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弊端與對策研究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信息的傳播和吸收方式不斷碎片化,人們的時間也逐漸碎片化,客觀上造就了碎片化閱讀的趨勢。碎片化閱讀雖然具有不受時空限制、方便快捷等優點,其弊端也不容忽視。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受到碎片化閱讀的影響最大,碎片化閱讀給育人工作也帶來了挑戰。針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對理性應對碎片化閱讀新形勢作出探討。

關鍵詞:碎片化閱讀;大學生;弊端;對策研究

碎片化閱讀的含義與現象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早期出現在「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文獻當中,意指事物破碎成零碎狀態,脫離完整性。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跨越式發展,碎片化的影響不斷擴展到多個學科領域,碎片化閱讀也隨之產生。簡單說,碎片化閱讀是一種與傳統紙質閱讀相對應,主要以手機等電子終端為媒介,內容零碎、非完整的閱讀模式,具有分散、無序、短平快等特徵,閱讀受眾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快捷地獲取信息。由於社會發展使得分工細化,文化多樣帶來了觀念多元,社會轉型加快生活節奏,新媒體為傳播增加便捷等,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新閱讀常態。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對於新興事物的接受度和學習能力都高於社會平均狀態,是碎片化閱讀的主力軍。但是,隨著碎片化閱讀的覆蓋範圍越來越廣,大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到越來越多的媒介源當中,學界和社會對碎片化閱讀的社會效用的討論也不斷深入,特別是對碎片化閱讀的弊端進行了反思。

碎片化閱讀對大學生的主要負面影響

實際上,碎片化閱讀自誕生起就充滿著爭議,主要是這種閱讀方式容易給閱讀受眾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大學生由於閱讀信息接收面廣,特別是在手機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閱讀方式之首的實際背景下,其危害比一般閱讀方式更嚴重,大學生容易陷入非理性閱讀的境地。碎片化閱讀主要的負面影響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降低閱讀質量

成倍增長的信息量和有限的時間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衝突,碎片化閱讀是信息碎片化和時間碎片化疊加的產物,現代大學生們在碎片化閱讀趨勢下信息交互層次淺、閱讀程度淺,難以進入深度閱讀,對知識的獲取變得淺嘗輒止。侵佔其他閱讀渠道,傳統閱讀渠道的優點被擠壓,弱化高校「第一課堂」的教學質量。網絡中獲取的知識碎片無法替代系統、有邏輯的知識體系。淺嘗輒止的學習效果對更需要學習自主性的大學生而言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碎」這一形容主要是因為內容間缺乏必要聯繫,難以連貫形成體系,會將人的有意識閱讀變為不自覺瀏覽,閱讀質量得不到保證,很容易影響閱讀興趣和閱讀力。如果長期地獲取碎片化知識,很可能會產生「懂了」的錯覺,殊不知其實是「不求甚解」,久而久之,大腦習慣接收碎片形式的信息,對於長文可能出現理解困難。面對良莠不齊的資訊,碎片化閱讀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完整的體系,被動接收容易迷茫。在信息選擇、知識內化等方面障礙重重,進而導致閱讀焦慮。大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從而被關聯性不強的信息幹擾,使其產生偏離目標的閱讀衝動,給心理增加壓力負荷,嚴重時甚至會產生閱讀挫敗感。

