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搜集研判應對策略
【關鍵詞】網絡輿情;研判;處置;應對 網絡輿情,是「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絡圍繞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1]它是民眾對諸多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所反映出的態度、觀點和情緒傾向。
-
應對公共突發事件須增強「四個意識」
公共突發事件,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在領導全社會應對公共突發事件過程中,要面臨眾多突發問題和新問題,黨應當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提升戰鬥力、凝聚力、領導力,充分體現自身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
-
加強府際協調應對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逐漸從單一型向複合型轉變,日益呈現「脫域化」特徵。「脫域」複合型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應對要強化地方政府的危機應對責任,也要實現府際之間的高效協調和有力協作,從而保障不同層級政府的危機治理能力協同輸出。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全國性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就明顯呈現複合型和脫域化的特徵。
-
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怎麼應對?中央和習總書記早就說了
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怎麼應對? 【學習小組按】每一項重大的突發事件,其實都是考驗各級幹部的時刻。輿情熱烈,說明廣大人民群眾對事件的關注度高。由此,輿論引導就成為重要的一項工作。這講究技術,也講究藝術。輿論引導得當與否,經常影響一地、一部門乃至全局的工作和形象。近年來,應對輿情不力、不當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歸根結底,輿論不一定是「引導」出來的。問題的推進、解決,才是真正的」引導「。
-
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怎麼應對?中央早就說了
每一項重大的突發事件,其實都是考驗各級幹部的時刻。其中的重要一項,是「輿情」。 輿情熱烈,說明廣大人民群眾對事件的關注度高。由此,輿論引導就成為重要的一項工作。這講究技術,也講究藝術。輿論引導得當與否,經常影響一地、一部門乃至全局的工作和形象。近年來,應對輿情不力、不當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
[學子論文]自媒體時代下的網絡群體性事件
本文針對自媒體時代下網絡群體性事件呈現出的特徵以及問題,提出了管理網群事件的建議舉措,期望對相關部門的管理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二、自媒體時代下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本質 網絡群體性事件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學術界對它的研究也有很多,然而就當前在自媒體時代下,網絡群體性事件又呈現出哪些本質特徵呢? 1、自媒體時代下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領域 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領域主要是以網絡公共領域為主。
-
人民網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戰略轉型
鑑於此,我們這裡研究媒介——人民網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戰略轉型,這裡的戰略轉型應是狹義的、微觀的,可以說是媒介應對的調整、創新,是媒介應對邏輯或模式的策略改變。[12]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定義是「本預案所稱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按照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將突發公共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類。
-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青年群體參與——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應對...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重大突發事件,廣大人民群眾響應中央號召,積極行動起來,不僅付諸自覺居家隔離、主動捐款捐物、服從社區和單位管理等具體行動,同時,各地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也在疫情防控與應對過程中通過網絡平臺踴躍發聲、建言獻策,以多種形式積極進行政治參與,為決策的完善和執行作出了應有貢獻。
-
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公共危機的挑戰及應對
社會化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媒介生態環境,因此,公共危機事件在新的媒體環境中表現出新的特點,在應對方面也面臨著不少機遇和挑戰。群體內的相互激勵和感染,造成了一個及其複雜的輿論場,對突發事件的解決帶來極大的挑戰。 再次,碎片化傳播代替全景式傳播。傳統媒體時代,危機的發生到公開傳播通常有時間差,信源比較確定,信息也比較全面。社會化媒體時代,由於大量「微」傳播的存在,「碎片化」成為其重要特點。
-
...院之聲」新形勢下提升公安隊伍應對突發重大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性
編者按本期【警院之聲】專欄刊發《新形勢下提升公安隊伍應對突發重大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性》《雲端課堂,讓思政教育不因抗「疫」而缺位》《警格+網格構建戰疫金盾》——新形勢下提升公安隊伍應對突發重大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性
-
重大公共事件下的新聞應對
重大公共事件下的新聞應對《中國電業》記者 葛豔華 重大公共事件中新聞媒體的作用 重大公共事件對於不同的階段,新聞媒體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跟蹤報導也會起到不同的作用,以不同作用為導向的新聞訴求,即為事件不同發展時期的新聞著力點。 在事件的暴發期,媒體的主要作用是告知社會公眾有關事件的真相,讓人們了解事件本身,闢謠各種流言和不實信息,保持社會局面的穩定。這一階段新聞著力點在於以最快的速度對事件本身進行真實、全程報導,幫助社會公眾了解事件的本真。
-
專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10月27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條例》共十章八十五條,自11月1日起正式實施。按照《條例》,隔離觀察人員應遵守管理規定,如果違反應承擔法律責任。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考驗對外傳播能力
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主要窗口,在國際輿論場博弈中的作用尤為重要。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高度關注度和影響力,往往能迅速成為國際輿論焦點,引發一系列對外傳播媒介事件。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環境下,面對信息紛亂雜沓、真偽難辨,部分西方媒體伺機汙名化等現象,我國主流媒體對外發出中國聲音、表達中國立場、彰顯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的使命責無旁貸。
-
涼城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8預案體系全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包括:1.8.1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總體應急預案是全縣應急預案的總綱和縣人民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規範性文件;1.8.2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主要是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為應對某一類(種)或者某幾類(種)突發公共事件制定的涉及數個部門職責的應急預案;(見附件10.4)1.8.3突發公共事件部門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是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職責為應對一種或幾種突發公共事件制定的預案。(見附件10.5)1.8.4企事業單位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的應急預案。
-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目的:為了積極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醫院廣大職工及就醫患者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穩定,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促進醫院和諧發展。2.定義:突發事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3.範圍:適用於全院範圍4.
-
全球化背景下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治理
而一些自媒體、營銷號出於「流量為王」的利益原則,往往傾向於迎合公眾的獵奇心理或情緒,進行非理性、碎片化的信息傳播。這一方面造成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常常出現信息極化與變異,另一方面也為謠言、假新聞等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相比於真實信息,謠言的傳播速度往往更快、傳播範圍更廣。
-
評論:面對突發事件,政府該怎麼「說」
【原標題:面對突發事件,政府該怎麼「說」】 8月16日至18日,廣東省普寧市出現大範圍特大暴雨,強降水致該市25個鄉鎮街道被淹。17日深夜開始,認證為「演員、《開心你最大》主持人」的蔡立君連發多條微博,上傳多張普寧遭遇水災的驚心慘狀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中還有兩具女屍漂在水中,其透露為兩姐妹在回家途中觸電淹死。
-
蚌埠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3)依法應對,廣泛參與。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立健全應急處置工作制度,依法依規做好應對工作,廣泛組織、動員社會公眾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4)依靠科學,高效處置。市政府辦公室:傳達市政府領導關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工作的要求,協調相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市發展改革委(市物價局):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基礎設施項目的立項審批,保障應急物資市場物價基本穩定。
-
《突發事件應對法》問答手冊
答:目的是為了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規範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 2.《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調整範圍包括哪些?
-
淺議德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模式
但事實上,「工匠精神」作為德意志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表徵,不僅是該國製造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其應對當代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利器,更是德國國家治理模式的靈魂。 健全「災害控制與管理系統」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德國以「工匠精神」獨創了一套「災害控制與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