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同一句話你可以說出不同的幾種意思,一個詞語用在不同的地方語意也不同,還有許許多多的諧音字文化。而中國人對於斷章取義也很有一套,比如說專門挑別人話裡的哪一句出來,就去理解別人的意思;再比如說書上的哪一句話,隨意截取一部分出來,就去揣測作者的意思;而這種行為往往就會造成很大的誤會。
今天我們來講講「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應該都是從那些成績不好的人嘴裡,為什麼呢?這大概是要為自己的成績不好找到一個藉口。 所以就用這句話來告訴自己,讀書有什麼用呢?你看連古人都說了最沒有用的就是讀書人了,書讀多了真的沒有用,說的那麼認真,說服了自己還妄圖說服他人,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人並沒有這樣說過,對不起,這個鍋古人不背。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原本出自黃景仁的一篇習作,叫《雜感》。說起黃景仁此人,大家可能不那麼熟悉,但說起他的先祖大家一定知道,他是宋朝詩人黃庭堅的後裔。黃景仁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便跟著祖父祖母生活,而隨後十多年間,黃景仁又先後經歷了,祖父祖母相繼去世,唯一的親人哥哥也一併離他而去。至此可以說黃景仁在這世上就是孤苦伶仃的一個人了,黃景仁自幼就是家境清寒,隨著親人的相繼離世,年少的黃景仁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
黃景仁此人甚有才華,在他少年時期他寫的詩就已經很出名了,古人寫詩,大多從自身出發,有的抒發自己的理想,有的描寫自己的生活,有的感慨命運的不公,有的在困境中仍然勉勵自己。因為黃景仁的遭遇,所以他寫的詩很多都是在抒發他的窮困潦倒,他的懷才不遇,讓人讀上去不免覺得寂寞悽涼。「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十七歲的黃景仁所表達的東西,當時的他貧窮,寂寞,覺得自己前途渺茫,一腔才華無處施展。
所以他寫的這篇雜感,其實是有在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十個人裡面有九個人都看不起,他覺得當個讀書人真是沒有用,與其說他是在抱怨別人,不如說他是在抱怨命運的不公。即使他的身世這麼悽涼,他的遭遇這麼悲慘,上天仍舊沒有憐憫他,1781年,他好不容易做了縣丞,1783年就離開了人世,享年34歲。
他這短暫的一生,生活得那麼艱辛,離開的那麼突然,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好的作品,我想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黃景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