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啥能帶動手下的唐軍反叛?畸形的制度、高超的手段

2021-01-10 正史漫談

關於安祿山造反,近代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有這麼一段話:

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成的胡兵團。此種胡兵團,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並沒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們一旦羽翼成長,自然要撲到唐室的內地來。

但實際上,安史之亂的叛軍,是由各個民族的將士組成,其中的漢人也佔了極大比重。身在盛世,這些大唐軍人為什麼會跟隨安祿山反叛朝廷?

首先跟那時的軍制有關係:府兵制的崩潰、募兵制的崛起,由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變成將領擁有私兵。

從南北朝時期的西魏、北周,再到隋朝、初唐,它們在這兩方面高度一致:關隴貴族、府兵制。

所謂關隴貴族,是近代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宇文泰創立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體系。這二十大家族,是其後100年中原王朝的實際統治集團,隋朝楊氏出自十二大將軍、李唐王朝出身於八柱國。

而這一體系,是與府兵制直接掛鈎的。全國各地設立兵府,其中的軍人就是府兵;府兵並不是專業軍人,而是「兵農合一」——他們平時是在家耕地的農民,農閒時期由專業軍官帶領進行訓練;一旦遇到戰事,就自備武器、馬匹等一眾物資前去兵府報到,其後隨軍出徵。在初唐,他們每年還要輪番前去皇宮宿衛。

這一制度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朝廷保證他們名下有地、有家有業,而且作戰還有機會加官進爵、獲得封賞,其愛國心、責任感自然爆棚。初唐時橫行東亞的大唐軍隊,就是由這群老實巴交的老百姓組成的。而且平時將、兵是分開,幾乎徹底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大唐奉行主動出擊、扼敵於萌芽之中的戰略,那時的唐軍隊伍精幹、名將濟濟、裝備精良、效率極高,府兵總有輪休的機會;

到了唐高宗時期,大唐周邊戰事頻繁、戰線拉長,由以前的突襲戰變成拉鋸戰,府兵作戰周期延長,輪換期被拉長;

武則天時,對外用兵極少,府兵制度逐漸崩壞,甚至很多府兵死亡、逃跑後,官府都不能及時清點;

到了唐玄宗初期,鑑於府兵人手不足的現狀,他採用宰相張說的建議,以招募方式挑選宿衛禁軍,後來改名為「彍騎」。同時,由於當時大唐四處徵戰,戍邊的府兵曠日持久耗在邊疆、處境困苦;由於制度日漸腐敗,還出現了軍人被邊將當成苦力、奴僕的情況,如此一來,大量應當充當府兵的百姓紛紛逃亡,各地的兵府已經組織不起足夠兵員。

因此,到了公元749年,李隆基全面停止府兵制,大規模推行募兵制,軍人成了一名專門的職業。盛產精兵良將的地方,除了尚武的關中等中原地區外,那些弓馬嫻熟、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百姓,也紛紛投入到這個行當。因此,當時的北方邊鎮唐軍,幾乎都是漢、蕃混雜的。

同時,在之前,邊鎮的統帥大多不允許連任,保持頻繁更換,而且還有機會調進朝廷,以此杜絕將、兵勾結;

到了開元年間,李隆基致力於開疆拓土、「有吞四夷之志」,為了避免頻繁換將帶來的戰鬥力下降,邊將甚至十多年都不更換;

而到了天寶年間,李林甫為了斷絕邊將入朝為相之路,大量推薦蕃將擔任節度使(胡人基本不具備當宰相的素質;而且朝裡沒靠山,不會拉幫結派),哥舒翰、安祿山、高仙芝、安思順等大量少數民族將領紛紛擔任了節度使,安祿山甚至一人身兼三節度。

就這樣,原本的將、兵分離制度,到現在演變成了穩定的上下級關係;同時,為了便於節度使能夠整合、調動各項資源打仗,唐王朝賦予了他們更多的權力:「節度使多兼按察、安撫、度支諸使,土地、人民、甲兵、財富皆有之」(錢穆),節度使實際上已經成了一方的土皇帝,擁有財政、軍事、人事等各項權利。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節度使幾乎擁有對下屬軍人的提拔、獎懲等一切權力;人心都是很現實的,有奶便是娘、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軍人逐漸向「私有化」的趨勢發展。

在很大程度上來講,那時的節度使是否忠誠,除了要靠唐王朝的籠絡、管理外,節度使本人的觀念就極其關鍵。不過,當時的大部分蕃將,比如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順、王思禮等,要麼出自勳貴家族,要麼是軍人世家,漢化程度較高,頭腦中的忠君愛國思想較為濃厚,而且權力有限,並沒什麼不軌的心思。

