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地球磁場方向改變的速度是人們此前認為的10倍

2020-12-14 瀟湘晨報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7月9日報導,地球動態磁場方向改變的速度可能遠遠快於科研人員此前的估計。

這種磁性氣泡使大氣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保護我們免受有害的宇宙輻射和太陽風的影響。但是,這個磁場的磁極每百萬年中會發生幾次反轉,磁場的北極和南極交換位置。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是在大約78萬年前,人們此前估計這一過程需要數千年時間,以每年約1度的速度改變方向。

但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指出,這一變化和其他有關磁場方向重大變化的發生速度可能比人們此前的估計快10倍,比最近觀察到的變化速度快將近100倍。

報導稱,地球外核在地表以下2800公裡處旋轉,而熔鐵在地球外核的晃動為地球隱形磁場提供了動力。流動、導電的熔鐵巖漿會產生電荷,從而決定磁極的位置,並形成環繞地球並連接磁極的隱形磁力線。

地核與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複雜的。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英國利茲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克里斯多福·戴維斯說,地核與磁場的串聯流產生了一些點,它們在一些地方磁性很強、而在另一些地方磁性則較弱;磁力的強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地核和地球表面位置的不同而變化。

戴維斯在電子郵件中說,在熔鐵地核中,「流體扭動並延展磁場,而磁場隨之作用於流體,反抗對它的形變」。

他解釋說:「這些流體的流動湍急——簡單地說,可能就像鍋中的沸水那樣流動。」他說:「因此,流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隨其在地核內部的位置不同而變化。」換句話說,隨著液體內核「沸騰」,流體的運動在地核的不同位置造成磁力變化,進而影響這些區域對磁層的影響。

科學家現在可以觀測到這些相互作用中的一些變化,比如高緯度地區出現了小範圍的高強度磁場;向東方或西方偏移的磁場特徵;以及非洲和南美洲之間存在一個長期弱磁場區,即南大西洋異常區。

報導稱,幾個世紀前,水手在船舶航行日誌中記錄了磁場的變化;近幾十年來,衛星和天文臺捕捉到了這種變化。事實上,據此前報導,最近的觀測顯示,在過去160年裡,地球磁場強度已經減弱,這表明地球磁極反轉可能會提前而不是延遲發生。

但戴維斯說,追蹤磁場遙遠過去的變化要困難得多。

他說:「我們知道磁極反轉,但對於地球磁場在數千年至數百萬年間發生的一切,仍有很多待解之謎。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在這些時間跨度內,磁場的轉向能有多快?」

報導指出,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戴維斯和研究報告的另一位作者、美國聖地牙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教授凱薩琳·康斯特布爾使用了一個新的磁場模型,該模型根據過去10萬年來的大量磁場觀測數據搭建。戴維斯說,磁場的變化顯現在海洋沉積物、冷卻的熔巖流甚至人造結構和物品中。

戴維斯還說:「然而,就像從地球表面觀測得到的所有模型一樣,它只能向我們展示下至地核頂部的磁場區域;我們無法『看到』地核內部。因此,我們將這些結果與產生磁場物理學現象的計算機模擬相結合。」

戴維斯和康斯特布爾發現,在磁場減弱的區域,磁場每年轉向的速度可能高達10度——這個速度是此前模型所顯示的10倍,比現代觀測到的變化快大約100倍。

模擬顯示,當熔巖地核方向發生反轉時,磁場方向將發生急劇變化。這種地核反轉的現象在靠近赤道的地方更為常見,這與研究人員觀察到的低緯度地區磁場方向快速變化相一致。(編譯/胡溦)

