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盾牌」磁場消亡於10億年前,強度曾是地球的2倍!

2020-12-17 八兩科學

人類最了解的地外天體,莫過於月亮了。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永久天然衛星,也是人類首個登陸的地外天體。近些年來,科學家對月亮的孜孜不倦的研究,也發現了月球內部普遍存在水,且比想像的要多得多,但依然存在很大不解之謎,比如它的磁場。

據阿波羅當年測試月球表面時,他們發現月球的磁場差不多是零,可以說指南針到了月球不起作用。而日前一則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論文稱,數十億年前的月球不僅具有自己的磁場,而且強度是地球的兩倍。ps:今天的地球磁場約為50微特斯拉。

地球有自己的磁場,我們日常生活的導航定位是根據地磁場發展而來的,而且因有磁場的存在,也保護了地球生物免遭太陽高能帶電粒子流的傷害,如同一個防護盔甲。但關於地球的磁場是怎麼產生的,是物理界的一大難題。

近幾百年來,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試圖來解釋地球磁場。目前學界認同的地磁起源理論是來自20世紀40年代的「發電機理論(Dynamo theory)」,即是說地球內部存在電流,磁場的來源於核心導電流體的運動。

雖然月球的磁場很弱,但過去科學家們認為,月球磁場的產生方式和地球一樣,可適用於「發電機理論」。不過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教授班傑明·魏斯(Benjamin Weiss)領導的團隊對月球磁場的形成提出了2種不同機制。

魏斯說:「磁場是一種瀰漫在太空中的模糊事物,就像一個看不見的力場一樣。我們已經證明,產生月球磁場的『發電機』死於1.5至10億年前,並且似乎是以類似於地球的方式『供電』的。」

那麼月亮是如何失去防護呢?

一種是和地球有關。45億年前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天體碰撞後形成月球。而在40億年前,月球距離地球很近,地球引力影響月球運動,月球也有熔化的內部物質被引力作用被攪動從而產生磁場。團隊分析了阿波羅帶回的玄武巖樣本,發現當時月球的磁場強度達約 100 μT(microtesla,微特斯拉),是目前地球磁場強度的2倍。之後隨著時間流逝,月球冷卻、磁場減弱。

第二種就是,月球越靠近地球,受地球引力的潮汐作用,月球就內部如「咣當咣當」一樣搖晃,與此同時,月球內部的晃動也推動月球遠離地球。大概在25億年前,月球擺脫了地球引力影響,來自於月球核心的鐵礦物質開始結晶。

雖然此時磁場強度僅剩10 μT,但液體變成固體的過程足以使磁場再維持10億年。到約1.5億年前,當月球核心完全結晶,磁場逐漸消散(仍然有微弱但非零)。同時也丟失了它自己的防護「盾牌」,再無力阻擋太空隕石和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太陽風暴。

團隊表示,當我們發現系外行星是否可以居住時,我們可以把磁場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目前團隊正在尋找下一步測量月球古老磁場的方向的方法,希望能收集有關月球演化的更多信息。這項研究得到了NASA的部分支持。

