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的正確姿勢(詳解),站樁功的正確練法,初學者怎樣站樁姿勢 站樁多長時間最好,中醫站樁正確姿勢 怎麼站樁 方法 姿勢

2021-02-12 強腎訓練營

前言:考慮到學習的朋友大多都是小白,都是自學者,對於站樁不理解,所以講解與針對的是初學者可以借鑑的做法,本文為老廖原創,內容已經代表老廖的觀點,如果您認可我,可以跟著老廖學習!

深度講解站樁要領

老廖講的是養生樁,如果您學過,可以看下老廖講解教學的樁功,無法定法,因人而異,請客觀看待,這裡主要是講解給初學者學習,儘量以初學者自學進行講解,因為站樁比較特殊,如果可以,更建議輔導學習,不用花時間自己嘗試,畢竟錯了可就白費功夫了!

確定養生樁練功的基本條件:

學者:儘量是身體健康的體質,否則身體有某些問題,那麼可能站樁後,身體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可能相同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做法,需要區別對待,這是因人而異的,只能因材施教。

時間:建議第一次就是30~60分鐘,最好突破一個小時,後續站樁40~60分鐘,身體微熱出汗即可達到養生的功效。平時早晨站樁為佳。

呼吸:採用自然呼吸,至於單獨練習呼吸的法門,不論是平時還是站樁,都是要講究自然。具體因人而異,根據感受做調整,沒有法門則採用自然呼吸的站樁練習即可。

意念: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初學站樁雜念極多,時刻都有不同的意念活動,但是不要主動去想任何事物,保持良好心態,當做磨刀石面對,磨練心性。

穿著:建議穿寬鬆的衣物,透氣的平底鞋,不帶任何電子產品,避免被打擾。

環境:有山有水為佳,空氣清新,沒有大風吹,環山抱水為絕佳之地。

站樁學前準備
在這裡儘量以初學者自學站樁的角度描述給大家,讓大家能夠清楚的知道站樁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或許部分朋友在別處學過,但是也可做相關參考。畢竟每個地方教的樁功看似相同,但是細節卻不一樣,這裡講解的是養生樁的一種,供大家自學參考!

1、易筋(比如易筋六式,八段錦等)

拉筋放鬆是第一步,不管你學習什麼方法,第一步就是放鬆身體,站樁也不例外。至於為何要練易筋拉筋這一塊,各位想一下,一條小路如何把它擴大成馬路呢?很明顯,最好的方法就是開闢小路旁邊的地方,那麼同理,學習站樁,拉筋也是在擴寬經絡的道路,在拉筋之後,我們的氣血能夠更好的滋潤經絡,鞏固經絡這條小路,隨著逐漸修煉,路越來越寬。尤其是站樁本就是梳理身體氣機最好的方式,並且這個過程本就是身心的放鬆,任其氣血自流,達到不練自養的目的。在梳理氣機的同時,身體會自然的沉澱,清氣上升濁氣下沉,逐漸改善上實下虛的亞健康身體環境。雖然說直接什麼都不做站樁可以,但是老廖個人實證經歷看來,做一組拉筋放鬆再站樁效果會更好一些。拉筋的時間建議在10~15分鐘,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易筋經》,《八段錦》等健身氣功,把裡面的內容拆分單獨來練也是可以的,比如《八段錦》的「兩手託天理三焦」,把這個動作單獨作為拉筋來練,堅持30秒,做完後手放下來麻麻的,特別舒服。哪怕是簡單的導引術《八段錦》,能堅持天天練下來的,我沒見過身體差的。

俗話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

【黃帝內經】:「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2、站姿——靠牆站

站樁第一步,就是調形,把樁姿調好,但是在正式練習之前,先確定下自己身體的情況,這裡推薦靠牆站試一下(如下圖),可能有的地方會把靠牆站作為站樁糾正動作,松腰的法門,但是這裡講的靠牆站只是作為一個只是作為一個確定大家身體現在狀態的一個方法,以便更好的理解並找到本文所講的。

因為有的朋友,可能是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引起了比如脊柱側彎,駝背,富貴包,腰間盤突出等各種情況,導致身體的狀態有所不同,所以做相同的動作時,看似感受相同,但是做出來的表現卻不一樣。所以先靠牆站試一下,自己能否正常的站穩,如果不能站穩,看下身體是哪方面的問題,然後在後面的練功過程中,針對這一塊進行訓練改善,所以先確定自己的狀態再學習,相對會好上許多。單獨說一下,如果是靠牆站,那麼就是另一種方法,可以腳後跟與牆隔一個腳掌的長度,其它的正常靠牆站。但是我們測試身體是嚴格做到圖中的標準。

3、看腿型

這個做法很簡單,光腳正常站軍姿,然後兩腳儘量併攏,這時會發現有的朋友是O型腿,有的是X型腿,還有的是XO形腿,甚至有的朋友是腿腳這一塊有問題,比如滑膜炎,半月板損傷等不同情況,那麼練習相同的內容,自己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樁姿肯定會有所區別,所以我們需要注意這個問題。

所以,咱們通過這幾種方法,簡單的判別一下自己的身體情況,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樣後面練習就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改善。因為很多朋友都是初學者,所以這裡是給大家提供一些方式來儘量規避一些問題的發生。所以當我們能夠正常靠牆站,並且能堅持15分鐘以上的時候,再來學習站樁效果會更好一些,這樣能更好的找到正確的感覺,掌握到位。站樁動作要領詳解

在歷史的傳承中,有很多的要領口訣,比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坐胯..,口訣很多,但是在老廖實證開來,初學者有三大錯誤之處,這三點做好,那麼站樁基本沒有什麼大問題了。三大難點是:1、虛靈頂勁;2、含胸拔背;3、松腰坐胯。

虛靈頂勁

在正常站直的基礎上,把下顎微微內收,脖子微微有一些拉伸感,這時你的脊柱是打直的,身體立身中正安舒,如果練正常站直站立都站不好,你怎麼做虛靈頂勁?所以要頭擺正的前提,是身體的脊柱打直,在這個基礎上,目視前方,再微收下顎,這也是改善駝背,富貴包的關鍵所在。脊柱打直,才能讓百會有上領之意。也就是在下圖脊柱擺正,再把頭擺正的基礎上,下顎微收。很多人站樁時喜歡低頭,這樣時間久了反而會練出問題來的。


頭擺正後,為了更好的找到虛靈頂勁的感覺,那麼一定要讓自己做好眉開眼笑,雙目垂簾,扣齒閉唇,舌頂上顎等要領,做這些要領的時候,一定不可忽略練功的本質——自然。比如眉開眼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臉部肌肉,想著開心的事,眉心舒展,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臉是放鬆且自然的,畢竟「笑一笑,十年少」,只有面部表情放鬆好,我們對於虛靈頂勁的體驗感才是最深刻的。然後在放鬆好的前提下,牙齒輕微的扣上,不可用力,必須把兩頰的肌肉保持放鬆,並且嘴唇要輕微的閉上,不要張嘴。這個雖說當下練完就說話沒什麼,但是古人卻是要求練完前後,不開口說話,只有收功完後再說話,練功就是練功,不去想其它的事。所以能不說話,咱還是不說話吧關於天門與地戶,天門常開,地戶常閉。這裡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天門就是頭頂百會,地戶就是會陰,谷道。天門要常開,所以要常笑,眉心舒展,這即是虛靈頂勁的核心之一;地戶要常閉,就是二陰之間的會陰穴,要常閉,比如站樁裡面的尾閭下垂,斂臀等,都是符合其要領的。

第二種:天門指鼻子,地戶指嘴巴,谷道。就是鼻呼鼻吸,嘴巴閉上。因為練功講究比較多,張嘴容易洩氣,所以比較忌諱。

所謂「谷道」,就是指人通過口,食入的五穀雜糧,經過胃,小腸,大腸的消化吸收,剩餘的殘渣從肛門排出的路程,就叫谷道。


關於眼睛的做法,這是區別於站樁與武術最大的區別之一!

