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中,安祿山背後還有一位人物,史思明是什麼樣的人?

2020-12-22 依鈺說歷史

安史之亂的中,安祿山背後還有一位人物,史思明是什麼樣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安史之亂是唐朝玄宗時期有名的重大兵變事件,這場兵變的發生,直接將唐朝從興盛轉到了衰亡,兵變平息之後,唐朝的經濟漸漸的下滑,到了後來唐朝和周朝各佔一般的疆土。而且唐朝的疆土也被各個藩王分封,變成了一個小型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安史之亂並非是安祿山一個人的叛變,還有一個我們不為人知的史思明,他卻很少有人知道。而史思明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安祿山是個典型的大胖子,雖然身材很是肥胖,但很是遭玄宗喜愛,更是被玄宗收為義子。安祿山有著這種背景,那史思明是怎麼發展,又是怎麼成為安史之亂的發起人呢?這還要從史思明的出身說起。他本是一名突厥人士,和安祿山從小一起長大,兩人的性格也是相差無幾。後來,兩人被張守珪看中,被封了一名小將。安祿山發動兵變的時候,史思明也跟隨在了其中,加入了反唐的軍隊之中。但是,他並非作為一名將領,而是作為安祿山手下的一名謀士,為安祿山出謀劃策。而安史之亂中,安祿山作為安史之亂的主角,史思明只是一個幕後工作者。

之後,安祿山成為皇帝,卻因為太過寵愛自己的小兒子,使的大兒子心生嫉妒,更是不滿。最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安祿山的大兒子將安祿山殺害了。大兒子安慶緒繼承了安祿山的皇位,史思明在這段時間將安祿山的殘餘舊部收攏到了一起,準備對安慶緒開始鬥爭。但是當時史思明的勢力十分的弱小,沒有和安慶緒的軍隊正面對抗。反而是寫了封信,交給了李唐王室,表示願意歸順唐朝。李唐王室收到史思明的信之後開心不已,覺得一個反賊歸順自己,說明李唐王室還是有威嚴的。面對史思明的歸順,他們很是高興。但是,讓李唐王室沒有想到的是,史思明並不是真心的想要歸順於唐朝,而是在唐朝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最後反出唐朝,建立了大燕政權,自己做了應天皇帝。

史思明做了皇帝之後,首先做的就是將自己的勢力擴充。史思明帶領自己的軍隊攻打長安,但是沒有想到長安的逞強太厚,史思明對此沒有了信心,便轉身去攻打洛陽。當時洛陽的守城將軍是李光弼,他知道史思明的軍隊人數眾多,憑藉洛陽城內的士兵根本就抵擋不住,便將洛陽丟下,帶著大軍和糧草逃走了。當史思明進入洛陽之後,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史思明得到洛陽之後,想著休息一下,但是城裡什麼都沒有。史思明看著諾大的洛陽城很是無奈,想要放棄但是心有不甘,便下令讓眾將士在城內安營紮寨,少許的將士前去尋找糧草。

而此時的李光弼正在洛陽城外駐紮,史思明的軍隊正巧發現了。之後,史思明便派兵截取李光弼的糧草,從他們手裡奪取糧草。李光弼發現之後,迅速對此做出了應對,守著糧草不被敵軍搶走。李光弼猜到史思明會在晚上對自己發動襲擊,便準備好埋伏靜等史思明到來。史思明派來的將士根本沒有發現埋伏,便被抓獲了。之後,史思明手下的大將聽說自己的兄弟被抓,還投降了唐朝,他也跟著投降了。自此,史思明兵敗。

打了敗仗的史思明很是生氣,他的性情也是暴躁起來。他身邊的兒子都開始害怕他,會有一天將他們殺死。其中有個將領害怕被殺,便對史朝義進行挑唆,讓他殺了自己的父親。後來的一天晚上,史思明正在睡覺中,他手下的將領邊將史思明綁了起來,史朝義用繩子勒死了自己的父親。自此,安史之亂中的最後一位,被自己的兒子無情的殺害了。

史思明聰明不假,但是他缺少一個將領應有的冷靜。而且戰敗之後,他對與手下的將士十分的殘暴。最後,他和安祿山的下場一樣,都被自己的兒子給殺害了。他們這兩個難兄難弟也在黃泉之下團圓了。要是史思明可以在戰敗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或許他會成功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之舊唐書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之新唐書