2.滋生思維惰性與行為定式

傳統的閱讀方式有「線性化」的特徵,而碎片化閱讀在間斷性和多元性的背景下呈現出明顯的「非線性化」特徵。「根據喜好」「目之所及」「一知半解」導致閱讀表面化嚴重。如果這樣的閱讀方式佔主導,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受到嚴重幹擾,素質教育的育人模式除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具備複雜認知和非認知策略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反思、批判、合作等。習慣於跳躍、分散的閱讀方式,學生容易焦慮和浮躁,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等,離開智能設備就會出現不願閱讀的困境。在充滿終端的世界裡,大學生原本完整的時間被不斷切割成碎片,一個個超連結中的新奇信息讓很多學生擱置了原本該完成的任務,學生們的自控力相較於新鮮信息對神經的刺激顯得力不從心,焦慮感和自責心理又會帶來二次傷害。犧牲深度閱讀的功能,將擱置精神聯結的能力,只能做信息的解碼者。快速易獲取的龐雜而淺層的信息往往沒有進行嚴密的思考與論證,大學生在碎片化閱讀下難以對複雜的事情進行深度的思考,只能充當信息的傳播者、接收者與情緒表達者。其表現為對事件的多樣性、觀點的合理性缺少判斷與深思,通過「點讚」「轉發」等簡單贊同或否定代表立場,接收碎片化信息後的隨機反應代替思考,思維積極性隨思維惰性的養成而降低。

3.易受亞文化影響走入價值觀誤區

網際網路亞文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識形態的空間,破壞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性,弱化主流輿論的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不能泛娛樂化。新時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海量的信息、誇張的宣傳、非主流文化等湧向大學生,而大學生們尚沒有完全形成理性思維和邏輯判斷能力,信息的洪流很容易形成一種破壞力,給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價值理念、知識體系帶來負面衝擊。

隨著行動裝置使用黏性增強,信息獲取迅速,信息量爆炸,部分學生認為其個性化需求在網絡更容易得到滿足,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當大學生本身所具備的愛國主義傳統美德與非主流文化的道德價值觀衝突時,由於缺乏評判標準,導致價值觀出現混亂。當大學生在網絡信息中難以辨別是非,受到失實言論的誤導,盲目跟從,將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很大的挑戰。高等教育方式在「網際網路+」時代下正在全面轉型中,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網絡在線直播課程、慕課(MOOCs)等如火如荼地開展,主流教育仍在資訊時代下受到衝擊。碎片化閱讀使各方面的信息唾手可得,在信息易得的網絡中課堂知識也不顯獨特,因此「低頭族」屢禁不止,考前「抱佛腳」愈加明顯,學校系統的知識培養方案被無系統的、散落的知識結構所取代。

然而,大學時期是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邏輯思維科學嚴謹性形成的關鍵階段,對學術閱讀有一定的數量要求。這啟示教育者需要對「純碎片化閱讀」進行糾偏,消解「碎片化閱讀」的負面影響。應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碎片化閱讀」,不能只將其視為打發時間或是獵奇的方式和工具,應當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構建起適合自己的知識框架結構。「碎片化閱讀」的營養往往是斷裂的,如何消化吸收這些營養值得反思。

教育對策與建議

雖然「碎片化」閱讀有諸多不利影響,但它並不是洪水猛獸,碎片化閱讀和傳統閱讀之間也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例如:紙質報刊中的一些內容也是碎片化的,但其真實性和有效性會弱化其形式上的碎片性。對於教育者來說,可以加強引導大學生增強知識理論功底,將普遍瀏覽和選擇閱讀相結合,在系統框架和碎片信息之間做好搭配。

1.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價值觀正確引導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閱讀這一重要載體,碎片化閱讀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碎片化」閱讀形式的正確引導對於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也大有裨益。打造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抵禦不良信息的侵蝕。高校思政工作者須引導學生把握正確方向,堅持「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四個意識,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通過創新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與培養的理念、內容與方式,通過統籌理論與實踐、網絡宣傳與輿論引導實現,以正確應對非主流思想。從供給端優化移動網際網路的相關平臺與信息,加大監管力度。內容生產者在規範的網絡管理下,能夠為閱讀用戶清理劣質、多餘的信息。加強輿論監管,以主流引導言論,用正面的理論駁斥錯誤的思想,做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者、執行者和捍衛者。幫助學生提高信息甄別能力,掌握不同媒介的特點,形成正確的媒介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將網上輿論與線下實際相結合,明辨是非,通過深入思考、理論指導以分析、研判突發事件與社會熱點、難點,對負面輿情具有正面的判斷力,做主動的思想者而不做輿論的跟風傳播者。