養生樁一般都是微閉的,武術樁一般都是睜開練的。目前對於養生樁的說法,已經變成以養生為目的進行的練習方式,都稱之為養生樁。眼睛的做法一般有隻有幾種:1、雙目微閉,留一線光;2、睜三閉七;3、半睜;4、睜開似看非看;5、眼睛聚焦看遠方一個點,越遠越好。站樁眼睛的做法,還得看你的情況來,老廖個人的練習是第一種,眼睛微閉,就是把眼帘輕輕的搭下來,不可用力,保持留有一線光,閉死則容易頭昏沉,神死;不必則容易神散,達不到養生的功效。保持自然垂簾的微閉方式,留有一線光,眼睛是溫熱的,保持眼睛局部氣血暢通,是謂閉目養神,所以做雙目垂簾,目光不會注意到其它地方,不會受到外界誘惑,此時心神內斂,符合「獨立守神」的原則,閉目養肝,可使其精魂不散。保持該姿勢練功完,睜開眼睛的一瞬間,會感覺神清氣爽,並且看身邊的事物好似更加清晰似的。如果是睜開眼睛的站樁,多是武術樁裡面的,其中也會涉及到意念的配合,比較複雜,但是以養生為目的,那麼就應該是這樣的:眼睛平視前方,怒目睜圓,聚集自己的注意看遠方一個點,看得越遠越好,收功時把眼睛慢慢的逐步收回心神,內斂放鬆幾分鐘。或者眼睛睜開,似看非看,都是可以的。

答:可以。但是這樣對於心神的鍛鍊並無益處,畢竟古人哪裡來的電視劇?練功就是練功,活在當下,做一件事就專心做一件事。總之咱們是為了養生,那麼最好是靜下心來堅持練,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好每次練習都是保持良好的狀態來練習,反對那些本身就比較疲憊還來練功的。初學階段我建議可以聽導引詞,練功音樂來輔助堅持,後面的時候,隨著心性的提高,自然就會排斥這些外物的。當我們能夠真正靜下來的時候,不拘泥於環境,於鬧市之中亦能練功,這才是修心,這才是修行,隨處可靜!

舌頂上顎,這個被濫用的方法!

如果有人細心了解,會發現很多鍛鍊都會扯到舌抵上顎,甚至有的學說把古人的津液當做口水,這點老廖不做反駁,但是這個舌抵上顎,你在做的時候,感覺舌頭不適,可做可不做。這個搭鵲橋舌抵上顎,咱們在練功到了一定階段,會自發的舌抵上顎,所謂的打通任督二脈,這只是我們身體的感覺,對於身體的內在感知更明顯而已,本身就是通的,只是感覺不同而已。並且當我們能感覺到的時候,會陰區有收縮感,自然舌抵上顎,然後有一股能量感覺到從督脈上升,任脈下來。

舌抵上顎做不做都不影響,只要放鬆自然,哪怕練了幾個月沒有這種感覺,但是舌下津液泉湧,可以汨汨然咽下的時候,此時再稍加意念舌抵上顎也是不遲的。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不會因舌抵上顎而造成緊張感,這時的搭鵲橋才有意義。

關於虛靈頂勁,頭部的動作要領,大致就是如此,但是這個動作,並不是單一的,而是與其他的動作相互牽連,相互對立,相互吸引的,所以不要小瞧這些要領。畢竟,很多朋友都不知道這些細節呢!



沉肩墜肘有人會疑惑,沉肩墜肘不就是肩膀放鬆嗎?哪怕沒法放鬆,我直接想著讓它放鬆不就行了嗎?哪裡這麼簡單,且聽我徐徐道來。沉肩墜肘這一動作是直接與兩手抱圓,含胸拔背,虛靈頂勁這上半身的動作直接掛鈎的一個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如果方法沒有正確,那就手酸吧,等你酸到抬不起的時候,你就能沉肩了,這時自然墜肘,但是要做正確,一般很少會有這種手酸到抬不起來的情況,除非是初次練習,或者體質緣故。每個人看到沉肩墜肘這個詞的時候,感悟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些詞彙是更好的方便傳承,是謂學過就會,且每個地方教的都不一樣,老廖這裡講的是一種養生樁,所以大家在跟著老廖說的練習的時候,儘量按照老廖說的去找感覺,這樣在實證實修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做到我說的要點!

一般的教法是讓你直接把肩膀放鬆,那麼就有一個關鍵點了,直接這樣手抬著,沒有學過的人,只能算是想像著放鬆,但是自己的動作,卻是一種用力的狀態,這前後矛盾,在老廖看來並不算真正的放鬆肩膀,因為都不知道動作如何放鬆,自己想著放鬆,把心放鬆了,身體卻沒有放鬆,這不符合老廖說的站樁松靜自然的狀態。而且,縱觀站樁時全身上下放鬆,這是放鬆肌肉,保持樁架,但是松而不懈,這個不懈就是只的這股勢,怎麼體會?我們平常說的精氣神,指的是一種看不見的狀態,比如一個人今天的氣色很好,但是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感覺他的氣色很好。而站樁時,不懈是一種勢,就是如果你做好,你感到自然得體,好似自己像一張弓一樣,隨時都可出拳,松而不懈指的是放鬆肌肉,但是著一股勢不可斷,在傳統武術裡面,之所以讓人先練站樁幾年,是因為我們要卸掉身體的僵勁,先站高樁一段時間,後面在有基礎再馬步樁練氣力,包括行拳推手,從來都是由高到低的,哪有什麼一來就把下盤練的極低的,一來就如此,一來不穩,二來容易傷到膝蓋,雖說老廖不教武術,但是站樁為何作為武術基本功之一,希望大家清楚,這也與它能夠養生有非常大的關係。松而不懈就找我們保持放鬆時,隨時都可以全力出拳的一種感覺,年齡比較大的就找一種渾然自我的感覺也是一樣的。

關於做法:還是在上文靠牆站的基礎上,這不是說讓你靠牆這樣站樁,而是讓你理解我說的含義,身後全部貼在牆上,然後把雙手臂自然保持下垂,這時的手臂自然下垂,肩膀處完全不用力,這就是沉肩,但是站樁肯定不是這樣站的,而是記住這种放松的感覺,接下來就兩手從體側打開,抬至與肩平,然後往前抱圓(收功時的動作,只是這裡用來做抱圓),這是肩膀就找這種沉肩。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站樁的動作是一個整體,所以在做的時候,兩個肩胛骨微微內收一點點,此時脊柱打直,背部有一些擴開之意,胸前感覺充實飽滿,腋下好似夾著一個小氣球,不可把它夾破,也不可能放鬆讓它掉下去,這是一種感覺狀態。當大家在按照老廖說的做的時候,自然會感到肩膀沉下來了。

