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神秘莫測的天意將我的全部天賦和能力奪走,而只給我留下選擇其中一樣的機會,我將會毫不猶豫的要求將口才留下,如此一來我將能夠快速恢復其餘。(丹尼爾韋伯·斯特 )
演講是一種關鍵的軟實力,是評價人才的標誌之一。演講能讓一個人變得自信、體現自身價值、贏得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幾乎每一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企業家都是能言善辯的演講家。
如果孩子們從小就具備了高超的演講能力,等到上大學、參加工作,他將擁有怎樣的空間?「人生不設限」應該是對他們最好的描述。
每個人都知道培養孩子演講能力的重要性,但孩子哪有那麼多的時間用於這方面的練習呢?作為一種愛好或課餘活動,演講能力的提升主要通過校園日常發言演說機會的利用、參加社團或競賽活動、報名專業的培訓班來實現。
也有很多人認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演講能力也會自然而然的提高。但這也是因人而異的。那些性格外向、敢想敢說的孩子在演講與表達方面更有優勢,而內向怕羞的孩子則要吃虧得多。當然,演講能力和個性特點並無直接關聯,很多著名的演說家也是性格內向的人,關鍵在於反覆刻意的訓練。
「一萬小時定律」用在演講方面是絕對適用的。曾經有人說,不會演講的人和優秀演講者的差距是50個演講,優秀演講者和高級演講者的差距是500個演講。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所有的孩子都參與演講能力的培養?
德國中小學的做法是直接把演講作為一種課堂學習形式,一種作業要求以及一種考試標準。這種無差別的訓練方式足以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口才達人。即便你再膽小、不愛說話,在這種學習氛圍裡,也會受到薰陶,不行也得行。
德國中學的演講教育
不是在演講,就是在去演講的路上;不是自己演講,就是在聽別人演講;不是個人在籌備演講課題,就是項目小組在合作分工;
……
這不是商界成功人士的工作方式,只是德國文理中學的學習日常。
在德國,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要進行系統的演講培訓,隨年級增長要求逐漸提高。
學生們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分流,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文理中學。由於每個州教育體制不同,德國的文理中學分為5-12年制和5-13年制兩種,它們的區別只在於教學進度的快慢,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課堂演講】
德國中學的班級規模較小,課堂演講實施起來較為容易。公立中學的班級容量一般不超過25人,某些私立中學可能只有10人左右,老師可以關照到每個學生。
課堂演講幾乎適用於所有課程,包括音樂、美術、數學、信息等我們通常認為用不到演講的科目。演講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時是個人陳述發言,有時是老師帶領小組討論,有時是學生自行討論。
這種授課方式沒有現成的學案,也很少做題,暢所欲言是第一位的。每個學生的發言都要被計分。如果沉默謹言,不僅容易被邊緣化,還會影響自己的學業成績。所以中國留學生入讀德國高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發言和演講。
從學習的機制上看,演講屬於知識輸出,沒有足夠紮實的知識輸入顯然會影響演講的質量。所以同學們的課外任務並不輕鬆。他們要預習和整理課本知識,要閱讀大量的輔助素材,要查找各種相關資料,才能保證在課堂上跟得上節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這樣的難度對中國留學生可想而知。德語是他們的第二外語,現在要把它作為上課語言、學習語言、交流語言來使用,必然需要一個反覆磨練的過程。在最初的課堂討論適應期,自己尚在頭腦中組織語言,還沒來得及說出來,話題機會已經轉移,感覺相當失落。
所以,與完美相比,演講更需要勇敢和敏捷。說錯了並不可怕,也沒有什麼可難過的,最重要的是張開口。
【演講作業】
在德國的教育理念裡,閱讀、寫作和演講是密不可分的。演講作業是個系統工程。學生不僅要搜集資料,定選題,寫文案,還要製作演示文稿,自己排練,才能最終登臺演講。
演講作業有個人和小組兩種形式。個人作業相對簡單,如文學作品人物角色講解、基於新聞故事的話題闡釋、藝術作品賞析報告等。而小組作業還必須包括成員討論環節。這種討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時要經過多輪商討。
所以小組演講多在大型的學習項目中出現,尤以經濟、社會、政治類的課程作業居多。比如,在託格洛中學9年級的經濟課程裡,某個小組演講的作業就是為水上遊樂中心設計1分鐘之內的視頻廣告,並講解其設計思路和訴求要點。
電腦技能是演講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文理中學的學生要會熟練使用PPT、PHOTOSHOP、ADOBE等軟體,會製圖、修圖、剪輯、合成、配音等。
所以,演講鍛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口才、寫作、溝通、團隊協作、儀表形象、動手能力的共同作用。
【演講考試】
對德國文理中學的學生來說,每次作業都要計分,所以作業本身就是考試的一種。本節所說的演講考試是指他們最為看重的一場考試:畢業會考。
畢業會考又稱ABITUR或ABI,其實這個會考成績只佔學生畢業總成績的1/3。因為學生高中階段的最後兩年被稱為資格階段(K1、K2),兩年內平時成績佔畢業總成績的2/3。
