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的力量——我讀《1898:百年憂患》
好書推薦
★★★★★
「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假如一味只會誇誇其談,加上手無縛雞之力的緣故,「百無一用」似乎確有道理。若由此推而論之,既然書生無用,那麼書生的想法豈非無足輕重?書生的文字豈非輕於鴻毛?然而,當我們回顧人類的歷史進程,或者追溯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我們總是很容易聽到書生吶喊的聲音,感受到書生氣勢磅礴的震撼力量。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既然話題已經漸漸談開,那就讓我們將目光緩緩投射到《1898:百年憂患》這本書。謝冕先生在書中為我們描繪了一群書生們在憂患中跋涉的身影:梁啓超、黃遵憲、劉鶚、嚴復、蘇曼殊、蔡元培……閃耀的名單還可以拉得更長。我特別想表達的是,這些書生,亮出的第一身份是讀書人,即使他們身在寧靜書房,內心湧動的卻是世界格局、國家命運、民族興亡和擔當作為,他們全力思考憂患之本質,他們自覺擔負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任。這正是《1898:百年憂患》努力傳遞給我們的信心和力量。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樣樸素無華的道理,適用個體,同樣適用國家、民族。謝冕先生之所以在一個世紀的一百年裡,情有獨鍾選定1898這一年,肯定是頗具深刻考慮和豐富意味。1898年,這是個終將被歷史和未來放大的數字,中華民族處於內外交困的劇痛時期,國運外交、政體變革、思想更迭和文化對弈成為這個時期的熱點,外交家、改革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盡數粉墨登場,夢想、改革、潮流和實業直接成為時代的焦點,所有這些顯然都和「憂患」牽連在一起,一方面考驗著這個特殊時代人們的承受力,一方面也錘鍊著這個千瘡百孔民族的忍受力。憂患,還是憂患,儼然已經成為那把鋒利無比的歷史時代的「尖刃」,刀鋒所碰之處無不驚呼、無不醒轉、無不蛻變、無不重生,這其實也都是歷史和時代樂於看到的激動人心的情形,這一切都必將在以後火熱歷史進程中得到進一步豐富和驗證。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遙遠過去,能夠映出清晰未來。《左傳》說道:「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即便一百年前的動蕩烽火已然消失在歷史歲月幽深隧道裡,即便一百年前的有識之士已經早早離我們而去,但我們依然要心懷歷史,將歷史坐標鐫刻在自己內心深處,滿懷使命擔當,哺育文化滋養,不忘過去崢嶸歲月,不懼將來披荊斬棘,要善於從過去百年滂沱風雨中獲得強大信念支撐,求得珍貴勇氣源頭,讓自己做到知行合一,這樣才能真正不辜負《1898:百年憂患》的良苦用心。
無論歷史過去多久,無論時代前進多快,憂患意識永遠都不會陳舊過時,始終是永恆而珍貴的精神品質。今天,我們重提憂患意識,就是要努力尋找和發現憂患的深層價值意義,精心構建起符合自己人生目標的憂患坐標。我們要積極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腳踏實地立足自身實際情況,在憂患中融入新變化,在憂患中接受新任務,在憂患中面對新挑戰,在憂患中創造新業績,面對前方不彷徨,面對目標不猶豫,面對困難不觀望,面對挫折不等待,全力以赴奔赴前行,義不容辭勇於擔當,兢兢業業付出奉獻,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滿懷無限自信同時又具備冷靜清醒的憂患意識,穩步走好自己的「萬裡長徵」。
《1898:百年憂患》讓我們真正洞察到,從文明滲入至文化的深刻軌跡,再從文化外化為文學的不懈努力,後從文學影響到文人的不凡烙印。我們願意和謝冕先生一道相信,「中國文化是一種超穩定的、統一的、強大的存在。從沉雄博大的中國文化母體中生長起來的中國文學,並不因這種危亡的事實而裂成碎片,它依然在嚴重變異的環境中維護著它的傳統的整一性而頑強地發展著。」無論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也好,更無論是一百年後的中國也罷,偉大的中華文明一直光彩奪目,中國文學一直植根社會,中國文人一直不忘擔當,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鏗鏘有力,文化的使命任重道遠,他們中的每個人一刻不停地在深入思索、勇敢奮起、自覺擔當和勇挑重任,他們從容不迫展示了知識分子的傲然風姿風骨,同時也預告昭示中華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色彩。
(姚添丁)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劉星月;初審:程子茜;覆審:李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