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戶外課,還沒開始就準備下大雨了,小小(7歲)在路上說: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森林裡下雨),我問他,那怎麼辦?他沒有回答,但我看他的時候,他陷入了沉思,我看到沉思的表情,我知道他在思索答案,下車的時候,他高興的和我說,我們帶傘了。
下課走的時候,媽媽對小小說,我們現在在山上哦,小小立刻趴在車窗上看外面的景色,一直安靜的看著,那種認真和發自內心的渴望,讓我覺得這樣的安靜如此美好。
我想,這一段路比起他走過很多的路更有人生意義,山就在自己的面前,有雨露,有清風,有泥濘,還有密密麻麻的綠色草叢和樹木。這就是他感受到的山,不是概念的上說的山。
雖然路不太好走,可是媽媽沒有把關注點放在路上,而是路邊的景色,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感受。很棒的媽媽和孩子!
每個在成長中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第一次,我們要做的,就是帶著孩子用心感受和體驗這個客觀真實的世界,給孩子更多的視角和人生體驗。比起單向說教的輸入,更有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皮亞傑在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在2-7歲屬於前運算階段 Preoperational Stage,對事物的認知是以具象的圖式為主,在兒童具體運算階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6、7歲一1 1、12歲)階段內,孩子具備一定的抽象概念,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完全具備抽象的概念,還需要一定的具象圖式輔助。坤坤就屬於兩個階段的過渡期,當他今天用心感受山的一切,對於他建立「山」的抽象概念很有幫助。
很多時候,面對人生的第一次,作為父母的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從中「學」到很多「道理」,所以急迫的告訴孩子這樣那樣。比如說,你看,山是綠色的,山很高,樹很高。山有綠色的,也有別的顏色。當你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的時候,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帶孩子去感受。同事說過一個往事,在西北的他,有一次大學和同學去南方(雲南)那邊旅遊,當早上醒來,火車停下的時候,發現旁邊就是山,那種綠油油的山,山就真實的在他的面前,而以前在課本上單純講「山」的概念和此刻他感受到的山完全不一樣,而這樣的經歷多年後還是那麼清晰,深刻,孩子也是這樣。
鄧超在《銀河補習班》裡,考試的前,騎著自行車帶孩子去了城郊的草地上,讓孩子躺下,聞聞青草的味道,感受風,原來草地上還有牛屎味…….
孩子的未來無限可能,我們不能給孩子輸入唯一答案的指令,寫作文,不只是堆詞造字,更多的是看問題的方法和視角,以及感受世界的樣子,你連世界是什麼樣的都不知道,你談何去徵服世界?別整天告訴孩子世界是殘酷的,要好好學習。但孩子正在享受生活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不做,五體不勤。你告訴孩子世界是殘酷的,WTF?你逗我玩?可是,TMD的世界就是在公司被批了一天還得繼續工作,上班累了一天,回來還要做飯做家務輔導孩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