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學分流制弊端多

2020-12-11 光明網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公布了2004年中學生知識和技能考試(PISA)調查結果,該組織30個成員國及11個夥伴國的25萬中學生參加了這項活動。德國的參加人數為4600人。考試結果顯示,德國中學生的總成績僅居中流。雖然這一成績使德國從2003年測試中的倒數第3名提高到現在的第20名,但輿論仍批評這是教育界的恥辱,關於

中小學教育體制改革的呼聲越發高漲。

教育界人士認為,德國學生平均水平較低與現行的「三軌」制有關。在德國,小學4年級後學生要根據成績分校,成績好的進入文理高等中學,學制13年,畢業考試通過後可直接上綜合性大學;成績中等的進入實科中學,學制12年,畢業後可上專科大學;成績差的只能進入普通學校,學制9至10年制,畢業後可上職業技校或直接步入社會。

學生在10歲時開始分流,對此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般來說,老師依照學生的成績向家長提出建議。但老師能否僅憑成績就對學生的能力做出正確判斷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各州的做法不一。在巴符州,教師非常看重學生的家庭背景,同樣的成績,醫生和公司經理的孩子上文理高等中學的比例比工人子弟高出3.6倍。對早期分流體制持批評的人認為,過早地人為將學生分成上中下等,普通學校學生心理總有一種自卑感,往往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學習。

一些教育專家認為,三種學校的畢業文憑對個人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應讓學生至少共同讀到9年級,再根據個人興趣和成績選擇。聯邦教育部長布爾曼認為,眾多的學校類型和形式應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經驗表明,長時間處於同一環境,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德國中小學學習輕鬆,大部分學校每天只有半天課,放學後也基本沒有作業。作為聯邦制國家,教育權在各州政府手中,因此德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更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教師給學生的評價只根據自己所教班級的水平。除了文理高等中學外,其他類型學校的學生學習都不太認真。最近北威州教育部公布的學生成績顯示,該州220萬普通中學生中,今年必須留級的學生人數超過6.7萬人,約佔學生總數的3%。德國聯邦統計局的調查顯示,全德每學年有26.5萬名中學生不能正常升級。

經合組織的教育專家對德國的學校體制也提出了尖銳批評,他們指出,這種「支離破碎的體制」在各類中學間築起圍牆。他們還抨擊德國的教育體制僵化,教師收入未能很好地與工作效率掛鈎。

德國政府已下決心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16個州的教育部長日前達成共識,決定從下學年開始,對各地的中學畢業生進行德語、數學和外語考核。從2006年開始德國將成立一個跨州的科學機構,檢查統一教育標準在各州的執行情況。同時聯邦政府將拿出40億歐元,逐步實現中學全天制教學,提高教學水平。但各政黨和主管部門尚未就如何改革「三軌」制達成一致。 本報柏林12月13日電