與此同時,肘關節會有一種自然下垂的感覺,這是虛而不實的,讓肘部有向外或者向下引的一種勢,但是肩峰處肩臂骨交接處,就會出現一個凹,感覺上有點把肩臂拉長的那種感覺,這就是配合兩個肩胛骨微微內扣含胸,才可很好的做好沉肩。一定要記住,沉肩墜肘的墜肘,不是人為用力的去垂下去,而是自然而然有那種感覺,否則看似墜肘了,實則會折腕,違背了松靜自然的原則。事實上,不論是練哪一種功夫,墜肘,永遠都是一種舒適自然的狀態,練習就是要找到這種渾然一體的感覺,所以不論是手在抱圓的過程中,抬高抬低,肘關節都是有往下自然下沉的感覺。可能大家很難理解我說的,但是當你真正練了後,掌握了,你自然會覺得我說的很實在,這就是核心。不要小瞧這沉肩墜肘了,古代習武之人,力由地而起,由腰帶動,行於拳掌,這個肩膀要把這股力帶到拳頭,這也是關鍵點。畢竟「臥牛之地可以打拳」。這張圖可不是直直的站著,膝蓋是微曲的,此時的胸前抱圓,就是呈一種渾然一體,肩膀自然沉肩,大家可以看到,肘關節是自然下垂,虛腋。因為拍的是正面,一些細節未曾學過的人勢必很難理解,所以學習,有一位師傅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者就是舒指松腕,虎口崩圓,十指引勁(如圖):

這也是細節之處,可能每個地方教的不一樣,老廖只說自己所學,十個手指要打開,並且不可以是用力張開,而是自然微曲,在不用力的前提下,儘量打開十個手指,兩個虎口相對,類似抱了一個大氣球,形成上圖動作,這裡的圖片,不是說你看看模仿下就可以做到位的,而是在模仿的時候,找到老廖說的這感覺。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悟性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最好不要自詡為天才,盲目去生搬硬套一些教學視頻,圖片裡的動作,畢竟對了還好,錯了也是你自己貪圖小便宜的因果,所以找老廖學習的最好是先認可老廖講的。我們在練習這個抱圓的過程中,可以感覺抱一個氣球,也可以感覺抱一個大樹樁,憑自己感覺來,不可過大或過小。至於具體多大,不同體質的人,身體體型都不一樣,又如何能確定是多少公分呢?一般間隔三拳距離,或者兩手指尖對著各自的肩井穴吧(如圖),自己做一個抉擇,因為老廖這邊學習的,都是會給學員進行調樁,然後根據練習後的感受與身體反應做調整。

手勢樁架的高低:

這個可能還真是因為教學平臺的不同,講的與教的都有區別,有放於丹田的,有放於神闕的,也有中丹田的,胸前的,還有貼著丹田的,放於兩腎的,自然下垂的等等,這是樁法的緣故,其好壞無法辨別,老廖個人建議是在胸前抱圓,這裡面的門道可以看下文含胸拔背。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之別。一般抱圓的高度,在百會以下,會陰以上,個人建議是胸前。

樁功難嗎?不難。樁功簡單嗎?不簡單。凡事學過就會(不是自學),就像咱們的孩子,為什麼要送到一個好學校,找一個好老師來教?就是因為師者,授業解其惑也!歷來老廖都是建議學者不論在哪裡學習,最好找一位有經驗的師傅學習,找我,找別人都可以,因為盲目的嘗試,出了差錯可能就等於白費功夫,浪費自己的時間,練習也是在不確定的追求自己學習的目的。何不找一位師傅直接系統學習,畢竟時間,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

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這是可以說是站樁中最簡單的動作了,但是對於沒有學過的朋友來說,卻是最難的,只因這個做好,你的松腰坐胯,虛靈頂勁,沉肩墜肘等其它動作才能做好,沒有做好含胸拔背,那麼你的其它動作肯定也沒有做好。雖說簡單,但是對於沒有實證過的朋友來說,你只有練過才有資格評價。就是這簡單的兩手抱圓,看似全身放鬆的隨意站立,其中蘊含的道理卻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站樁這個特殊的鍛鍊方式,會把我們全身上下的氣機給調動起來,所以站樁我們會全身上下,無處不出汗,而且,出的汗也屬於有講究的。雖說好處極多,但僅僅是含胸拔背做好,配合其它動作時,所帶來的好處就有:1、做含胸拔背時,胸部,腹部與背部都得到了充分的放鬆,間接對任督二脈做了舒展!放鬆了身體最重要的軀幹部分。2、在雙手環抱的過程中,舒指松腕,十指引勁,間接帶動並放鬆了勞宮穴,肩井穴等要穴。3、在與下盤的相互配合中,不知不覺中放鬆了腰部這一承上啟下的關鍵部位,還調動了足三裡這一對大穴,穩固上下對爭之勢。4、在腳趾做十指抓地的同時,引動湧泉穴,並與百會相互對立卻又牽引,一個上拔,一個紮根!挺拔生長的軀幹,就是含胸拔背給帶起來的。

在老廖看來,初學者站樁,在初學階段,真正難以掌握的有三點:第一是入靜,意守(學武術不講究入靜);第二是含胸拔背;第三是松腰坐胯。這幾乎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入靜,意守,似守非守,此中之度,如何把控,需要自身體悟驗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我說了,但是你不理解,這不等於白說嗎?所以,就比如真傳一句話,這得你自身實證體悟之後,對你才是真傳一句話。

雙手撐抱在身前,參天大樹立荒原。

間架得當似弓滿,大形充盈見渾圓。

精神提起復坦然,周身鼓蕩亂迴環。

其中「不空」兩個字,萬兩黃金不輕傳。

其中「不空」兩個字,是為真傳,關鍵核心就在含胸拔背,要仔細體會!至於怎麼體會呢?且聽老廖徐徐道來:

「不空」,在老廖看來,有身體與心理兩方面,這裡只講身體動作方面。在咱們做站樁動作的時候,參照上文做抱圓動作,這個圓,肯定是的雙手放開才可抱其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有那種似是而是的接觸之感,這樣我們的背部才可以擴展開來,背部才能感到擴張,上拔之意;此時胸前抱圓,胸部才有飽滿之意,且胸是微微內含的。部分朋友可能模仿的時候,做成了彎腰拔背,或含胸駝背了,甚至有的人練的是挺胸收腹,實在是與老廖所說相去甚遠。簡單來說,我們的背部脊柱,得保持是直的,也就是在松腰坐胯,斂臀,實腹,命門後挺,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等動作的時候,我們的脊柱,都是出於直的狀態,只有如此,百會與會陰才能形成一條直線,正所謂「天門對地戶」。所以不論咱們在練習什麼動作的時候,脊柱的是直的,從尾閭上來到頸椎,感覺都是直的,這點可以去靠牆站,也就是腳後跟離牆一個腳的距離,然後全背貼在牆上,尤其是肚臍正後方貼著牆,手掌是穿不過去的。只有如此,後面站樁時才能找到中正安舒之感,才能梳理身體上下氣機。在老廖講解這些內容的時候,儘量以理解的角度來看點,理解到了,再去找感覺。

這個含胸拔背是站樁時,身體動作的各個方面相互配合,得到的一個姿態,目前老廖所見的學站樁的朋友,但凡是說自己站樁沒效果的,練出問題來的,幾乎練的都是含胸駝背,挺胸收腹,彎腰駝背等姿態,用一些錯誤的動作練習,畢竟教學站樁的地方這麼多,很多所謂的學教授,高級知識分子,專業人士,甚至一些教學師傅,就喜歡這樣教,初時不覺,但長此以往,多半肺氣不足,而且就比如含胸駝背,習者勢必脊椎方面不是很好,雖說也又一定的改善幫助,卻遠離了站樁的真諦所在。並且他們經常感到胸悶,氣虛,卻美名其曰氣衝病灶,分明是內氣不充實的表現,如此錯誤的練法,又如何能找到老廖說的站樁的真諦所在呢?就是因為含胸拔背是與其它動作配合才可做到,是一體的,否則老廖也不會說含胸拔背是初學者三難了!

含胸拔背又該如何體會呢?

