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大師許玉秀

2021-02-15 辦案指引

封面配圖

2011年冬天,許玉秀人在歐洲。

(照片來源/許玉秀提供)

  曾在交大科技與法律研究所任教的許玉秀,是臺灣地區前司法院大法官,漆黑的長髮梳理得一絲不苟,戴著一副眼鏡,看似嚴謹,個性卻十分平易近人,對學生們非常照顧,只要學生有問題,她必定全力為學生解答。

  人生的信仰 正當法律程序


  在擔任大法官期間,許玉秀最大的心得是「只有看不到問題的眼睛,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八年的期間讓她培養了人生的第二信仰──「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意即「基於人性尊嚴,保障程序主體地位,並保障其主觀、客觀參與的可能性。」

  許玉秀認為,所有的正義都是從程序正義開始,也是由程序正義終結。對她而言所謂的「正義」,指的是「程序正義」,如果沒有程序正義,那就不會有「實體正義」,因此她發願在未來的日子,都要為正當法律程序的實踐而努力。

  命運 一場美麗的安排


  許玉秀出生於1956年,父親在她小時候就時常為鄉親主持公道、免費法律服務,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她選擇法律做為一生的志業。她從高雄市立女中畢業後,進入中山女高就讀,後來考上政大地政系。

  起初,許玉秀打算轉系與轉學,轉系達成後,轉學的計劃卻陰錯陽差地錯過報名日期而夭折。現在她認為這是命運一場美麗的安排,她說:「政大是一個安靜的環境,讓我可以很安靜地在那裡練功,使我保有自我,讓我有一個非常純淨的自我蛻化。我的許多想法都是在那時期開始醞釀的,因此我想,或許必須如此,我的學術之路,才一路沒有幹擾。」

  許玉秀認為,如果將一切歸咎於命運的安排,多半在美化自己的懶惰。但她也承認宿命是存在的,「有時覺得命運要靠自己創造,有時候又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不過在閱聞過許多扭轉劣勢、成功克服困境的故事後,她會用「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無事不成」來鼓勵自己和別人。對於命運的課題,她覺得這好像都是事後才知道的,無論是否依照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人們都只能接受、放下,不管自己滿意與否,因為那都已經過去。

  因此她認為,人面對命運重要的是,面對眼下的困境該如何自處。她提到最近很紅的電影──《逆光飛翔》,「不試怎麼知道不能?」許多正面的例子,讓她覺得:為什麼不能嘗試成功?如果根本沒有退路,那當然只能奮力一搏,假設面對的是順境,那麼這老生常談必有幫助:「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安思危,常保平安。」

  許玉秀原本大學畢業後打算出國,但在父母反對下,決定先念研究所並參加國家考試。研究所畢業後,許玉秀遠渡重洋到德國弗萊堡大學深造博士學位,待過「馬克斯普朗克國際刑法研究所」以及「經濟刑法暨犯罪學研究所」,回臺灣之後她曾先後任教於東海大學與政治大學,之後從2003年開始擔任了8年的司法院大法官。

  在大法官任期期滿後,許玉秀來到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開授刑法相關的課程。她認為要讓學生與國際接軌,這件事老師們比較需要努力,「如果老師的國際化不足,自然不能讓學生站在國際的平臺上學習。」不過她也強調,網際網絡的普及,讓學生的學習方式進步許多,獲取知識不必然靠課堂上的老師,坐在自己的計算機前,聽國外老師上課,已經十分容易,學生所需要的只有好學的心和勤奮的堅持。

  目前,許玉秀為了想充分休息,同時好好專心照顧母親,停止了教學的工作。不過她依然每天讀書寫字,她說「讀書寫字似乎就是她這輩子的工作,從有記憶以來,做到現在,看起來會一直持續下去。」

  許玉秀與其母親。(照片來源/許玉秀提供)

  當今的法官與律師


  許玉秀認為,現在學校的教學結構、考試內容以及職前訓練都還過度粗糙,因此如今在臺灣考試體制下出身的法官,最缺乏「處理事實的能力」以及「嚴謹深刻的邏輯說理能力」。

  針對現在律師越來越多的現象,許玉秀認為律師多,表示法律服務市場選擇多,對消費者而言應該是好的。例如有一些求處死刑的案件,尤其當中犯罪真相較有爭議,辯護人的相關實務經驗,甚為重要,這方面如果有一些經驗豐富的律師群,有助於提升法院的審理速度與裁判質量。她說道:「律師界的朋友,應該努力提供一個讓一般人方便選擇、有效選擇的市場機制。」