相關焦點

  • 40億年前,月球磁場強度是地球2倍,不過是曇花一現
    趣味探索訊 月球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81,月球體積是地球體積的1/49,如果按密度計算,月球小於地球,不過最近,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得出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月球磁場的強度曾經是地球磁場強度的兩倍。
  • 黑洞磁場強度竟是地球磁場一萬倍
    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對76顆黑洞進行觀察和測量發現,它們的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的一萬倍。活躍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會產生「噴流」。在噴流形成和吸積盤物理學中,磁場可能也起了關鍵性作用。…… 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對76顆黑洞進行觀察和測量發現,它們的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的一萬倍。活躍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會產生「噴流」。
  • 宇宙中最強大的「磁鐵」——磁星,磁場強度是地球的2千萬億倍!
    它們以同樣的方式從一顆大恆星的死亡中誕生,這個恆星的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0-29倍。當一顆如此巨大的恆星死亡後,在其核心不再可能融合,其結果是一次輝煌的超新星爆炸。恆星的核心不再受到聚變產生的向外壓力的支撐,電子和質子被迫靠得太近,以至於它們融合成中子,形成了一個難以想像的緻密球,幾乎完全由中子組成,質量為1到2個太陽,直徑只有20公裡。就像把兩個太陽壓成曼哈頓那麼大,它們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只要一個裝滿中子星材料的頂針就有1億噸的質量。
  • 人類登月面臨巨大挑戰,科學家:月球表面輻射強度超地球200倍!
    相信沒有人會認為太空旅行是一帆風順的,不過我們也是逐漸才弄清楚,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宇宙有多麼嚴酷。近日,一組科學家通過對月球表面輻射水平遠高於預期的情況進行分析指出,月球表面其實是非常不安全的,人類將無法在月球表面長時間停留,這無疑會使美國宇航局的月球探索計劃變得雪上加霜。
  • 首次計算出:系外行星「熱木星」磁場,比木星強很多倍!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天文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氣態巨行星具有強大磁場,比太陽系木星的磁場強很多倍,這是第一次通過觀測計算出這些磁場的強度。這些都是巨大的氣態行星,被認為與太陽系的木星相似,但圍繞它們恆星運行的距離很近,通常大約是恆星直徑的5倍,或者大約是月球到地球距離的20倍。這樣的行星在其恆星磁場中運行良好,行星磁場和恆星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持續且強烈。之前的研究已經對系外行星磁場「設置」了上限,例如從無線電觀測或純粹從理論推導而來。
  • 地球磁場—賴以生存的環境—第八章 帶電粒子流作用下的磁場
    在向陽面,磁層頂和弓激波的位置大約分別為1.4±0.2和1.9±0.2個水星半徑單位。跟地球磁場強度比較一下就更清楚些,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磁場強度在29000~40000納特之間,兩極處的強度也略大,地磁北極約 61000納特,南極約68000納特。大體上說來,水星表面磁場的強度大致是地球的百分之一。
  • 研究發現:地球磁場方向改變的速度是人們此前認為的10倍
    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是在大約78萬年前,人們此前估計這一過程需要數千年時間,以每年約1度的速度改變方向。但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指出,這一變化和其他有關磁場方向重大變化的發生速度可能比人們此前的估計快10倍,比最近觀察到的變化速度快將近100倍。
  • 地球磁場為什麼能穩定存在?
    |shutterstock/JohanSwanepoel就像埋藏於地球深處的化石記錄了生命的演化歷史一樣,古老的巖石也記錄著地球磁場的演化歷史。在巖石最初形成並冷卻的過程中,巖石顆粒中的電子會受到周圍磁場的影響,朝向磁場的方向偏移,從而記錄下當時地球磁場的強度和方向。
  • 世界最強人工磁場:為地球磁場強度200萬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物理學家用該實驗室最大磁體裝置產生了高於100特斯拉的強磁場,並進行了六項不同的物理實驗。100特斯拉大約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的200萬倍。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磁場還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古地磁學研究表明,地磁場存在從百萬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不等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是理解和重建過去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重要依據。考古磁學是解析地磁場全新世以來百年尺度高解析度精細變化特徵的有效途徑。全新世地磁場分布表現為很強的區域特徵,深入研究各區域地磁場變化是認識地磁場全球分布的基礎和前提。