建議學者看了含胸拔背之後,把其它的動作看了後,嘗試的時候再看一下含胸拔背,這樣你會更加清楚。我們在雙手前面抱圓的時候,兩個肩胛骨是微微前扣,但是自己的前胸卻又是放鬆的,拔背讓我們前胸感到充實,一定會有這樣的,因為這配合松腰坐胯是形成腹式呼吸的關鍵,如此才可自然氣沉丹田。這個過程是讓我們感到松靜自然,並且直接放鬆五臟六腑,讓自然呼吸的深度加強,有利於清氣上升,濁氣下沉,改善上實下虛的亞健康狀態。在於松腰配合之時,下盤才更好的有紮根之感,因為要含胸拔背,我們就必須得放鬆好腰部,做好松腰。腰部承上啟下,在任何時候都是放鬆感到,長期堅持才能練出真功夫。簡單來說,隨著你的練習,你自然能感到有一股勁力,拔地而起,從下盤透過腰,行於拳掌,武術的核心本質,莫過於此,至於咱們學習養生樁,倒不必追求這麼深,一來武術要你能吃苦,二來你要有時間練,怕吃苦,沒時間,這本就是當下人善用的藉口,所以,如果你如果是學武術這一塊的話,這一塊沒有教你,就該反思自己的基礎有沒有打好了。咱們普通人學習養生樁,已經可以受益終身了。

做法其實就是讓你的脊柱打直,微微含胸,背部上拔擴開之意,就是如此,聽著簡單,但是上面所說的種種,都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的理解含胸拔背,用一種松靜自然的原則來對待老廖講的站樁,去找到說的種種感受,而不是自己強行刻意用力去控制做到。因為老廖講的是靜養樁功,所以是以松靜自然為原則的練習方式,如果你要出功夫,那就學其它的樁功,或者藉此作為基礎。哪怕是相同的內容,在各地的教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同之處,畢竟區別就是細節方面,得到的就是結果。

關於含胸拔背的魅力

「含胸」和「拔背」是相互的,能含胸者做必定能拔背。

含胸:胸部自然舒適,中正安舒,兩肩胛骨節微微向前提,胸肌做左右弧形下沉。

拔背:當胸略內含時,背部有撐拔之感,肌肉自然松沉,兩肩背脊自然向上撐開!

含胸,含者,內含也,是謂含胸,此時的背部是自然往外凸的,形成圓弧狀,這就是拔背。如此脊柱打直,讓百會與會陰是一條直線。「含胸」與「拔背」合二為一,負陰抱陽,環山抱水,這就是傳承的魅力所在。然而我們平時的生活節奏與習慣所致,含胸並不簡單易行,拔背也非輕舉,所以要找到核心的精髓魅力所在,就必須得向內求。樁法核心何須外求,不如內守!(獨立守神)「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含胸拔背指的是一種姿態,在生活中其實隨處可見,比如:

拉二胡者,其坐姿配合氣息來推弓拉弦,按音揉韻;

歌唱者、吹奏者,靠的是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的妙法;

書畫家運筆走勢亦是如此;

甚至騎自行車、摩託車者乃至舉重者的起勢,無不是含胸拔背的見證。

所以要讀懂含胸拔背,理會其中深意,不僅要在日常生活的練習中去摸索、領悟、感覺、意會,還要去聯想、想像、體會。一切真諦來源於生活,源於實踐,更源於一心付出。從生活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

這兩手環抱,含胸拔背的姿態,就是老子常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是易經風水學裡面的環山抱水必有氣!氣遇風則散,遇水則止。

其實風水中的氣所指的就是勢,這個氣或者勢沒法具體來描述,只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認何為來氣,何為去勢。簡單來說,經常談業務的朋友,出去接待客戶時,普通人與企業家,與他們交談的過程中,有時你會感到壓抑,有時你會感到舒心,這就是氣、勢、就是氣場也是勢的一種!站樁時,氣有外放的,也有內行的,對於練過的朋友,早有實證。

【 風水學中所說的理想環境應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二山相輔,前景開闊,遠處有案山相對;有水自山間流來,呈曲折繞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個層次,即青龍、白虎之外還有護山相擁,前方案山之外還有朝山相對;朝向最好坐北向南;如此形成一個四周有山環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

這段話是風水學說的,可以用來描繪站樁,比如站樁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著一系列動作做好。含胸拔背的背剛好對應備靠祖山,山高而挺拔;左右青龍白虎也就是沉肩墜肘;前景開闊即雙手抱圓;遠處有朝山相對就是指兩手掌相對;有水自山間來,呈曲折繞前方而去不正是沉肩墜肘這個過程中,氣血自發流轉嗎?正所謂「環山抱水必有氣」,咱們站樁的姿勢與其內涵,剛好符合老祖宗的傳承文化,無不彰顯咱們的文化底蘊!

站樁下盤動作要領

第一、十指扣地

咱們站樁,關於十指扣地這一塊,指的是腳趾輕輕挨在地上,而不是用力扣在地上,傳統武術裡面才有用力扣在地上的練法,但是我們習的是養生樁,所以腳趾輕輕的挨著地上即可。這樣我們身體的每一個腳趾的關節,都是保持放鬆且微曲的,這樣氣血才能更好的走到腳趾,並且該動作最好配合屈膝的時候去做,把重心放在湧泉穴,但是絕不是把整個腳掌全部貼合地面,而是我們十指扣地,挨在地上的時候,腳心湧泉會微微範空,這時我們去找踩著一隻螞蟻,但是不能踩死,也不能讓它跑掉的感覺,這時站活樁的一種做法,具體細節得自身體會,一般不會讓你放重心在腳後跟,避免壓迫幾大經絡,造成氣過去了,血沒過去的麻木。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們能更好的練出紮根之感,練出勁道來,「老腿先衰,老腿先老腳」,這就是關鍵點,因為樁功取「樁」字,就是像木樁一樣,下面的根是上面的葉好幾倍,並且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咱們的肌肉,全程放鬆,但松而不懈,如此才能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第二、與肩同寬

很多人都知道站樁要與肩同寬,但是不知道這個寬度該如何把控,再加上很多人都是由於長期的不良習慣引起的身體姿勢並不是特別的好,所以前文提到讓大家先靠牆站看看自己的姿勢是怎麼樣的,畢竟,每個人有與體質不同,悟性不同,理解起來與操作起來,是有偏差的。兩腳的寬度,取兩個肩井穴之間的距離與兩個肩膀外側之間的距離。在這個範圍內即可。身材嬌小就湧泉對肩井穴保持同一水平線,身材高大就取湧泉與肩膀外側處於同一水平線。或者在正常全身靠牆站的基礎上,做兩腳與肩同寬的姿勢,襠部微微有一些拉開的感覺,一般都是與肩同寬的距離,可自行體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姿勢,才更容易進入狀態,站好後,足心會有發麻發熱之感。關於內外八字,這點可能沒人給強調,老廖在這裡說一下,就是我們站樁過程中,最好不要有內外八字,要腳尖朝前擺正。可能是由於當下人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身體姿態不是特別的標準,比如經常翹二郎腿,所以初時站樁把腳擺正有一些不適應,不舒服,這種情況可以堅持按照自己舒適的狀態練一段時間後,逐步調整過來,最好是一開始就糾正站。外八字主要是為了應付當下人的身體情況,而內八字通常是樁功有了一定的底子之後,在武術體系裡面配合勁的練習才會涉及到內八字的配合,這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更快地有圓檔之感。初學者剛開始練習站樁,或多或少有一些不適之感,這是正常的,主要阿是個人因素,比如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根器不同,悟性不同,身心柔軟度不同等,資質好的做起來當然更加容易,但是大部分朋友身體都是比較僵硬的,動作都不太容易做到,更何況在做好的基礎上放鬆呢?難受不說,還影響心態,最關鍵的是站錯了,白白浪費時間不說,還練出毛病來。所以老廖更建議初學者,找一位自己認可的師傅跟著學習,而不是自己盲目嘗試。我們練習站樁,關鍵點是先去站,先按照自己舒適得力的狀態堅持下去,能站住再說,然後再逐步微調,糾正不好的地方,逐步完善,畢竟樁功是以松為本,以靜為基的練法,而大部分人是體質的原因,所以有此建議。按照正確的方法練下去,一樣會有圓檔下沉,紮實之感!但是就怕很多人不懂裝懂,這就像讀書一樣,一道題有不同的解法,如果自己自學找一些資料盲目練習的行為,長此以往練出一些不好的問題,相信只有練過的朋友才有發言權,所以術業有專攻,要找一位有經驗的師傅。

