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人,從小讓孩子看這種書?白巖松:不光看,還要讓他學
有人說過:「不懂歷史,在未來,就會面對一個很大的問題——愚昧。」
歷史,不在於有用,而在於偉大。
全社會都在重視傳統歷史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大家都關注的教育界更是給大力傳播傳統知識。
央視也相繼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節目的大火都是例證。
中考改革後,歷史文化的分數佔比增加,語文中文言文和古詩詞的佔比也是在同步增加,都體現大家對文化歷史的重視。
王詩齡的媽媽,李湘曾經在綜藝節目中說到。女兒王詩齡讀的北京德威雙語學校,每周只有文化課會上兩次,其他的基本都是一次,很少會重複,課程的設置充分體現了學校對歷史文化的重視程度。
看到這裡,家長們一定會問,小學階段也不考歷史,現在學習會不會有點早?而且,學習歷史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好像沒有什麼用處。
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從古至今,優秀的教育和經驗永遠都是回顧歷史得來的,所謂「讀史明智,鑑知往來」就是這個意思。
在古代,金字塔頂端的帝王家培養皇子,都要求他們讀大量曆書,「以史為鑑」;歐洲皇室貴族家庭,也把研讀歷史視為培養紳士的必經之路,「讀史明智」。
學歷史,其實是提升眼界和格局最好的辦法。
萬達集團的老總王健林也十分贊同這個說法。
他曾在採訪中表示,他本人就很喜歡歷史,一閒下來就會學習歷史,這種古老的智慧影響了他對萬達集團的創建和管理。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創業之初,曾把《曾國藩書信》反覆看,收穫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企業、員工管理辦法。
連央視名嘴白巖松也說,他不光讓孩子看歷史書,還要逼著學。他自己也表示,40歲之後,自己也迷茫過,是老子的《道德經》幫助自己順利的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時期。
有錢人家庭之所以讓孩子讀歷史,為的是培養眼界和格局
有人說:讓孩子學技能學知識,都不難;難的是人生格局、眼界、三觀的培養。
作業可以抄,詩句可以背,落下的可以補,唯獨眼界和格局模仿不來,無法複製,也無法彌補。
就是因為領悟到這一點,精英和富人從小就逼著孩子學歷史,培養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孩子一打開書就犯困,特別是歷史書,不一會就神遊去了,對於孩子來說,簡直就是歷史噩夢。
每一個學歷史的孩子基本都死在了沒有頭緒裡面。
那麼,如何讓孩子透過枯燥,愛上歷史呢?
直接看歷史書?
枯燥乏味,看不懂也根本不想看,枯燥的歷史,大人都難坐下來好好的看。
在孩子的定義裡面,複雜的文字,根本不是自己中意的,自己中意的只有有趣的故事和幽默的圖畫。
將繁雜、瑣碎的知識點串聯成故事,不知不覺的就跟著故事中的思路掌握了故事的脈絡,輕鬆的記住了知識點。
小孩容易被幽默有趣的東西吸引,就像使我們更喜歡看情節連貫的電視劇,而不喜歡看一條又一條的理論一樣。
這本《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看起來像看動畫片一樣,孩子搞不清楚拿破崙是哪個國家的?沒關係,書中給所有涉及時間概念的地方都加了地圖,再也不怕孩子分不清了。
書中有6張全景圖,77張手繪圖,一眼看懂中國與世界的歷史。
大量的手繪圖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中外歷史的割裂,讓很多人搞不清楚國內、國外各種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總是以為歐洲的工業革命在清朝覆滅之後,其實歐洲的工業革命相對應的在乾隆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書中採用「時間線」將中國和世界兩條歷史脈絡對照,讓孩子一眼就知道同一時期的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什麼。
語言淺顯,歷史知識深入淺出,小學生也能讀懂
用的是簡單通俗的語言,比如,「你知道嗎?這些動物已滅絕」,「你知道木乃伊是怎麼來的嗎?」很容易理解,不用擔心孩子看不懂。
採用經典的一問一答的形式,能夠非常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快速的記憶知識點。
上小學的小外甥,天天上萬網課就先看上半個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涵蓋了中小學歷史教材考點,學習、複習都合適
還有醫學知識、地理知識、生物知識、數學知識、建築知識和藝術文化知識,幫助孩子更全面的了解世界歷史。
現在購買,隨書附贈60節音頻歷史故事,還能當睡前當故事聽
現在特惠,128兩套,世界史濃縮在其中。
需要的朋友點擊下面產品連結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