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大醫學博士留漢當醫生,和英雄的城市武漢共成長

2020-08-18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李進 高翔

「我在武漢學習生活了10年,畢業季首選就是留在英雄的城市武漢。」前日,記者聯繫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呼吸內科2020屆博士畢業生張磊,7月中下旬,他入職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他告訴記者,選擇留在武漢,留在同濟醫院是他的初心,他要追隨老師、師兄師姐的腳步踐行醫生的使命,和英雄的城市武漢共成長。

張磊在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言

10年華中大曆練他一步一個腳印

2010年秋,張磊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從家鄉湖南來到了武漢。大學期間他勤奮求學,2015年大學畢業,他留在華中大繼續讀研深造。2016年張磊順利獲得國家醫師資格證書並於2017年成功轉博。研究生求學階段,作為一名學術型研究生,他刻苦奮鬥,辛勤鑽研,收穫了較為優秀的學習成果,他目前正參與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並承擔主要的任務分工,旨在探索呼吸系統難治性疾病(肺癌、哮喘和肺纖維化)的發病機制以及針對性尋找疾病防治的有效辦法,科研上他也取得諸多成績。

張磊在做科研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對於我們成長成才十分重要,在研究生階段一定要做好本職工作,學術型研究生主要是好好做科研,專業型研究生側重於提升臨床技能。這些積累對於我們求職發展十分重要,我十分感謝母校10年的培養。」張磊告訴記者。對於就業求職,他還建議,「我們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能力。時刻保持自信樂觀的態度,優秀的人在哪裡都會有舞臺。當然,自己也要用心,多關注各類招聘信息。」張磊介紹,今年學校就舉行了多場線上的招聘會,他所在的學院還給學生提供了求職補貼,助力學生就業。

在校期間,張磊還十分注重全面發展,他積極參加同濟醫院組織的健康宣講活動,組織醫學博士生走進武漢龍湖東岸社區,將健康義診服務帶到廣大百姓的身邊。張磊在同濟醫院研會主席團任職期間,曾主辦了同濟醫院研究生元旦晚會、同濟醫院研究生羽毛球賽和同濟醫院研究生辯論賽等。日常生活中,他十分熱愛運動和音樂,多次參加各類運動比賽和歌唱比賽並獲獎。

「我們博士不是書呆子,我是熱愛生活的人,科研學習和娛樂生活我希望做到平衡。學習時我努力把時間價值最大化,注重效率。生活時就多做有意義的事情,給生活添色彩 。」張磊說。

張磊參加歌唱比賽

畢業季毅然留漢他說要傳承醫生的使命

「在去年12月初,我投遞了外省的醫院,陸續收到一些面試邀約和錄用通知,但是我還是想留在武漢,想留在同濟醫院。」張磊回憶。今年2月底,經過層層選拔後,張磊被同濟醫院正式錄用。看到錄用結果,張磊內心除了喜悅更有一份使命感。

「我最初選擇呼吸內科是感興趣,但是這次新冠疫情讓我對自己的選擇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看到老師和師兄師姐們在前線抗疫,我被他們的事跡所震撼、所感動。老師們用實際行動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也讓我永遠銘記自己披上白衣時的錚錚誓言,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疫情期間張磊雖然沒能在醫院參與抗疫工作,但是他積極參加家鄉的基層防疫工作,承擔社區值守和物資採購工作,「我想著,暫時不能上醫學一線,那就到社區去。」

目前張磊正在同濟醫院呼吸內科工作,「我現在的狀態忙碌又充實,我要抓緊時間學習,儘快進入狀態,爭取早日成為一名能獨當一面的好醫生。」每天早上8點不到,張磊就到了醫院,他提前查看病人的病歷了解檢查的情況。晚上他也會多做些功課再下班,有時候回到家裡了他還會整理病人的病歷,鞏固臨床知識,「工作生活目前適應的還不錯,但是還有很多需要學習。」

