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中村到世界油畫集散地的逆襲之路 ——大芬油畫村的故事(上)

2020-12-23 光明網

  一條小河彎彎環繞,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住在低矮的民房裡,院落裡養著雞鴨,過著自給自足的清貧生活——這幅安靜的田園圖景,正是三十多年前的大芬村。

  然而,一個美麗的偶然,讓這塊面積僅0.4平方公裡的土地在三十多年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為全球貢獻了一半以上的商業油畫,被人美譽為「世界油畫,中國大芬」。

  大芬所象徵的,不僅僅是「深圳奇蹟」的精彩篇章。

  從農業村華麗蛻變為世界最大的油畫內外貿產業聚集地的大芬村,講述的是開放創新的故事;

  那些從畫工成長為畫家的追夢者們,書寫的是中國夢想照進現實的奮鬥故事……

  美麗的開端——走上油畫興村道路

  「我第一次見到大芬村的樣子,就是這樣一個僻靜的舊村落,在大部分人看來,當時的大芬村環境不好,落後且偏僻,但是在我看來,這裡就是我辦畫廠的最佳選址。雖然偏僻了點,但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個安靜的港灣,可以給畫工一個安靜的環境專心作畫。」香港畫商黃江說,1989年,他對大芬「一見鍾情」,花了1600元租下了250平方米的民房開了一個畫廠,就在大芬落下腳來。正是這樣一個偶然,黃江不但改變了一座村莊,改變了許多熱愛畫畫的人的人生,也改變了世界商業油畫的市場格局。

  「行畫」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藝術品複製方法,以臨摹世界名畫為主,在名畫的基礎上抓住流行趨勢進行再創造,也稱「商品畫」,1960年代,這一產業傳入香港、新加坡等地。黃江把商品油畫產業帶進了這個經濟落後的村莊。他組建了一個20多個人的油畫工作室,畫工是從廣州、東莞、晉江等地招來的,不少是他過去的徒弟。

  「深圳除了人工、房租低廉外,報關手續比其他城市方便,費用也更低」,黃江說,他從香港的貿易公司接油畫訂單、取樣板,拿到大芬村給畫工們畫。那時候,商業油畫剛開始在國內發展,競爭少,訂單增長快。

  「到現在我還記得1992年4月,一位法國客戶給了一單36萬張的訂單,要我一個半月完工。這在當時的生產狀況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那之前我們一個月的業務量最多也就10萬多張。但生意來了不能推啊,我就想著召集整個大芬村的400多名畫工共同完成。」黃江回憶起「創業期」的故事,仍然記憶猶新。

  時間緊迫,大夥就想著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畫作,還真被「逼」出了我們後來慣用的流水線模式,即這個畫工專門畫山,那個畫工專門畫天空,每個人負責一部分,畫完後就傳給下一個畫工。畫的每一個部分出自同一個人之手,水平穩定,熟練後還加快了速度。後來客戶來驗貨,直誇這些畫就像複印出來的一樣。此後,這種流水線作畫的模式也被大家廣泛傳播,並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從此奠定了大芬村「油畫興村」的發展方向。

  花叢的燦爛——成就夢想的「中國梵谷」們

  大芬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畫工也越來越多。隨著生意越做越大,當初跟黃江一起做事的徒弟們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都紛紛自立門戶。不少繪畫愛好者和美術學院畢業生聽說這裡在找人畫油畫,陸續從全國各地趕到大芬村。

  「我從小就挺喜歡畫畫的,但是家裡經濟困難,條件不允許,高中畢業後,聽說村裡有人在大芬以畫畫謀生,就跑去求他帶我一起來。」畫家周永久告訴記者,那是1990年,懷揣著家裡給的80塊錢,他來到大芬成為一名畫工學徒,雖然忐忑不安,卻對未來充滿了嚮往。

  「一開始要在廠裡做學徒,從如何調顏料,到筆觸運用,再到臨摹一整幅畫。」周永久說,儘管大陸的人工費比境外低很多,但畫工仍然是一個「高收入」行業,引來了許多學徒,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畫工。經過夜以繼日的勤學苦練,他終於加入到畫工的行列中。

