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還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2020-12-22 磨戟認史

人常言:百無一用是書生。

每當提起這句話,不免會有人提及宋太祖黃袍加身後杯酒釋兵權,使得輕武重文,大好河山最後拱手讓了他人;甚至還會提及是書生受到了儒家的思想禁錮,使得人愚昧軟弱,才遭次次欺凌?

那麼我們來盤點一下宋,明,清的幾位書生:

1. 辛棄疾

辛棄疾

1161年,金國南侵,不少漢人因此而奮起反抗,剛剛二十出頭的辛棄疾不甘落後,迅速的組建了一支兩千人的部隊。

恰在這時,金國內部出現矛盾,完顏亮兵敗後很快死於自己的兵部尚書完顏宣的手中。這時候金軍前有宋軍,又出內亂,背後的義軍按理應該選擇騷擾其退路才對。很不幸的,義軍中也出了叛徒,殺了一把手耿京後投降了金軍。

年少輕狂的辛棄疾一聽,怎能這麼放過他?於是帶著幾十人闖進了幾萬人的敵營,在眾目睽睽之下,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並且全身而退。

萬軍之中活擒叛徒,從古至今,這是何等的膽識與氣魄,卻又恰恰的激蕩在了這一代文豪的胸腔裡。

2. 于謙

于謙

1449年,瓦剌進犯,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在經過土木堡時,為瓦剌伏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

就在這群龍無首的時候,京師的部隊全部夭折在土木堡,此刻防備必然空虛,聰明的瓦剌首領也先自然不會放過,帶著如狼似虎的瓦剌騎兵直取京師。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于少保橫空出世。

首先,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代皇帝位,穩定人心。

其次,軍事上堅壁清野,重兵鎮守九門,並且層層督戰,死戰不退。

最後以逸待勞,先將敵軍引入城外街巷,最大限度的降低騎兵的殺傷力,並且利用神機營的火器伏擊。短短幾天的時間,就使得氣勢洶洶的瓦剌灰頭土臉,只能悻悻退去。

3. 左宗棠,林則徐曾國藩

林則徐

民族英雄林則徐,文忠公:虎門銷煙,對抗強英,安撫陝西,把在新疆,甘肅的畢生經驗傳授給籍籍無名的左宗棠。在那個普遍愚昧的年代,他卻放眼望向了世界,著人翻譯《國際法》,主動吸收外國的科技,歷史等知識,後來被魏源加以總結,編撰出《海國圖志》。

左宗棠,文襄公:平陝甘,收新疆,使我華夏領土得以完璧,是我同胞情誼得以存續。時間雖然如梭,嘉峪關裡的「左公楊」早已將這些功績扎進了名為青史的土裡。他是晚清國人的脊梁,抬棺西徵,最倔的中國人。

曾國藩,文正公:進士及第。可以這麼說,若無曾文正,就不會有湘軍。若無湘軍,那整個中國近代史都將改寫。

以上諸位都是文士出身,但武功蓋世,所以說經國治世,還是需要這樣的文士書生的;但為什麼又有說百無一用呢?原來此詩是出於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本意是抒發一下內心的苦悶,表達一下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卻被有心人借用,又加上文革的影響,最後成了現在大家所理解的意思。

