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公布了2004年中學生知識和技能考試(PISA)調查結果,該組織30個成員國及11個夥伴國的25萬中學生參加了這項活動。德國的參加人數為4600人。考試結果顯示,德國中學生的總成績僅居中流。雖然這一成績使德國從2003年測試中的倒數第3名提高到現在的第20名,但輿論仍批評這是教育界的恥辱,關於
中小學教育體制改革的呼聲越發高漲。
教育界人士認為,德國學生平均水平較低與現行的「三軌」制有關。在德國,小學4年級後學生要根據成績分校,成績好的進入文理高等中學,學制13年,畢業考試通過後可直接上綜合性大學;成績中等的進入實科中學,學制12年,畢業後可上專科大學;成績差的只能進入普通學校,學制9至10年制,畢業後可上職業技校或直接步入社會。
學生在10歲時開始分流,對此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般來說,老師依照學生的成績向家長提出建議。但老師能否僅憑成績就對學生的能力做出正確判斷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各州的做法不一。在巴符州,教師非常看重學生的家庭背景,同樣的成績,醫生和公司經理的孩子上文理高等中學的比例比工人子弟高出3.6倍。對早期分流體制持批評的人認為,過早地人為將學生分成上中下等,普通學校學生心理總有一種自卑感,往往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學習。
一些教育專家認為,三種學校的畢業文憑對個人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應讓學生至少共同讀到9年級,再根據個人興趣和成績選擇。聯邦教育部長布爾曼認為,眾多的學校類型和形式應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經驗表明,長時間處於同一環境,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德國中小學學習輕鬆,大部分學校每天只有半天課,放學後也基本沒有作業。作為聯邦制國家,教育權在各州政府手中,因此德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更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教師給學生的評價只根據自己所教班級的水平。除了文理高等中學外,其他類型學校的學生學習都不太認真。最近北威州教育部公布的學生成績顯示,該州220萬普通中學生中,今年必須留級的學生人數超過6.7萬人,約佔學生總數的3%。德國聯邦統計局的調查顯示,全德每學年有26.5萬名中學生不能正常升級。
經合組織的教育專家對德國的學校體制也提出了尖銳批評,他們指出,這種「支離破碎的體制」在各類中學間築起圍牆。他們還抨擊德國的教育體制僵化,教師收入未能很好地與工作效率掛鈎。
德國政府已下決心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16個州的教育部長日前達成共識,決定從下學年開始,對各地的中學畢業生進行德語、數學和外語考核。從2006年開始德國將成立一個跨州的科學機構,檢查統一教育標準在各州的執行情況。同時聯邦政府將拿出40億歐元,逐步實現中學全天制教學,提高教學水平。但各政黨和主管部門尚未就如何改革「三軌」制達成一致。 本報柏林12月13日電