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善演講?看到德國中學的做法明白了

2020-12-22 自主學習自在成長

如果有一天神秘莫測的天意將我的全部天賦和能力奪走,而只給我留下選擇其中一樣的機會,我將會毫不猶豫的要求將口才留下,如此一來我將能夠快速恢復其餘。(丹尼爾韋伯·斯特 )

演講是一種關鍵的軟實力,是評價人才的標誌之一。演講能讓一個人變得自信、體現自身價值、贏得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幾乎每一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企業家都是能言善辯的演講家。

如果孩子們從小就具備了高超的演講能力,等到上大學、參加工作,他將擁有怎樣的空間?「人生不設限」應該是對他們最好的描述。

每個人都知道培養孩子演講能力的重要性,但孩子哪有那麼多的時間用於這方面的練習呢?作為一種愛好或課餘活動,演講能力的提升主要通過校園日常發言演說機會的利用、參加社團或競賽活動、報名專業的培訓班來實現。

也有很多人認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演講能力也會自然而然的提高。但這也是因人而異的。那些性格外向、敢想敢說的孩子在演講與表達方面更有優勢,而內向怕羞的孩子則要吃虧得多。當然,演講能力和個性特點並無直接關聯,很多著名的演說家也是性格內向的人,關鍵在於反覆刻意的訓練。

「一萬小時定律」用在演講方面是絕對適用的。曾經有人說,不會演講的人和優秀演講者的差距是50個演講,優秀演講者和高級演講者的差距是500個演講。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所有的孩子都參與演講能力的培養?

德國中小學的做法是直接把演講作為一種課堂學習形式,一種作業要求以及一種考試標準。這種無差別的訓練方式足以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口才達人。即便你再膽小、不愛說話,在這種學習氛圍裡,也會受到薰陶,不行也得行。

德國中學的演講教育

不是在演講,就是在去演講的路上;不是自己演講,就是在聽別人演講;不是個人在籌備演講課題,就是項目小組在合作分工;

……

這不是商界成功人士的工作方式,只是德國文理中學的學習日常。

在德國,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要進行系統的演講培訓,隨年級增長要求逐漸提高。

學生們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分流,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文理中學。由於每個州教育體制不同,德國的文理中學分為5-12年制和5-13年制兩種,它們的區別只在於教學進度的快慢,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課堂演講】

德國中學的班級規模較小,課堂演講實施起來較為容易。公立中學的班級容量一般不超過25人,某些私立中學可能只有10人左右,老師可以關照到每個學生。

課堂演講幾乎適用於所有課程,包括音樂、美術、數學、信息等我們通常認為用不到演講的科目。演講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時是個人陳述發言,有時是老師帶領小組討論,有時是學生自行討論。

這種授課方式沒有現成的學案,也很少做題,暢所欲言是第一位的。每個學生的發言都要被計分。如果沉默謹言,不僅容易被邊緣化,還會影響自己的學業成績。所以中國留學生入讀德國高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發言和演講。

從學習的機制上看,演講屬於知識輸出,沒有足夠紮實的知識輸入顯然會影響演講的質量。所以同學們的課外任務並不輕鬆。他們要預習和整理課本知識,要閱讀大量的輔助素材,要查找各種相關資料,才能保證在課堂上跟得上節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這樣的難度對中國留學生可想而知。德語是他們的第二外語,現在要把它作為上課語言、學習語言、交流語言來使用,必然需要一個反覆磨練的過程。在最初的課堂討論適應期,自己尚在頭腦中組織語言,還沒來得及說出來,話題機會已經轉移,感覺相當失落。

所以,與完美相比,演講更需要勇敢和敏捷。說錯了並不可怕,也沒有什麼可難過的,最重要的是張開口。

【演講作業】

在德國的教育理念裡,閱讀、寫作和演講是密不可分的。演講作業是個系統工程。學生不僅要搜集資料,定選題,寫文案,還要製作演示文稿,自己排練,才能最終登臺演講。

演講作業有個人和小組兩種形式。個人作業相對簡單,如文學作品人物角色講解、基於新聞故事的話題闡釋、藝術作品賞析報告等。而小組作業還必須包括成員討論環節。這種討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時要經過多輪商討。

所以小組演講多在大型的學習項目中出現,尤以經濟、社會、政治類的課程作業居多。比如,在託格洛中學9年級的經濟課程裡,某個小組演講的作業就是為水上遊樂中心設計1分鐘之內的視頻廣告,並講解其設計思路和訴求要點。

電腦技能是演講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文理中學的學生要會熟練使用PPT、PHOTOSHOP、ADOBE等軟體,會製圖、修圖、剪輯、合成、配音等。

所以,演講鍛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口才、寫作、溝通、團隊協作、儀表形象、動手能力的共同作用。