  聖誕節、復活節前這種旺季,周永久會幫黃江的畫廠畫訂單。2004-2005年間,攝影家餘海波還在大芬拍下了他和同行一起趕工梵谷畫作的報導照片,獲得了荷賽獎。後來,周永久們的故事又被拍成了紀錄片《中國梵谷》,於2016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首映。

  那時起,周永久就對梵谷的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沒讀過美術史,也沒有接受過科班教育,但一有空,周永久就坐著公交車去「關內」(原深圳特區內)的深圳書城去「補課」。「原版畫冊要一百多塊一本,因為買不起,只能跑去蹭書看,觀察那些原作是怎麼畫的。」周永久說。

  雖然每天都在畫畫,但後來流水作業模式的複製畫對他來說又不算真正的畫畫,周永久還是很想塗抹出心中屬於自己的畫作,於是總會收集畫布的邊角廢料,以及被丟棄的殘次品用來練習。「那時亞麻畫布不僅貴,還很難買到。有次下暴雨把黃江老先生的庫房給淹了,準備出口的商品畫都泡壞了,我就去撿了很多回來曬乾,處理後用來練習。」

  如今,30多年過去,周永久已經在大芬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專注於自己的創作。他的身份已經從畫工轉變為一名畫家,一些畫作被海外的美術館收藏,也在北京舉辦過個展。梵谷的啟蒙仍然在他心中——他的畫色彩濃鬱絢麗,有著高飽和度、強烈的對比度和明顯的筆觸,一如當年心中那個美好的夢想。

  像周永久這樣在大芬實現夢想的人在大芬不是個例。30多年間,大芬雲集了成千上萬的畫工、畫家和畫商,他們在此經營眾多的畫廊、油畫個人工作室和油畫作坊。2018年全年,大芬油畫村實現總產值45.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油畫生產、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黨文婷)

[ 責編:孔繁鑫 ]

