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你中招了麼?

2020-12-16 人生底色看語文

網際網路數位化技術日新月異,一切都在變,聲光電已經全方面環繞我們。某種程度上,紙質的書,似乎和我們有了距離。

只消一方小小的屏幕,廣闊世界便盡情綻放於眼前。

手捧一本書,白紙黑字的閱讀,似乎開始過時,仿佛正要成為越來越遙遠的回憶;當非要我們閱讀的時候,也還是屏幕上閃動的文字來得更加便捷。

這樣一個時代,藉助科技力量,閱讀的便利也是前所未有:不必囊螢映雪,也不必鑿壁偷光,更不必磨墨抄書,但凡你想閱讀的,可以很方便很廉價的獲取。

只要你願意,便可以有海量的存儲文字信息供您閱讀,而且是你幾輩子都讀不完的。

甚至,和古人不同,有時候你可以跟作者便捷互動。好多在網絡上追小說的人,常常會用自己的想法影響網絡作者的寫作構想。

這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正在以我們所不適應的方式,急劇發展。

除了書籍形態的長篇連續的閱讀,更有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填充著我們零碎的時間。

工地午休的間隙,田間地頭喘息的時刻,都可以掏出手機,翻翻微信看看微博,刷刷抖音,看看段子,只要和文字有關,都算成是廣義上的閱讀。

閱讀的範圍更加日常化平民化,不斷增加的信息量,甚至是閱讀行為扮演了社交的角色。

多年前,人們比較喜歡交流頭一天看電視劇的心得體會;而這樣一個時代,人們更多交流一則信息,一篇共同閱讀過的網絡文章。

彼此的心得體會,其實便是廣義的讀後感。這讀後感,就像沙灘的腳印,很快被新一波的諮詢浪潮衝刷的無影無蹤。

《封神演義》中的千裡眼和順風耳,於古人而言,遙不可及;可對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獲得了這種法力的加持,而且還很諷刺,居然往往被所見所聞弄得頭暈眼花。

在人類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問題是信息傳播的不便以及信息的匱乏;而到了今天這樣一個時代,則是信息太多;特別是網際網路上海量的資訊,巨量的文字內容,讓人不知選擇什麼內容去讀。

沉迷於網絡,越來越多的人難以靜下心來,也做不到長時間的集中精力,去閱讀一本書。

更多的人注意力開始不集中,閱讀的時候心不在焉。

而且時常處於一種不知覺的狀態,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中途都要停下來兩次,去回微信信息。

其實想想多年前,信息溝通並不迅捷的年代,也真沒有這麼多事情要處理,反而是能集中精力去讀許多名著。

我書架底層的那一堆雜誌,是十多年以前的。那個時候,每一本我也都讀過兩三遍,甚至有些文章還進行過批註,以至於不捨得送到廢品收購站去。

比那堆雜誌更早的,是幾本剪報,整理得非常精心。以至於孩子都問我,當年怎麼有那麼多閒心,把網上隨便能找到的資訊整理的那麼有樣子?

我告訴孩子,當時沒有網際網路,查資料相當不容易,跟現在不一樣。

孩子似乎能理解,卻顯然不以為然。網際網路上有那麼多知識,想用的時候去搜不就行了嗎?

可是我依然固執的以為,如果記憶完全依賴網際網路,記憶就可能淪為技術化。這樣知識如果永遠是外化而得不到內化,終將會影響到情感性格和思維。

信息來的太便捷,太容易,有什麼壞處嗎?

是的。

比如時下經常有抄襲剽竊發生。

不少人寫論文都過分依賴網絡獲取資訊。因為它確實方便。於是很多人形成習慣,無論什麼問題,都要不假思索去搜索。一方面是沒有鑑別的信息,魚龍混雜,未必可靠;另一方面是結果來的太容易缺少過程,容易培養出偷懶的慣性。

和一些老輩的讀書人交流,他們會說自己當年為了讀到某本書,經過如何的波折,吃過如何的苦頭,當然他們對書的體會也是深的;和一些也讀書的青年交流,他們的確是知道的多,有知識也能侃侃而談,卻缺少書本以外對於事態人生的體會聯想。

於是不由得感慨,紙上得來終覺淺。那麼網上得來的呢,因為比書本上得來的還便利,所以更有些道聽途說。

了解一個事物,如果過分的依賴網絡,最容易形成碎片化的理解,拼貼式的思維。

如果人們長期的被網際網路所捆綁,被巨量的信息所衝擊,而不警醒,在注意力反覆轉移的過程中,很難有完整的時間思考問題,則思維的碎片化無法避免。

周圍頗有幾個刷手機追小說的人,他們也的確沉浸在閱讀裡,但是所得到的只是趣味,很少有思想。

有時候他們說自己追小說上癮,確實他們在上班路上,在工作的間隙,在好多可以利用的碎片空間裡,經常把自己躋身於手機,被屏幕上的各種信息擺布,投入不少卻產出不多。

當你享受行動裝置所帶來的閱讀快感時,就已經不知不覺就被放到「注意力經濟」的生產線上了。

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但這很難說是良性的方式,因為他帶來碎片化的思考。

過多無聊信息的衝刷,無疑會對人生觀、心態和智商產生負面影響。

作為老師,就再順便說說數位化教學的利與弊。

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如果要是沒有做課件的本事,那真有一種枉為人師的感覺。

(經典推薦)