【演講考試】

對德國文理中學的學生來說,每次作業都要計分,所以作業本身就是考試的一種。本節所說的演講考試是指他們最為看重的一場考試:畢業會考。

畢業會考又稱ABITUR或ABI,其實這個會考成績只佔學生畢業總成績的1/3。因為學生高中階段的最後兩年被稱為資格階段(K1、K2),兩年內平時成績佔畢業總成績的2/3。

所以,學生能夠申請什麼樣的大學,不取決於最後一次的畢業考試,而是畢業會考和平時成績的共同作用。客觀地說,這種評定方式是比較公平的,降低了「一考定終身」的風險。

德國文理中學的畢業會考包括5門課程,其中3門筆試,2門口試。如果學生樂意,連數學這樣的科目也可以選作口試。

口試的表現力如何自然取決於平時的演講能力積累。只不過與平時的演講作業相比,畢業會考的口試無需撰寫成型的文稿,也不用做PPT演示文件,它屬於即興演講,主要包括個人陳述和答辯環節。

通常口試會在筆試全部完成後再進行,如果考生對自己的筆試成績不滿意,也可以自願申請加試該科目的口試,以提高自己該科的筆試成績。口試時間一般為每科30分鐘左右。

對很多德國學生來說,口試的難度和壓力要遠小於筆試,在時間預約上也較為靈活,所以很多人喜歡口試。而中國學生一向擅長筆試,口試相對較弱,就必須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演講能力的自我鍛鍊

安德斯·埃裡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天才,只要經過正確的刻意練習,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演講也是如此。

演講能力是在長期磨練中進化出來的。如果沒有既定的教學制度和考試規則來約束孩子們,如果沒有很多登臺演講的機會,那就需要自己主動去觀察、模仿、練習和積累。

【堅持朗讀】

孩子們從小就習慣了朗讀這種學習方式。對於經典名篇、國學精粹、熱點佳作,多朗讀不僅能積累知識量,更重要的是讓口齒伶俐,思維敏捷。如果學生每天能堅持半小時以上的朗讀,持之以恆,必將受益匪淺。

朗讀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正常語速讀,還可以快速讀、即興朗讀、背誦、複述,不僅富於變化的樂趣,還能讓理解更深入、記憶更持久。

【觀察模仿】

模仿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力之一。適合學生們觀看的演講類節目很多。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TED,既能鍛鍊英語聽力,又能學到知識,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啟迪。其他的新聞訪談、辯論賽、脫口秀、相聲小品、電影等都可以作為演講模仿的來源。

觀察模仿的重點在於演講者的聲音、語調、神態、動作、表情和氣質。當然,模仿是為了更好的創造。取他人精華,結合自己的特點,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獨家風格。

【對鏡練習】

舉不離手,曲不離口。多說、多張口是鍛鍊演講能力的王道。

人們常說,要跳出來看自己。面對公眾的演講,需要旁觀者的視角,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無論性格外向與否,都可以通過「鏡像」讓自己獲得客觀、真實的評判。在家中對鏡發言,或者在攝像頭面前練習,都可以培養鏡頭感,讓自己習慣於外在目光的審視。

【閱讀積累】

演講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作為支撐,才能在表達時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激起共鳴。除了廣泛涉獵社會、政治、經濟、心理、文化、科學等方面的內容,也要了解演講與口才領域的技能書。很多成功的演講人將他們的經驗精華總結出來,分享於眾,學生們可以從中汲取有用的素材。

【故事思維】

演講不是說教,任何觀點和道理必須要有事實或論據的支撐。除了在閱讀中積累故事素材,個人的獨家經歷更是成功演講的必須。因為,流通於市面的信息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每個人的故事是與眾不同的,更精彩生動,具有更強的說服力,也更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圖形思考】

人類的大腦更容易接受視覺化的信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的思想觀點成功傳達給受眾,演講者就必須利用一定的輔助道具或視覺形象,作為對語言的一種顯化表達。所以PPT或者視頻的設計要求簡潔、新穎、生動,有視覺衝擊力,能用圖片或圖形表示的就儘量不用文字。

【注意言行】

成功的演講離不開個人的感召力。一個人的語言、表情、音質特色、外在形象、肢體動作、禮儀風度等結合在一起,構成獨特的個人魅力。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與任何人的交往或溝通中,學生都要留意自己的言行,刻意打磨自己的精氣神。

【主動交流】

你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嗎?對於內向者來說,演講作為打破個人舒適區的一種方式,首先要從身邊的細節入手,主動發起話題,和陌生人交流。陌生人與我們自己熟悉的交往圈不同,他們的背景各異、立場不一,我們事先無從得知他的具體情況,而通過對話與聊天,可以讓我們多一個了解世界的新角度。

【每天寫作】

寫作是讓很多學生頭疼的事情。但只要多寫多練,就會發現自己對文字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強,不僅靈感源源不斷,寫作的效率也會大有提升。

日常寫作與考場作文不同,形式很靈活,可以是日記、隨筆、話題評論等。先不用追求語言的完美性或者觀點的新穎度,每天堅持千字文輸出,既可以整理思路,又可以釋放心情,何樂不為!

