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看了後兩句才知道

2020-12-19 草夕寸品文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中國文字,同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意思,還有許多諧音字、同音字、多義字。這就很容易造成誤解和誤用,如果只挑出其中一兩句來解釋和使用,經常會斷章取義,曲解作者本來的意思,令人誤會,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褻瀆。

我們現在經常能聽到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形容讀書無用,但是這句話真的是這樣嗎?不聯繫上下文閱讀,是不能體會其中意思的。這句話出自清代黃景仁的詩《雜感》,全詩如下: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首詩是黃景仁在乾隆三十三年,年僅二十歲時所寫。黃景仁十分不幸,年幼時父母雙亡,雖然自己天資聰穎,十分刻苦,怎奈多次科考一直落榜。他懷才不遇,痛苦憤懣,喜歡在自己的詩中寫愁苦的語言,於是他回顧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就寫下了這首詩。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這一句說自己仙佛未成,只知賦詩抒憤。因為懷才不遇,身世悽慘,詩人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詩人像風中蓬草,到處飄零,慷慨悲歌之氣消磨殆盡。他感到自己不可一世的詩名,只不過如同墜落在泥淖裡的柳絮,難以飛舉,而自己的孤傲與性格,卻被一些權貴們認為是不識抬舉和不近人情的「薄倖」之人。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一句爭議最大,大意是: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黃景仁失敗的太多了,他越想越難過,自己讀的書多了,但是又有什麼用呢?這是一句牢騷,也說出了千百年來讀書人的心聲。但是這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卻被現代許多秉持「讀書無用論」的人誤讀了。他們用這句話來表達讀書沒有什麼用,你沒看古代人都寫「百無一用是書生」嗎?看看下一句,就知道這是一種錯誤理解、斷章取義了。

最後一句「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這一句頗有唯物主義精神,古人有「詩讖」之說,如果寫詩作不吉利之語,往往在作者身上得到應驗。因此有人勸他不要多作「幽苦語」。黃景仁表示不相信這種迷信,他的詩要像春天的鳥鳴,秋天的蟲吟那樣,發出的都是天籟之音。所以他這句說:不要因為詩中表現愁思就成了讖語,春鳥與秋蟲他們的叫聲都是自然的產物,而其代表的不同象徵僅是人為附加的因素而已。

這實際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誰說讀書無用,文人的風骨和氣度可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即使物質世界是貧瘠的,但是精神世界依然豐富。

整首詩看似頹唐,實則很瀟灑,可以看出讀書人的風骨,既然沒人欣賞,我就自我欣賞!沒人看我寫詩,我就自己朗誦!這是一種訴說心中的不平,也是一種自我的勸慰。知道了這首詩,再讀「百無一用是書生」就不會覺得是讀書無用了,反而有一種讀書人自己的驕傲