第三、雙腿微曲

很多人看到網絡上的圖片說屈膝不過腳尖,結果自己去模仿,反而練出問題來,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圖片表達的核心點在哪裡,不懂裝懂,結果到頭來說什麼站樁害我不淺,站樁無用論之類的語言,說白了就是自己貪圖便宜不想花錢自學,結果按照一種錯誤的練法練習,練出問題了。也難怪,現在的資料都是網絡公開的,白嫖的確挺香的,但是卻是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免費的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適合別人未必適合你,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大家珍惜認真學習。

兩腳微曲,建立的前提是我們上身保持立身中正,也就是我們在把松腰坐胯,斂臀等做好的基礎上,在來做雙腿微曲,總之關鍵點是上身不動,只是下盤微曲,不能時做雙腿微曲的時候,你的上半身就跟著往後仰,上身不能保持原有的中正姿態,那你的練法註定是有問題的。咱們膝蓋處,是不可以直接受力的,也就是微曲,我們在站直的基礎上到兩腳膝蓋與腳尖處於統一水平線的範圍內,就是微曲的度。何為似站非站,就是看著像站著,但是卻有不是直立的站著,在膝蓋不受力的基礎上,把上身的重力卸掉,直接送往腳底,這得配合松腰坐胯,十指抓地等,如此才有紮根之感。

有的人做微曲的時候要翹臀,所謂「屁股一抬,重新再來」,翹臀就等於斂臀這個動作沒做好,間接代表著松腰坐胯沒做好,這個承上啟下的環節都沒有做好,又怎麼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呢?而且翹臀會讓膝蓋直接受力,所以我們在站直的基礎上,慢慢的往下坐,不要狠狠地彎曲,慢一點,保持自然的微曲,彎一點點,感到舒適自然即可。隨著練習的深入,自然而然的會往下坐一些,這都是慢慢穩固下盤得來的結果,如果依賴就坐的很下去,自己都沒法很好的放鬆,這又有位了松靜自然的原則。也就是做微曲這個動作,從胯部往上的身體,保持正直,不要跟隨雙腿微曲而動,然後在斂臀的基礎上,似坐非坐,屈膝的度也不大,這樣我們的大腿與小腿都不會吃力。

如果彎曲過了,似坐非坐的感覺沒有了,自己也感覺不到松靜自然,舒適得力,那麼大小腿會受力,堅持不了多久,並且膝蓋會承受身體的重力,長期聯繫,反而可能會練出膝關節問題來。所以咱們得認識到正確的姿勢,只有正確的方法,才可以幫助調理改善身體,一定要慧眼識珠,畢竟,站樁時,咱們全身上下每一個關節,都是保持微曲的狀態,肌肉不用力的狀態,這是為了讓氣機更好的運行,達到肌肉不練而自練,氣血不養而自養的目的。如果自認為悟性還是不好,比較差,掌握不到位,勢必會前俯後仰,這個最好是找有經驗的師傅來糾正,畢竟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慢工出細活。

人老腿先衰,老腿先老腳:

老廖講的站,都是有跡可循的,就比如咱們站樁為什麼要先拉筋易筋,就是讓咱們的經絡氣血可以更好的暢通,所以拉筋的話,最好最好從小腿開始,從下往上,從腳逐步到,腹股溝,腰椎,脊椎,頸椎乃至全身,都要拉伸一遍,畢竟筋養氣,氣養血,血養筋,人因有骨而立,因有筋而行,不要小看拉筋動作,尤其是腿部的拉筋,王薌齋先生說:力生於骨,而連於筋,筋長力大,骨重筋靈。功夫與好身體都是練出來的,所以不要懶惰,勤快點對你沒壞處!畢竟站樁講究力由根生,下盤也要有紮根之感。

正如蘇東坡評價站樁時所說:「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力百倍。」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實證堅持者無二三,其實,在我們40歲以後,當自己一旦開始不想走的時候,這時恰恰是很多亞健康就會找上我們,導致自己平時有氣無力的,這時因為身體從這個階段開始,會逐漸的氣血衰敗,這時年齡到了這個階段形成的。所以一定不要懶惰,能走絕不坐著,不要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機,畢竟平時身體總是感覺有氣無力,頭昏腦漲的狀態,誰心裡舒服?這就是身體上實下虛的亞健康狀態,所以一定不要虛度光陰,要多動,尤其是咱們人體的第二心臟的小腿,這也是站樁的核心點,畢竟站樁在那些練拳練功夫的,都是講就力由心發,拔地而起,就是透過腳來穩固下盤,不然也就不會有「臥牛之地可以打拳」的說法了。

畢竟,有句古話叫做:「百練不如一站,寧練筋長一分,不練肉厚一尺。咱們站樁時,腳踩湧泉,通地合陰,頭頂百會,通天合陽,內外相濟,松腰以承上啟下,紮根而承上身之繁茂」,如果下盤的根都不行,又如何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呢?所以膝關節放鬆,全身的力量就會自發的經過小腿而落到腳底,勁卻自然由地而起,自發向上直達全身,行於拳掌,就養生而言,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第四、松腰坐胯

這應該是初學者三難中,問題最大的地方了,如果做不好,那麼上面與下面是不協調的。既沒有紮根之感,也不會感到中正安舒,含胸拔背更是等於沒有做,進而間接讓站樁都不能稱之為樁。所以,松腰坐胯是有講究的!

松腰:我們的腰部,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用力的,這並不是說我們自己不用力就是松腰,而是在動作做好的基礎上,放鬆好,這才是松腰。

首先要把自己的腰椎脊柱打直,並讓腰的兩側肌肉放鬆,脊關節自然的會感覺到一點緊,這時才能自然的坐胯,並做到命門後挺,實腹。也就是說,我們在把脊柱打直的時候,你靠牆站,腳後跟離牆一個腳的長度,然後你的整個後背貼在牆上,腰部後面靠牆是有一個縫隙的,手掌可以穿過去,我們靠牆時,把腰背完全貼在牆上打直,手掌穿不過去,記住這個感覺,這就是脊柱打直的表現,命門後凸,然後腹部會感到紮實,叫做實腹。只有如此,把脊柱打直的情況,我們松腰才有意義,這也是改善彎腰駝背等不良姿態的關鍵。這時我們才能做好尾閭下垂,才能似坐非坐,似站非站。

通過這樣的練習,我們才能百會上領,尾閭下垂,上下牽拉,天門打開,地戶關閉,上下形成一條直線。這樣漸漸地改變腰部自然彎曲的狀態,畢竟我們因為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當下的人基本上都是挺腰的姿態,而且自己是很難察覺到的,所以有一部分朋友做起來勢必會比較難,就是因為他們的腰部是僵硬的,而我們要讓活絡身體,把脊柱打直,讓督脈暢通,勢必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所以通常情況下是很難放鬆到位的。如果平時站樁的時候,感覺很難掌握到位,那麼可以練練蹲牆功,這是比較好的松腰法門,練到的就是腰胯與脊椎協調性這一塊!(後文會講解教學蹲牆功)

