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致用這個詞,本身很就很明確地說明了「學」和「用」的關係:「學」是基礎,「用」才是目的。為「用」而「學」,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學,才是有效學習。
大多數人的學習痛點就是不能學以致用。
反過來說,學以致用,是治療學習痛點的良藥。
學以致用,讓課堂學習生活更有價值
在學校課堂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照本宣科,語言乏味,沒有激情,抑或是教師口若懸河,激情四射;學生神情漠然、眼神暗淡、思維滯鈍。為什麼?知識沒有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成為學生的需要,沒有學以致用。即使老師不時用教鞭敲著黑板,注意力溜號的學生仍然隨處可見。
學生學得苦嗎?苦不可言。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魏敏芝到城裡把張慧科找回來,保證班裡28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為此,她與班裡的孩子一起計算進城一共需要多少錢,多長時間才能掙夠這麼多錢。
村裡的磚廠搬一塊磚可以賺1分5,搬1000塊磚可以賺15塊,他們需要搬多少塊磚。如果搬1500塊磚花兩個小時,那麼他們得花多少小時才能掙夠。
在大家齊心協力認真計算,全班孩子的神情是專注的,眼睛是明亮的,興趣是高昂的,思維是活躍的。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節數學課,意義就在於學以致用。
這樣的學習苦嗎?樂在其中。
學以致用,讓課堂煥發生機活力,讓學習更有價值和意義。
學以致用,讓高分低能變成高分高能
「高分低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越是老生常談,越能從它存在的旺盛生命力看出這一問題的普遍性。
「高分低能」最現實的表現就是「啃老」。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再到研究生,算一算在學校學習了多少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研究生2年,共計18年。
接受了18年的學校教育,畢業後竟然不能創業養家。
那麼這18年的教育缺失了什麼?
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只在學校裡接受的教育,客觀上就容易造成與實踐脫節,高分低能就是這一弊端的生動體現。
如果我們在這18年的教育過程中,能夠突破學校的象牙塔,多一些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多一些走進社會觀察人生百態的經歷,多一些基於興趣探索沉潛的機會,多一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才可以達到「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的境界。
讓「學」找到宗旨歸宿,讓「用」找到源頭活水,學用結合,讓「高分低能」轉變成「高分高能」。
學以致用,讓成人教育有的放矢
我們正在進入信息裂變的時代,知識迭代速度越來越快,持續學習成為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行動力。
然而信息爆炸同時帶來了注意力幹擾,很多人難以沉下心來研讀學習。
各種成人培訓機構就如雨後春筍飛速蔓延。其中發展勢頭迅猛的培訓機構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習者將剛需知識轉化成實踐能力,達到學以致用。
比如劉一秒現象。劉一秒雖然講的都是經典商業圖書中的基礎內容,但是他「理解學習者的需求和恐懼,他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和表現形式,想方設方讓學習者感興趣,有渴求,能聽懂,會應用。」「他幫助職場工作者把圖書的知識與他們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使這些知識更容易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從而使職場工作者明確體驗到學習的收益,所以願意花時間、金錢和精力來學習。」(《這樣讀書就夠了》)
幫助學習者實現學以致用,這就是劉一秒創造的價值,同時也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動力源。
不「用」,何以言「學」
聖人孔子早已把學以致用的道理講明白了:「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不能用的知識,學再多也沒有意義。
那麼,是不是「學」就不重要呢?
偉人毛澤東告訴我們:「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為重要的學習」。
學習很重要,「用」比「學」更重要。
不「用」,何以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