知識確實是力量,如果死讀書,讀死書,那無異於糟糠了。

相關焦點

  • 比起眾所周知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它的前一句才是更為辛酸
    大家在讀書時代相信都讀過詩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誠然,現在的我們確實有這樣的言論自由,但是這在古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我國封建主義社會階段,哪怕是再開明的王朝,都有因言獲罪之人,而這些人中大多數說的不過是心中所想,抒發自己的見解,或為民請命,或抨擊奸佞。
  • 高考分出,各校在線搶人,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否還適用?
    相較於如今高考的盛世,古代就沒這麼幸運了,很多朝代也都是重文輕武,甚至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句子傳於世。其實這句話出自於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詩《雜感》全句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當時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深刻體悟,充分反映出那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之情。
  • 「百無一用是書生」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看了後兩句才知道
    我們現在經常能聽到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形容讀書無用,但是這句話真的是這樣嗎?不聯繫上下文閱讀,是不能體會其中意思的。這句話出自清代黃景仁的詩《雜感》,全詩如下:《雜感》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知道它的原文是什麼意思麼
    今天我們來講講「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應該都是從那些成績不好的人嘴裡,為什麼呢?這大概是要為自己的成績不好找到一個藉口。 所以就用這句話來告訴自己,讀書有什麼用呢?你看連古人都說了最沒有用的就是讀書人了,書讀多了真的沒有用,說的那麼認真,說服了自己還妄圖說服他人,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人並沒有這樣說過,對不起,這個鍋古人不背。
  •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說明古代文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縱觀中國歷史,中國文人最喜歡做的就是吼幾句酸詩騷詞,抱怨一下自己的懷才不遇! 李白和杜甫中國詩壇最有名的兩人,一個詩仙一個詩聖,都喜歡沒事抱怨一下自己懷才不遇。
  •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上一句是什麼?全詩字字扎心
    楊炯有詩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李賀有詩云:「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句句都是對書生身份的鄙視。直到清代詩人黃景仁,以一首七律《雜感》,寫盡天下讀書人的悲哀,第六句更是諷刺讀書人的千古名句。清代詩人黃景仁,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人。黃景仁雖有詩才,但一生窮困潦倒,所以他的詩多寫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多憤世嫉俗之語,這首詩便是這樣。
  • 強烈推薦五本科舉文,百無一用是書生?農家子全靠科舉光宗耀祖!
    這一期給大家強烈推薦五本科舉文,百無一用是書生?農家子全靠科舉光宗耀祖。第一本:《嫡次子》作者:邈邈一黍小短評:古代撐起門戶的必須是嫡長子,而男主作為嫡次子,位置有些尷尬。第五本:《夫君他是科舉大佬》作者:杜卿卿小短評:又蘇又甜的科舉文,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男主作為百無一用的書生,不僅通過科舉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光宗耀祖,還娶得了美嬌娘。往期回顧,請點擊下方。
  • 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上一句同樣經典,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這些經典的古話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相信還有一句話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也就是這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一句話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頻頻地會被人引用,那這句話其實也是出自一首詩,出自於清朝詩人黃景仁的《雜感》,而且上一句同樣經典,寫得也更加深刻,那便是:」十有九人堪白眼。「,兩句話可謂是遙相呼應,從而把一個落魄的書生給寫絕了。
  • 「心酸到爆」的扎心文案: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3.Think you know everything, so don't say pain. 以為你都懂,所以不說痛。
  • 「百無一用是書生」?現實會告訴你一紙學歷到底有多重要
    個體不能代表整體,聽信以偏概全的言論,就是在放任自己,後果一定不是你想看到的。02為什麼那麼多人說讀書無用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中國自古流傳的古語,所以,衡量一下,如果你做不到,還是選擇適合你的方式,讀書吧。03就業看重學歷麼?
  • 書生為國可提三尺劍,有德有才方為讀書人