相關焦點

  • 深圳親子遊|大芬油畫村,藝術之旅
    大芬油畫村是深圳眾多本地客家圍村的其中一個,位於龍崗區布吉街道。
  • 走進世界油畫第一村,全世界的牆都掛著這裡的畫
    位於廣東的大芬藝術村是上千名藝術工作者的家。他們在複製世界名畫的同時也基於自己的想法創新。這個深圳外圍的小村子正成為中國藝術的中心之一。大芬村原本是深圳眾多客家村落的其中一個,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油畫生產和出口基地。走進深圳布吉大芬村,仿佛走進了油畫的世界。圖為在深圳大芬油畫村的村口有座銅製雕塑,是一隻手握著畫筆,筆尖劃向天空。
  • 冠亞季軍揭曉,「演畫之星大賽」決賽在大芬油畫村打響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何鑫 通訊員 李曉亮「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系列活動之一,「演畫之星大賽」12月9日晚在大芬油畫村美術館廣場決出名次,選手陳翠竹、汪文超、路豔花以優異成績脫穎而出,分獲冠、亞、季軍。
  • 大芬「新秀」國際油畫 雙年展「群芳爭豔」
    本屆大芬雙年展與改革開放40年的深圳同頻共振,展出的獲選作品鮮活,輕鬆,生動,彰顯了中國自信,是無論何種語言都看得懂的繪畫,符合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的定位,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作品中表現的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駱駝在沙漠中的自強不息,無不令人賞心悅目,受到了老百姓點頭,專家鼓掌的效果,我認為本屆雙年展恰好達到了這樣的目的。」
  • 中國美協黨總支與大芬油畫村園區黨委達成黨組織共建意向
    日前,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總支與大芬油畫村園區黨委共建系列活動在大芬美術館舉行。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2月13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李云云  通訊員  胡桃)為推進黨建工作和藝術創作同頻共振、融合融通,進一步培育和扶持基層美術事業發展,努力構建資源共享、合力創新的黨建引領藝術工作的新格局,日前,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總支與大芬油畫村園區黨委共建系列活動在大芬美術館舉行。
  • 「演畫之星大賽」決賽在深圳大芬油畫村舉行
    12月9日,「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的平行活動之一「演畫之星大賽」決賽在大芬村油畫村精彩上演。 對於此次大賽,組委會提出了「中國演畫,深圳大芬!」
  • 15名畫家作品入選 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
    《深圳大鵬所城記憶》 作者 張秀紅 大芬油畫村從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發展成為享譽全球的「油畫村」;迄今,大芬村內聚集的美術工作者約8000人。難能可貴的是,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困境下,大芬村這個藝術群體卻逆行而上,大芬15名畫家更是「鯉魚跳龍門」,油畫作品入選第二屆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 靜謐的村莊,枯老的古樹,神秘的廟宇。村子裡,雞啼聲,狗吠聲,馬嘶聲,牛叫聲,孩童們的追逐打鬧聲仿佛曆歷在耳,但這一切隨著人口的流失消逝。大芬畫家符巨謨的油畫作品《古韻》在雙年展開幕式上,令許多人駐足欣賞。
  • 大芬油畫村:家家開畫坊,人人是畫師,個個是儒商,藝術氛圍濃鬱
    原題:《大芬油畫村 | 楚客》韓老師、二丫頭和我三個老夥計,是自小一起光屁股長大的髮小,退休後,我們三個人又分別從老家來到了深圳。我和二丫頭在孩子家當後勤部長,韓老師是個不甘寂寞的人,他在深圳一家大酒店謀得了一份差事。
  • 61個國家268件作品亮相 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幕
    12月10日,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深圳大芬美術館開幕,共有來自五大洲61個國家的268件作品參展,其中中國作品191件,國際作品77件,蔣慶北、謝明凱等15名龍崗大芬本土畫家作品亮相。
  • 深圳「油畫第一村」牆壁油畫將被強制拆除(圖)
    本報深圳訊 昨日,記者了解到,這上百名「牆壁畫家」將被清出大芬村,因為深圳將舉辦大運會和迎來全國文明城市的檢查,深惠路沿路正在進行提升市容的工作,在外牆壁掛油畫也被列入亂搭建的範圍,將被強制拆除。湖北畫家周宜嚴就在村內一條主道旁租了一塊牆壁,他10年前就在大芬村展畫,當時他沒有在意擁有一個店鋪其實是很重要的,後來他離開大芬村去了公司,結果之後又回到大芬村,大芬村的環境已與當時有了大變樣,他想租個店鋪,可惜大芬村的店鋪已經沒有空餘。周宜嚴租的牆壁上方有個雨棚,下面有個木架,木架上就是他的油畫,牆壁兩側還有捲簾門,白天他就搬著小凳子坐在旁邊,賣上幾幅畫,晚上就把捲簾門拉上回家去。
  • 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展 五大洲268件作品參展
    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幕式 李小芳 攝中新網深圳12月10日電 (記者 鄭小紅)12月10日,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深圳大芬美術館開幕,共有來自五大洲61個國家的268件作品參展,其中中國作品191件,