【發現機會】

並不是只有正式的演講舞臺才能精進演講能力。只要善於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展現的機會。比如,家庭聚會、朋友討論、街邊路演、小組課題、課堂發言、學校競選等,都是檢驗演講能力、突破口才瓶頸的場合。

相關焦點

  • 艾拉蜜妮漫生活:走進德國中學,探秘德國教育制度
    上一期我們說了德國的效果教育制度,那麼,這一期我們一期來看看德國的中學制度吧。德國一共有四種不一樣的中學,按小學成績的好壞,由低到高分為Hauptschule、Gesamtschule、Realschule、和Gymnasium。
  •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來自衡水中學演講:帶他去4個地方看看
    以前在老家生活的時候,我看到過很多小學、初中就輟學了的孩子。也許是因為家境貧困,也許是不願意讀書,這些孩子早早就在讀書這條路上止步。如今九年義務比之前更加普及,但現實是,有些孩子明明有讀書的條件,卻不想上學。
  • 孩子害羞,不敢上臺演講是為什麼?父母該這樣鼓勵孩子勇敢發言
    一位家長在去接孩子小偉放學時,意外被老師告知,今天班裡舉行了演講活動,其他小朋友都陸續登臺進行了表演,唯獨小偉呆在角落裡,不管老師怎麼安慰,他就是不願意上臺,更不願意當眾演講。根據老師反應,小偉平常在班裡比較膽小害羞,和班裡其他小朋友相處得很好,只是很少表現自己。
  • 德國教育為什麼一直能保持世界頂尖水平?值得深思!
    5種諾貝爾獎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中,德國有108位。換句話說,8200多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 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借鑑。德國幼兒園學什麼?
  • 聽衡水中學「學霸」勵志演講想到的
    喜歡看網易公開課上的課程,今天發現首頁上有個推薦——衡水中學「學霸」勵志演講:這世間,唯有青春與夢想不可辜負。點開視頻,立刻看到了一位陽光、帥氣的小夥子,名字叫做張錫峰。一看就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為啥咱自己家的孩子就不能和人家一樣呢?差距在哪裡呢?
  • 德國中學分流制弊端多
    在德國,小學4年級後學生要根據成績分校,成績好的進入文理高等中學,學制13年,畢業考試通過後可直接上綜合性大學;成績中等的進入實科中學,學制12年,畢業後可上專科大學;成績差的只能進入普通學校,學制9至10年制,畢業後可上職業技校或直接步入社會。學生在10歲時開始分流,對此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般來說,老師依照學生的成績向家長提出建議。
  • 探秘德國中學漢語課堂:德國學生為啥熱衷學中文
    探秘德國中學漢語課堂:德國學生為啥熱衷學中文 原標題: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德媒關注到,越來越多的德國學校開設漢語課,課程如何設置、學生們樂於學習的原因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對此,記者走訪了波恩的海爾姆霍爾茨中學。
  • 【域外】為什麼德國孩子敢對家長說「不」,而中國孩子卻不行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一位來中國訪問的德國學者卡爾,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接觸了許多中國孩子。在訪問結束回國前,他深有感觸地對一位中國學者說:「在我們德國,即使是一個家庭的兩個孩子,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為什麼那麼多中國孩子,生長在不同的家庭,但是,看他們在行為方式上卻是那麼驚人地相似?」
  • 廣州家長:演講才能很重要,除了演講培訓班,還可以這樣培養孩子
    在幼兒園教室裡,我們會看到老師提問:"這個問題我想請一位小朋友上臺來告訴大家,想上來的小朋友請舉手!"這個時候,你家孩子是熱衷舉手上臺還是喜歡躲避老師的目光的呢?這和孩子的演講能力高低有很大影響。有些專家在分析幼兒心理與成長報告中甚至這樣描述: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沉默。為此,專家們提醒: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是孩子們自閉、不善表達,社交恐懼等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如果孩子擁有良好的演講能力,一生都將受益,無論在學校還是未來的職業道路上,演講都是必備技能。所以從小打好演講基礎,對孩子成長非常有幫助。
  • 德國教會中學,和想像的不一樣
