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通帳號給大家科普健康知識,經常能收到大家的各種留言,其中關於益生菌的就不少:
「小朋友可以吃益生菌嗎?對身體有沒有壞處?」
「我腸胃不好總是拉肚子,朋友都說吃益生菌能調理腸道,我吃了怎麼沒效果?」
「聽說益生菌對身體挺好的,我天天都喝酸奶。」
商家把益生菌包裝成了「萬金油」,只要產品裡添加了,就搖身一變成了「健康產品」,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益生菌,人體腸道的常住民
其實益生菌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新菌種,我們的腸道裡就擁有超過400多種百萬億的細菌。其中包含「有益菌」(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共同組成腸道菌群和我們的免疫系統。
研究表明,我們人體內的益生菌數量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的。新生兒主要靠母乳餵養,腸道接觸外界食物的機會少,益生菌的數量在90%以上。
益生菌,免疫系統的守衛者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益生菌:「這種微生物當數量足夠時,對人體健康會產生有益作用。」簡單來說,「益生菌」是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活菌。
如果把免疫系統比作國家,那腸道中的「有益菌」就相當於守衛國家的軍隊,外界病菌就是入侵的敵人。如果腸道益生菌太少,那麼當壞菌大舉入侵時,就不能及時進行抵抗和消滅,整個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都會遭到破壞。
益生菌,大腦健康的參與者
我們的腸道和大腦之間的聯繫非常密切,很多的情緒和行為都來源於腸道的信息,比如腸道發出飢餓的信號讓我們想吃東西,大腦緊張不安時,腸道也會對應出現腹瀉不舒服等症狀。
這是因為腸道細菌會產生調節我們大腦的生化分子,使腸道神經系統產生影響情緒的物質,並作用於我們的情緒、記憶、認知、自我感知等各個方面,用我們不能感知的方式,形成了我們很大一部分的潛意識。
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很多大腦疾病和腸道菌群密切相關,雖然目前在人身上的實驗數據還非常有限,科學界已經把焦慮、抑鬱、自閉、精神分裂、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跟腸道和微生物聯繫在一起了。
可見,腸道健康直接影響大腦健康,益生菌更是至關重要。
益生菌,補錯了沒效果還有害
酸奶等奶製品。大部分酸奶或酸奶製品一般常見有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植物乳桿菌等乳酸菌,這類細菌經過胃酸的洗禮,能到達腸道仍然保持活性的非常非常少。且酸奶大多含糖量高,靠酸奶補充益生菌不靠譜還可能長胖。益生菌液體飲料。市場很多飲料和果凍等產品都標註含有益生菌來吸引購買,但是,大部分產品中的益生菌是失活的。國家衛生部在2001年《益生菌類保健食品評審規定》中規定:不提倡以液態形式生產益生菌類保健食品活菌產品。運輸、銷售、儲藏的過程都會不斷降低益生菌的存活率。
3.益生菌種類多。
益生菌的種類很多,不同種益生菌的作用也不同。要根據具體需求,選擇不同的產品,比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可以幫助腸道菌群調節、預防和降低腹瀉發生有顯著作用。
如何正確補充益生菌?
直接服用益生菌雖然有效,但難以抵達腸道,那麼怎樣才能有效補充腸道益生菌呢?給大家推薦——江中利活益生菌固體飲料。
前面說過,液態益生菌雖然服用方便,但活性、穩定性得不到保障,不推薦。乾粉製劑的益生菌的穩定性強,更有保障。
江中利活益生菌,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孟佳強烈推薦的益生菌,在《姐姐的好物分享》節目中,與搜狐董事長張朝陽交流時,稱讚江中利活益生菌「更適合中國人的腸道」,更是稱它為「上過天的益生菌」、「見過世面的益生菌」、「國民益生菌」等~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江中利活益生菌使用的所有菌株都來自中國內蒙古大草原,是專為中國人腸道定製,更適合中國人的腸道。專屬於江中的植物乳桿菌P9,可以有效降解腸道內農藥殘留;每袋500億活菌,每一粒活菌均受微包膜技術保護,90%以上有效到達腸道。
我習慣吃完飯後衝一杯,補充益生菌的同時還能促進消化,調理腸胃健康,一次一小條,簡單方便。其實,現在很多人工作生活不規律、壓力大,非常容易有腸胃亞健康問題。
不妨來試一試這款腸道益生菌,當我們的腸道變得健康了,免疫力就上來了,像便秘腹瀉,面色暗黃、長痘痘、口氣重等問題,自然就消失了。
參考文獻:
Marco Ventura et al. Health benefits conferred by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during infancy Microb Biotechnol. 2019 Mar; 12(2): 243–248。《菌群大腦:腸道微生物影響大腦和身心健康的驚人真相》.[美]戴維·珀爾馬特(David,Perlmutter),克裡斯廷·洛伯格(Kristin,Loberg)Isolauri E.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paediatrics. Current Paediatrics 2004;14:104-109.Kosin B, Rakshit S: Microbial and processing criteria for production of probiotics: a review. Food Technol Biotechnol. 2006, 44: 37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