相關焦點

  • 鄭也夫:德國教育的分流制
    「二戰」結束後,美英法在德國的佔領者分別依據自己的價值觀看待德國的教育。貫徹民主教育體制的美國和法國要求德國改變分軌制,至少是推第三章德國教育的分流制遲分軌的時間。同樣推行分軌制的英國則支持德國繼續魏瑪共和國時的三軌制。
  • 從德國的10歲分流制度,我們能學到什麼?
    具體講,就是較早分流,將一部分學生疏導到職業教育上,降低高考的競爭強度。在當今世界,不分流的典型是中國和美國;分流的典型是德國和英國,特別是德國。思考德國的分軌制教育,可以給一個萬人擁擠獨木橋的國家特殊的啟示。德國三軌制與定向階段德國小學四年。
  • 德國教育體系:從託兒所到大學
    不分流的典型是中國和美國;分流的典型是德國和英國,特別是德國。思考德國的分軌制教育,可以給一個萬人擁擠獨木橋的國家特殊的啟示。德國的整個教育可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高等教育、繼續(成人)教育五個階段。德國整個教育階段共有三次分流。
  • 德國小學就近入學無需擇校 中學分流成績決定
    新華網柏林7月20日電(記者 張碧弘)德國中小學教育體制在制度設計上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存在著較大差別。無論上小學還是中學,德國基本不存在家長想方設法為孩子擇校的現象。  德國的小學也叫「基礎學校」,學制一般4至6年。由於沒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孩子上學不存在選擇學校的問題,一般就近入學。
  • 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中考分流引起家長恐慌
    也就是說一半多的孩子可能上不了高中,而且公立學校也有壓力,如果學生考不到好的高中,他的學生生源也會越來越差,很多家長會勒緊褲帶給孩子送到民營學校,所以到了初三,是學校和家長雙重焦慮!」家裡有一位親戚,她家孩子在老家一個民辦初中上初二,我問怎麼選擇民辦初中呢?(因為我的家鄉,還是公立教育為主導)。她說:「因為教學嚴格啊,雖然課業重,但是高中錄取率有保證,能達到70%!
  • 德國家庭也擇校?看中國和德國小升初之不同
    德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德國是聯邦制國家,每個聯邦州教育體制不同,有G8、G9兩種,前者12年制,後者13年制。德國的小升初擇校絕大部分發生在小學4年級,但柏林和布蘭登堡州比較特殊,小學為6年制,這一點和中國類似。無論是小學4年級,還是5年級、6年級,這個時期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 德國中學留學:選校考慮這6點
    根據德國大使館的高中留學籤證要求,如果學生在德國沒有直系親屬,一般不能申請公立學校。當然,現在也有極少數公立中學具備接收外國留學生的資質,它們一般與特定語言學校存在合作關係,名額非常少。德國私立寄宿中學有很多屬於基金會性質的。
  • 關於宜昌市第十一中學、區實驗初級中學 新生生源分流的通知
    伍家崗區2020年公辦中學新生入學資格審核及一次分流工作已完成,宜昌市第十一中學(含田家炳中小學初中部生源,下同)、伍家崗區實驗初級中學申報學位人數仍超過招生計劃,需對生源進行二次分流。伍家崗區教育局關於宜昌市第十一中學、區實驗初級中學新生生源分流的通知伍家崗區2020年公辦中學新生入學資格審核及一次分流工作已完成,宜昌市第十一中學(含田家炳中小學初中部生源,下同)、伍家崗區實驗初級中學申報學位人數仍超過招生計劃,需對生源進行二次分流
  • 邁向「有差異的優異」——發達國家基礎教育分流模式與特徵
    (三)學術型—早分流模式學術型—早分流模式是指在基礎教育實施早期分流,但在分流後的各個學習階段並沒有實施普職分開的兩軌制,強化職業教育,而是以學生學術成績高低為標準,實行優勝劣汰的分類,目的是將絕大多數人淘汰出局,最終只剩下少部分人進入學術教育的塔尖。新加坡是實施此類分流模式的典型國家。
  • 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中考成為職業教育的分流點引起家長恐慌
    也就是說一半多的孩子可能上不了高中,而且公立學校也有壓力,如果學生考不到好的高中,他的學生生源也會越來越差,很多家長會勒緊褲帶給孩子送到民營學校,所以到了初三,是學校和家長雙重焦慮!」家裡有一位親戚,她家孩子在老家一個民辦初中上初二,我問怎麼選擇民辦初中呢?(因為我的家鄉,還是公立教育為主導)。她說:「因為教學嚴格啊,雖然課業重,但是高中錄取率有保證,能達到70%!
  • 德國教育ABC - 網易教育頻道
    一個普通德國公民,可以享受長達12-13年不等的基礎教育。這裡對德國公民的定義不僅包括發育正常的孩子,也包括有身心障礙和殘疾的孩子。這樣的理念影響到德國學校的整體結構,德國有屬於義務教育系統的正常中小學,還有為特殊兒童度身訂造的非正常學校,比如身心殘障促進學校、聾人學校、還有我們稱為學習困難障礙學生的專門學校。
  • 10歲就開始分流!和娃親歷德國教育,來說說他們小學到底學點啥