    讀書人身上總是被人貼上很多標籤,古代行軍打仗的將軍若能讀幾本儒家經典便被說成儒將;整日埋頭苦讀、手無縛雞之力遇事毫無辦法的人被說成百無一用是書生,凡此種種、概莫能是。讀書人可以治理國家,像歷史上的名臣宰相;讀書人也可以禍國殃民,像歷史上的佞臣奸賊。所以,讀書人有多面性,而有德有才的人方為真讀書人。
  • 真實的世界很複雜,課堂上的書生出路在何方?
    便即百無一用。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警醒。因為現在教育的發達,信息的開放。讀書已經不再像古代那麼困難了。便湧現了一大批的無用書生——體力活做不得,技術活做不會,學術研究搞不出成果。再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古今流傳的俗語,心中有幾多感慨:讀書的目的是為何?出路在何方?於家於國於己有何用耶?
  • 「好書推薦」憂患的力量——我讀《1898:百年憂患》
    憂患的力量——我讀《1898:百年憂患》好書推薦★★★★★「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假如一味只會誇誇其談,加上手無縛雞之力的緣故,「百無一用」似乎確有道理。若由此推而論之,既然書生無用,那麼書生的想法豈非無足輕重?書生的文字豈非輕於鴻毛?然而,當我們回顧人類的歷史進程,或者追溯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我們總是很容易聽到書生吶喊的聲音,感受到書生氣勢磅礴的震撼力量。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既然話題已經漸漸談開,那就讓我們將目光緩緩投射到《1898:百年憂患》這本書。
  • 歌德的這一句話,給那些覺得自己知識淵博的人,提了個醒
    文學家、自然科學家歌德常言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但是仔細考慮,這兩句話似乎欠妥,知識並不直接等於力量,也並非是財富本身。知識只是為我們力量的壯大、智慧的增進、財富的獲取提供了手段和條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們常說,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得有膽有識。膽,指的是行動力,開創精神,能夠積極地打開局面,以開拓之魄力,披荊斬棘,闖出一條路來。識,則指知識,但並不僅僅是知識,還包括見識,分析能力,對趨勢的把握,眼光等。
  • 知識就是力量_演講稿大全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知識就是力量》   同學們,你一定羨慕神話故事中那些力大無比的人吧!你一定也幻想自己能成為呼風喚雨,所向無敵的英雄吧 你知道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呢 讓我來告訴你,要想實現這個願望的竅門,就是學好文化,練就本領,掌握現代科學知識.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現在這句話已被無數個事實所證明.
  • 知識就是力量嗎?
    從小長大總是聽家長們嘮叨知識就是力量,多讀書,讀好書。長大之後才發現知識並不等於力量,因為有了知識不去運用就無法展示它的力量。怎麼辦呢?一切都來得及,關鍵是學以致用。咱們看看國內外成功人士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愛讀書,不斷吸取新的知識來更新自己的大腦,他們當中很多人每周都至少讀一本書,一年到頭至少讀五十幾本。
  • 《知識就是力量》不止是羅振宇的「知識solo」
    今年以來,江蘇衛視在人文益智領域屢推精品,無論是今晚收官的《知識就是力量》也好,還是先一步落幕的《閱讀·閱美》第二季也好,雖然在題材上都不是大熱的類型題材,但已經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在為這些節目駐足叫好,主動為這些節目能被更多人看到而積極發聲。
  •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圖/網絡(侵刪)文/佚名 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有一天,爸爸鏗鏘有力地給我念了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與力量、法國與培根之間,難道冥冥之中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聯繫嗎?我,無法理解。圖/網絡(侵刪)更讓我恐懼的是,每當我向大人們提起「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 知識就是力量 法國就是培根
    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有一天,爸爸鏗鏘有力地給我念了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知識與力量、法國與培根之間,難道冥冥之中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聯繫嗎!? 我,無法理解。 更讓我恐懼的是,每當我向大人們提起「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的時候,他們都毫無驚訝的神色,而只是默默的點頭贊同,甚至有幾分欣喜的目光含在眼中。 或者當有人說到「知識就是力量。」
  • 這幾句古詩,堪稱高雅的「罵人詩」,罵人這門藝術還是老祖宗在行
    第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清朝黃景仁的《雜感》,這句話可是把讀書人貶低的一無是處啊,你看看,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就是說,你們這群讀書人,基本上就是廢物,活著浪費糧食,死了浪費土地。讀書人又被黑的體無完膚,我不是說有知識的人一定道德就高尚,畢竟斯文敗類多得是,但是這樣的概括顯然是不全面的,真正能拯救這個國家和社會,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都是讀書人啊。第三局: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