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東芝中國總代表:中國「世界製造中心」地位很難被他國取代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龐無忌)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供應鏈危機,如何縮短供應鏈長度,將「雞蛋分散到不同籃子中去」,成為各大跨國公司關注的焦點。作為世界製造中心和全球供應鏈的樞紐,中國的地位會被其他國家取代嗎?
「這不太可能」,東芝中國總代表、東芝(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宮崎洋一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現在很多國家的跨國公司都有個共識,那就是「中國+1」。
從企業的戰略來考慮,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某一個特定的國家,從經營角度有風險。所以,跨國企業可能會選擇「中國加一個」。日本企業為了保險起見,可能會選擇中國加一個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緬甸等。美國企業可能會選擇「中國+墨西哥」,對它而言比較穩妥。但如果說不要中國了,就依靠別的市場,這是不可能的,跨國公司不會放棄中國如此體量和人口的巨大市場機會。
145年前,日本人田中久重以76歲的高齡創辦了東芝公司。東芝做過家電、賣過筆記本電腦,一步步成長為「日本製造」的代表。日本的第一個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全部來自東芝。
東芝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開始進入中國開展業務。宮崎洋一認為,以往的中國相當於一個「世界工廠」、輸出中心,中國生產的產品源源不斷的出口向全球。但過去十幾年裡,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消費市場的擴大,跨國公司也已經把中國當成一個重點市場來考慮。
最近一段時間的中美貿易摩擦給日本和中國科技企業的合作增加了難度。中國也正試圖提高半導體生產國產化能力。宮崎洋一表示,半導體是個非常長的產業鏈,不光是生產,還有上遊設計以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等。作為半導體產業巨頭,東芝在很多空間上,跟中國科技企業仍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在美國、韓國、中國都有數年工作經驗,宮崎洋一認為,中國製造有著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點和優勢。他表示,德國特別適合做模塊化的生產。日本特別喜歡研究產品之間的適配。中國民眾感覺很年輕,特別有活力。比如二維碼雖是日本發明的,但是把它發揚壯大,運用得淋漓盡致的反而是中國,中國能將很多技術更好地發展壯大,尤其是能夠按照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個性和喜好進行進一步優化。
今年,受新冠疫情衝擊,全球多個經濟體陷入近百年來最嚴重的衰退。但對於中國經濟,宮崎洋一表示,仍然持樂觀態度。他表示,中國經濟在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連續兩個季度都實現正向增長,這在全球主要國家來看也是獨一份的。中國在主要經濟體中,最先擺脫了新冠疫情的影響,是最先邁向恢復道路的國家,「我覺得世界經濟的發展相當一段時間要靠中國市場牽動。」
他舉例稱,全球都有汽車生產廠商,但現在能夠滿負荷運轉的只有中國。可以想像,當中國工廠全部滿負荷運轉起來,世界各地需要供給中國工廠,同樣,中國產品也會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中國可以從方方面面引導世界經濟快速復甦。
對東芝來說,宮崎洋一表示,我們一直覺得中國是非常有魅力的市場,中國地區銷售額佔到東芝集團的14%,是除了日本本土以外最大的市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即將到來的第三屆進博會,宮崎洋一介紹說,東芝準備了四樣科技含量很高的展品:重離子線癌症治療裝置、3D超聲波點焊檢測儀、純氫燃料電池和智能樓宇產品及技術。這是東芝連續第三年參加進博會,「希望中國消費者,在冰箱、洗衣機、電視之外,更多了解現在的東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