  • 如果說月球是地球的一部分,月球有大量的氦3,地球為什麼沒有?
    月球撞擊說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是地球被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衝擊產生的碎片形成,不過此假說還沒最終確定。月球和地球氦-3含量的差別,是磁場和大氣的差別。由於太陽活動,包含氦-3的太陽風可以吹向地球和月球,太陽中形成的氦-3也是帶電粒子,地球擁有大氣層和磁場,磁場可以偏轉帶電粒子,大氣氣體分子可以和帶電粒子作用,使得到達地面的氦-3就少了。不僅月球,臨近太陽的水星也含有較為豐富的氦-3。不過也由於氦-3來自於太陽風,也使得它們分散於月塵和地球表面,儘管月球蘊含著比地球更多的氦-3,採集依然是很困難的。
  • 歐洲空間局:過去200年 全球磁場強度下降了9%
    來源:新浪科技地球磁場的波動有著重要意義,但科學家對此的了解還十分有限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9日消息,地球磁場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強度弱值區正變得越來越奇怪,甚至可能會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異常區域。南大西洋異常區(South Atlantic Anomaly)是地球磁場位於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一片區域,覆蓋範圍遍及南美洲南部及南大西洋海域。至少幾十年來,這一區域的磁場變得越來越弱,而這也是全球趨勢的一部分。根據歐洲空間局(ESA)的數據,在過去200年裡,全球磁場強度降了9%。南大西洋異常區似乎是一個特殊的變化點。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大2.5倍,為什麼月球還圍繞著地球轉?
    這是一個迷惑性非常強的話題,中間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太陽對月球的引力真的是地球對月球引力的2.5倍嗎?其二則是為什麼扳手腕地球輸了月球卻仍然沒有被太陽拉走?一、太陽對月球的引力確實比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大嗎?
  • 電磁學基礎:磁場與磁感應強度
    3.幾種常見的磁場①.勻強磁場:在磁場的某些區域內,磁感線為等間距的平行線。②.地磁場a.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體,磁場的N極在地球的南極附近,S極在地球的北極附近,和條形磁體磁場分布近似。地磁磁極與地球南北極並不重合b.地磁場B的水平分量(Bx)總是從地球南極指向北極,而豎直分量(By)則南北相反
  • 地球磁極面臨大反轉? 專家:磁場正在迅速減弱
    地球磁極面臨大反轉?  強烈的太陽風暴每隔大約11年就要來一次,不過從百年來的發生情況來看,似乎對我們影響不大,為什麼呢?因為地球有個大盾牌,那就是地球磁場,它消解了絕大部分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和帶電粒子。然而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地球磁場正在迅速減弱,這是否意味著又一次地球磁極翻轉的開始?
  • 超地球200倍!嫦娥四號探測到月球輻射,人類還能常駐月球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衛星,因此人類首先探索的星球是月球,未來考慮建設星際基地的目的地也是月球。儘管如此,月球的自然環境並不符合人類的要求,首先它的表面既沒有流淌著的液態水,也沒有合適的溫度,而造成這一切環境條件形成的因素是月球缺乏大氣層。由於缺少大氣層,月球的表面常年遭受太空輻射的侵害。前段時間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探測到了月球表面輻射值數據,並將數據傳回地球。
  • 月球坑研究顯示:地球和月球8億年前曾遭流星體撞擊
    參考消息網7月23日報導英媒稱,一些月球坑顯示,8億年前,當複雜生命的最初跡象在地球上大規模出現之際,流星體在不斷襲擊地球和月球。這個日本團隊說,他們研究的月球坑都是在8億年前形成的,當時大量大型流星體襲擊了地球和月球。它們在月球上製造了許多12英裡寬的大坑,但在地球上,它們引發了海嘯、野火,並帶來大量磷。該研究團隊說,一顆62英裡寬的小行星在太陽系較深處碎裂成數十塊較小的巖石,從而形成了這些流星體。
  • 已衰減50%,地球這一地區磁場強度衰減嚴重,衛星經過都要關機
    地球磁場形成於34.5億年前,恰好和地球生命出現的時期重合。地球磁場能夠偏轉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保護地球免遭太陽輻射的影響。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在生命初始期沒有地球磁場的保護,那麼大氣層很快便會被太陽撕碎,將地球生命扼殺在搖籃中,讓地球變成下一個火星。
  • 美國研究稱地球磁場曾破了個洞 對太空人是威脅
    電腦模擬的地球磁場圖。  科學家們一直在密切關注地球磁場,因為它是保護地球不受宇宙空間惡劣氣候影響的重要屏障。「西彌斯」的觀測顯示,地球磁場偶爾會出現兩個裂縫,從而令太陽風穿透地球的高層大氣層長驅直入。擾動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它抵達地球時,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與強烈的極光,同時也產生電離層騷擾。  去年夏天,「西彌斯」觀測發現,地球磁場出現了一個空洞——在地球磁氣圈的最外緣,侵入的太陽粒子層厚達至少6400公裡,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對地球的保護圈——地球磁場的最大限度的撕裂。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二章 地磁場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