相關焦點

  • 比起眾所周知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它的前一句才是更為辛酸
    大家在讀書時代相信都讀過詩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誠然,現在的我們確實有這樣的言論自由,但是這在古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我國封建主義社會階段,哪怕是再開明的王朝,都有因言獲罪之人,而這些人中大多數說的不過是心中所想,抒發自己的見解,或為民請命,或抨擊奸佞。
  •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知道它的原文是什麼意思麼
    而中國人對於斷章取義也很有一套,比如說專門挑別人話裡的哪一句出來,就去理解別人的意思;再比如說書上的哪一句話,隨意截取一部分出來,就去揣測作者的意思;而這種行為往往就會造成很大的誤會。今天我們來講講「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應該都是從那些成績不好的人嘴裡,為什麼呢?這大概是要為自己的成績不好找到一個藉口。
  • 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上一句同樣經典,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等等,這些經典的古話,可以說是古人的智慧,而我們引用這些古話時,也能夠第一時間把一句很複雜的話,使它變得更為簡單,人們一聽便是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話是出自哪裡呢?其實當我們引用這些古話時,還是應當要了解一些這些古話的出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理解一句話,並且引用得更加準確,這樣我們運用的才能夠更加得心應手,不至於鬧出笑話來。
  • 知識就是力量,還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人常言:百無一用是書生。每當提起這句話,不免會有人提及宋太祖黃袍加身後杯酒釋兵權,使得輕武重文,大好河山最後拱手讓了他人;甚至還會提及是書生受到了儒家的思想禁錮,使得人愚昧軟弱,才遭次次欺凌?那麼我們來盤點一下宋,明,清的幾位書生:1. 辛棄疾
  •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說明古代文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縱觀中國歷史,中國文人最喜歡做的就是吼幾句酸詩騷詞,抱怨一下自己的懷才不遇! 李白和杜甫中國詩壇最有名的兩人,一個詩仙一個詩聖,都喜歡沒事抱怨一下自己懷才不遇。
  •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上一句是什麼?全詩字字扎心
    讀書,往往給人帶來清醒的痛苦。因為讀書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認識,也就帶來了更多的欲望,更大的野心,但讀書並不能直接滿足欲望野心,因而也就只能清醒地痛苦著。千古讀書人,得意者少,失意者多。楊炯有詩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 高考分出,各校在線搶人,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否還適用?
    不管怎麼說,高考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是大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的一個道路。每年其實在還未高考的時候,就有很多優異學子被「保送」,當然也有很多高校名校已經開始挑人。而高考之後,各大高校也是紛紛「寄出法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開啟在線搶人模式。有的開出高額獎學金,有的開出四年免學雜費,有的發出官微,曬特色,曬美食,曬風景,曬宿舍,當然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呢,就只能發發單頁,宣傳宣傳。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然而,《論語》這全書開篇第一段話,你理解對了嗎?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
  • 真實的世界很複雜,課堂上的書生出路在何方?
    便即百無一用。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警醒。因為現在教育的發達,信息的開放。讀書已經不再像古代那麼困難了。便湧現了一大批的無用書生——體力活做不得,技術活做不會,學術研究搞不出成果。再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古今流傳的俗語,心中有幾多感慨:讀書的目的是為何?出路在何方?於家於國於己有何用耶?
  • 「心酸到爆」的扎心文案: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3.Think you know everything, so don't say pain. 以為你都懂,所以不說痛。
  • 「貧賤夫妻百事哀」是啥意思?看完上一句才發現,多數人理解錯了
    然而,經常聽說讓人惋惜的悲劇,原本非常恩愛的情侶,卻由於現實被迫含淚分手,縱然心中有萬分不舍,也抵不過現實的壓力。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也許愛情沒有對與錯,只能感嘆有緣無分。幸福的婚姻令人羨慕,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每當因家庭條件不好感到無奈時,人們會情不自禁說出一句很有名的詩,那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 「熱鍋涼油」什麼意思?看了大廚的做法後,才知道自己一直都錯了
    「熱鍋涼油」這4個字,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人做菜時經常這麼做,也有人經常看到別人說熱鍋涼油,但好多人卻不懂熱鍋涼油真正的含義,那麼到底熱鍋涼油是什麼意思?實際上很多人理解錯了,起初我也沒有弄明白,簡單的以為是鍋燒熱後倒上涼油,然後炒菜,可這麼做了之後,炒菜時並不理想,還是一樣粘鍋,挺懊惱的,後來我專門請教了一下舅舅,他是飯店裡的大廚,看了大廚的做法後,我才知道自己一直都錯了!熱鍋涼油的主要目的就是防粘,特別是大鐵鍋,懂得這個方法後特別實用,不管炒什麼菜都不怕再粘鍋,比如炒肉、炒土豆絲、炒粉絲等。
  • 千古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究竟是什麼意思?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雖然看似隨性灑脫,是一種樂觀豁達心態之體現,但在有些時候,這種讀書態度並不值得推崇,尤其在學習古代名言警句或古詩詞過程中,「求甚解」才是正確選擇,否則很可能會由於斷章取義而誤解古人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在被人欺負或吃虧時,世人往往會用「以德報怨」克制、安慰自己,並說這是孔聖人的名言,肯定錯不了。
  • 「我與春風皆過客,你攜秋水攬星河」到底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當我們為愛情輾轉,總會想到李商隱的「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嘗惆悵是清狂」;當我們感懷身世,痛斥命運的不公,又總會想起李商隱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當然,如果我們處於人生的順境,也會不自覺地吟唱出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書生為國可提三尺劍,有德有才方為讀書人
    讀書人身上總是被人貼上很多標籤,古代行軍打仗的將軍若能讀幾本儒家經典便被說成儒將;整日埋頭苦讀、手無縛雞之力遇事毫無辦法的人被說成百無一用是書生,凡此種種、概莫能是。讀書人可以治理國家,像歷史上的名臣宰相;讀書人也可以禍國殃民,像歷史上的佞臣奸賊。所以,讀書人有多面性,而有德有才的人方為真讀書人。
  • 杜甫誇李白的兩句詩,幾乎人人聽過,但大部分理解錯了意思
    品鑑古詩詞的時候,我們總會遇到.能夠領略意境卻無法讀懂字面意思的情況,箇中原因,一是因為詩的語言非常精煉,很多時候,為了增強張力,符合格律,詩人會省略一些詞語,或者顛倒詞語的次序。另外,則是古詩詞中典故比較多,如果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很難理解這些典故代表什麼意思。
  • 杜牧《山行》中,經典的兩句詩,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不是坐在那兒看山,也不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定要登上山,而是一邊走,一邊欣賞山中的美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遠上寒山石徑斜」。
  • 「情人眼裡出西施」上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作為千年後的詩詞讀者,我們在面對如此悠久而繁多的作品時,斷然是無法一一熟知的。因此便有了一種普遍的閱讀現象,即絕大多數詩詞作品,很可能只記得其中的某一句。譬如,「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寸光陰一寸金」、「四海一家皆弟兄」、「今朝有酒今朝醉」、「可憐天下父母心」等。這些詩詞名句固然世人皆知,但你還記得它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是什麼嗎?
  • 強烈推薦五本科舉文,百無一用是書生?農家子全靠科舉光宗耀祖!
    這一期給大家強烈推薦五本科舉文,百無一用是書生?農家子全靠科舉光宗耀祖。第一本:《嫡次子》作者:邈邈一黍小短評:古代撐起門戶的必須是嫡長子,而男主作為嫡次子,位置有些尷尬。男主本是將軍,失憶後成了農戶,為了尋找自己的親人而參加科考,卻在考場上發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我大概明白他說的意思:人的苦都是自找的,人不要有太多追求,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既然到頭來每個人還不都是兩手空空而去,還不如現在就斷了念想,免遭痛苦。我之前也不知道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的意思,因為我後來在文章評論區又看到許多網友說了相同的這句話,便特意查閱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