  卸任大法官 看司法改革


  針對現在的司法現況,許玉秀也有獨特的見解。針對民國99年公布的「刑事妥速審判法」來說,此法案目的是,希望案件不要在最高法院與高等法院之間不斷發回與上訴,拖延太久,冀能免除人民的訟累。像「蘇建和案」就在今年因為不能再上訴而定讞,使一個從20歲到40多歲都在牢房裡度過的的人得以獲得平反。

  批評者認為,如今為求法院的效率而制定速審法,必定會降低審判的質量,使得人民受到更大的冤屈,像當蘇建和案無罪判決確定時,被害人的哥哥就只能坐著輪椅抗議司法不公,哭喊沒有人能還他弟弟一個公道,令人為之鼻酸。因此人民難免懷疑,真相是否會不夠清楚?速審法是對人民訴訟權的保障還是侵害?

  許玉秀認為這樣的疑問,是假設迅速導致顯得草率。但有太多例子,證明就算是慢慢來的審判,同樣或甚至更草率,而速審法的原意是要求審判過程既「快」又「準確」。「作為清理過去的辦法,速審法不能解救沉痾;作為未來適用的法律,必須要發揮擔保既迅速又準確的效果。如果是這樣,速審法當然是保障人民的訴訟權。」至於如何防止濫用速審法的迅速,而掩護草率,是設計制度和使用制度的人要深切注意的,當然不是法律通過了就算數。

  此外,她對於司法院即將提出來的「大法官審理案件法修正草案」也有相當大的貢獻,在釋字第642號解釋的不同意見書中,她批評:「本院大法官至今慣行的解釋八股文,有利於掩飾論述上的謬誤,不利於掃除思考上的盲點,更是增加議事負擔、耗費釋憲資源的元兇,欲提升釋憲效能,應該儘快拋棄解釋八股文的桎梏。」並因而建議了一個製作格式。

  她認為裁判質量的改善,才能根本改善司法的公信,而裁判質量取決於製作的格式。同時她也預告,要建議改革目前刑事裁判的製作方式。

  最後,許玉秀給了法律人一句建議:「正當法律程序是法律人的聖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深化與實踐,是讓法律產業能夠升級的藥方。」

  文章來源:《喀報》189期

2012年11月27日 

‍‍‍【小明哥哥(微信號:uu1215m)