相關焦點

  • 安祿山、史思明,這對安史之亂的好搭檔,為啥都死於親兒子之手?
    暴躁的安祿山,被親信和兒子聯手殺死安祿山是出生於營州(遼寧朝陽)的雜胡,母親是突厥族的女巫、父親早死,因此他自小沒接受過什麼好的教育,後來全靠著靈活的頭腦、兇悍的性格、一流的口才,逐漸在平盧軍中熬出了頭,並被試圖用胡人將領制衡朝中勢力的李隆基看上,由此開啟了飛黃騰達之路。但這樣的人,內心是沒什麼道德觀、廉恥心的,更沒啥忠義的概念。
  • 安史之亂全過程是怎樣的
    在唐玄宗公元755年時,作為大唐節度使安祿山就表現的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就在公元755年11月15日正在欣賞歌舞表演的唐玄宗知道了他的兩個大唐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叛亂的消息。
  • 安祿山統兵18萬,佔天下兵力三分之一,為何安史之亂8年就被平定
    安史之亂的規模的確相當嚇人。當時安祿山仗著乾爹唐玄宗的喜愛,擔任了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以及河東節度使,因此手握18萬多人。而當時唐朝10個節度使的總兵力,也只有49萬人而已,其他的防備軍其實沒有多少人。也就是說安祿山一個人,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他跑出來搞一場大混亂,怎麼都要掀起腥風血雨的。
  • 朱坤明:張九齡勸唐玄宗用穰苴斬莊賈,孫武斬宮嬪的故事殺安祿山
    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發生在唐玄宗李隆基的身上,不顧倫理奪取親兒子的老婆,無緣無故處死三皇子,寵幸楊貴妃姐妹,沉迷於歌舞享樂,把朝廷大事交給奸臣李林甫、楊國忠,邊疆大軍交給安祿山、史思明。唐玄宗李隆基最終眾叛親離,出走蜀地,最後憂鬱地死於冷宮。
  • 見招拆招:常山之戰,李光弼如何擊敗精於用兵的史思明?
    兄弟們一起造反,不久圖給家裡帶來榮耀、財產嘛,現在老家都危險了,誰還有心思跟著你打呢?2、補給斷絕。叛軍物資都由範陽運來。史思明只有2萬多人。(史思明自南方率萬餘人,蔡希德自河內率萬餘人,夾擊。)眾寡不敵,史思明只有選擇關鍵點,一舉打中義軍的七寸。這個七寸,就是常山。叛軍集中兵力,得地千裡。但如常山有失,千裡縱深將變成千裡正面,隨時遭唐軍側擊。
  •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他跟安祿山是同鄉,僅比後者大一天,所以兩人很早就相識。史思明通曉多種語言,在年輕的時候就顯露出狡猾的本色。他曾被奚族的邏騎俘虜,為了保命,便謊稱自己是唐朝的使者,誘惑百餘名奚人隨他進入唐朝國境,之後將他們全部殺死,以此為軍功,得到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獎勵。天寶年間,安祿山受寵之後,史思明也得到了升遷。
  • 讀古詩學歷史,重新走進安史之亂,挖掘戰亂背後不被人知的原因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詩句,娃在背這首詩的時候,很困惑,為了讓她更好的理解古詩,我翻閱了資料,覺得應該讓她了解這首詩背後的歷史事件-安史之亂。就是藩人安祿山和史思明在公元755年發動叛亂,由於當時朝廷的各種昏招和官員之間相互傾轍,致使唐軍節節敗退,四處逃竄。到公元762年,才藉助回紇勢力收復洛陽,763年,史思明兒子自縊身亡,標誌著歷時7年多的安史之亂正式結束。杜甫正好經歷了安史之亂,也見證了盛唐的迅速崩塌。
  • 王朝:烽火狼煙處戰況四起時,安史之亂開始發動,李萼將如何抉擇
    安祿山得以安全地回到自己的軍隊中,可他已經感受到了楊國忠的危險,一個日日伴在君王左右的人,不斷地講著對自己不利的話,即便有權利在手也難逃一死。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接著清君側,討伐楊國忠的口號起兵造反,迎來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 張守珪的一個建議,徹底改變了大唐盛世,他為什麼讓安祿山少吃點
    張守珪早年做幽州節度使的時候,抓到了前來偷羊的安祿山。這一年安祿山正好30歲,張守珪本想亂棍打死這個大胖子,可是安祿山大喊大叫,口中常常冒出一兩句豪言壯語。因此認為他是個人才,便留了他一條命。張守珪讓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虜,這兩個傢伙還真的很給力,只要出去,一定是有所斬獲。
  •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為何還能延續144年?和一神秘軍隊有關
    安史之亂的爆發,則是使唐朝變為一蹶不振的根源。但令我們匪夷所思的是唐朝並沒有因此而滅亡,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為何還能延續144年?和一神秘軍隊有關,這支軍隊便是神策軍,就讓筆者來帶大家來細細分析。安史之亂,顧名思義,就是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所挑起的反叛戰爭。這次事件的發生,在中原甚至在整個東方世界都是影響巨大的。