2.發揮資源優勢,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發揮高校圖書館資源優勢,引導紙質閱讀的回歸,讓傳統閱讀形式出新篇。良好的閱讀習慣保證的是終身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從而養成良好的語感,提升寫作與思維能力,激發主動學習的進取精神。高校應利用學校學習資源優勢,活用圖書資源,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構建完善的知識閱讀體系。針對經典著作、重要理論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通過「讀原著、悟原理」等方式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紮根於心,成為大學生成才立業的重要行為準則,並以此武裝頭腦,擁有應對不良言論的正確判斷力與甄別能力。利用藏書、師資等廣泛地開展文化講座、經典誦讀等活動,用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思想行為,促進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創新育人方式培養,豐富「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紮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文化基礎,將經典與理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3.利用碎片化特點,優化供給端內容

隨著信息傳播介質的兼容性不斷加強,在內容生產、消費定位、媒介心態上的碎片化會更加明顯,垂直細分領域的生產定製也會成為解決閱讀碎片化困境的突破口之一。讓學生有意識地閱讀經典,掌握應用技能,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會轉型的需求。針對碎片化閱讀,強化使用「兩微一端」發布短小且具有吸引力的文章、視頻等可視化內容,用正向的思想傳播取代非主流文化對碎片化時間的佔用,如中宣部發布「學習強國」App,通過媒介的新嘗試,將新時代重要理論、精神解讀、典型範例等以符合大學生短時閱讀習慣的文章、視頻的形式呈現,探索優化供給端的新路徑。在有效認知和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前提下,科學管理網絡,提高供給端內容質量,實現在「碎片化」閱讀下有效的思政教育。碎片化閱讀在閱讀的量上可能已經獲得主流地位,但在知識性的學習上只能處於補充地位。在「碎片化」與思政教育工作結合的同時,認清碎片化閱讀的補充性地位,在「青燈黃卷」和「即時瀏覽」之間尋找平衡。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社會也迎來多元文化的極大發展,希望脫離這種趨勢是不現實的。在未來,「移動閱讀」可能會成為閱讀的主要渠道或載體。在無法避免閱讀媒介的前情下,需要因時而新、積極引導,讓學生「碎片化」閱讀的判斷力和控制力得到提升。對「碎片化」閱讀方式的弊端依然還在持續討論中,高等教育者不需要在時間和文本的碎片化問題上停留太久,更應該思考引導大學生從碎片化閱讀走向深度閱讀、整體閱讀、厚重閱讀,培養好整合碎片的能力,回歸閱讀的真正意義。同時,在困境中更要看到希望,碎片化閱讀也能夠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理論學習、精神指引隨碎片閱讀而變得「接地氣」,從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流思想傳播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媒介創新,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者保持敏銳的觸覺與較高的黨性修養,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緊跟時代,讓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汪卓群 陳舒萍,單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環境下大學生閱讀教育研究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手機和計算機在大學生的生活裡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各種網絡閱讀平臺噴湧,培養了大學生網絡閱讀的習慣,因此數字閱讀成為首選。但由於網際網路的沉迷特質,加上網際網路充斥著各類信息,極易分散注意力。同時網絡作品的質量良莠不齊,大學生的思想體系尚未完全成熟,難以進行判斷,因此產生閱讀花費時間長、閱讀質量卻下降的悖論現象。
  • 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你中招了麼?