【來源:參考消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地球磁場150年裡減弱10%:你感覺到了嗎?
    在印度洋南部等一些地區,磁場從1月以來持續增強,但地球磁場的總趨勢是在變弱。此外,最新測量值還確認磁場向北朝西伯利亞方向運動的事實。這些變化以源自地核的磁場信號為基礎。有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50年裡,地球的磁場已經減弱了近10%。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二章 地磁場
    在地球上,巖石在成巖過程中受到地磁場的磁化作用,獲得微弱磁性,並且被磁化巖石的磁場方向與地磁場的方向是一致的。這就是說,無論地磁場怎樣改換方向,只要它的溫度不高於「居裡點」,巖石的磁性是不會改變的。根據這個原理,只要測出巖石的磁性,自然能推測出當時的地磁方向。這就是在地學研究中人們常說的化石磁性。
  • 黑洞磁場強度竟是地球磁場一萬倍
    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對76顆黑洞進行觀察和測量發現,它們的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的一萬倍。活躍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會產生「噴流」。在噴流形成和吸積盤物理學中,磁場可能也起了關鍵性作用。…… 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對76顆黑洞進行觀察和測量發現,它們的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的一萬倍。活躍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會產生「噴流」。
  • 美國研究稱地球磁場曾破了個洞 對太空人是威脅
    地球磁場就跟一座通風良好的老房子一樣,有時會被來自太陽的猛烈的帶電粒子穿透,從而導致耀眼的極光出現,或者令衛星和地面通訊系統受到幹擾。  美國科學家16日發布報告稱,近年來的衛星觀測顯示,保護地球的地球磁場受到了迄今為止來自太陽的最強烈能量衝擊,一度出現一個空洞。這一現象是去年夏天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所發射的「西彌斯」衛星系統發現的。
  • 月球的「盾牌」磁場消亡於10億年前,強度曾是地球的2倍!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永久天然衛星,也是人類首個登陸的地外天體。近些年來,科學家對月亮的孜孜不倦的研究,也發現了月球內部普遍存在水,且比想像的要多得多,但依然存在很大不解之謎,比如它的磁場。據阿波羅當年測試月球表面時,他們發現月球的磁場差不多是零,可以說指南針到了月球不起作用。
  • 地球磁場「分裂」地球出現了異常!
    但是,在最近對地球磁場的調查中發現,當前地球的磁場已進入「凹陷」,正是由於這種情況,南大西洋異常才被「分裂」了。根據科學家的發現,這種分裂現象應該已經持續了10年以上。
  • 太陽系中唯一擁有磁場的衛星,冰殼下的海洋深度是地球的10倍!
    提到太陽系中各大天體被發現的時間,可能大家都會覺得不過是近代史以來幾百年的事情。不過,其中也有很多天體其實早在數千年之前,就已經被發現了,比方說木衛三。在天文界,人們認為木衛三是伽利略發現的,不過事實上,早在公元前364年,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發現了木衛三,足足比伽利略的發現,早了2000多年。不過,天文學家對於木衛三的研究,卻是從20世紀末開始的,原因很簡單,它距離我們實在是太遠了,而且即使古人發現過它,在當時也根本不清楚它是一顆圍繞著木星運行的天然衛星。
  • 地球磁場—賴以生存的環境—第八章 帶電粒子流作用下的磁場
    這個偶然的發現和巧合,使人們認識到磁暴與太陽耀斑有關。還發現磁暴時極光十分活躍。19世紀後半期磁暴研究主要是積累觀測資料。磁暴和磁層暴是同一現象的不同名稱,強調了不同側面。儘管磁暴的活動中心是在磁層中,但通常按傳統概念對磁暴形態的描述仍以地面地磁場的變化為代表。這是因為,人們了解得最透徹的仍是地面地磁場的表現。
  • 首次計算出:系外行星「熱木星」磁場,比木星強很多倍!
    這個團隊由科羅拉多大學的Wilson Cauley領導,還包括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和空間探索學院的副教授Evgenya Shkolnik。其他研究人員是北亞利桑那大學的Joe Llama和義大利卡塔尼亞天體物理觀測站的Antonino Lanza。其研究發現發表在2019年7月22日的《自然天文學》上。
  • 40億年前,月球磁場強度是地球2倍,不過是曇花一現
    趣味探索訊 月球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81,月球體積是地球體積的1/49,如果按密度計算,月球小於地球,不過最近,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得出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月球磁場的強度曾經是地球磁場強度的兩倍。