  • 深圳著名的「油畫村」,雕塑塗鴉數不勝數,外國媒體都爭相報導!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具有獨特文化氣息的景點層出不窮,使得遊客的選擇不再單一,今天,我將要介紹的景點更適合藝術愛好者,尤其是那些對油畫感興趣的人,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被稱為深圳最美麗的「油畫村」的地方,在那裡你不僅可以欣賞令人賞心悅目的油畫,還可以看到無數的雕塑塗鴉,甚至外國媒體都在爭相報導
  • 深圳大芬村迎來第二屆國際油畫雙年展
    40年來,深圳不但書寫了經濟發展的奇蹟,與之共生的城市文化也在發展中日趨繁榮,內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美術產業獨樹一幟,特別是龍崗區大芬油畫村歷經30多年從複製畫產業走向藝術殿堂的故事在海內外廣為流傳。都市風景線(油畫)關志豪(中國)近日,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龍崗區大芬美術館開幕,基於對國際形勢、環保趨勢、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的思考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展望,不但讓世界各國的藝術家通過這一平臺用繪畫實現無國界的交流,更展現出當代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蓬勃生機和非凡活力。
  • 書香溢滿大芬 讀書月大芬推出四項精彩活動以饗讀者
    今年「深圳讀書月」期間,大芬油畫村陸續舉行多場讀書活動,以饗讀者。參與方式:關注「大芬油畫村」微信公眾號,獲取大芬油畫村內指定閱讀區地址。參與方式:關注「大芬油畫村」微信公眾號,到現場觀看視頻後,發送觀影感受及圖片至公眾號後臺,即可免費參與並領取精美禮包一份(大芬美術館精美明信片一套及書籤一套)每天限量10份,先到先得。
  • 百年客家圍屋遇上繪畫藝術 油畫藝術家走進深圳大田世居
    在第二屆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期間,大芬美術館組織國內知名畫家和大芬油畫村畫家代表一行30人在深圳龍崗大田世居和茂盛世居開展油畫現場創作活動,搭建藝術交流橋梁,促進各地畫家思想碰撞和創作交流。據悉,這是第二屆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平行活動之一。
  • 30位國內知名油畫家集體揮毫,「油畫現場創作」走進百年客家圍龍屋...
    這是12月11日2020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平行活動「油畫現場創作」現場的一幕。30位國內知名油畫家合影。12月10日至11日,大芬美術館組織國內知名畫家和大芬油畫村畫家代表一行30人前往深圳龍崗茂盛世居和大田世居開展第二屆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平行活動之「油畫現場創作」活動,為國內知名畫家和大芬油畫村畫家搭建了藝術交流的橋梁,從而促進兩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創作交流。
  • 百花齊放春滿園,深圳大芬村迎來第二屆國際油畫雙年展
    40年來,深圳不但書寫了經濟發展的奇蹟,與之共生的城市文化也在發展中日趨繁榮,內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美術產業獨樹一幟,特別是龍崗區大芬油畫村歷經30多年從複製畫產業走向藝術殿堂的故事在海內外廣為流傳。都市風景線(油畫)關志豪(中國)【藝境觀象】近日,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龍崗區大芬美術館開幕,基於對國際形勢、環保趨勢、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的思考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展望,不但讓世界各國的藝術家通過這一平臺用繪畫實現無國界的交流
  • 橫道河子油畫村文化品牌帶「火」小鎮
    本報訊(記者陸少平)坐落在我省海林市橫道河子鎮的「中國·橫道河子油畫村」經過5年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成為立足本省輻射全國的重要寫生基地和藝術創作平臺。僅今年1月至10月,來自國內外的著名畫家和美術院校的學生到此寫生創作的就有13000多人。
  • 深圳「浪漫滿懷」的城中村:你為了金錢彎腰,人家為了詩和遠方
    新興的技術水平,給深圳帶來了從整體來看要更加優越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開闊眼界,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更是開始享受生活,將眼光放在了精神世界的建設上。深圳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高,是人們無法否認的事實,置身於深圳的都市,現代化氣息十足的高樓林立,充斥著現代科技的偉力。但今天我們不說深圳的科技與經濟,來聊一下似乎與現代技術有些違和的事——藝術。
  • 大芬畫家黃鳳榮世界經典名畫巡展
    這是「黃鳳榮世界名畫100」全球巡展繼深圳首展後,在國內第二站展出,在家鄉展示了大芬畫家碎紙畫的獨特藝術!在本次展覽開幕式上他說,家鄉的山水把養大成人,大芬油畫村藝術沃土培育他成長並走向世界,他表示為了感恩社會,在故鄉向父老鄉親展出自己創作的百幅作品後,下一站將到北京展覽,明年到世界展覽,宣傳大芬創作的藝術成果;碎紙畫是黃鳳榮繼創作演畫藝術後,又在藝術領域的探索實踐中新的文化成果展覽在福建舉辦期間,每天參觀展覽的市民群眾和遊客絡繹不絕,黃鳳榮家鄉領導和畫家同行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被這個畫展的創意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