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無忌
為即將到來的第三屆進博會,老牌日企東芝準備了四樣科技含量很高的展品:重離子線癌症治療裝置、3D超聲波點焊檢測儀、純氫燃料電池和智能樓宇產品及技術。
這與很多人所熟知的東芝「三板斧」——電視、冰箱、洗衣機截然不同。
「希望能夠通過這次進博會,讓中國消費者看到現在的東芝是什麼樣」。東芝中國總代表、東芝(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宮崎洋一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時表示,過去大家對東芝冰箱、洗衣機很熟悉,但對現在的東芝不太了解,如果能通過進博會讓大家更了解東芝的技術也算達成了目標。
145年前,日本人田中久重以76歲的高齡創辦了東芝公司。
東芝做過家電、賣過筆記本電腦,一步步成長為「日本製造」的代表。日本的第一個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全部來自東芝。
東芝無疑是個「老字號」,但「老字號」也容易成為市場上的落伍者,不少老店、大廠在創新之路上走得太慢,最終走向衰落。東芝作為老牌企業,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持續擴展新的事業領域?
採訪實錄摘要如下:
百年老店如何成為新技術的先鋒?
國是直通車:從家電到鐵路、半導體、再到能源、社會基礎設施,有145年歷史的東芝一直在不斷地開拓新的事業領域。東芝的業務拓展主要遵循什麼樣的思路?一個企業不斷開拓、轉型新領域的關鍵在哪些地方?
宮崎洋一:東芝是1875年成立的,當時創始人之一叫田中久重。他是很有傳奇故事的人,以76歲的高齡創立了東芝。他最開始以手工做機器類產品起家,並不斷開拓東芝的事業。田中久重是一個很有探索精神和探究熱情的人,東芝也秉承了這樣的DNA。
那個年代沒有家電,東芝是日本第一家做出洗衣機的日本廠商,後來研發了冰箱。東芝也是第一家將筆記本電腦商業化的廠商。之後,隨著數位化的進程,網際網路的普及,東芝也開始做半導體。現在大家都用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一定會用到快閃記憶體,快閃記憶體最開始也是東芝開發出來的,叫NAND型快閃記憶體。不過現在NAND快閃記憶體業務已經從東芝獨立出來,變為一個新的品牌了。
東芝是一直跟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一直跟著社會的變化,不斷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階段。
國是直通車:很多中國企業也面臨轉型或者新業務領域開拓的挑戰,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宮崎洋一:在技術上有探求心和對技術的探究熱情,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持續對自身企業的技術擁有堅定的信念,一定可以在發展中不斷的摸索,最終也會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
東芝從家電向半導體的轉型並不是從無到有的突然跳躍,而是有基礎的,兩者區別並沒有那麼大。比如:生產電視,當時的電視主要零件是顯像管,通過顯像管射出光束,然後會有電子基板,這都是半導體產業的基礎。這些東西最開始都是東芝自己一點點研發、探索出來的,那個時候並沒有零部件的提供商,沒有地方能買。東芝在做家電的時候就有很多半導體方面積累的技術、經驗、產品。我們做的僅僅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把過去有的技術和產品重新整合,側重有所不同而已。
國是直通車:我們已經進入網絡和數位化時代。您認為,作為老牌企業在這個新時代會面臨哪些挑戰?東芝的定位是什麼?