但是課件到底好不好?這個也難於一概而論。很多的時候,過多的使用PPT,會覺得有不會講課的感覺。

另一方面看學生們的反應呢,當然是歡迎PPT課件,一堂課下來課件拷給他們,也省得了記筆記。

但是那些真正的優秀的學生,卻總是能夠透過課件營造的五光十色,洞悉到知識體系的深層結構。

作為一個教語文的老師,從語文學科的實際出發,如果上課用了太多的課件,一定會妨礙閱讀和思考。

文學語言類的課程,還是要讓文學和語言來唱主角,語言的體系,語言的藝術,只有多讀作品,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才是語文教學的正道滄桑。

教養和能力得之於無意識記憶,所以要防微杜漸,好習慣從小培養

讀透蘇東坡這篇八十餘字小文章,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自會有所悟

英語到底怎麼學?學霸分享不同階段學習方法

高中考場作文,發言稿類型議論文的寫法指導和例文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催生「網紅經濟」,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有人認為,「網際網路經濟」很好,可以更直觀地反映產品的質量。但想說的是,不管是好是壞,存在都是合理的。這種形式可以不觸犯法律,也不違反道德,我們沒有理由反駁。所謂的一代人創造了一個時代,「網紅經濟」可能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特別是2019年,「網紅經濟」可以說風靡全國。規劃隊伍的規模越來越大,商業慣例也越來越成熟。
  • 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弊端與對策研究
    針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對理性應對碎片化閱讀新形勢作出探討。關鍵詞:碎片化閱讀;大學生;弊端;對策研究碎片化閱讀的含義與現象「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早期出現在「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文獻當中,意指事物破碎成零碎狀態,脫離完整性。
  • 網際網路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網際網路,可能聽到這個詞,你們更多的會想到購物狂歡節,這正是與網際網路有關?也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和生產便出現了這一系列的消費模式,很多人認為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大家帶來很多傷害。
  • 網際網路時代的利與弊
    當今的時代,網絡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信息革命」,然而伴隨著每一次的人類革命都會給人類社會及經濟的發展等各方面造成一定的影響。二十一世紀是屬於計算機的時代和網際網路的時代,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網際網路在人們的生活中伴隨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對使用互聯的工具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手機端,PC端等等,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有網際網路的地方獲取自己需要的相關知識和信息,例如學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獲取更為廣泛的課外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辦公人員可以動一動滑鼠就可以得到自己需用的東西
  • 碎片化閱讀時代,我們該如何讀書
    想要做到第四種境界可以說是難之又難,但只要你願意,誰也不能剝奪你在書本中與世界偉人談心的權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提到:「我很好奇下一代人,也就是和網際網路、行動電話、電子郵件和推特共同誕生並成長的一代,會怎樣利用文學來表達他們對當今世界的體會?」
  • 碎片化閱讀正在令你變得越來越愚蠢
    碎片化閱讀的5個弊端碎片化閱讀總結而言,共有5種弊端。而所有碎片化閱讀的內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個核心的需求,就是:「獲取更多的用戶」。所以,碎片化閱讀的內容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知識,帶給你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只是為了獲取你的關注,攫取流量。
  • 論網絡文學存在的利與弊
    今天柔與韌讀書會第二期辯論賽開始,主題是「網絡文學」存在的利與弊。我作為正方一辯,首先開始發表自己的觀點,以下是我的發言稿:各位同儕、各位閱讀使者、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我作為正方一辯,首先表明我方觀點:「網絡文學」存在利大於弊。
  •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文丨月月 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信息逐漸「比特化」,人們有一種普遍性的焦慮,那就是唯恐錯過任何事情。也正因如此,在這個時代,閱讀出現了三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多」、「快」、「淺」。「多」,是因為知識爆炸現象的出現,讓我們每天都撲面迎來大量的信息。
  • 經濟學人:反壟斷機構拆分網際網路巨頭或弊大於利
    網易科技訊 12月3日消息,《經濟學人》日前發表文章指出,有關網際網路巨頭影響力的擔憂不斷增加,但是反壟斷機構應該審慎行動,因為這樣的行為可能弊大於利,而且科技企業也不應該讓自己現在的規模衝昏了頭腦。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網際網路時代四巨頭——谷歌、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