    前一陣,一位留學生家長在群裡說,她兒子所在的德國文理中學,今年高校錄取情況非常好。這幾所學校在德國乃至國際上的口碑都很好,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國家長的名校情結。與一般文理中學不同的是,朋友家男孩的學校位於巴登符騰堡,屬於教會基金會管理,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一所典型的教會學校。以前曾有人擔心教會學校的教育質量,現在看來實屬多慮。也有很多人認為教會學校設施古舊,戒律森嚴,宗教氛圍濃鬱,不利於身心發展,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我們不妨來看看這所教會中學什麼樣。
  • 德國教會中學:和想像的不一樣
    前一陣,一位留學生家長在群裡說,她兒子所在的德國文理中學,今年高校錄取情況非常好。四名中國學生從該校畢業,其中兩個如願進入慕尼黑工業大學,一個考取蘇黎世聯邦理工,一個被亞琛工業大學錄取。這個消息很令人振奮。無論國內國外,十年寒窗,學生們都希望金榜題名,考上理想的大學。
  • 《道德經》:善是如何變成不善的?
    《道德經》第二章第二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提到:善出現的時候,惡也就彰顯出來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善會變成不善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天下所有的學問一句話就講完了,叫「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切都是自然的力量!
  • 再富,也要窮孩子!值得深思的德國教育理念!
    老太太樂了,直說德國學校的教育方式很好,能讓孩子從小學到不同的東西,不像國內死讀書,將來長大了什麼都做不來,全要靠父母。婆婆的話引人深思,其實在國內和國外生活的小孩差別最大的是成長的方式不同。德國家長一般關心孩子在學校裡開不開心,喜不喜歡去,為什麼。而中國父母則更關心今天上什麼課、學了什麼以及考了多少分之類的問題。中國孩子大多優秀、聰明、刻苦、成績好。
  • 孩子從小學會演講,不僅僅體現在以後的升學留學上
    演講能力 靠後天習得中國人現在的演講力,為什麼就和美國人的有著明顯差距?考察美國人「煉成」演講力的過程,也許能對此做出解答。演講力是美國人的立身之本!美國人專業的演講素質都是經過後天刻意訓練得來的,演講中需要的各個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後天的努力才能獲得。我們應該看到,美國演講力培訓是從娃娃開始的。而中國推崇的是應試教育,大部分考試都是通過筆答試卷的方式來進行考核與測試,很少有機會鍛鍊孩子言語表達能力,乃至公開演講的能力。
  • 上海人在海外,我所見到德國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
    我的女兒在德國工作,並已成家有了孩子。我們也是因為小外孫女心心念念想幼兒園,所以那天我們一家人開車外出,就順路在幼兒園門口停一下,讓她看看幼兒園,結果看到了這動人的場景。02小學這是一所小學校。德國沒有重點小學與非重點小學之分,小學生都是就近入學。小學只讀四年,都只上半天課。
  • 孩子內向不善交際怎麼辦?家長掌握這3點,幫孩子建立自信
    劉先生這一天帶著孩子在樓下玩,看到小區裡有很多小孩子在一起玩。於是劉先生想讓自己的孩子加入到那些小朋友的行列當中,這樣的話孩子也不會顯得太過於孤獨。、可沒想到,就在劉先生打算這麼做的時候,孩子卻一把抓住了劉先生的手說道:「你別強迫我了,我不想跟他們玩。」
  • 德國的教育,震驚!
    1.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5.沒有本科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麼就讀到研究生6.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 原來國內德語零基礎就能被德國中學錄取?
    德國中學現在漸漸進入了各位留學生們的視野。大家一定都知道,要去德國讀中學,德語是必過的一關。但是今天,小編要幫大家糾正一個誤區,感興趣的朋友就繼續看下去吧~眾所周知,B2水平是入讀德國中學的最基礎水平,也是一個必備條件。
  • 德國或中國小學,孩子的選擇(4)
    「德國的小學只有柏林跟布蘭登堡等少數幾個州是六年制,其他地區的小學大多採用四年制。小學四年級以後,德國把中學分成三類:文理中學(Gymnasium)、實科中學(Realschule)和主幹學校(Hauptschule)。」肖雲解釋,「只有文理中學是瞄準上大學的,既學『怎麼做』又學『為什麼』。實科中學是提高類學校,將來上咱們所謂的大專、中專,培養有技術的人員。
  • 為什麼德國被稱為「歐洲版東北」?網友:看到這的豬蹄,不得不信
    為什麼德國被稱為「歐洲版東北」?網友:看到這的豬蹄,不得不信對於中國的美食來說,其實很多人都有一部分的了解,雖然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美食種類很多是我們無法全部都品嘗過來的,但是對於一部分的美食來說,相信很多人也都是有所了解的,那麼最出名的大概就是東北的美食了,畢竟我們都知道,很多人一直都在調侃東北的美食是如何如何的驚嚇人,對於這個階段來說,其實真的是一種驚喜的,接下來因為東北的美食吃起來是非常美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