宮崎洋一:最近20年來,隨著網絡和數位化技術的普及,全球產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技巨頭如美國的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以及中國的BAT等企業不斷登場。
東芝是不是要成為這樣的企業呢?我們的回答是,東芝的目標不是要成為那樣的企業。東芝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們是一個生產廠商,不可能把硬體全部丟掉,我們在硬體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和傳統。
東芝一直強調成為CPS企業,CPS企業是信息物理系統的簡稱。未來,東芝希望把生產領域擁有這麼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成果,跟現在數位化的產品相結合,通過實體和虛擬更好的結合,來尋找特別適合東芝發展的道路。
跨國公司可能選擇「中國+1」
國是直通車:東芝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有40多年了,您對中國市場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您認為過去10到20年來,中國經濟和市場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宮崎洋一:東芝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開始進入中國開展業務的。我個人曾在1986年時,經由香港進入深圳。1986年的深圳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小漁村,治安也不太好,但是幾十年之後,深圳的變化讓我大吃一驚。現在深圳有很多全球企業的總部或事業中心,發展規模也不可同日而語。深圳的變化可以說是中國發展的縮影。
另外,中國過去相當於是一個世界工廠,一個輸出中心,中國生產的產品源源不斷的出口向全球。但最近十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消費市場的擴大,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出口型國家了。我們外資廠商也已經把中國當成一個重點市場來考慮。東芝也根據整個中國的發展不斷調整自身的業務,可以說這40年來跟著中國社會一同在進步、一同在發展。
國是直通車:您覺得未來中國"世界製造中心"的地位會被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取代嗎?
宮崎洋一:我覺得不太可能,很多國家的跨國公司都有個共識——「中國+1」。從企業的戰略來考慮,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某一個特定的國家,從經營角度有風險。跨國企業可能會選擇中國加一個。日本廠商為了保險起見,可能會選擇中國加一個東南亞國家,比如加越南、緬甸等。美國廠商可能會選擇中國加墨西哥,對它而言比較穩。但如果說不要中國了,就依靠別的市場,這是不可能的,跨國公司不會放棄中國如此體量和人口的巨大市場機會。
東芝與中國科技企業還有廣闊的合作前景
國是直通車:中美摩擦加劇給日本和中國科技企業的合作增加了難度。上個月有消息稱東芝將退出LSI晶片業務。為何選擇退出?
宮崎洋一:首先中美摩擦對我們是比較頭疼的事情,希望這種對抗儘快平緩過去,作為企業我們希望取得更大的發展。9月份東芝宣布退出高級LSI(大規模集成電路)業務,LSI是需要很高投入的業務,但它的回報有一定的風險。綜合企業發展,9月底,我們宣布從這個市場退出。但用於電機控制的模擬集成電路和微控制器的產品,我們認為有非常穩定的市場,希望它們與東芝分立器件形成協同效應,今後東芝會把產品開發資源投入到這些領域,集中優勢。
國是直通車:未來東芝跟中國企業在科技上還有更多合作機會嗎?
宮崎洋一: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我也注意到中國現在準備將半導體生產國產化。半導體是個非常長的產業鏈,不光是生產,還有上遊設計以及半導體生產設備,我們在很多空間上,跟中國廠商仍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中國製造、日本製造、德國製造哪家強?
國是直通車:您覺得中國製造、日本製造、德國製造,哪個比較強?
宮崎洋一:我個人在美國工作過五年,韓國四年,在中國兩年。我感覺德國特別適合做模塊化的生產。日本特別喜歡研究每個東西跟每個東西之間的適配,各種產品如何搭配在一塊兒。中國民眾感覺很年輕,特別有活力。比如二維碼雖是日本發明的,但是把它發揚壯大,運用的淋漓盡致的反而是中國,中國能將很多技術更好地發展壯大,尤其是能夠按照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個性和喜好進行進一步優化。
世界經濟要靠中國拉動
國是直通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長期化和中美摩擦的背景下,您是否繼續看好中國市場?
宮崎洋一:我還是持樂觀的態度。我也關注了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中國二季度、三季度,連續兩個季度都實現正向增長,這在全球主要國家來看也是獨一份的。中國在主要國家裡最先擺脫了新冠疫情的影響,是最先邁向恢復道路的國家,我覺得世界經濟的發展相當一段時間要靠中國市場牽動。
這種拉動表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全球都有汽車生產廠商,現在能夠滿負荷運轉的只有中國。可以想像,當中國工廠全部滿負荷運轉起來,世界各地需要供給中國工廠,同樣,中國產品也會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中國可以從方方面面引導世界經濟快速復甦。
對東芝來說,我們一直覺得中國是非常有魅力的市場,中國地區銷售額佔到東芝集團的14%,是除了日本本土以外最大的市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陳昊星
責編: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