但一人身兼三大節度的安祿山,可謂是這個體系中的BUG。

安祿山出身低賤,他和史思明都生於營州柳城這個多民族雜居的邊地。長大後,他在邊鎮從事類似於中介、翻譯的業務,不僅能夠掌握六門少數民族語言,更在常年的摸爬滾打中形成了善於揣摩、精於投機倒把的性格特點。

隨後的安祿山由於盜竊差點被時任範陽節度使張守珪處死,但他成功用豪言壯語引起了對方的好奇,其後成了唐軍的一名偵察兵。他靠著自己對邊境的熟悉、對各族語言的掌握以及驍勇的性格,立下無數戰功,並被張守珪收為養子、成了一名將軍。

安祿山真正飛黃騰達,源於他攀上了李林甫這棵大樹。在這位權臣的幫助下,安祿山充分發揮自己察言觀色、揣摩人心、投機倒把等方面的能耐,一步步成了李隆基身前的當紅炸子雞,不僅身兼三大節度使,甚至還破天荒的被封為異姓王。

但這種沒文化、沒道德的人,權力越大、危害就越恐怖。常年覲見李隆基的經歷,讓他越來越覬覦中原的繁華、驕奢淫逸,對邊鎮的困苦、寒冷環境越發不滿;隨著權位越高,他的不軌之心也越發強烈。

造反首先需要隊伍,情商極高的安祿山,拉攏人心特別有一套:

他有識人、用人的眼力,而且提拔人才不拘一格,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潤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這些後來安史之亂中的悍將,都時安祿山親自從基層將士中提拔起來的;

他發揮自己出身胡人、精通多種胡語的優勢,刻意拉攏各少數民族將士,甚至還收養了8000名同羅、奚、契丹等各族驍勇為養子,命名為「曳落河」;

早年的中介生涯,形成了安祿山出眾的經商頭腦,他暗地裡派出大量胡商前去各地做生意,每年盈利可觀「歲輸財百萬」,這就為他準備物資裝備、收買人心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安祿山幾乎把手下鎮兵變成了自己「安家軍」。

公元754年,安祿山向朝廷請示:「我手下將士常年討伐奚、契丹、九姓胡、同羅等,功勳卓著,望陛下能夠越級封官賞賜,請準備好委任狀,由我統一發給他們。」

李隆基大手一揮,給了2500張人名空白的委任狀,安祿山大肆提拔親信,進一步堅定了將士們跟隨他的信心。

公元755年8-10月,安祿山在跟親信們敲定謀反細節後,多次宴請士卒、厲兵秣馬;隨後他偽造聖旨,召來主要將領宣布:「皇上有密詔,讓我率兵入朝,討伐逆賊楊國忠。」眾人當然知道這是啥意思,他們目瞪口呆,但無人敢出言反對。

11月,安祿山率領麾下平盧、範陽、河東三鎮軍隊,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各族士兵,共十五萬人,在薊城南門檢閱誓師,隨後大舉南下。

對於這一場景,史稱「步騎精銳,煙塵千裡,鼓譟震地」,《長恨歌》更加傳神:「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100多年沒經歷過戰爭的中原地區,瞬間由歌舞昇平淪為人間地獄,將大唐王朝攔腰打斷的安史之亂正式爆發。

叛軍士兵固然可恨,但身在亂世,小人物並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既是安祿山這種沒有節操的野心家,更是李隆基、李林甫、楊國忠等廟堂之中的弄權者。