    手捧一本書,白紙黑字的閱讀,似乎開始過時,仿佛正要成為越來越遙遠的回憶;當非要我們閱讀的時候,也還是屏幕上閃動的文字來得更加便捷。這樣一個時代,藉助科技力量,閱讀的便利也是前所未有:不必囊螢映雪,也不必鑿壁偷光,更不必磨墨抄書,但凡你想閱讀的,可以很方便很廉價的獲取。
  • 碎片化閱讀時代,我們該如何讀書
    師從黃旦教授進入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在站研究,目前教學與研究的重點為傳播理論、傳播學術史。   常言道,學無止境,讀書確實沒有止境,然而讀書卻有境界。有的人為生計而讀書,有的人為炫耀博學而讀書,有些人為興趣而讀書,有些人則為有獨立的思想而讀書。
  •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應如何應對「碎片化信息」?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就是所說的「信息大爆炸」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信息量也越來越大。碎片化信息作為一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碎片化是相對於系統化而言的,它是零散的、瑣碎的,不會給人一個統一的結構和認知系統。
  •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文丨月月 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信息逐漸「比特化」,人們有一種普遍性的焦慮,那就是唯恐錯過任何事情。也正因如此,在這個時代,閱讀出現了三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多」、「快」、「淺」。「多」,是因為知識爆炸現象的出現,讓我們每天都撲面迎來大量的信息。
  • 深刻的體會+精心的整理關於碎片化學習的弊端
    這個時代的快節奏,快生活,導師我們很難系統的學習一項技能。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會利用那些業餘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學習,但是這樣雖然看似好像利用的時間。但是卻會有很多知識缺陷,很難在短時間裡就形成知識串聯。市面也不下說了太多碎片化學習的利與弊,我也就粗淺的給大家總結了一些碎片化學習到底弊端有哪些以及如何快速進去一個領域。
  • 青年思維習慣「碎片化」趨勢審視
    青年思維習慣「碎片化」的成因儘管思維習慣「碎片化」誕生於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但這並非是思維習慣「碎片化」的唯一成因。思維習慣「碎片化」的產生有著更為複雜的社會歷史和物質技術背景。雖然這是碎片化時代的傳播需要,但卻導致青年持續接收到大量缺乏邏輯支撐和嚴密推理過程的信息碎片。研究發現:大腦具有可塑性,當神經細胞隨著感官輸入、突觸連接、反饋信號等變化做出適應性調整、形成新的神經迴路的時候,大腦就會儘量保持這種新結構,並因持續體驗而不斷強化。「碎片化」思維習慣就是因為不斷閱讀、接收碎片化信息、文字、圖片導致的。
  • 一個漫畫愛好者的碎片化閱讀
    以上所有的信息和內容全部來自於某些媒體口誅筆伐的「深度閱讀最大的敵人」——「碎片化」。我所寫的「碎片化閱讀」和你認為的一樣,符合絕大多數人以為的兩個條件:1 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就是用坐車、上廁所、等人等電影等吃飯等等零散的時間閱讀。2 媒介信息碎片化:閱讀的文字主要來自於移動閱讀端(主要是手機)和網際網路,閱讀的也主要是微信、微博的文章。
  • 王立群 | 知識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讀詩
    毫無疑問,「碎片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典型的特徵之一。不少學者對此深表擔憂,認為時間碎片化、空間碎片化造成的知識的碎片化,日益使人們陷入缺乏深層閱讀、深度思考的困境。這些擔憂不無道理,但也沒有必要談「碎」色變。一個人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難道不是從利用零星的時間、獲取碎片的知識開始的嗎!東漢末年的董遇,就是提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那個學者,他是如何讀書的呢?利用「三餘」時間。
  • 有人質疑古人的碎片化閱讀嗎?
    資訊時代,人們在享受信息紅利的同時,也在反思信息泛濫帶來的困 擾。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移動智能終端隨身而行,人們無時無 刻不被信息裹挾,「低頭族」隨處可見,碎片化閱讀已成為年輕人習 慣的閱讀方式。對此,一些專家學者紛紛表示擔憂,認為碎片化閱讀 浪費時間、影響專注度、削弱記憶力,是一種反閱讀。究竟應該如何 看待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難道真如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
