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數位化技術日新月異,一切都在變,聲光電已經全方面環繞我們。某種程度上,紙質的書,似乎和我們有了距離。
只消一方小小的屏幕,廣闊世界便盡情綻放於眼前。
手捧一本書,白紙黑字的閱讀,似乎開始過時,仿佛正要成為越來越遙遠的回憶;當非要我們閱讀的時候,也還是屏幕上閃動的文字來得更加便捷。
這樣一個時代,藉助科技力量,閱讀的便利也是前所未有:不必囊螢映雪,也不必鑿壁偷光,更不必磨墨抄書,但凡你想閱讀的,可以很方便很廉價的獲取。
只要你願意,便可以有海量的存儲文字信息供您閱讀,而且是你幾輩子都讀不完的。
甚至,和古人不同,有時候你可以跟作者便捷互動。好多在網絡上追小說的人,常常會用自己的想法影響網絡作者的寫作構想。
這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正在以我們所不適應的方式,急劇發展。
除了書籍形態的長篇連續的閱讀,更有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填充著我們零碎的時間。
工地午休的間隙,田間地頭喘息的時刻,都可以掏出手機,翻翻微信看看微博,刷刷抖音,看看段子,只要和文字有關,都算成是廣義上的閱讀。
閱讀的範圍更加日常化平民化,不斷增加的信息量,甚至是閱讀行為扮演了社交的角色。
多年前,人們比較喜歡交流頭一天看電視劇的心得體會;而這樣一個時代,人們更多交流一則信息,一篇共同閱讀過的網絡文章。
彼此的心得體會,其實便是廣義的讀後感。這讀後感,就像沙灘的腳印,很快被新一波的諮詢浪潮衝刷的無影無蹤。
《封神演義》中的千裡眼和順風耳,於古人而言,遙不可及;可對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獲得了這種法力的加持,而且還很諷刺,居然往往被所見所聞弄得頭暈眼花。
在人類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問題是信息傳播的不便以及信息的匱乏;而到了今天這樣一個時代,則是信息太多;特別是網際網路上海量的資訊,巨量的文字內容,讓人不知選擇什麼內容去讀。
沉迷於網絡,越來越多的人難以靜下心來,也做不到長時間的集中精力,去閱讀一本書。
更多的人注意力開始不集中,閱讀的時候心不在焉。
而且時常處於一種不知覺的狀態,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中途都要停下來兩次,去回微信信息。
其實想想多年前,信息溝通並不迅捷的年代,也真沒有這麼多事情要處理,反而是能集中精力去讀許多名著。
我書架底層的那一堆雜誌,是十多年以前的。那個時候,每一本我也都讀過兩三遍,甚至有些文章還進行過批註,以至於不捨得送到廢品收購站去。
比那堆雜誌更早的,是幾本剪報,整理得非常精心。以至於孩子都問我,當年怎麼有那麼多閒心,把網上隨便能找到的資訊整理的那麼有樣子?
我告訴孩子,當時沒有網際網路,查資料相當不容易,跟現在不一樣。
孩子似乎能理解,卻顯然不以為然。網際網路上有那麼多知識,想用的時候去搜不就行了嗎?
可是我依然固執的以為,如果記憶完全依賴網際網路,記憶就可能淪為技術化。這樣知識如果永遠是外化而得不到內化,終將會影響到情感性格和思維。
信息來的太便捷,太容易,有什麼壞處嗎?
是的。
比如時下經常有抄襲剽竊發生。
不少人寫論文都過分依賴網絡獲取資訊。因為它確實方便。於是很多人形成習慣,無論什麼問題,都要不假思索去搜索。一方面是沒有鑑別的信息,魚龍混雜,未必可靠;另一方面是結果來的太容易缺少過程,容易培養出偷懶的慣性。
和一些老輩的讀書人交流,他們會說自己當年為了讀到某本書,經過如何的波折,吃過如何的苦頭,當然他們對書的體會也是深的;和一些也讀書的青年交流,他們的確是知道的多,有知識也能侃侃而談,卻缺少書本以外對於事態人生的體會聯想。
於是不由得感慨,紙上得來終覺淺。那麼網上得來的呢,因為比書本上得來的還便利,所以更有些道聽途說。
了解一個事物,如果過分的依賴網絡,最容易形成碎片化的理解,拼貼式的思維。
如果人們長期的被網際網路所捆綁,被巨量的信息所衝擊,而不警醒,在注意力反覆轉移的過程中,很難有完整的時間思考問題,則思維的碎片化無法避免。
周圍頗有幾個刷手機追小說的人,他們也的確沉浸在閱讀裡,但是所得到的只是趣味,很少有思想。
有時候他們說自己追小說上癮,確實他們在上班路上,在工作的間隙,在好多可以利用的碎片空間裡,經常把自己躋身於手機,被屏幕上的各種信息擺布,投入不少卻產出不多。
當你享受行動裝置所帶來的閱讀快感時,就已經不知不覺就被放到「注意力經濟」的生產線上了。
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但這很難說是良性的方式,因為他帶來碎片化的思考。
過多無聊信息的衝刷,無疑會對人生觀、心態和智商產生負面影響。
作為老師,就再順便說說數位化教學的利與弊。
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如果要是沒有做課件的本事,那真有一種枉為人師的感覺。
(經典推薦)
但是課件到底好不好?這個也難於一概而論。很多的時候,過多的使用PPT,會覺得有不會講課的感覺。
另一方面看學生們的反應呢,當然是歡迎PPT課件,一堂課下來課件拷給他們,也省得了記筆記。
但是那些真正的優秀的學生,卻總是能夠透過課件營造的五光十色,洞悉到知識體系的深層結構。
作為一個教語文的老師,從語文學科的實際出發,如果上課用了太多的課件,一定會妨礙閱讀和思考。
文學語言類的課程,還是要讓文學和語言來唱主角,語言的體系,語言的藝術,只有多讀作品,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才是語文教學的正道滄桑。
教養和能力得之於無意識記憶,所以要防微杜漸,好習慣從小培養
讀透蘇東坡這篇八十餘字小文章,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自會有所悟
英語到底怎麼學?學霸分享不同階段學習方法
高中考場作文,發言稿類型議論文的寫法指導和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