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不止是羅振宇的「知識solo」,更是一檔主動「挑」觀眾的電視節目
文|秦明(珞思影視研究組)
兩個多月前,帶著「中國首檔硬派知識脫口秀」標籤的《知識就是力量》,在競爭尤為激烈的暑期入主江蘇衛視周五晚間黃金檔。今晚,這檔勇敢打破周末綜藝戰場既有格局的「開疆者」迎來收官之夜,羅振宇在節目尾聲感性總結:「這一季的節目就這麼結束了,我不敢說對大家有什麼幫助,但我們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我們把中國電視市場上這樣一批觀眾給挑出來了!」
羅振宇所說的這批觀眾,在他的定義裡,是「對未來有好奇、對知識有信賴、對自己有期許」的一群人。敢於製作與接納一檔主動「挑」觀眾的電視節目,足以從中窺見平臺方江蘇衛視的魄力。
今年以來,江蘇衛視在人文益智領域屢推精品,無論是今晚收官的《知識就是力量》也好,還是先一步落幕的《閱讀·閱美》第二季也好,雖然在題材上都不是大熱的類型題材,但已經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在為這些節目駐足叫好,主動為這些節目能被更多人看到而積極發聲。
12大主題41位知識大神50個知識點
用關聯現實的生活剛需導入這場「知識大爆炸」
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作為中國首檔硬派知識脫口秀節目,《知識就是力量》針對12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難題,向觀眾交付來自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乃至網際網路產品學界提供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撥開生活的硬殼,傳遞知識的力量。那麼,知識真的這麼有用嗎?
在今晚收官一期節目的開場,羅振宇主動提及這道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在他看來,「有沒有用,關鍵是看這些知識有沒有穿過你的身體」。事實上,當江蘇衛視最初宣布將《知識就是力量》定檔於暑期檔周五晚間黃金檔時,就有過一輪對「知識力量」的猶疑:在競爭激烈的暑期,一檔知識脫口秀可能撼動大局嗎?
如今回頭梳理,十二期節目,十二個主題,「主題式」知識分享的通俗呈現,正是《知識就是力量》在內容領域的誠意創意。十二大貫穿日常生活的主題,涵蓋「怎樣把自己嫁出去」「怎樣成為一個不衝動的人」「怎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怎樣讓孩子愛學習」等從實際出發的現實困擾;以及「怎樣成為一個更有價值的人」「怎樣成為一個上進的人」「怎樣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怎樣成為一個不糾結的人」 等連接修身的自我觀照;還有「怎樣重新獲得他人的信任」「怎樣成為處理矛盾的高手」「為什麼今天還要讀《論語》」「我聽過的三條最好的建議」等社會屬性的綜合需要。
基於這十二個主題之下,來自41位知識大咖的50個知識點得以通過節目「結出」璀璨的智慧之花。這些題目,抓住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庭、親子、職場、婚戀、人際交往等現實問題,契合當前大眾生活脈絡和社會發展趨勢,再以此引入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提供有效解決方案——透過這些大眾關切的現實問題,架起普通百姓和深奧知識之間的傳播橋梁。
獲總局點讚「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新需求」
擅用想像包裝輸出具有現實意義的節目
以「過去幾年我聽到的最好的三個建議」為主題,羅振宇在今晚的節目裡進行了一場「集大成」的知識轉述。用他的話來講,困擾大家的三大主要人生難題,第一是世界變化太快,第二是自己想法忒多,再來是自身能力不足。正如這三道終極難題分別對照社會、現狀與自身,《知識就是力量》已經播出的十一期節目,涵蓋的也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節目播出期間,國家廣電總局以「江蘇衛視《知識就是力量》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為題,專題點讚了節目的創新和突破,滿足了新時代人民群眾新需求。
創新與原創,是近兩年從政策到市場都極力呼喚的國內綜藝節目努力方向。作為國內首檔硬派知識脫口秀,江蘇衛視《知識就是力量》以知識分享為核心,用腦洞無限大的視覺包裝,為知識分享插上想像力的翅膀。能在一個原創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開視野,跳出當前綜藝節目普遍採用的視覺傳播形式,《知識就是力量》為「知識工藝」的發展創造了更多想像空間。
即便如此,對於知識類型節目來說,不邀請嘉賓,不設置競技,僅以知識轉述者羅振宇一人展開「知識solo」,這樣的設計仍然有著極大的挑戰性。這意味著無法依賴太多其他元素吸引觀眾注意力,那麼,用來解構生活難題的知識分享就顯得尤為關鍵。
每期節目由一個感性話題切入,再加入各方觀點轉述,由羅振宇進行邏輯關係層層遞進的思維拆解,觀眾得以緊跟他的思路和講解,展開積極思考。用通俗表達轉述深奧理論,不靠明星吸睛,不跟風流行性生產帶來的關注基礎,《知識就是力量》純粹以硬核知識分享創造大眾的需求價值,將功夫用在節目內容與質感的把控上,讓觀眾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回歸內容本身,從而突出節目自身所具備的內容價值與受眾所需之間的關聯,是的節目更具有現實意義。
羅振宇提及的「過濾」觀眾究竟是什麼
市場對創新性和高質量節目的包容性越來越高
注意力經濟時代,任何一檔節目面世,都希望能吸引到更大範圍類的觀眾。然而,在《知識就是力量》收官節目的尾聲,羅振宇的一番總結陳詞頗顯玩味。他表示,雖然不敢斷言節目對大家都有什麼幫助,但自信做了一件領先行業的事,「就是我們把中國電視市場上這樣一批觀眾給挑出來了!」
羅振宇提及的這批觀眾,在他看來,是「對未來有好奇、對知識有信賴、對自己有期許」的一群人。很明顯,被以上幾個名詞圈定出來的觀眾,相比泛娛樂內容面向的廣普大眾,只能是一批「小眾」。從這點意義上來講,將周五晚間黃金檔留給《知識就是力量》的江蘇衛視,別具魄力。
自綜藝節目開啟真人秀時代以來,文化類及素人展示類節目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邊緣化,市場效益有限,觀眾注意有限,也令這類節目的開發與生產顯得流於形式。然而這兩年,江蘇衛視提前布局,積極將節目視角拉回與普通人息息相關的範疇,著力打造出成績亮眼的人文新矩陣。包括《知識就是力量》和兩季《閱讀·閱美》,都是這片新沃土孕育出來的美麗種子。
近一兩年,江蘇衛視文化類節目屢有精緻作品誕生,一定程度上引導了觀眾對該類型節目的用心審視,從而給予了平臺在類型布局時更多的發揮空間,樹立起風格鮮明的人文標籤。與此同時,極具人文溫度的節目與平臺相輔相成,對擁有這類審美需求的觀眾實現長期綁定,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夯實平臺的人文氛圍。
如今,中國電視觀眾對節目內容和質量的要求都在發生變化,過去被認為「沒市場」的節目類型,也因為一批小而美精品的出現,逐漸孵化出觀眾對於「有意義的節目」的更大需求,節目的創新性和高質量已經成為決定一檔節目能否受到觀眾歡迎的重要因素,市場逐漸歸於理性,對平臺與觀眾來說都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