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孩子的身體狀況,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模稜兩可的,不知道孩子現在的狀態是好是壞,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不前兩天,就有一位家長問我孩子一直流口水是怎麼回事兒,用不用去醫院檢查一下。這個問題說簡單也不簡單,咱們今天好好聊聊。
小兒流口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病理性的,另一種是生理性的。
新生兒的口腔內沒有牙齒,舌短而寬,兩頰部有厚的脂肪層,面部肌肉發育良好,頜骨的黏膜增厚凸起,這些都是有利於吃奶時捉住奶頭和協調吸吮動作的。
但不利的方面也有,6~7個月時小兒唾液量分泌逐漸增加,而這時期小兒吞咽反射不靈敏,再加上嬰兒牙齒未萌出,牙槽突尚未發育。所以口腔分泌唾液時,嬰兒既沒有牙槽突的阻擋又不會把唾液咽下。此時小兒常出現流口水的現象,這時期流口水是一種生理性流涎,無需治療。隨著生長發育,牙齒的萌出,牙槽突逐漸形成,顎部慢慢增高,口底漸漸加深,以及有吞咽動作的訓練,流口水現象會好轉。
雖然隨著年齡漸長,到孩子能吞咽過多的唾液後,這種現象會自行消失,但如果3歲以上仍時不時的流口水應結合具體情況分析。
1、口腔問題:口腔炎症會促進唾液分泌,導致孩子流口水。一般情況下,經過治療,炎症消除後,流口水的現象會自行消失。口腔衛生不良也會造成流口水,牙縫和牙面上有食物殘渣,容易使細菌在口腔中繁殖,刺激唾液分泌,進而流口水。
2、牙齒畸形:如果孩子牙齒畸形,前牙向前凸出較明顯,唇部很難完全覆蓋前牙,上下唇常自然分開,就容易流口水。所以,孩子最好儘快矯正牙齒。
3、呼吸道疾病:孩子受涼、吹風或感冒之後,容易鼻塞,出現張口呼吸,也會不由自主地流口水,有鼻炎、腺樣體肥大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4、用腦過度、疲勞:當孩子劇烈運動極度疲勞後,或者學習用腦過度時,神經系統沒有調節過來,使大腦發出錯誤信號,睡覺時可能會引起流口水。
當然,孩子睡姿不當,使得腮部受到壓迫,嘴唇不能合攏,也會出現流口水,這個不僅小孩子有,大人有時候也會有;還有些先天發育遲緩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地流口水。但總的來說,孩子流口水的原因有多種,長期出現不正常流口水,應該及早確認病因,儘快調理。
有的家長發現,孩子流口水並不屬於上面那幾種,也沒有什麼明顯的誘因,但就是總流口水,家長急的是直跺腳。我覺得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傷著脾胃了。
中醫認為,流口水多是因為脾虛不攝或脾胃不和導致的。《萬氏秘傳片玉心書》中指出:「小兒兩頰頤流涎浸潰胸前者,此滯頤。蓋涎者脾之液,口為脾竅,由脾胃虛冷,不能收斂津液,故涎從口出。」
還有很多家長不理解到底為什麼脾胃和流口水有關,這其實是跟脾的生理功能有關,這個口水啊,在中醫裡叫涎,是唾液中比較清稀的部分,這是由脾氣布散脾精上溢於口而化生的。
如果脾精、脾氣充足,則涎液的產出就會適量,上行於口而不溢於口外;但如果脾胃不和,或者脾氣不攝的時候,則會導致涎液異常增多,乃至於從口中不自覺流出。
流口水這個疾病也分證型。
第一種是脾胃積熱型。這個證型下的孩子一般有流涎稠粘,頤膚紅赤、痛癢,口角赤爛,面赤唇紅,啼聲響亮,口渴引飲,大便穢臭或燥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厚膩,脈滑數,指紋色紫等症狀。
第二種是脾胃虛寒證。症狀大體為涎液清稀,多如漏水,涎頤漬膚致潰爛作癢,面白唇淡,四肢發冷,啼聲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指紋色淡紅。
我們可以用制南星30克,生蒲黃12克。上兩味藥共研成細末,加適量的米醋調成餅狀,敷於雙足的湧泉穴,12小時換一次,一般5~7次。
然後,配合明礬15~20克,將明礬研成末,用開水化開,再加溫水,浸泡雙足,水量以浸沒足背為宜,一般3~5次。
或者也可以用益智仁、烏藥各100克,石榴皮50克,酒煮山藥150克,搗爛為丸,這些量分為四份,每日用4次,用淡鹽水衝服。
原料:
炒白朮20~30克,益智仁20~30克,鮮生薑50克,白糖50克,白麵粉適量。
製作:
先把炒白朮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內,研成細末;把生薑洗淨後搗爛絞汁;再把藥末同白麵粉、白糖和勻,加入薑汁和清水和勻,做成小餅15~20塊,入鍋內,如常法烙熟,備用。
用法:
早晚2次,每次1塊,嚼食,連用7~10天。
原料:
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製作:
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乾後,一併放入碾槽內研為細末;將大米淘淨後煮成稀薄粥,待粥將熟時每次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熱服食,連用5~7天。
功效:
益脾暖腎,固氣。適用於小兒遺尿,用於小兒流涎。
孩子流口水的問題,其實還是需要家長好好鑑別的。這裡再強調一遍,如果孩子只是生理性的偶爾流口水,家長不必太緊張,如果確實是口水一直流個不停,去了醫院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再不妨試試這幾個方子。
文|圓力
編輯|圓力
圖片製作|蛋蛋
漫畫|八歲
圖片素材|千庫網,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