相關焦點

  • 獻給疫情中的武漢人民: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歷史上從來沒有被艱難險阻壓垮過,只要同志們同心協力、英勇奮鬥、共克時艱,我們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鬥爭的全面勝利。」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飽含深情,令人振奮!  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 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同框」,喊你來武漢上大學,正在直播……
    截至25日13時許,包括濟南日報、廣州日報、青島日報、甬派客戶端、錦觀新聞APP、長春+APP、看溫州客戶端、Zaker哈爾濱、新疆網,太原晚報、齊魯晚報、三峽日報、三峽新聞網、東楚網等100多家城市媒體(含新媒體)報導。另外,武漢本地長江日報客戶端、掌上武漢客戶端、漢新聞客戶端同步推送。
  • 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
    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來漢15年,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一位越南博士在漢的琴色人生阮博士在製作琴槽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
  • 與武漢同心,共華中大悅
    (北京西單大悅城)「用一座城改變一座城」,從長沙到武漢,大悅城控股華中區域版圖不斷拓展,從中糧鴻雲到中糧光谷祥雲,再到中糧祥雲地鐵小鎮,大悅城控股華中區域將通過大悅城綜合體、城市更新和產業地產三大業務模式為城市賦能,踐行「大悅中國,賦美生活」的品牌理念,為華中各城點亮更美的生活。
  • 榜樣的力量:醫學專業成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最火爆專業
    近日,地處抗疫前沿陣地「英雄之城」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也完成了招生工作。據悉,兩校今年醫學專業在全國多數省份的投檔位次值均有大幅提升。今年,武漢大學醫學專業在全國29個省份招生計劃671人,全部招滿,且在全國22個省份的投檔位次值相比去年均有大幅提升。華中科技大學醫學專業在全國31個省份安排了招生計劃907人,也都招滿,其中28個省份的投檔位次值有大幅提升。
  • 前11個月,新增27.5萬留漢大學生!
    此外,市人社部門組織開展了9場2020年高校畢業生夏季校園招聘、7場高校畢業生秋季校園招聘活動和7場「學子留漢·周末人才集市」。截至11月底,共完成「我選湖北」計劃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18.05萬人,新增大學生參加社保27.5萬人。據悉,2020年全市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達31.7萬,創近年來新高,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21屆將再創新高。
  • 留漢來漢的年輕人:離夢想更近,還有了家的感覺
    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流向也呈現同樣趨勢。該校首選湖北的本科畢業生佔比33.91%,比2019年大幅提升6.89%,首次超過廣東,居於首位。該校研究生畢業後留在湖北工作的比例更高,達到39.41%,留鄂2976人中,有2727人留漢。通過2018年至2020年華科研究生的就業數據來看,留鄂留漢的人數逐年增加,2020年相比往年增加人數最多。
  • 就業大數據:985工程名校的華中科技大學2019屆畢業生就業大數據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華中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就業咋樣?華中科技大學是2000年5月26日由原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與華中理工大學合併組建。 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985工程」建設高校之一,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原華中理工大學的前身是華中工學院。
  • 22位名校畢業生落戶武漢:「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吸引我加入」
    長江日報-長江網7月30日訊 「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吸引我加入!」30日下午,在新洲區政務服務大廳,畢業於武漢大學的雲南學子周世澤拿著剛剛辦下來的戶籍《準予遷入證明》,激動地對記者這樣說。當日,共有22位來自國內各名校的大學畢業生落戶新洲,其中具有碩士學歷的有20人。
  • 武漢迎來首批大學新生,華科大同濟醫學院研究生紛紛表示:以成為一名醫學生為榮
    空中看武漢,這個城市留給這個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2020級碩士的第一印象:湖多,水多。上午10點53分,華中科技大學西五樓。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2020級博士劉可薇結束了新學期的第一場考試。下一場將在幾個小時後進行。9月2日,這位00後博士將迎來自己的20歲生日,「過生日,應該吃頓好吃的。」
  • 在戰疫中結緣,為夢想而留漢,武漢多措並舉吸引大學畢業生「築夢江城」
