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曹倩)剛出生的寶寶患上了新生兒溶血症,這讓還沉浸在獲得小生命的喜悅中的李先生夫婦心裡一驚。寶寶媽媽更是因為擔心孩子吃不下睡不好。醫生介紹,新生兒溶血症很常見,只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幾乎都能治癒。
不過,有些黃疸指數超標的孩子,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據調查,城市中的很多青年男女在家人「逼迫」下,將血型配對納入議事日程,徵婚要求中自然就又多了一項新指標。
昨天,記者在南京某婚介所採訪,在翻閱該所的徵婚登記時,發現血型已經成為目前未婚男女徵婚的一項新指標。「現在前來婚介所的徵婚者中有不少都對血型有了特殊要求。」該所工作人員對記者說。為什麼現在的徵婚者對血型也會有特殊要求呢?記者通過婚介所聯繫上了要求尋找非O型血的女性為伴侶的王先生。
原來,前段時間,王先生的同事李女士在醫院順利生了一個六斤八兩重的女兒,可是女兒出生的第二天,臉上和身上的皮膚就開始變黃,還出現了貧血症狀。經過醫生檢驗診斷,發現寶寶患了母嬰血型不合而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症,當時情況很緊張,又是照藍光,又是換血,可把第一次當媽媽的李女士嚇得不輕。「夫妻血型不符是根本原因,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能避免當然是最好的。」
新生兒溶血症真的這麼可怕嗎?記者就這個問題採訪了南京市婦幼保健醫院新生兒科的邱玉芬主任。據介紹,新生兒溶血症是由於母親體內的胎兒與母親的血型不同,母親的身體就會啟動免疫系統,從而產生排斥嬰兒血型的抗體,抗體結合在嬰兒紅細胞的表面導致溶血。「臨床上經常能見到新生兒溶血症,該病的根本發病原因就是夫妻血型不合。嬰兒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所以嬰兒有可能繼承媽媽的血型,也有可能繼承爸爸的血型。當嬰兒繼承了爸爸的血型,就很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邱主任介紹說,新生兒溶血症的原因主要分為兩種:ABO血型系統不合,Rh血型系統不合。在我國,最常見的是ABO血型系統不合,ABO溶血病患兒的母親多為O型血,嬰兒多為A型或者B型。ABO溶血症多在第二胎發生。如果O型血(萬能受血者)的母親在生育前輸過A或B或者AB血型,或者有過流產史(母親產道破損,被打掉胎兒的血液進入體內),都會產生抗A或B抗體。自然界中存在的類似ABO血型的物質,可經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產生抗體,導致嬰兒發生新生兒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症在臨床上很常見,但是一般都不會出現嚴重後果。」邱主任說。據了解,該病症狀有輕有重,嬰兒常於生後24小時以內或第二天出現黃疸,並迅速加重。因為嬰兒體內來自母親的抗體每天在消耗,所以症狀會逐漸好轉。嚴重嬰兒會出現貧血,甚至「核黃疸」即膽紅素腦病,這是由於紅細胞破壞後產生的一種名為膽紅素的物質進入了大腦所致。一般ABO血型不合者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邱主任說,新生兒24內出現黃疸,需要在密切觀察下測定血中間接膽紅素上升的速度,並按病情用藥。可採用口服、注射以及藍光照射等方式來治療,病情嚴重的寶寶可以通過換血治療,幾乎都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