  • 為何說安史之亂,敲響了大唐的喪鐘
    祿山悉解九夷之語,躬自撫慰,曲宣威惠,夷人朝為俘囚,暮為戰士,莫不樂輸死節。」 在起兵前,安祿山在契丹雜胡中選出八千精銳,號稱「曳落河」,作為叛亂主力。 天寶十三載,他為了收買人心,提拔奚、契丹、九姓、同羅等族升將軍者500人,中郎將2000餘人。第二年,又以蕃將32人代替漢將。
  • 唐朝一位皇帝陵墓,考古專家挖掘時,竟在裡面找到一盒英語磁帶
    說到安史之亂,不得不提到安祿山,他是這場叛亂的始作俑者,不過他的一生卻充滿奇蹟,早年的安祿山很窮,後來投身軍旅,才一步步走上仕途。不過安祿山走上政壇,並不是靠著自身實力,而是考溜須拍馬上來的,當時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安祿山就認楊貴妃為乾媽,要知道楊貴妃比他還小16歲呢。
  • 安史之亂,楊貴妃有多大責任?
    發生在大唐中期的安史之亂,是大唐盛衰之間的分界線,從此之後,大唐一直沉浸在藩鎮割據的混戰之中,直至滅亡。其二,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兩個奸相,造成政局混亂,使安祿山這個野心家抓住了可乘之機。其三,唐玄宗對安祿山太好,姑息養奸。而這三大原因的背後,都指向了一個人,那就是楊貴妃。唐玄宗不理政事,是因為要與楊貴妃享樂,不是唱歌跳舞就是泡澡,哪有心思處理國政。而且,楊貴妃生活奢靡。要吃荔枝,大老遠從嶺南快馬送回,宮內僅為貴妃做衣服的裁縫就有七百餘人。
  • 王維的一段「黑歷史」,安史之亂中投降安祿山
    一位瀟灑文人遊蕩在天地之間,仰頭看白雲蒼狗、變化無常,低頭聽流水清音、悅耳動聽。就是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大詩人,竟然也有「黑歷史」,並且按照封建社會的禮教思想來看,他投降叛軍,在人品上有大大的瑕疵。也許,人們希望王維的形象是完美的,後人很少提及這段往事。公元755年隆冬,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發動叛亂,指揮20萬軍馬攻打長安。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很快就兵臨長安。
  •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能屹立不倒?
    至明至暗的鮮明對比,也讓人們更加關注大唐王朝此前的繁榮對於安史之亂後期,那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往,更是所有人都不願意提及的存在。縱觀整個歷史發展的長河,所有王朝的發展都無一例外,由剛開始的新政權建立,逐步攀升為盛極一時的龐大王朝,而極盛的背後,必然潛藏著極衰的風險。
  • 安祿山為啥能帶動手下的唐軍反叛?畸形的制度、高超的手段
    關於安祿山造反,近代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有這麼一段話: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成的胡兵團。此種胡兵團,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並沒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們一旦羽翼成長,自然要撲到唐室的內地來。但實際上,安史之亂的叛軍,是由各個民族的將士組成,其中的漢人也佔了極大比重。身在盛世,這些大唐軍人為什麼會跟隨安祿山反叛朝廷?
  • 為什麼安慶緒要殺了自己的老爸安祿山,僅僅是因為帝位嗎?
    殺安祿山的是個奇怪的組合:兒子、知識分子和太監。這三個人是安祿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但同時也是對他仇恨最深的人。三個人中,兒子是為了權勢動手,知識分子是因為受辱不忿,太監則是因為被安祿山親手「斬斷是非根」而懷恨在心,他們每個人的理由都很充分。
  • 安史之亂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讀蒲立本《安祿山叛亂的背景》
    可見,安史之亂的地位毋庸置疑,並且唐朝作為「世界性帝國」,安史之亂也便有了世界性的表徵。但是有關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專著卻寥寥無幾。在《安祿山叛亂的背景》的引言中,蒲立本寫到,「在此之前,中國、日本以及西方學界都沒有出現過有關安祿山叛亂的專題論著。」該書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文革」前能夠讀到的國內學者很少。限於國內條件,即使現在查閱原著也不方便。所以丁俊女史翻譯此書的意義便顯得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