坐胯:胯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是在哪裡,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大腿到腰部這一整塊,就是胯部。但是我們坐胯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松垮,而是讓自己更好的立身中正,使氣下沉,並且胯部在似坐非坐,似站非站的樁姿時,胯部的力,只能是垂直向下的,上半身的身體重量,卻是透過腰胯,經過膝關節,直達腳底的,所以,坐胯不需得把松腰做好。因為腰部放鬆好,才能承上啟下,這樣上身中正,下身穩固。做好會有一種似尿非尿的感覺,就是自己的臀部會微微向下收內斂,尾閭下墜,小腹自然內收,這不是我們自己用力吸肚子,而是動作帶動的,感到充實飽滿,此時命門處的脊柱是打直的,從會陰到百會呈一條直線,立身中正,大腿內側可能會有圓檔之感,髖關節部向外撐卻不是自己用力為之。隨後膝關節會自發的向內裹,臀部向外後泛張後坐而不是翹臀的動作,下面的會陰區挨著的下臀會相對內斂一些,成對爭之勢。上身一定不會前傾,因為下盤足夠穩。

尾閭、會陰、命門:這幾個部位是什麼位置可能有部分朋友不了解,尾閭就是背後脊椎最下面的地方長強穴;會陰就是二陰之間(身體大小便中間的位置);命門就是肚臍正後方對應的脊椎位置。

會陰是三脈合源的地方(任脈,督脈,衝脈交匯),是尾閭的交接之處,也就是我們做尾閭下墜這一動作,就是為了更好的做好斂臀範臀後坐,所以做的時候,會陰處會被動的有一點微微內收的感覺。會陰又被稱之為地戶,谷道,要常閉之;百會是天門,要常開之,也就是常笑,二者是相對的,所以尾閭下墜是符合此中道理的。並且做好之後,對於實腹,呼吸讓丹田之氣更充足,對氣沉丹田也是具有關鍵性意義的,間接對任督二脈做了放鬆,也是為了更好的松腰。總之,咱們一定要記住,小腹是放鬆的,實腹不是吸肚子,否則會讓腹肌緊張,必須是在放鬆的過程中,讓腹部有充實自然,只有如此,在自發內收實腹的過程中,我們的腰胯才能自然松沉下來,所以一定要去記住命門處背靠牆時的這種感覺,這些都是相互關聯的。

命門是人體的大穴之一,也稱之為腎陽,包括站樁也有意守命門的練法,哪怕平時對著命門旁的兩腎按摩,也可強腎固本。所以命門處的動作要領做好,這樣在長久的練習過程中,會讓你形成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丹田呼吸法),才能氣沉丹田,而且口訣:「寬胸實腹」也並不是讓你去挺胸,而是在含胸的過程中,胸間有充實抱圓之感,再次強調,腹部不是自己用力收肚子,而是一個動作表現,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更好的氣沉丹田而已!

百會為陽承接天氣,會陰為陰啟收地氣。它們的運用,也是站樁的千古不傳之秘,讓其會陰有一點收縮上提,就是配合百會的虛靈頂勁,二者相互對爭吸引,這就是站樁的魅力所在,如果結合呼吸法的鍛鍊,更能起到煉精化氣的鍛鍊效果。煉精化氣,其實是我們人體自有的能力,只是你自己身體體質差,感知不靈敏,感覺不到而已。如果要更清楚的知道這種情況的直接表現,那麼可以參考平時有氣無力的感覺,我想,這點大家都有體會過,就是第一天晚上熬夜後,第二天一整天精神狀態就不是很好,尤其是經常熬夜的人,他們總是有氣無力的。如果要再深刻一點的體會,那麼有不良習慣(比如手淫,酗酒的情況)的朋友,他們的感受是最明顯的,這是因為腎精不足以化氣,所以氣虛,氣不足以養神,所以有氣無力,精神萎靡。這些並不神秘,只是大家不了解,容易被宗教言論給迷惑住。包括所謂周天,比如讓自己意念按照特定的線路運轉或者自行運轉,這都是身體體質好,敏感度強,有功力基礎,所以能感覺到。同理,練功也只是加強這一運化過程,別人忽悠你也只是為了斂財而已!

關於站樁的動作方面:

簡單來說,兩腳與肩同寬,腳先十指抓地,腳趾輕輕的扣在地上,然後膝蓋微曲,記住,是上身不動下身動,並且屈膝的度不可過腳尖,否則力都在膝蓋上了,這樣可能會受傷,在這個基礎找一個舒適自然的度,做好後再斂臀,尾閭下墜,坐胯,並且胯部的力量只能向下,似坐非坐,找到中正安舒之感,因為這個力,是為了讓下盤能更好的有紮根之感,更好的掌握狀態,所以做的時候,胯部就不能左搖右擺,必須要找到下沉坐的感覺,有一種沉墜之力,所謂「屁股一抬,重新再來」就是這個道理。
做好後我們的身體才能立身中正,這樣下盤才能有紮根之感,虛靈頂勁才更容易體會。掛麵魚胯部,就是有的人在站樁的時候,他們的姿態是左搖右擺,前俯後仰的,並且他們的胯部動作是腹部往前頂,屁股往後翹的,這種時候就要去找胯部的問題。平常大家所了解到的「 似站非站 」,「 似坐非坐 」,「 似尿非尿 」,「 松腰坐胯 」 等形容站樁的詞彙,都是針對腰胯這部分的。再就是命門後挺,正常情況下,我們背靠牆的時候,身體本身就有一個生理弧度,就是手可以直接從命門處直接穿過去的,而命門後挺的目的就是為了脊柱打直,讓督脈通暢,並不是為了做好這個動作就刻意的,過分的向後挺,這樣強行為之可能會導致含胸駝背,折腹,導致一種錯誤的姿態。所以一定是要自然的將命門彎曲處填平,配合尾閭下墜,斂臀,實腹等與雙腿微曲做出的自然姿態。實腹就是在命門後挺做好時,自然而然會形成的一個動作,腹部不可挺起,不可向上提起,胸部也不可挺起。在自然的內收含胸時,腹部會自然感到充實,背後命門處剛好填平脊柱打直,而不是吸肚子,這點需要注意,這是整體動作,自然而然被動做到的一個動作。此時臀部靠近會陰區的部位會微微內斂,收縮谷道,這也不是強行做的,是做好後自然會有的感受,這樣我們才會有似坐非坐之感,才能讓紮根之感才能油然而生!然後再去找找虛靈頂勁向上領的力,就是感覺如同 「 隔牆視彼物,牛拉重車行 」 ,伸長脖子拉長腰,脖子微微拉伸,下顎微微內收,而不是低頭讓百會頂起。注意找出這個感覺就可以了,用力過度就失之於「僵」了,點到即止。這樣一股向上的力就與下墜之勢形成了自然的相互對爭,這就是站樁的魅力所在。不得要領者往往上體與下盤脫節、斷勁、上下難以貫通,尾椎沉墜,失了精髓。所以我們要在下盤的基礎上,找到紮根之感,形成上下對爭之勢,身體微微壓下似坐非坐,又被稍稍頂起,既有沉墜之勢又不失彈性,讓百會對會陰,天門對地戶!這時再找含胸拔背,做好沉肩墜肘,那麼你做的動作,基本上就到位了。馬上就能進入老廖說的樁功松靜自然的狀態!

