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理論是描述農產品產量和價格的波動的理論,卓創資訊根據蛛網理論對2013年至今的棉花價格進行分析,發現在這7年裡,棉花價格整體呈收斂型蛛網波動,預計後期隨著需求彈性減小,供給彈性增大,棉花市場供求逐漸恢復平衡,棉花價格有望趨近均衡價格。
作為全球第二大產棉國和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國,棉花價格波動幅度較大,並直接影響到中國棉花產業鏈的發展。在棉花產業鏈中,棉花環節與紡織環節並不匹配,其中棉花環節是庫存式、計劃式的生產模式,通過庫存來形成整個生產運營能力,而紡織環節則是按單生產模式。下遊紡織企業希望棉花價格呈趨於封閉型蛛網波動,也是說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相近,棉花價格圍繞均衡點上下波動。然而棉花是季產年銷商品,存在階段性供給時滯,產需存在周期性缺口,疊加天氣、蟲害擾動,金融屬性加持也提高了棉花價格的波動幅度。
自中國加入WTO後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穩步增長,棉花需求彈性較低,而棉花作為農產品,棉農種植積極性受上一年度種植收益影響,種植過程中又有天氣、蟲害等災害幹擾,導致供給彈性較大。而自2014/15年度國家實施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以來,棉花種植面積逐步穩定,而在高庫存影響下,天氣、蟲害等消息對供應端擾動逐漸減少。
2018年6月份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需求端彈性逐漸增大,市場重心逐漸轉移至需求端,而今年疫情導致需求端快速崩塌,供應端影響減弱,棉花價格整體呈收斂型蛛網波動。按照收斂型蛛網模型定義,當棉花需求彈性大於供應彈性時,棉花價格波動幅度會越來越小,並最終趨近於均衡價格。
當前來看,棉花產業鏈最主要的矛盾是供大於求,絕對過剩與相對過剩並存,疫情以及由此引發的消費降級是主要原因,在國內、國外市場各佔半壁江山的情況下,受疫情影響,歐盟、日韓、東協等地經濟遲遲未能恢復,導致全球紡織品進入絕對過剩局面,全球部分快銷、輕奢品牌快速收縮;而國內紡織品服裝市場正處傳統淡季,疊加通脹壓力下消費出現降級現象,國內紡織品也進入相對過剩狀態。
按照目前疫情發展進度,美國、印度、巴西等地仍處於爆發期,而且秋冬季仍有可能再度爆發,預計紡織品服裝需求可能難以「V型」反轉,更有可能呈現「L型」震蕩上漲走勢。除了疫情,貿易逆全球化趨勢明顯,美國制裁伊朗,美歐貿易摩擦升級,中美貿易關係多變等均加大紡織品服裝自由貿易壁壘。後期隨著經濟緩慢恢復,紡織品服裝需求彈性收窄,疊加供應端要素配合,供應端彈性增大,棉花價格有望回歸均衡價格。
來源: 卓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