孩,由於那家女主人尖酸刻薄愛計較自私,所以女主人每天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和男主人吵架,每天都吵,每天都吵,沒有一天沒有吵過架,吵到在幾個村也都成了名人,他們的兒女就是在那種吵吵鬧鬧不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
  • 王恆晉:從中科院心理所爆雷事件,能否為心理諮詢師敲響警鐘?
    隨後我們來到了蒲蕊心理,與王恆晉老師針對心理諮詢師未來發展之路展開討論。王恆晉講到,長久以來,中科院心理所一直是國內繼續教育和培訓市場上的發證大戶。據內部學員稱,此事涉及學員近萬人,倘若如此,退款金額將數以億計。經多年的不懈努力,「中科院心理所XX碩士」已泛濫成災,大量僅持有課程結業證書的學員紛紛以中科院心理所碩士自居,尤其是在心理諮詢領域,可謂「中科院心理所碩士」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