所以,學生能夠申請什麼樣的大學,不取決於最後一次的畢業考試,而是畢業會考和平時成績的共同作用。客觀地說,這種評定方式是比較公平的,降低了「一考定終身」的風險。
德國文理中學的畢業會考包括5門課程,其中3門筆試,2門口試。如果學生樂意,連數學這樣的科目也可以選作口試。
口試的表現力如何自然取決於平時的演講能力積累。只不過與平時的演講作業相比,畢業會考的口試無需撰寫成型的文稿,也不用做PPT演示文件,它屬於即興演講,主要包括個人陳述和答辯環節。
通常口試會在筆試全部完成後再進行,如果考生對自己的筆試成績不滿意,也可以自願申請加試該科目的口試,以提高自己該科的筆試成績。口試時間一般為每科30分鐘左右。
對很多德國學生來說,口試的難度和壓力要遠小於筆試,在時間預約上也較為靈活,所以很多人喜歡口試。而中國學生一向擅長筆試,口試相對較弱,就必須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演講能力的自我鍛鍊
安德斯·埃裡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天才,只要經過正確的刻意練習,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演講也是如此。
演講能力是在長期磨練中進化出來的。如果沒有既定的教學制度和考試規則來約束孩子們,如果沒有很多登臺演講的機會,那就需要自己主動去觀察、模仿、練習和積累。
【堅持朗讀】
孩子們從小就習慣了朗讀這種學習方式。對於經典名篇、國學精粹、熱點佳作,多朗讀不僅能積累知識量,更重要的是讓口齒伶俐,思維敏捷。如果學生每天能堅持半小時以上的朗讀,持之以恆,必將受益匪淺。
朗讀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正常語速讀,還可以快速讀、即興朗讀、背誦、複述,不僅富於變化的樂趣,還能讓理解更深入、記憶更持久。
【觀察模仿】
模仿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力之一。適合學生們觀看的演講類節目很多。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TED,既能鍛鍊英語聽力,又能學到知識,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啟迪。其他的新聞訪談、辯論賽、脫口秀、相聲小品、電影等都可以作為演講模仿的來源。
觀察模仿的重點在於演講者的聲音、語調、神態、動作、表情和氣質。當然,模仿是為了更好的創造。取他人精華,結合自己的特點,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獨家風格。
【對鏡練習】
舉不離手,曲不離口。多說、多張口是鍛鍊演講能力的王道。
人們常說,要跳出來看自己。面對公眾的演講,需要旁觀者的視角,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無論性格外向與否,都可以通過「鏡像」讓自己獲得客觀、真實的評判。在家中對鏡發言,或者在攝像頭面前練習,都可以培養鏡頭感,讓自己習慣於外在目光的審視。
【閱讀積累】
演講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作為支撐,才能在表達時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激起共鳴。除了廣泛涉獵社會、政治、經濟、心理、文化、科學等方面的內容,也要了解演講與口才領域的技能書。很多成功的演講人將他們的經驗精華總結出來,分享於眾,學生們可以從中汲取有用的素材。
【故事思維】
演講不是說教,任何觀點和道理必須要有事實或論據的支撐。除了在閱讀中積累故事素材,個人的獨家經歷更是成功演講的必須。因為,流通於市面的信息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每個人的故事是與眾不同的,更精彩生動,具有更強的說服力,也更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圖形思考】
人類的大腦更容易接受視覺化的信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的思想觀點成功傳達給受眾,演講者就必須利用一定的輔助道具或視覺形象,作為對語言的一種顯化表達。所以PPT或者視頻的設計要求簡潔、新穎、生動,有視覺衝擊力,能用圖片或圖形表示的就儘量不用文字。
【注意言行】
成功的演講離不開個人的感召力。一個人的語言、表情、音質特色、外在形象、肢體動作、禮儀風度等結合在一起,構成獨特的個人魅力。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與任何人的交往或溝通中,學生都要留意自己的言行,刻意打磨自己的精氣神。
【主動交流】
你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嗎?對於內向者來說,演講作為打破個人舒適區的一種方式,首先要從身邊的細節入手,主動發起話題,和陌生人交流。陌生人與我們自己熟悉的交往圈不同,他們的背景各異、立場不一,我們事先無從得知他的具體情況,而通過對話與聊天,可以讓我們多一個了解世界的新角度。
【每天寫作】
寫作是讓很多學生頭疼的事情。但只要多寫多練,就會發現自己對文字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強,不僅靈感源源不斷,寫作的效率也會大有提升。
日常寫作與考場作文不同,形式很靈活,可以是日記、隨筆、話題評論等。先不用追求語言的完美性或者觀點的新穎度,每天堅持千字文輸出,既可以整理思路,又可以釋放心情,何樂不為!
【發現機會】
並不是只有正式的演講舞臺才能精進演講能力。只要善於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展現的機會。比如,家庭聚會、朋友討論、街邊路演、小組課題、課堂發言、學校競選等,都是檢驗演講能力、突破口才瓶頸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