  • 碎片時代的碎片化人生
    無可否認,時代中的每個人都進入了「碎片人生」,你我他,無一例外。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碎片化的時代。技術的發達,帶來了便利,通過各種智能設備,人們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處理幾乎任何事情。生活,正在漸漸雲端化。而雲端化的生活,讓真實的日常越來越碎片。
  • 碎片化閱讀正在令你變得越來越愚蠢
    碎片化閱讀的5個弊端碎片化閱讀總結而言,共有5種弊端。而所有碎片化閱讀的內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個核心的需求,就是:「獲取更多的用戶」。所以,碎片化閱讀的內容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知識,帶給你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只是為了獲取你的關注,攫取流量。
  • 碎片化閱讀殺死了大創意
    原因是我懷疑微博的碎片化閱讀對我的大腦有所損傷,很擔憂再也不能讀書和做深度閱讀了。不寫微博了我還是我,但不能讀書的話我什麼都不是。同時,微博讓人易怒、易挑釁、易輕信,無法專注,我覺得還是面壁一段時間比較好。和菜頭隨後在博客寫下《碎片化生存》一文,此文震驚全網,一時間,關於微博導致碎片化的反思一浪接著一浪。
  • 「網際網路+」教育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和應對策略
    摘 要:「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將帶領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時代,新的時代對大學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愈發重要。傳統大學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面臨著新的調整和改變。
  • 人民日報觀點:碎片化閱讀 拼圖式思考
    即使到了今天,閱讀仍然是人類知識營養的重要源泉。有區別的是,閱讀內容的承載介質從紙張變成了屏幕,閱讀的環境也從檯燈下換到了車廂裡,大部頭巨著被切小成一段段書摘,快餐模樣的海量信息碎片成了人們日常閱讀的主糧。
  • 碎片化閱讀要具備「三種意識」
    原標題:碎片化閱讀要具備「三種意識」   碎片化閱讀是伴隨著電子
  • 碎片化閱讀,別「一棍子打死」
    的確,置身數位化時代,碎片化閱讀無處不在——在車站、飯館、商場等公共場所,埋首於手機屏幕者大有人在,有些人即使在大街上行走,也不忘低頭頻繁地刷手機。他們或瀏覽微博微信,或迷醉於視聽片段,凡此情形,歸於碎片化閱讀應不為過。公眾閱讀的碎片化趨向,也在專業調查機構那裡得到了印證。
  • 解決碎片化閱讀時代的未來焦慮
    科幻作家韓松則認為,全球化時代世界趨於一體,人對全球性、宇宙級別現象的關註上升,自然關心起大跨度的問題,帶動了這波簡史讀物的暢銷。尤其是像朝鮮男子在馬來西亞遇害這樣的「黑天鵝事件」越來越多後,不確定性成為世界的主流,讀者更想從閱讀中找到對未來的把握,「這類簡史暢銷的本質,就是幫助讀者消減對未來的焦慮」。
  • 碎片化閱讀是否真的無用?
    碎片化閱讀是否真正無用呢?首先得了解碎片化閱讀是什麼?個人認為碎片化閱讀就是顧名思義在碎片時間去學習碎片化內容。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碎片化閱讀早已成為種趨勢,大眾偏愛也更願意用自己碎片化時間來進行碎片化閱讀,個人也是蠻喜歡這種閱讀方式。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我們得利弊權衡、辯證看待。之前很多人批判過這種方式,認為這種閱讀方式無用,會導致人們無法思考。
  • 微課傳奇楊紅巖:碎片化時代,關鍵是學會高效的碎片化學習
    微課傳奇,拯救碎片化時間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行動裝置的普及,人們的時間也因此被碎片化。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是很多人的苦惱,很多人抱怨像微博、微信這樣的工具,原本是想用來打發碎片化的時間,但是漸漸地發現,我們大把的時間反而因為這些APP的存在而更加碎片化。因此現代人必須建立一種時間管理能力——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提高自己。  楊紅巖的靈敏的商業嗅覺告訴他,這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這是一個值得去試水的行業,最終的事實證明,他的想法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