  • 網際網路大浪潮下的「網紅經濟」,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文:陽光在網際網路的不斷推進和發展中,大家的生活也得到了不斷的改善和提升,比如說直接在網上就可以點外賣,可以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大家在付款時直接將手機拿出來即可,這樣就不需要依賴貨幣。不過也有人問,網紅經濟的到來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其實就企業的銷售來說,只要網紅能幫他們賣出東西,那就能給得起這麼多費用,如此來看自然是一種「利」。不過也有一些低素質的網紅存在,他們也會給大眾帶來不好的影響。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淨網行動,這些低劣網紅也隨之退出了舞臺。
  • 碎片時代的碎片化人生
    無可否認,時代中的每個人都進入了「碎片人生」,你我他,無一例外。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碎片化的時代。技術的發達,帶來了便利,通過各種智能設備,人們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處理幾乎任何事情。生活,正在漸漸雲端化。而雲端化的生活,讓真實的日常越來越碎片。
  • 一個漫畫愛好者的碎片化閱讀
    以上所有的信息和內容全部來自於某些媒體口誅筆伐的「深度閱讀最大的敵人」——「碎片化」。我所寫的「碎片化閱讀」和你認為的一樣,符合絕大多數人以為的兩個條件:1 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就是用坐車、上廁所、等人等電影等吃飯等等零散的時間閱讀。2 媒介信息碎片化:閱讀的文字主要來自於移動閱讀端(主要是手機)和網際網路,閱讀的也主要是微信、微博的文章。
  • 網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成都小學生這樣回答
    「網絡帶給我們的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19日上午,一場輕鬆活躍的網絡安全主題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開講,來自學校六年級四班的40名學生在班主任老師苟利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則在辯論中各自闡述著各自對於網絡安全的理解。
  • 對孩子來說,遊戲算不算洪水猛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這些討論中,也讓我深思,孩子玩手機遊戲,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對孩子來說,遊戲算不算洪水猛獸?我們都知道,未來是人工智慧時代,孩子需要人機對話能力,能很好地運用,其實是一件好事情。沒必要把網絡、遊戲,完全跟孩子隔離開。
  • 碎片化閱讀殺死了大創意
    原因是我懷疑微博的碎片化閱讀對我的大腦有所損傷,很擔憂再也不能讀書和做深度閱讀了。不寫微博了我還是我,但不能讀書的話我什麼都不是。同時,微博讓人易怒、易挑釁、易輕信,無法專注,我覺得還是面壁一段時間比較好。和菜頭隨後在博客寫下《碎片化生存》一文,此文震驚全網,一時間,關於微博導致碎片化的反思一浪接著一浪。
  • 代理記帳行業發展現狀如何,代理公司做代帳的利與弊
    代理記帳行業發展現狀如何,代理公司做代帳的利與弊「成為記帳圍城內外都在探索的問題。代理記帳行業的發展要清楚代理記帳行業發展現狀如何,就必需了解記帳行業的發展歷程。「然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致使傳統代理記帳轉向新型的網際網路財稅服務,代理記帳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不得不從網際網路財稅服務談起。代理記帳行業發展現狀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將各行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代理記帳行業推向另一個高峰。究竟代理記帳行業發展現狀如何呢?代理公司做帳代帳的利與弊又包含哪些?
  • Cat加菲說:正確引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利大於弊!
    但是畢竟現在是網際網路社會,孩子也需要與時俱進,不能說,「我們小時候不還啥也沒有了,不照樣過來了麼」這種話。時代不同了。而且你給他看看動畫片什麼的,小孩子去幼兒園跟小朋友們玩的時候也有共同語言。網際網路時代,該學的東西還是要學起來的,接觸起來的。
  • 有人質疑古人的碎片化閱讀嗎?
    資訊時代,人們在享受信息紅利的同時,也在反思信息泛濫帶來的困 擾。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移動智能終端隨身而行,人們無時無 刻不被信息裹挾,「低頭族」隨處可見,碎片化閱讀已成為年輕人習 慣的閱讀方式。對此,一些專家學者紛紛表示擔憂,認為碎片化閱讀 浪費時間、影響專注度、削弱記憶力,是一種反閱讀。究竟應該如何 看待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難道真如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怎樣看待這種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了。當然,這裡說的利與弊,不是從祖輩的立場上來看,也不是從父輩的觀點來看,而是從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長這個角度來看;怎樣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身體健康至於孫子輩,已經進入資訊時代,電腦聯網,瞬息萬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又會是什麼呢?&34;教育&34;,何其難也!
  • 關於手機的利與弊你真的知道嗎?
    關於手機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在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雙方各執己見,爭論的還是非常劇烈的。關於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很簡單的。首先,時代的發展進步肯定是對我們有利的,手機雖然讓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頹廢但是卻也為人類提供了便利,因此關於手機到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這個還是要看個人的自控力的。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手機裡面的世界豐富多彩。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這對於手機來說是一點問題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