  •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極光是在高緯度的天空中帶電的高能粒子(通常是電子)和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七章 電與磁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揭示了電與磁的內在聯繫,為電與磁的研究方向帶來了一次飛躍。1856年,威廉姆·湯姆遜從研究光的偏振面在磁場中的旋轉效應得出磁具有旋轉的特徵,認為磁致旋光效應可以歸結為以太振動和分子旋轉運動之間的耦合。麥克斯韋受到啟發,認為磁是一種旋轉的現象,構建出分子渦旋模型,假設電磁場介質中充滿著渦旋分子,在這些渦旋分子之間夾著許多小的電粒子。渦旋軸代表磁力線的方向,渦旋旋轉速度表示磁場強度的大小。
  • 深入研究地球磁場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結果顛覆認知
    太陽對地球磁場的影響隨著地球磁場的減弱,人們對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產生了許多誤解。一些人聲稱,磁場減弱導致的太陽輻射增加正在破壞臭氧層,導致全球變暖的速度加快。然而,通過了解磁場、臭氧損耗和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等,本文可以證明為什麼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 英國科學家發現太陽耀斑磁場比先前認知的強十倍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英科學家藉助地面望遠鏡研究發現 太陽耀斑磁場比先前認知的強十倍&nbsp&nbsp&nbsp&nbsp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科學家藉助地面望遠鏡研究一個特殊的太陽耀斑事件後
  • 已衰減50%,地球這一地區磁場強度衰減嚴重,衛星經過都要關機
    地球磁場形成於34.5億年前,恰好和地球生命出現的時期重合。地球磁場能夠偏轉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保護地球免遭太陽輻射的影響。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在生命初始期沒有地球磁場的保護,那麼大氣層很快便會被太陽撕碎,將地球生命扼殺在搖籃中,讓地球變成下一個火星。
  • 研究人員在反磁性分子中發現新的磁場效應
    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本周發表研究,證明所施加的磁場將與弱磁性或反磁性分子的電子結構發生相互作用,從而感應出磁場作用,據他們所知,這是前所未有的。化學教授Gregory Scholes和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五年級研究生Bryan Kudisch表示,這一發現可以讓科學家們通過使用磁場作為 "手柄",從根本上改變某些類分子的電子和光物理特性。Scholes小組的研究人員在磁場強度比地球強近一百萬倍的情況下進行了實驗,從而能夠修改模型非磁性有機發色團的光電特性。
  • 地球磁極面臨大反轉? 專家:磁場正在迅速減弱
    楊學祥:是的,我們一方面要觀察、研究太陽風暴本身,一方面還要考慮地球磁場和大氣的防護能力,兩者綜合起來才能把影響考慮周全。尤其是地球磁場,不但被我們關注得少,而且這個「盾」也並不讓人樂觀,有研究發現,我們的地球磁場正在減弱。  歷史上的磁極反轉都伴隨著磁場異常和強度減弱  遼寧日報:磁場強度在變弱?
  • 宇宙中最強大的「磁鐵」——磁星,磁場強度是地球的2千萬億倍!
    它們以同樣的方式從一顆大恆星的死亡中誕生,這個恆星的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0-29倍。當一顆如此巨大的恆星死亡後,在其核心不再可能融合,其結果是一次輝煌的超新星爆炸。中子星在形成後也會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旋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快的一顆叫做PSR J1748-2446AD,它每秒旋轉716次,大約是表面光速的24%。雖然所有這些聽起來已經相當極端了,但一小部分中子星是作為更極端的物體誕生的,稱為磁星。
  • 地球磁場為什麼能穩定存在?
    說到地球磁場,大多數人頭腦中大概會想像出一塊巨大的磁鐵,它的北極大致指向地球的地理南極,南極大致指向地理北極。實際上,這與歷史上人們對於地球磁場的想像頗為相似——地球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磁石,它的磁場穩定,並長期存在。地球磁場示意圖。
  • 地球擁有可以阻擋高能粒子的磁場,為何不利用這個磁場來發電呢?
    而當金屬導線垂直於磁力線的方向作定向移動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切割磁力線,那麼自由電子就會因磁場的作用,受到同一方向的作用力進行著相同方向的運動,在物理學中這個因磁場產生的作用力,稱之為洛倫茲力。自由電子的統一運動方向,是由磁場方向和切割磁力線的方向共同決定的,遵循著「右手定則」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