    4月起,武漢從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擴大招聘規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深入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工程,力爭全年留漢就業創業高校畢業生人數不低於去年的水平。政策實施數月之後,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留漢就業創業的「新武漢人」,分享他們築夢江城的故事。在這個夏天,重振旗鼓中的武漢為何吸引他們留下?
  • 江湖共知音!15新品齊發 2019融創華中武漢共造者大會圓滿落幕
    每一座城市的奮發崛起,都正逢偉大時代。每一次融創的歸心相融,都與城市共造未來。10月16日,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武漢世界軍人運動會兩大盛事之間,2019融創華中武漢共造者大會,在武漢琴臺大劇院拉開序幕。
  • 武漢發布百萬大學生留漢政策
    誠意江城拿出最優「留漢九條」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城市競爭之本、動能轉換之要、創新活力之源。新一屆武漢市委提出,把招才引智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打造「大學之城、青年之城、夢想之城、創新之城」,力爭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  6月23日上午,武漢市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的若干政策措施》,內容涵蓋安居落戶、促進就業、支持創業、高效服務四個方面。
  • 武大華科書記「同框」攬才:武漢是最安全的城市,歡迎來上大學
    7月25日,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走入10位名校書記校長喊你「來武漢上大學」招生直播活動,「同框」邀請全國考生報考武漢高校,來「英雄之城」上大學。他介紹,學生和僱主關係排名,華中科技大學全球第一。韓進介紹,武大堅持啟用最高水平教師為本科生教授知識,「院士講普通物理」。目前,該校接近98%的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準武大人可以期待,下學期更多高水平人才將擔任授課教師。「不光是講一個導論,講滿整個學期。」
  • 為什麼要來武漢上大學?他們不約而同說出兩個字
    重慶劉光惠女士本科和博士都在華中科技大學就讀,18歲的兒子李常郡今年重慶巴蜀中學畢業,理科665分,也想報考華中科技大學。7月25日,劉光惠女士說:「我們母子希望成為校友!」劉光惠女士是重慶人,本科是1992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的,後來博士也是在華中科技大學就讀,所遇到的同學和老師都挺好。「我對武漢是有著深厚感情的。」
  • 「武漢戰疫」激發學醫熱,武大、華中科大醫學專業投檔線雙雙提高
    武漢晚報9月6日訊(記者黃琪 通訊員姜宗顯)近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從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獲悉,兩校今年醫學專業在全國多數省份的投檔位次值均有大幅提升。據了解,今年醫學專業招生有兩大現象,第一是報考人數及高分考生較往年更多。武漢大學口腔醫學(八年制)、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在安徽、福建、貴州等10餘個省份招收的學生分數是所有專業中最高的。還有不少學子報考了醫學專業但計劃有限,被調劑到其他專業。
  • 二線城市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用這句話來形容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再合適不過了。送錢送戶口,甚至送房,只為了留下人才。這場「搶人大戰」在2017年拉開帷幕,在2018年上半年因為更多城市的加入和優惠政策的加碼,更加如火如荼。在這樣的大環境中,2018屆畢業生完成了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變。
  • 新疆援鄂醫生假期武漢打卡
    曹娟梅與丈夫同在一家醫院工作,是皮膚科主治醫師,今年成功考上華中科技大學,成為一名博士新生,兩周前剛到武漢。「那是哪座橋?好漂亮!長江大橋在哪啊?」長江二橋的燈光秀讓這對還不熟悉武漢的夫妻流連。這次來武漢,單位特批了虢強七天長假,讓他到武漢陪妻子,也讓他代表單位的同事好好看看他們曾為之拼過命的城市。虢強說,2月4日他來到武漢,兩天後他便進入了方艙,當時的生活就是方艙和駐地兩點一線,根本沒有機會好好看看這座城市,而且當時路上沒有人沒有車,靜得讓人很心疼。
  • 英雄城市,武漢旅遊,佳網紅時鐘就位,值得你去武漢
    武漢,一個城市他來的時候不想離開。這裡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英雄輩出,網紅鐘在聖地,感受著不同的人文情懷。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迷人的大都市,吸引著世界和嚮往。又稱江城,湖北省省會,六省中部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城市中心,中國重要的工業、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多語推薦 | 留在武漢的外國人:我們選擇和這個城市同在
    湖北常住外籍人士有1.9萬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國家撤離了僑民,但也有不少外國人選擇留守武漢,讓我們來看看留在武漢的這些外國人和他們的故事。法國醫生克萊因:備好香檳 待妻子歸來菲利普·克萊因(左一)法國全科醫生菲利普·克萊因,就是留在湖北的40位法國公民之一。他已來武漢工作6年,任職武漢協和醫院的國際門診部,主要為在漢外籍人士提供服務。疫情發生以來,為防止交叉感染,該醫院國際門診暫停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