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言:百無一用是書生。
每當提起這句話,不免會有人提及宋太祖黃袍加身後杯酒釋兵權,使得輕武重文,大好河山最後拱手讓了他人;甚至還會提及是書生受到了儒家的思想禁錮,使得人愚昧軟弱,才遭次次欺凌?
那麼我們來盤點一下宋,明,清的幾位書生:
1. 辛棄疾
1161年,金國南侵,不少漢人因此而奮起反抗,剛剛二十出頭的辛棄疾不甘落後,迅速的組建了一支兩千人的部隊。
恰在這時,金國內部出現矛盾,完顏亮兵敗後很快死於自己的兵部尚書完顏宣的手中。這時候金軍前有宋軍,又出內亂,背後的義軍按理應該選擇騷擾其退路才對。很不幸的,義軍中也出了叛徒,殺了一把手耿京後投降了金軍。
年少輕狂的辛棄疾一聽,怎能這麼放過他?於是帶著幾十人闖進了幾萬人的敵營,在眾目睽睽之下,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並且全身而退。
萬軍之中活擒叛徒,從古至今,這是何等的膽識與氣魄,卻又恰恰的激蕩在了這一代文豪的胸腔裡。
2. 于謙
1449年,瓦剌進犯,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在經過土木堡時,為瓦剌伏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
就在這群龍無首的時候,京師的部隊全部夭折在土木堡,此刻防備必然空虛,聰明的瓦剌首領也先自然不會放過,帶著如狼似虎的瓦剌騎兵直取京師。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于少保橫空出世。
首先,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代皇帝位,穩定人心。
其次,軍事上堅壁清野,重兵鎮守九門,並且層層督戰,死戰不退。
最後以逸待勞,先將敵軍引入城外街巷,最大限度的降低騎兵的殺傷力,並且利用神機營的火器伏擊。短短幾天的時間,就使得氣勢洶洶的瓦剌灰頭土臉,只能悻悻退去。
3. 左宗棠,林則徐,曾國藩
民族英雄林則徐,文忠公:虎門銷煙,對抗強英,安撫陝西,把在新疆,甘肅的畢生經驗傳授給籍籍無名的左宗棠。在那個普遍愚昧的年代,他卻放眼望向了世界,著人翻譯《國際法》,主動吸收外國的科技,歷史等知識,後來被魏源加以總結,編撰出《海國圖志》。
左宗棠,文襄公:平陝甘,收新疆,使我華夏領土得以完璧,是我同胞情誼得以存續。時間雖然如梭,嘉峪關裡的「左公楊」早已將這些功績扎進了名為青史的土裡。他是晚清國人的脊梁,抬棺西徵,最倔的中國人。
曾國藩,文正公:進士及第。可以這麼說,若無曾文正,就不會有湘軍。若無湘軍,那整個中國近代史都將改寫。
以上諸位都是文士出身,但武功蓋世,所以說經國治世,還是需要這樣的文士書生的;但為什麼又有說百無一用呢?原來此詩是出於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本意是抒發一下內心的苦悶,表達一下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卻被有心人借用,又加上文革的影響,最後成了現在大家所理解的意思。
知識確實是力量,如果死讀書,讀死書,那無異於糟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