相關焦點

  • 安祿山統兵18萬,佔天下兵力三分之一,為何安史之亂8年就被平定
    當時安祿山仗著乾爹唐玄宗的喜愛,擔任了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以及河東節度使,因此手握18萬多人。而當時唐朝10個節度使的總兵力,也只有49萬人而已,其他的防備軍其實沒有多少人。也就是說安祿山一個人,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他跑出來搞一場大混亂,怎麼都要掀起腥風血雨的。可是安史之亂,只有不到8年時間,便徹底被平定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 安祿山、史思明,這對安史之亂的好搭檔,為啥都死於親兒子之手?
    李隆基是如此的欣賞他,不僅任命他兼任平盧、範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還經常召他進京,甚至能忍受自己的愛妃楊玉環跟他不清不楚,皇帝做到這份上,也算是天恩浩蕩了。但安祿山這種人,沒有什麼感恩的概念,而是典型的得隴望蜀、永不知足。長安的榮華富貴、酒色財氣看多了,他就動了自己要取而代之的心思。
  • 張守珪的一個建議,徹底改變了大唐盛世,他為什麼讓安祿山少吃點
    張守珪早年做幽州節度使的時候,抓到了前來偷羊的安祿山。這一年安祿山正好30歲,張守珪本想亂棍打死這個大胖子,可是安祿山大喊大叫,口中常常冒出一兩句豪言壯語。因此認為他是個人才,便留了他一條命。張守珪讓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虜,這兩個傢伙還真的很給力,只要出去,一定是有所斬獲。
  • 安史之亂的中,安祿山背後還有一位人物,史思明是什麼樣的人?
    而安史之亂並非是安祿山一個人的叛變,還有一個我們不為人知的史思明,他卻很少有人知道。而史思明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安祿山是個典型的大胖子,雖然身材很是肥胖,但很是遭玄宗喜愛,更是被玄宗收為義子。安祿山有著這種背景,那史思明是怎麼發展,又是怎麼成為安史之亂的發起人呢?這還要從史思明的出身說起。
  • 李世民手下六大猛將,全敗在一人手下,尉遲敬德出馬才將其擊敗!
    劉黑闥帶領著明顯劣於唐軍的兵將,一路勢如破竹,殺得唐軍潰敗。李世民率軍攻打劉黑闥時,一開始派出了羅藝和李神通兩員大將。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羅藝居然被劉黑闥打敗了。隨後,李世民又派出了薛萬徹和薛萬均兩兄弟,他們武藝高強,力大無窮,又出身將門,是名震天下的大將。但是,他們依舊被劉黑闥打敗了。
  • 《反叛公司》將軍怎麼玩 反叛公司將軍困難攻略
    反叛公司將軍怎麼玩?將軍是反叛公司中特化了武力的可選治理者,開局就可訓練部隊讓其成為了許多新手的選擇,但是卻往往在中期崩盤,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將軍的使用攻略吧。
  • 安祿山臨終前大喊:家賊害我!又想起了送給楊貴妃的木瓜!
    唐玄宗的妃子是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楊貴妃,兩人夜夜笙歌,過著美好的生活,然而安祿山的反叛使得唐朝國力迅速下降。安祿山是一個胡人,他的親生父親生完他之後就離開了,從此了無音信。他的媽媽帶著他討生活,嫁給了另外一個男人,安祿山也就跟隨他繼父的姓。
  • 安慶緒即將繼承王位,為何要殺死父親安祿山?學者:換成你也會殺
    公元756年,當安祿山的鐵騎踏向潼關的時候,震恐的唐玄宗再也坐不住了,他做夢都沒想到,這個忠臣良將竟然會起兵造反,只得急忙帶著楊貴妃以及少量的侍從前往蜀地避難。同年,安祿山悍然稱帝,國號大燕,好不威風。但戲劇性的是,過了不到兩年,安祿山就被他的次子安慶緒殺死了,屍體用毛毯包裹就地掩埋,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
  • 《長安十二時辰》高度還原唐軍形象,銀盔銀甲的龍武軍為何最牛?
    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該劇中的唐軍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以往的影視劇在古裝軍人盔甲、裝備方面的展示是非常敷衍的,而實際上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如唐軍之類的軍隊,其武器裝備、組織能力和戰鬥力是非常頂尖的,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前很少有如實反映的作品。
  • 為什麼安慶緒要殺了自己的老爸安祿山,僅僅是因為帝位嗎?
    我們先說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他是安祿山的次子,母親是安祿山的元配康夫人。其人武力值比較高,在跟著老爸造反的過程中屢立戰功,但他性格比較木訥,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做什麼事都「慢半拍」,一著急說話還不利索,所以在安祿山心裡,這個二兒子根本沒什麼地位可言,他最喜歡的還是段夫人說生的兒子安慶恩。不過安慶緒的內心卻是有野望的。
  • 安祿山和楊貴妃有何關係?安祿山墓地被打開,卻發現英文磁帶
    安祿山和楊貴妃有何關係?安祿山墓地被打開,卻發現英文磁帶在唐朝歷史上,安祿山可是一個鼎鼎大名的存在。便是因為他,現在的很多人談起唐玄宗便沒有一點兒好感。天可見憐,這位可是唐朝除了李世民之外少見的明君,被安祿山這麼一坑,連皇位都沒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也被逼死了。迄今為止人們還是對安祿山此人十分的好奇,經常會談到他的一些事情。當然了,人們關注的根本就不是安祿山造反的事情,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安祿山到底和楊貴妃有沒有關係。畢竟堂堂貴妃,幫著一個大了自己不少的乾兒子洗三,想想就讓人惡寒。
  • 武岡市教育局唐軍局長蒞臨武岡九中指導工作
    當代商報訊:(融媒體記者 譚宗佑 唐偉 陸紅東 通訊員 聶豔麗)8月8日中午,烈日炎炎,武岡市教育局唐軍局長一行在百忙中蒞臨武岡九中指導工作,對武岡九中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尤其對今年高考9名學生上本科線表示祝賀,肯定九中人對教育的堅守以及教師敬業創業精神,鼓勵年輕教師紮根農村教育的奉獻精神,同時唐局長對我校今後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把軍事化管理作為農村留守學生成才成人的重要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