關於站樁的呼吸方面:

一般都是採用自然呼吸,保持動作姿勢練習,會自然的形成腹式呼吸,所以,胸部採用「含胸」的方式,就是是為了在不增加呼吸頻率情況下來加強呼吸的強度和深度,讓呼吸的清氣更好的作用,鍛鍊心肺,氣沉丹田。畢竟呼吸入臍,壽與天齊!所以採用這種方式並不會出現比如跑步運動中氣喘的現象!而且腹式呼吸的含胸與胸式呼吸的挺胸方式恰好相反。

含胸不同於凹胸的緊張內收,含胸是胸部要有寬舒的感覺。挺胸是許多人只習慣於用胸式呼吸。但是這種呼吸方式主要是胸部的擴張和收縮,橫膈膜的運動較小。這樣,呼吸多集中在肺部的上、中部進行,肺的下部由於運動較小,時間長了會逐漸形成肺泡關閉,導致肺組織萎縮,甚至纖維化。

二者各有所長,只是腹式呼吸練的更深。初學時,我知道大家可能不習慣於腹式呼吸,不習慣含胸這個動作。但是這類朋友只有把挺胸的念頭打消掉,在後面生活中,慢慢的在動作裡微微的含胸來適應習慣,但是也要注意這不是內收胸,而是自然內含!日久自然會越含越充分,但不善於運用含胸的朋友,也要注意不要形成凹胸、駝背的病態姿勢,用客觀正確的方法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上身身法就正而不散,身有主宰,這就是含胸與呼吸方面。

關於站樁的心與神(意念):

注意,站樁可以不需要任何意念!意是意,念是念,不可混淆,當念頭落下靜止,則思維停止,神活,就會找到心,心隨意起,故能明察,所以站樁過程中,任何雜念都不可以理會!練習過程中,不管你想不想,都會有意念活動,但是要把意念與感覺分開,正確的站樁需要正確的感覺,二者難以分開形容,並且不同的意念活動會讓你有相同的感覺,同一意念也會有不同的感覺。

簡單來說,把你的意識運用到站樁中,就是意念,而意識活動產生的相似反應就是感覺,正確的感覺有助於水平的提高。所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解決問題時還要詳細分析,有的人會說,直接什麼都不管不就行了嗎?但是你試試真的能做到什麼都不管嗎?所以,咱主要是講感受,讓你找到問題,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把你定位在高層次,畢竟要適合初學者。正常情況下,只要是感覺舒適得力,呼吸均勻,協調平衡且不緊張,練完有一點點疲憊或有一點餘興都是正常的,因為你還在不斷適應調整的過程,一般情況下,都是神清氣爽,渾身通透!

站樁站養生樁才會講究入靜,練武術的不會講究入靜,可能這麼說部分朋友理解不了,對於初學者稍微有一些深,但是只需要記住,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主動去想任何事物,什麼都不管,單純的站樁也是可以的。

在保持樁架的過程中,意念會引起一些感覺,關於感覺的不同去調整樁架與意念,並檢測自己意念活動是否正確,在不斷的思維感覺中調整,達到氣血不養而自養,肌肉不練而自練,自發的能達到斷鍛鍊的目的與養生的好處,但是也不可針對某一感覺,某一意念,這樣容易走入誤區,易流於形式,可能會練功出偏,所以要注意自己的精神切實與意念具體,讓這些隨之而來的感覺自然的消失,不去理會,這樣才能讓勁拔地而起,練到全身。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也不要過於強烈的意念活動,這本就是磨鍊我們的性子,磨鍊心性,當能正常靈活掌握的時候,就能做到意守丹田的似守非守,如果不是以修行為目的,可守可不守,自然而然的站樁,也就能夠很容易就進入站樁入靜的狀態,並且隨著心性的提高,也是可以在鬧中取靜,自己由心而靜的狀態。

樁功並不是簡單的運動鍛鍊方式,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層次,身體反應不同,表現的氣功態不同,也會感到不同的功感神通,這時我們就不要去追求,因為追求是耗神之舉,神通的出現也是誘導你的。並且,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情況不一樣,練習站樁的目的也不同,所以練完之後遇到的種種情況也不同,大部分反應無需再意,少部分反應是練功出偏,一般有師傅指點才可合理規避。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通過本文的講解,我想大家對於站樁姿勢、功效與做法,已經有了比較一個深刻的了解,但是要記住,本文主要是講給身體健康的朋友可以自學嘗試的一個方式,如果身體已經有一些問題了,比如肩周炎,腰間盤突出,脊柱側彎等情況,你的練習與別人肯定是不一樣的,就比如一個人感冒了,難道醫生給你們開的藥是一樣的嗎?所以本文是儘可能的幫大家退避一些問題,可以嘗試跟著練練,但是要深入學習,還得找一位有經驗的師傅。縱觀目前市面上所教學的內容,其行之有效的練法,具體細節與要求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千萬不可貪圖小便宜把自己的身體當做小白鼠來嘗試,畢竟出了問題該怎麼修正是比較麻煩的,老廖雖說把站樁入門階段的練法告訴大家,但是並不意味著這個方法就適合每一個朋友,畢竟每個人的悟性與體質年齡是不一樣的,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一般找老廖學習站樁的朋友,大多都是想調理改善身體,注重養生的朋友,很多人甚至花大價錢去學所謂的動作要領的對錯,糾結於動作要領的練法註定是死站,咱們要站活樁,尤其是對於身體練習後出現的反應,要看是氣衝病灶還是哪裡出問題了,避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如果自學的過程中,自己的路是錯的,沒有找對方向,只會越走越遠。總之,咱們要通過站樁養生,調理自己的身體,那麼肯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是單純的學會動作就可以的,畢竟會練不代表自己的身體就能夠很好的改善。