相關焦點

  • 許玉秀刑法總論筆記(一)
    合憲性解釋※ 釋字582號解釋許玉秀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釋字603號解釋許玉秀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釋字617號解釋許玉秀大法官不同意見書1。 是做符合憲法意旨的解釋,而不是做系爭規範合憲的解釋。如果是有合憲和違憲多種可能時,代表人們對憲法意旨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 「西南聯大」時期的法學軼事
    上述學者之所以成功,不可不談及當時的法學教育之功。翻閱中國的法學教育史,民國時期的法律教育嚴格而高質高效,民國法學家嚴謹而博學多識,更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盛況令今人羨慕不已。但民國時期戰亂頻繁,對法學教育真正起到實質推動作用主要依靠大學和大師的作用。正所謂大學之大,在於大師。特別是在「西南聯大」這一特殊時期中,雖條件艱苦,法律系的大師先生們時刻不忘教書育人之天職,創造了中國法律教育史上一大奇蹟。
  • 回憶法學大師羅豪才教授
    他較早研究司法制度與司法審查,主編《行政法學》統編教材,多本著作被翻譯成外文出版;參與《行政訴訟法》的制定,推進行政法制建設;熱忱倡導行政法的平衡理論,協商民主,創造性地引入「軟法」,積極推動中國人權研究;促進中國行政法走向國際,也不斷引領中國行政法學做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近年來,羅豪才教授曾在《北京日報·理論周刊》撰寫《關於法治的混合治理模式》《我的軟法觀》等文章。
  • 傳承東吳法學精神 發展東吳法學事業——王健法學院概況
    學院教學突出「英美法」內容,兼顧大陸法系教學,其明確的專業意識與科學的培養目標,使東吳大學的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稱,又被譽為「華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學院」。國內現代法學大師中,王寵惠、董康、吳經熊、盛振為、丘漢平、孫曉樓、王伯琦、楊兆龍、李浩培、倪徵燠、潘漢典等諸位先生,或執教東吳以哺育莘莘學子,或出身東吳而終成法學名宿。
  • 法學教育:困境、反思與突圍(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教授,在引述國內多位知名學者的觀點和數據的基礎上,就「中國法學教育的現狀、問題和發展趨勢」這一論題展開充分論述。針對中國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他說,「中國法學教育急劇擴張,導致法學的"粗放式"發展,量的增長快,但質的提高不足。表現為:一是學生多了,但科學素質不高。
  • 法學理念是一盞明燈
    新形勢下的刑檢工作離不開法治理念的注入,法治思維的澆灌,而這些必須要有系統完善的法學專業訓練以及深厚的法學底蘊。     我的大學生涯分為兩個階段,本科學的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專業,曾經年少,期盼自己成為企業家,馳騁商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也許法學才是我的興趣所在。其實這很偶然地來自於一部電影《十二羅漢》的影響。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師資簡介
    寫在前面 「所謂大學者,非所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這句話出自梅貽琦先生在1931年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的就職演說,表示要延攬人才,並尊敬在校的教授。
  • 許玉秀刑法總論筆記(二)
    許玉秀刑法總論筆記(二)三,犯罪階層體系中的各種元素(一)主觀構成要件的特別要素特別不法構成要件要素,
  • 法學專業到底如何?法學就業前景如何?法學學生應該如何學法學?
    經常從有關報導中看到:法學專業是最難就業的幾個專業之一、法學專業幾年亮紅燈,等等。通過有關報導,很多人看到法學專業真的供過於求了,還是真的很難就業。在每一年的高考報考志願時,很多人也會諮詢說法學專業到底還能不能報考,法學專業就業前景到底如何,等等。
  • 法學門類——法學專業解讀
    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在最新頒布的專業目錄中,法學專業屬於法學中法學大類,標準學制4年,畢業後授予法學學士學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共617所,畢業生規模大約為每年80000-85000人。
  • 中國高校法學專業排名分析
    北京大學法學院擁有刑法學、經濟法學、法理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四個國家重點學科,同時,北大是擁有國家法學一級重點學科的3所院校(人大、法大、北大)之一。1979年恢復法律系,經過三十多年的恢復重建與發展,法學院已成為中國法學教育與研究的一方重鎮。國際法學科特色和學術風格,初步形成「珞珈法學流派」,整體在全國的優勢明顯,在國際上也有重要影響。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 中國高校名單大全:法學專業排行榜
    中國政法大學作為中國公法學和理論法學教育研究的重鎮,其中法律史學和行政法學在國內具有頂尖的學術地位和一流的科研教學水平。北京大學法學院擁有刑法學、經濟法學、法理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四個國家重點學科,同時,北大是擁有國家法學一級重點學科的3所院校(人大、法大、北大)之一。
  • 四位德國民法大師分享
    在四位民法大師中,胡果最年長,生於1764年,卒於1844年。對胡果我們知道不多,只知道他是德國民法歷史法學派的創始人,歷史法學派在十九世紀眾多的法學流派中佔據統治地位,且長達一個世紀之久。胡果創立的歷史法學派由薩維尼發展到了頂峰。
  • 王湧:寫給十八歲的法學少年卡爾
    這些都是法學家的教訓,好在兩位都是分析法學的大師,著作主要展現的是法律的邏輯,不像斯密、孟德斯鳩和託克維爾那樣,展現的是宏大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歷史的脈絡,否則,哈特和奧斯丁的筆是難堪重任的。 ▌辯論與西塞羅 親愛的卡爾,你是我的少年,你一定喜愛演講和辯論。
  • 2019級法學1班參觀李自健美術館觀後感
    該館由著名高僧星雲大師親臨奠基,2016年10月1日落成開館,免費對公眾開放。李自健美術館前合影窗口領取入館門票之後,高大帥氣的韋當班長在門口給大家發水,鄒龍同學主動挑起了館內講解員的工作。館內展廳中分為鄉土系列、母女系列、人物系列等等,這些系列畫作展現了李自健大師在油畫領域的高深造詣,特別是李自健在母女系列、人物系列中把畫的愛妻丹慧的畫如《孕》、《湘女》等放在第一位,更體現了他在求學中不斷充滿愛和發現愛的過程。
  • 法學專業和法學類專業的區別
    法學和法學類區別太大了,不是一般的區別。是個體和局部,子集和全集的關係。 法學專業只是法學類專業中的一個專業方向。 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 「東吳法學」一百年:中國法學教育的光榮與夢想
    東京審判「東吳法學」的秘訣熊月之說,在東京審判的時候,東吳法律人之所以能湧現出來,不外乎學生的全球視野、比較法學的知識儲備兩個原因。這正是東吳法學院的兩大「招牌」——英美法和比較法學教學,賦予其學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