    我是一名醫生,目前和先生、一雙兒女在德國生活。女兒10歲上四年級、兒子8歲上二年級。兩個孩子都是生在德國,長在德國,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學習,也都是在德國進行的。看到女兒一年級時和同學們的合影,感嘆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她就要結束4年小學,升入文理中學了。為什麼要特別說是文理中學?
  • 德中學教育制度遭歐盟批評
    本報柏林11月15日電(記者王懷成)歐盟教育部長理事會14日通過的文件,批評德國教育過早按學習成績對中學生進行分類不利於學生成長。這份文件根據12名專家的研究報告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經合組織的相關文件提出。
  • 德國留學 | 剖析德國教育制度,尋求德國留學新捷徑
    德國在二戰後長期分裂,1990年之後東西德統一,在經濟和工業長期滯後的情況下,到如今僅僅不到30年的時間,德國又一次站在世界發達國家前列,這和他們優秀的教育制度是分不開的。相比較中國的全民上大學的教育制度,德國整體就顯得人性化很多。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對人才的分流和專項培養,當然更不提德國免學費的優惠政策。
  • 親歷德國小升初
    由於德國的教育每個州自治,所以每個州都會有不一樣,本文主要講訴的是作者本人所生活的德國拜仁州的小升初經歷。近兩年分別陪伴了兩個女兒經歷了德國的小升初,如今老大已是文理中學七年級,老二是文理中學五年級。德國的小升初,沒有想像的輕鬆,也感嘆德國明確的社會分工和嚴謹真的無處不在,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 德國10萬學生示威抗議教育弊端
    據新華社電超過10萬名德國大中學生及教師17日在多地舉行示威活動,抗議現行教育體系弊端重重。    路透社報導,抗議者在首都柏林、慕尼黑等城市以及哥德堡、哥廷根等「大學城」舉行街頭遊行。一些激進學生封鎖大學入口,佔據校方辦公室。組織者稱當天約有24萬名學生參加,警方則把參加人數估為12萬左右。
  • 看到德國中學的做法明白了
    德國中學的演講教育不是在演講,就是在去演講的路上;不是自己演講,就是在聽別人演講;不是個人在籌備演講課題,就是項目小組在合作分工;……這不是商界成功人士的工作方式,只是德國文理中學的學習日常在德國,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要進行系統的演講培訓,隨年級增長要求逐漸提高。學生們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分流,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文理中學。由於每個州教育體制不同,德國的文理中學分為5-12年制和5-13年制兩種,它們的區別只在於教學進度的快慢,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 縣管校聘,中學教師被分流到了小學任教,結果……
    縣管校聘,中學教師被分流到了小學任教,結果……這個暑假,我們這邊召開了會議,部署了關於縣管校聘的工作。這裡面,就會出現一種情況:中學某個學科教師富餘,而小學的一些學校缺人,縣區教育部門就會將中學富餘教師,分流到小學任教。縣管校聘,就是在一定的層面上,打破校際壁壘,打破中小學校之間的圍牆,將學校與學校之間,將整個中小學貫通融合,形成流動的局面,讓教師們「活」起來。
  • 教育部中考新政策:採取「分流制」50%學生無緣高中
    今天咱們主要談談中考那些事兒,教育部中考新政策:採取「分流制」50%學生無緣高中。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職業教育這一塊,初中畢業生將面臨「分流制」,50%的學生成績優秀上高中,另50%的學生則無緣高中,可以選擇上職高、技術學校、中職學校等。可以說中考比高考更重要、更殘酷,如果說學生考不上高中,也就意味著連高考都無法參加,更不要說上大學了。
  • 德國教會中學,和想像的不一樣
    前一陣,一位留學生家長在群裡說,她兒子所在的德國文理中學,今年高校錄取情況非常好。這幾所學校在德國乃至國際上的口碑都很好,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國家長的名校情結。與一般文理中學不同的是,朋友家男孩的學校位於巴登符騰堡,屬於教會基金會管理,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一所典型的教會學校。以前曾有人擔心教會學校的教育質量,現在看來實屬多慮。也有很多人認為教會學校設施古舊,戒律森嚴,宗教氛圍濃鬱,不利於身心發展,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我們不妨來看看這所教會中學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