相關焦點

  • 正確的站樁姿勢初學,初學者怎樣站樁姿勢,中醫站樁正確姿勢
    站樁作為提高身體陽氣的一種方法,大同小異!(大家有問題一定要留言喲,我寫文章給你們解答!)養生樁法,以松靜自然為主。誠望習者「守平常、莫好奇」。我們練習站樁,動作這一塊,把樁架調整正確,從局部到全身再到局部,反覆循環的放鬆訓練,基本已經掌握,做好之後:松靜自然,虛靈挺拔,曲折玲瓏,渾圓一體。符合「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基本原則。
  • 站樁姿勢不正確會如何?道家站樁正確姿勢
    而要想安靜下來,松放是前提,是安靜的最好方法。而站樁則是放鬆的一種形式。具體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可以有一些形式方面的區別,但大多數人的身體結構都是相似的,所以幾乎所有的一個層次的樁的內在都是大致相同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樁,其經絡循行雖無大的差別,但是也有側重。比如,仰臥、俯臥、直立、坐式等等,會有所不同。這需要明白的師長、高人去調樁、帶樁。
  • 站樁的好處有哪些?
    二、站樁的要領站樁功的姿勢很多,有基本式、休息式、高位式、中位式、低位式等。基本式可分為雙重基本式和單重基本式。雙重基本式是兩腳平均著力的姿勢。單重基本式是兩腳交成85度,一前一後斜向錯開,前腳著力輕,後腳著力重。3.休息式是站樁功裡身體支撐力最輕的姿勢,體勢高度比身高約低半拳。
  • 腎氣不足練站樁,每天站樁10分鐘,腎氣充足,元氣滿滿,好處多
    很多好奇的人藉故前來詢問:「王大爺,您這練的是什麼功夫呀?」「站樁!這種鍛鍊方法我十年如一日,很是管用。」王大爺今年六十有餘,但身體一直很是硬朗,每天早上雷打不動的站樁,也讓他保持了良好的身體狀態。「站如松,坐如鐘」,這是我國古代養生家所倡導的保健方法。相比坐姿,人在直立時,腰椎間盤的負荷較小。人站著的時候,血液循環比坐著時快 30%,因此人的精神較坐著時振奮。
  • 初學者「站樁」面臨的三大難點!你經歷過嗎?
    繼續站樁主要是為了練習大成拳在功力上的提升和教學的需要,所以站樁對於我來說已經是生活當中的一部分了,從普通群眾來講如果你能每天堅持站上30到60分鐘,我想對你總是有好處的,不僅鍛鍊了你的耐心和意志力,也起到了一個日常養生、保健的作用。那麼初學者站樁該如何進行呢?
  • 為什麼初學站樁時常有肩背沉重感?
    為什麼初學站樁時常有肩背沉重感?  站樁功是室外練功場所最常見的一種靜式功法。因其方法簡便,易學易行,並且是學習氣功的基本功法,所以很受練功人的重視和喜愛。但是初學站樁功時,學功人常有肩背沉重感出現,甚至感覺越來越重,使練功難以堅持下去。
  • 站樁,最簡單有效的生血補氣法!
    家裡空間有限, 我們不妨嘗試下中國傳統的站樁功法。 它是以靜站的方法養練氣息, 增強力量,鍛鍊周身氣血, 達到強身、健身、養身、防病的目的。
  • 談談盤架子到底能不能代替站樁
    俗話說:「練拳不練樁,到老一場空」。拳諺云:「九練不如一站……拳以樁為根、樁以拳顯神;樁無拳不靈,拳無樁不穩」,對於初學者尤其如此。上列諺語都是前輩們對站樁重要性與必要性的一致肯定。楊澄甫宗師對董英傑先生說:「習練太極拳,樁功要過硬。」 太極名家蔣玉堃的《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說:「『萬丈高樓從地起』。練習太極拳也不例外,必須打好太極拳基礎。
  • 站樁放鬆的不傳之秘,站樁松腰的訣竅,什麼叫做下盤紮根之感
    初學者請記住,站樁是一個不斷調整自我身體的過程,站樁並不是透過死板板的姿勢盲目的堅持一昧的動作站來達到養生的效果,如果你是這樣,那麼你站的是死樁,因為樁法是一個導引的工具,它像一把讓我們與自然溝通的鑰匙,所以你要記住,什麼是樁!打坐,睡功等,這是都屬於樁,樁是一種神,所以站樁過程中要找到這股神,內經中的「獨立守神」說的就是樁,有了這股神,才是真正的站樁。
  • 站樁:一種簡單的補氣法教學
    站  樁  「要把骨髓洗,先從站樁起」,站樁是一種姿勢,這種姿勢能調動全身的氣機,促進氣血的流通。 站樁既能保養心神,又能鍛鍊形骸;既能健強腦力,又能增長體力。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你說的站樁不就是蹲馬步嘛,誰不會啊,哪有這麼神奇啊。蹲馬步是站樁的一種,站樁還有很多種類。大家可別小瞧了這個站樁,「萬動不如一靜,萬練不如一站」。
  • 每日站樁 | 每天都站樁,不知道要領和禁忌可要吃大虧了!
    練站養生樁一周左右就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好處,感到輕鬆愉快,而且這種感覺是隨著進程逐日增長的。下邊分享站樁的要領,不懂這些要領就等於白站:繼續站養生樁兩三周後即獲得改善,有的人經較長時間才見好轉。 站樁,一個補充元氣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方法。俗話說「萬動不如一靜,百練不如一站」。
  • 站樁:循序漸進,假以時日,必有所成
    體會一下站在遼闊的平原上,一眼望去,心胸開闊,雜念俱消的感覺。站樁就是休息是滋養,不是體能鍛鍊,更不是思考!!!心態上要保持輕輕鬆鬆。別把練功夫當負擔,宋世容老先生說「要玩而求之」,這是內家拳入門的鑰匙。大家要往輕鬆愉快裡練,往神清氣爽裡練。站樁的時候可以聽輕鬆的音樂,可以看風景。剛開始諸事不問,累也不管,錯也堅持!先在姿勢大概正確的前提下保持時間。
  • 站樁練到什麼樣算是入靜了?
    站樁不強求入靜松、靜、自然,是練習站樁要做到的基本要求。雖說很多老師教學員站樁時不要求入靜,目的只是為了不為了入靜而影響入靜,因為一旦想要入靜了,反而靜不下來,因為追求入靜本身是一種意念活動,這種追求會使大腦重新出現一種興奮狀態。初學站樁如何算是入靜初學站樁由於身體還未適應站樁的基本要求,姿勢不穩,情緒也會比較急躁,因此也很難做到入靜。
  • 是否真的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論站樁的重要性!
    幾乎每一個武術流派都會有自己的樁功,這些樁功大同小異,如太極的渾圓樁(混元樁),無極樁,形意拳的三體式,八極拳的定勢樁,詠春拳的羊角樁,少林的馬步樁等……這些樁功最大的差別就是姿勢不一樣,而靜中求動,凝練氣血是一致的目標。
  • 一輩子離不了的站樁,建議先練習這一式!
    很多人都認為站樁簡單,是初學者練的玩意,時間長了就應該練點訣竅,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其實站樁就是訣竅。
  • 苦口婆心說站樁
    點上一試一炷能燒兩個小時零一刻鐘,因此我們推斷,除去磕頭時間,再插深一點,人累了總得想辦法偷點懶,這是人之常情,站樁時間應為二個小時。每天早上天不亮到一座廟裡,點上一炷香先給達摩磕頭,再給郭先生磕頭,然後站樁,食指挑眉樁,站完一炷香再點一炷香,再給達摩磕頭,再給郭師磕頭,再站一炷香,郭先生去逝後王先生一直堅持站樁,一站就是九年。
  • 意拳堂—站樁主題生活館:邯鄲首家傳授站樁養生的主題生活館
    大家在學習站樁之前是不是很關心以下這幾個問題? 一、為什麼要站樁?站樁好學嗎?拳諺曰:百練不如一「站」!站樁,簡單易學,不需任何基礎,只要你有興趣就可以輕鬆上手。站樁,不受時間、地點、年齡、性別的限制,隨時隨地,只要能站立的地方就可以練習。站樁,不守丹田、不講周天,只需身心放鬆、呼吸自然、撐起間架即可鍛鍊身體。站樁,不需要任何器械輔助,不會出現任何偏差,是真正意義上純天然綠色體療方法! 二、通過站樁能達到什麼效果呢?
  • 功效:站樁對焦慮症等情緒症狀有效嗎?
    、指導,總結出站樁對情緒問題確實是有實質性的幫助。注意區分正常的焦慮情緒,如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焦慮症的人會有以上的症狀表現,那麼一個正常健康的人的情緒是怎麼樣的呢?按照現代健康心理學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情緒狀態都是開朗樂觀的,並不是整天處於愉快的情緒中,即使出現消極情緒,也可以迅速調節自己。
  • 站樁好還是打坐好?說的很有道理!
    作者:了空居士問:請問師父,長功和排身上的病氣寒氣等等,站樁跟靜坐,哪個效果好?那麼到底是站樁好呢,還是打坐好呢?我們從陰陽學說來說,行住坐臥,其實這個行,是包括了動功,行從陰陽學說來說是偏於陽,因為它主要是動;臥呢,是偏於陰,因為它偏於靜;那麼站和坐,可以說是屬於半陰半陽,只不過,站,一般來說在半陰半陽裡邊有點偏於陽,坐呢,在半陰半陽裡邊有點偏於陰,古人是從形體的這種動態來劃分的。
  • 站樁的功效有哪些?
    學習打坐冥想,傳統古法養生。不正常的胖,可以練瘦,不正常瘦可以練胖,有病調病,無病強身。通過站樁,周身松透,將脊柱不正確的壓力卸掉,把脊柱充分的舒展,並且讓它松沉下來,身體完全松下來,內臟的運動就活躍了,內氣就開始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